《辽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辽宁省部分高中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辽宁省部分高中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含答案.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3 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B D D C D B C C 11 12 13 14 15 16 A C D D D A 【选择题解析】1.【解析】根据材料中“战国时期”“卿大夫”“非贵族的士人”等信息可知,第一类是地主阶级上台执政,如田氏篡权和三家分晋等,根据材料中“成为新的君主集权政府”可知第二类是走向集权统一政府,如秦变法成功,燕招用士人等,这都符合历史
2、发展的潮流,据此可知选 A。根据第二种途径中,题干中的新政府贵族仍然是最高统治者,排除 B。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旧有的政治制度的,排除 C,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并没有实现国家的大一统,排除 D。2.【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的税制改革中对商业、手工业等行业都进行了征税,但没有涉及对农业加征,故选 B。加强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 A。C“首次”与史实不符,排除。汉武帝时期汉代经济继续发展,排除 D。3.【解析】根据材料中“可汗大点兵”和木兰辞所处的时代,可知 B 正确。A 是军功爵制度,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C 是宋朝处理军政的措施,排除。D 职业士兵与材料中“点兵”不符
3、,排除。4.【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氛围,便于文人对官方所修的史书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故选。材料中吴缜和叶适对官修史书的评价无法体现重史传统,排除 A。对新唐书评价不高只是一个个例,不能说明官修史书普遍缺乏公信力,也不能说明官方与民间存在严重对立,排除 B 和 C。5.【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的民营手工业产品根据欧洲市场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出售,这说明生产和销售均面向了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排除 A。材料描述了景德镇瓷器面向欧洲市场的销售,但这不足以证明产品以海外市场为主,排除 B。材料只是单
4、方面说明中国瓷器出口,不能表明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排除 C。6.【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旅顺地区能够率先进行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一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二是因为其与国家的军事布局有关,故选 C。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旅顺地区不是较早引入西方先进技术的地区,排除 A。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不是边疆管理的主要内容,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旅顺并不是通商口岸,排除 D。7.【解析】根据题干时间 1923 年及对俄的态度,可知此时民族救亡仍是第一要义,故选 D。根据题干所给的数据可知此时对社会改造道路并未一致,排除 A。根据材料中“因其为社会主义国家,以不侵略为原则”可知其对社会主义
5、制度认识并非正确,排除 B。材料只是显示对俄与美的态度,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 C。8.【解析】根据漫画的题目和漫画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信息可知,作者将九一八事变与当时的国际局势相联系,故选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并未被广泛关注,排除A。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但漫画强调九一八事变与国际形势之间的关系,排除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在华北事变之后,排除 D。9.【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的中国古代史是按照三次农民战争进行分期,据此可知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苏联模式是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无关。农民战争影响历
6、史走向,而不是决定历史走向,排除。用农民战争作为历史分期,是阶级斗争史观,不属于新的历史范式,排除。10.【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21 年,我国万亿 GDP 城市已达到 24 个,可知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故选 C。根据材料信息“1986 年之前,我国也没有一个城市GDP 达到千亿元”,排除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是在 1992 年,初步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排除 D。11.【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类主要是在河流附近和平原定居,这与人类社会开始发展种植经济和畜牧业相关,故选 A。根据材
7、料信息可知,是人类选择了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而不是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排除 B。村落城市兴起是人类定居之后的产物而非之前,排除 C。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集体生活优势明显,排除 D。12.【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王可以在天主教和新教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的国教,这意味着国王有权决定本国的宗教信仰,故选 C。材料信息中并未体现出天主教和新教地位一致,排除 A。材料只是体现了国王可以选择宗教信仰,这不是王权强化的表现,排除 B。根据材料中“一旦做出选择,每个臣民都要跟随国王的信仰”可知并未实现信仰自由,排除 D。13.【解析】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可知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 A。材料已经给出了英
8、国钢铁产量所占的比重,但这只是一种现象,而非现象的反映,排除 B。C“始终”一说过于绝对,排除。根据题干所给时间可知,欧洲钢铁产量增长是在1840年前后,此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故选 D。14.【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迁入美国的人口在人种上和文化上呈现出多元的特征,故选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是当今族群融合度最高的地区而不是美国,排除 A。根据表格中“奴隶贸易”可知移民并非都是自发,排除 B。美国人口的增长与领土扩张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 C。15.【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此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这是列宁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故选 D。列宁解释租让制说明党内对政策并未形成共
9、识,排除 A。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排除 B。当时苏俄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而非阶级斗争,排除 C。16.【解析】根据题干“1971”这一信息可知,欧共体的成立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属于这一判断的背景,故选 A。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标志是 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苏联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时期,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7.(12 分)(1)特点:历朝历代均重视防止舞弊(2 分)影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举制的公平公正(2 分)(2)原因:科举制使一些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
10、素质;改善了社会的读书风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每点2 分)18.(14 分)(1)背景:列强侵华要求开放通商口岸,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清政府屡战屡败,大量赔款加重了财政负担;百日维新,开埠有利于商业的流通与发展;清末有识之士的建议和推动。(每点 2 分)(2)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清末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收入;促进了清末民族意识觉醒和国家主权意识的进步;引发了列强的不满与干涉。(每点 2 分)19.(14 分)(1)特点:全方位对外贸易;与苏联的贸易占据主要地位;适时调整政策;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都有发展。(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2)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
11、赚取外汇;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有利于通过经济交往改善国际环境。(每点 2 分)20.(12 分)【示例】工业革命是“时间消灭空间”的证明 19 世纪的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普遍应用,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和交往媒介,铁路、蒸汽轮船、书信、电报以及报刊的发明和应用,不仅缩小了世界市场的地理空间,节省了商品流通的时间,而且改善了信息传递的条件,拓展了人们的交往时空,将全世界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业革命证明人们有能力借助传播科技的发展,用快速的信息传播克服遥远的空间距离,也使得人们的传播时空和传播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生活在这个年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在频繁的信息传递活动中深切感受到了交通技术变革带来的时空变化,敏锐地提出了“时间消灭空间”这一命题,把握了时代特征,预见了历史的发展,这是伟人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