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歌鉴赏3篇著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的诗歌鉴赏3篇著名.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陶渊明的诗歌鉴赏3篇著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陶渊明的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诗总的特点是亲切、平易。其述志诸作多如挚友相聚,
2、一杯在手,话语便从肺腑间自然流出。初看似略不经意,细读却深有文理。这首诗便正是如此。 全诗可分四段。首四句为第一段,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作者谈到自己从小就对世俗事务毫无爱好,只在弹琴读书中消磨时间。虽然生活穷苦,却也怡然自得。此话果真。作者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颜延之的陶徵士诔也说他“弱不好弄,长实素心”。然而,又不完全如此。因为作者在杂诗之五中说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样的话,可见他原来曾经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雄伟理想。作者之隐居躬耕,除了特性的缘由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受“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
3、污浊而黑暗的现实之所迫。一个人对往日美妙事物的追忆,经常就是对现实境况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作者这里开宗明义,强调自己年青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实际就表达了他对当时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指责,对即将到来的周旋磬折、案牍劳形的仕宦生涯的厌恶。 虽然作者厌恶仕宦生活,然而他又以道家随运顺化的看法来对待自己迫不得已的出仕,把它看作是一种命运的支配。既然如此,那就无须与命运抗争,尽可以安心从政,把它当作人生长途上的一次休息好了。其次段“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衙”等四句对自己的出仕之由就作了这样的说明。但是,通衢大道终归不能久停车马,因此这休息就只能是小憩而已,与园田的分别也就只能是短暂的。作者正是抱着这
4、样的看法和准备,坦然应征出仕了。 从“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为第三段,叙作者旅途所感。抱着随顺自然,不与时忤的宗旨和暂仕即归的准备登上小舟,从悠然、安静、和平的山村驶向充溢了险恶风波的仕途,刚动身心情或许还比较安静,但随着行程渐远,归思也就渐浓。行至曲阿,计程已千里有余,这时诗人的思归之情达到了极点。初动身时的豁达看法已为浓重的懊悔心情所替代。他甚至望见飞鸟、游鱼亦心存愧怍,觉得它们能各任其意,逍遥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长河中游泳,自己却有违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了无形的束缚。“目倦川途异”四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此行的厌倦和自责心情。 最终四句为第四段,叙作者今后
5、立身行事的准备:随运顺化,终返田园。这一段可看作全诗的总结。“真想初在襟”之“真想”,就是第一段中寄怀琴书,不与世事之想;“谁谓形迹拘”之“形迹”,就是如今为宦之形,出仕之迹。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丢失,既然如此,按道家“养志者忘形”(庄子让王)的理论,那么形迹就可以不拘。在宦在田,都无所谓。这与作者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所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行易”,意思大体相近。但是,作者的懊悔和自责,就是说明他已经觉得自己“心为形役”了,为什么还要说“谁谓形迹拘”呢?作者这里是劝慰自己:我没有为形迹所拘;是激励自己:我不会为形迹
6、所拘!从表面上看来义正词严的反诘,其实是作者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为了从懊悔心情中摆脱出来而对自我的重新确定。“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二句,前一句是作者对境况的对策,后一句是作者对今后出路的准备:姑且顺着自然的改变,随遇而安吧,但是,我最终确定要返回田园的。后二句出于本性,是作者的真实思想和决心,也是全诗的中心愿旨所在;前一句则出于理智,是作者依据道家思想所制定的处世原则,在表面豁达的自我劝慰中隐隐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伤。这短短四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实是非常丰富,耐人寻味的。 这首诗层次特别清楚,吐露自己赴任途中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改变,既坦率,又细腻含蓄,确是作者细心结撰的佳作。这可算是此诗
7、的一个重要特点。 陶诗的遣词造句,常于平淡中见精采。粗读一过,不见新颖;细细品尝,则颇有深意。如“时来苟冥会”一句,写作者在应征入仕这样一种“时运”到来之际,既不趋前迎接,亦不有意回避,而是任其自然交会。一个“会”字,非常传神地表现了作者委运乘化,不喜不惧的道家人生看法。又如“目倦川途异”一句,一个“异”字便涵盖了江南的山水之胜。从浔阳至曲阿,沿途既有长江大川,亦有清溪小流,既有飞峙江边的匡庐,亦有婉蜒盘曲的钟山,可谓美不胜收。然而面对如此美景,酷爱大自然的诗人却感到“目倦”,使人惊奇。对景物之“目倦”,实际正反映了作者对出仕之“心倦”。“倦”、“异”二字,含义特别丰富。其他如“宛辔憩通衢”之
8、“憩”字,“暂与园田疏”之“暂”字等,也都是传神阿堵。 这首诗当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陶渊明四十岁。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楚王桓玄篡晋即皇帝位,改元永始。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被众臣推为盟主,率部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起事。三月攻入建康,被推为使持节、八州军事都督、徐州刺史。这期间,刘裕行镇军将军(战乱中,无诏书任命,这里的“行”是暂用的意思)。军府设在京口。陶渊明当时为生活所迫,出任镇军将军府的参军,在赴京口上任行经曲阿(今江苏丹阳)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诗。 刘裕的起事在当时被视为义举,陶渊明在荣木诗中也表露了建功的思想。这些促成了陶渊明应征的主动行动。然而桓玄原来也是有反
9、昏庸专权的司马道子起家,进而实行其阴谋野心的。刘裕也有很大的可能依样画葫芦。陶渊明本以高节自励,而此时又将卷入政治的漩涡。因此此诗是在他出仕与复归的冲突心理下创作的。 停云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
10、恨如何! 此诗从首句中摘取二字为题,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的内容,就是序中所说“思亲友也”。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歌全篇贯穿了陶渊明因不能和友人共享美妙的抱恨之意,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希望与友人共享美妙的深情。无论是“良朋悠邈,搔首延儜”的烦急,还是“愿言怀人,舟车靡从”的无奈,无论是“安得促席,说彼平生”的愿望,还是“岂无他人,念子寔多”的担忧,无不尽显诗人的火热心肠和深情厚意。 正因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一往情深,而使诗人陷入孤独孤独:“竞用新好,以怡余情。”始发新芽的
11、东园之树,都竞相用发着嫩芽的枝叶让我快慰,这正是因孤独孤独而生幻觉,或聊以自慰。因为孤独孤独,诗人才艳羡那“翩翩飞鸟”的“好声相和”,而益发“抱恨”了。 诗中“八表同昏”等诗句,表面看是写天气,而用夏天雷雨前或冬天雪前的景象来形容春季的天色,好像形容过量,明显,这里是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心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此诗约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春,当时作者闲居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此前一年,桓玄在建康(今南京)篡东晋帝位,这一年二月,刘裕收取京口(今镇江)、广陵(今扬州),进一步攻占建康(今南京)。桓玄逃经浔阳,挟晋帝走江陵(在今湖北)。 酬刘
12、柴桑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此诗与和刘柴桑诗当作于同一年,即义熙十年(414),陶渊明五十岁。从诗意来看,和刘柴桑作于冬春之交,而此诗作于秋天。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刚好行乐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尽管其中带有消极的思想,但在朴实纯和之中,却洋溢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