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登飞来峰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登飞来峰 (2).ppt(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王安石(王安石(1021102110861086),),字介甫,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江西省江西省东乡东乡县县上池村上池村人)。北宋人)。北宋杰出的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家、思想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家、改革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之一。北宋北宋丞相丞相、新党领袖。、新党领袖。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安石少好读书,记
2、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小受到较好的教育。10421042年(年(庆庆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狱等地方官吏。10671067年(年(治平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诏安石知江宁江宁府,旋召为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熙宁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
3、,赠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太傅,谥号,谥号“文文”。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欧阳修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传世文集有文集有王临川集王临川集、临川集拾临川集拾遗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桂枝香等
4、。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句莫过于泊船瓜洲泊船瓜洲中的中的“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登飞来峰为王安石为王安石3030岁时岁时所作。皇佑二年(所作。皇佑二年(10501050)夏,他在)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江西临川故里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飞来峰抒发胸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
5、声,实行新法的前奏。声,实行新法的前奏。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积贫积弱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的社会现实,以富国以富国强兵强兵为目的的,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的改革。王安石王安石以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均输法、青苗法、青苗法、免役免役法法(又称募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和将兵法以
6、强兵。结果结果熙宁六年(熙宁六年(10731073年)大旱,安上年)大旱,安上门监门监郑侠郑侠画画流民图流民图,图中流民或,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司马光又上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应诏言朝廷阙失状,随着改,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生动摇,熙宁七年(熙宁七年(1074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
7、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绛、吕惠卿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1076年)年)爱子爱子王雱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潜心学问,不问世事。登飞来峰登飞来峰 (宋宋)王安石王安石飞来山上飞来山上千寻塔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
8、起。以看见旭日升起。不畏浮云遮望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远心胸宽广。这首诗的第一句,诗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人用“千寻千寻”这一夸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古塔之高,写出自己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旭日东东升的辉煌景象,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改革大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志、对
9、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议论抒情,使使诗歌诗歌既有生动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不畏畏”二字。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在
10、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绍兴市来峰的地势。峰在绍兴市区,而峰上更有应天塔,区,而峰上更有应天塔,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见其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写目极之辽远。转句转句“不畏不畏”二字作峻语,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人,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结句用“身在最高层身在最高层”拔高诗拔高
11、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若就情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作者构思的精深。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的哲理。这与王之涣王之涣诗诗“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相似。似。表现一个政治变革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