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13904.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8488661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1390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1390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1390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13904.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020 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 分)1.按要求填空。(5 分)(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2)渐黄昏,都在空城。(姜夔 )(3)杜甫登楼中“,”两句借三国典故抒发诗人的忧虑感慨。2.按要求选择。(5 分)(1)赞颂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抗击疫情的精神,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2 分)A.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B.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D.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真正的蔑视,。因为,如果你让一个你所看不起的人知道你轻视他,你就不过是表露

2、了对他的某种尊敬。总是不露声色 作为真正荣耀的对应面 不让任何人发现自己的存在 A.B.C.D.【答案】1.(5 分)(1)吾尝跂而望矣 (2)清角吹寒 扬州慢 (3)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2.(1)(2 分)A(2)(3 分)B【解析】1.课内名句默写注意字形、字义,根据诗句的内容理解性背诵,默写的准确率会比较高。2.(1)本题考查语境义,按照题目要求选择赞颂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抗击疫情的精神,A 选项的意思是指: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去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表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思想;B 选项的意思是指: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

3、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C 选项的意思是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D 选项的意思是 指: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结合语境义可得出答案为 A。(2)本题考查语义的连贯,题干中“真正的蔑视”与选项中“作为真正荣耀的对应面”中的“真正”一词照应,且是对“真正的蔑视”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由此得出答案在 B、C 中,而中的“总是”与中的联系更为紧密,由此得出答案选择 B。二、阅 读(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现代人与创新人格 刘铁芳 创新品质固然是现代人的重要品质,但创新品质

4、就足以成为现代人的核心特征乃至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标志吗?实际上,所谓现代人并不是对当代社会人的一种简单规定,其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从时间观念上看,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它相对于古代人、近代人;一是从品质来看,指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它相对于传统人。就现代性品质而言,它也不是一个既定的、规范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的指向。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基本人格特征是基于封建伦常之上的人格的依附性、非独立性,义务意识,崇尚权威,强调服从,重共性,重守成等,那么,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人格特征乃是人格的独立性,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强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意识,对新事物的

5、开放性,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显然,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所涉及的决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某种知识形态,而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整体,以创新人格来涵 括现代人的基本人格特征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如此,如果说传统社会尚可以概括出某种基本的人格范式,以开放性作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人,恰恰拒绝对人的简单规约。现代人在拥有现代性社会所需的基本品质外,还拥有更广阔的开放的自主发展空间,人们的个性发展不会简单地终止、停留在某种既定的发展被还原成某种简单化的范型。这样,尽管创新可算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质,但我们却并不可以因之而把现代人规约为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格标准范型,从而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 不够的人统统打入

6、另册。现代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我们在观念中构造出来的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一个的人,创新人格范型不足以涵括现代人的人格范型。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突出创新品质在现代人的个性发展、人格生成中有重要的意义,但创新品质在人的个性发展、整体人格生成中究竟意义如何?创新,中文意为“创造新的,更新”,英语中意指“bring forth new ideas;make innovations”。就创新的基本含义而言,它所指涉的其实只是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中性的、与价值并无直接关涉的指称,也就是说,创新所直接关注的只是观念和行为的“新”,并不直接指涉观念和行为本身的价值与意义,简单地说,创新所关注的

7、是“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是事实而非价值。换言之,创新本身并不足以确保其自身的价值。由此可见,在个体的人格整体中一定有比创新更基本、也重要的因素,比如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比如社会责任感,比如德性等。创新说到底只是个体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个体人格的基本追求乃是独立性、自主性、完整性、丰富性,创新只是实现个体人格的手段和形式,是个体人格的外化,创新是为个体人格服务的,而不是人格为创新服务,尽管一定的人格基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归根到底创新还是要服务于个体人格的完善,人格永远也不是或者说不应是创新或者别的什么的手段,人格就是目的。也许,就我们的惯于听从、服从的人格现实而言,强调独立人

8、格比创新人格更有价值。当然,也有人把创新所需要的个体人格特质,诸如开放的心态、批判质疑意识、进取 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与创新相关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综合起来称为创新人格。尽管如此,这种看似完整的“创新人格”仍不足以标识完整的个体人格,个体人格中有些因素实际上跟创新与否并无多大关联,比如道德感、审美感、人生信仰等。如果我们要勉强把它们都牵连起来,笼而统之地名为培养创新人格,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人格丰富性、完整性、多样性的削减。3.第段加点词“打入另册”在文中具体是指_。(2 分)4.下列对第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开头以问题形式提出本文的论题。B.运用分类说明现代

9、人的两重含义。C.通过对比阐明现代人的品质特点。D.得出创新不属于现代人品质结论。5.文章开头用“创新品质”而不是“创新人格”,其理由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创新人格”不能涵括现代人的人格特征。B.“创新品质”更能体现现代人的品质特征。C.“创新人格”不能规约为现代人人格范型。D.创新不是人格,而是个体人格的外在形式。6.对第段中加点词语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用“也就是说”“简单地说”等短语进一步阐述创新的内涵。B.用“是而不是”等句式能够更清晰界定创新的特征。C.“由此可见”是标志词,表明是由上述内容可以推断出结论。D.“也许”一词是推测词,强调其推断出于主观缺

10、乏客观依据。7.结合上文,分析最后一段在论证中的作用。(5 分)_ _ _【答案】3.(2 分)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不够的人排除在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范围之外。4.(3 分)D 5.(3 分)B 6.(3 分)D 7.(5 分)示例:上文充分论述了创新品质不足以成为现代人的基本人格这一观点之后,作者提出可能的质疑:有人把创新所需要人格特征综合起来称为创新人格,然后举例论证这种“创新人格”仍不足以标识完整的个体人格。这一段内容是对上文论证的补充,从而使全文的论证更全面、更充分。【解析】3.该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该语句“打入”为动词,“另册”指不在某范围的另一部分人或物。根据原文“尽管创

11、新可算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质,但我们却并不可以因之而把现代人规约为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格标准范型,从而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不够的人统统打入另册”可知是“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不够的人”划分到具有现代品质的人群之外。由此得出答案。4.该题考查首段作用,需要学生了解内容社科文中首段作用里的相关概念,比如“论题、论点”、“现象、概念的界定”等相关内容。根据“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人格特征乃是人格的独立性,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强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意识,对新事物的开放性,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可知 D 项错误。5.该题需要注意作者所提出的概念的基本界定。原文中“

12、创新品质就足以成为现代人的核心特征乃至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标志吗?”根据后文的解释,“现代性品质而言,它也不是一个既定的、规范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的指向”可知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所以 B项表诉错误。6.该题考查社科文语言特点,社科文语言特点具有逻辑性、严密性,该题所加点字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选择 D。7.该题考查最后一段在论证中的作用,首先需要注意题干中“结合上文”,故而需要概括出上文所论述的内容是什么,上文围绕第段提出的问题展开,论述创新品质不足以成为现代人的基本人格,然后分析最后一段内容上写的是什么,最后一段给出一种新的“创新人格”的界定,是在上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观点,

13、并列举道德感等例子来证明该界定的不可取,使全文的论证更全面、更充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5 分)秋的旋律 韩秀 入秋了,2008 年的华府,空气有点冷,带着硬度。10 月初,里诺从事玻璃艺术六十年的回顾展,在白宫对面的美国艺术艺廊 Renwick Gallery 盛大登场。里诺如同一阵暖风,从玻璃之都威尼斯的莫拉诺飘然抵达华府。10 月 3日,展览开幕,里诺带着浓重的意大利口音轻松自在地和华府人见了面,签书的队伍排成了长龙,展品前人头攒动,一时间,白宫周遭的温度迅速上升,华府人的脸色好看了许多。美国是莫拉诺艺术玻璃的巨大市场,而里诺却是整整一代美国玻璃艺术家的良师益友。二

14、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从来没有念过英文、从来没有搭乘过飞机的里诺来到了西雅图北部的皮尔查克玻璃学校。这位“驻校艺术家”讲的英文没人懂,手里握着奇奇怪怪的工具,吹着口哨,哼着意大利舞曲,玻璃就在他的手里舞动起来并成为他要的优美形状。里诺笑说,“玻璃就是语言”,玻璃帮助他和美国年轻的艺术家们打成一片。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青年今天已经赫赫有名,但是他们回忆起里诺,还是一往情深。“没有秘密,”里诺说,“我放手大干,一览无余。”美国艺术家们对里诺工作的热情和体力印象深刻:“早上七点钟,里诺就要大展身手,我们只好六点半准备好一切。里诺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根本不停!我们的年龄是他的一半,都需要轮流躲在一边喘息

15、一下!”1934 年里诺出生在莫拉诺,体力并非天生,他从十岁就开始吹玻璃了,十一岁的时候拿到第一份薪水。那时候,里诺的工作时间就是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六点,有时候加班到晚 上十一点,第二天清早照样出现在滚热的炉前。里诺二十岁的时候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Maestro(意思是“大师”)。如同大指挥家一样,带领着四人团队在玻璃艺术的世界里扬名立万。与里诺合作过的美国艺术家屈胡利一再告诉世人,在玻璃世界,没有人比意大利人更能发挥团队的威力。里诺笑说:“玻璃知道今天是谁在指挥!”真是豪气十足。果真,里诺的玻璃世界不同凡响,每件作品融会了千年以上的威尼斯风格,然而它们又是如此新颖、朝气蓬勃,难怪从来没有接受过学

16、院教育的里诺称呼自己的作品是新文艺复兴的代表。到处都是风留下的痕迹。微风吹皱河面,水下的石头神采奕奕。晚风将夕阳的余晖均匀涂抹到曼哈顿的大厦群上。不是希腊神话的美杜莎,不是卡拉瓦乔笔下的美杜莎,而是水母在水中漂浮,风从水母身旁掠过。恐龙迎风而立。飓风在海底卷起巨大的旋涡。春风拂面,天使喜极垂泪,泪如彩虹。如蕾丝般细致的织品在风中飘拂,闻得到阳光晒暖的青草香。鸟羽颤动,看得到风的足印。蝙蝠侠穿云裂石、风驰电掣,则是另外一重风景。土星美丽端庄运行太空,风儿静止,遥遥观望。在两个用玻璃隔开的展厅中央,是满载威尼斯风情的船只,色彩斑斓,让人想到风平浪静的水面上贡多拉摇船带来的旖旎风光。“我一直想做船。

17、”里诺如是说,“船本身很长,船尾船头也很长,这个让玻璃延伸的过程别有趣味。”人世间有趣的事物何其多!里诺的父亲曾经捕鱼为生,大海、船只都是风景。里诺的母亲是巧手的蕾丝艺术家,大约在孩提时代里诺已经感受到蕾丝的美妙了。里诺的妻子莉娜来自一个有着五百年玻璃制作历史的家族,在这个美满的婚姻里,玻璃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风势更加强劲了,不但拂去了笼罩华府的阴霾,而且,更重要的是里诺的到来将掀起新一波的文化对谈。古老的意大利文化与年轻的美国文化将有一个和乐融融的对话,受益的将不只是华府人。听!里诺已经在热情地邀请我们了:“你一定要和我一起跳舞,你一定要和我在一起!”与里诺在一起旋舞的不只是玻璃,还有我们。

18、8.文章以华府的气候开头,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 分)_ _ 9.阅读段,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里诺这位玻璃艺术家形象的。(4 分)_ _ 10.第段画线句描写形象生动,请加以赏析。(4 分)_ _ 11.评析里诺借玻璃艺术展进行文化对话的意义。(4 分)_ _ _ 【答案】8.(3 分)示例:写秋天的华府气候寒冷,交代时令,照应题目,引出下文;由实及虚,反衬了下文里诺到来给华府带来热烈的气氛,突出了里诺玻璃艺术的影响力。9.(4 分)示例:采用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吹口哨、哼舞曲体现里诺创作中的轻松愉悦之情,“玻璃就是语言”、“我放手大干,一览无余”等语言,说明他善于通过创作来交流情感,毫无保留

19、地展示自我的艺术才能,体现出他的艺术自信以及对艺术的热爱。美国艺术家们的回忆,则是侧面描写表现里诺有着充沛的体力,对创作玻璃艺术充满热忱。10.(4 分)(答比喻不给分)示例:化静为动,如织品在风中飘拂,鸟羽颤动,使玻璃艺术品充满了动态美,更加栩栩如生;化虚为实,“看得到风的踪迹”将无形的风描写得真切可感。运用通感,“闻得到阳光晒暖的青草香”一句将视觉形象转换成触觉与嗅觉(或者:多角度感觉描写,视觉之外,“晒暖”是触觉描写,“青草香”又调用嗅觉描写),描写丰富了玻璃艺术的形象之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富有艺术感染力。11.(4 分)示例:里诺的玻璃艺术体现了意大利的文化特色,充满艺术魅力,他在华

20、盛顿举行玻璃艺术展,对于促进与美国文化的交流有重要意义。对话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提供了广大民众与艺术大师直接对话的机会;不同文化彼此分享,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相互融合,推动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解析】8.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文章开头写华府的寒冷,属于环境描写,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寒冷的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再结合下文里诺在此举办艺术回顾展的热闹,再二者的对比中突出里诺玻璃艺术的影响力之大;再从结构上考虑,寒冷和标题中的“秋”想照应,引出下文的里诺玻璃艺术回顾展的内容。9.考查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第段“吹着口哨,哼着意大利舞曲,玻璃就在他的手里舞动起来并成

21、为他要的优美形状。”采用动作描写,“玻璃就是语言”等语言描写,和当年的青年回忆里诺的侧面描写,都突出了里诺才华横溢,对艺术的热爱和他在言语不通的情形下通过艺术来交流感情的形象特征。第段主要以“美国艺术家们对里诺工作的热情和体力印象深刻”的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10.从描写的角度考查画线句赏析。鉴赏描写的角度一般为 7 种,分析画线句“如蕾丝般细致的”属于比喻,但只有一处,修辞不够典型。“飘拂”“鸟羽颤动”等动词的使用,化静为动,写出了玻璃艺术品的动态美感,“闻得到阳光晒暖的青草香”调动嗅觉感受,不着重眼中所见的的艺术品的刻画,强调嗅觉感受,采用通感的手法,“看得到风的足印”,将无形的风用“看

22、得到”来修饰,化无形为有形。最后分析效果,生动形象的刻画出艺术品的美,强调艺术品给人的感受,引发读者的想象。11.评析题。题干要求分析里诺玻璃艺术展带来的文化对话的意义,需要首先分析“对话”,结合尾段内容,里诺艺术站代表的是意大利的文化特点,而在华盛顿举行的该次展览,华盛顿所代表的是美国文化,确定“文化对话”的双方后,我们分析其意义所在。尾段的“你”、“我们”均是这次展览的收益者,分析这些人称所指代的内容,确定指观看展览的民众,通过展览与大师对话,促进了解,丰富人们的生活,最终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实现双赢,共同发展。(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赠韦记室黯别(南朝梁)

23、何逊 故人傥送别,停车一水东。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促膝今何在,衔杯谁复同。水夜看初月,江晚溯归风。无因生羽翼,千里暂排空。注韦黯,诗人的朋友,曾任记室。傥,同“倘”。排空:冲向天空。12.下列诗句中与画线句表达情感最相近的一项是()。(1 分)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第五六句连续发问,倾诉衷肠。B.第五六句今昔对比,强化情感。C.第七八句以乐衬哀,倍感温暖。D.第七八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4.结合全诗,赏析结尾两句诗句的表达效果。(5

24、分)_ _ _【答案】12.(1 分)A 13.(2 分)C 14.(5 分)示例:诗歌开头写友人作别,抒发依依不舍之情,次写离别之后孤独之苦,寄托思念之情,结尾两句发挥想象,希望自己能够振翅高飞,与千里之外的友人能够相聚的心愿,然而客观上自己无法生出翅膀凌空高飞,更增添不得见面的愁苦之情,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抒发情感热烈深沉,又想象独特,引人遐想。【解析】12.本诗三四句“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意为你送我时不要伫立江边遥望船帆远去,目尽而又上高楼,你只须记着悠悠白云的那边,就是我要去的地方。A 选项意思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

25、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B 选项意思是:“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江面上帆影点点,即将从视野中消逝,但还能认出是归去的船只。再用心辨认,还可以看出,那隐现在天边云雾中的是江畔的树林,而有树之处就是彼岸,就是金陵呵!诗人在这里用清淡的水墨染出了一幅长江行旅图,以“辨”、“识”二字精当地烘托出

26、诗人极目回望的专注神情,则抒情主人公对故乡的无限怀恋;C 选项意思是: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D 选项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表现诗人的乡愁。由此推断出本题选项 A。13.七八句中“看初月”与“溯归风”(迎着南风),写别后所见的景色,具有浓重的怀友情怀,情景交融。C 项“以乐衬哀,倍感温暖”相矛盾,所以选 C。14.全诗可分三段,前两段各四句,末段两句。“故人傥送别,停车一水东”,这二句是说:我们是老朋友分手,彼此都知心,盛宴送别之类的俗套固无必要,甚至送别本身也无须举行。若你一定要送,那也不要太张罗

27、,只要拿出主人的身份停车水东,也就是了。三四句“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语气活脱之至。第一句已用了假设词“傥”,第三句又用假设词“若”,第四句再用表态副词“试”,亲切地告诉老朋友:你送我时不要伫立江干遥望船帆远去,目尽而又上高楼,你只须记着悠悠白云的那边,就是我要去的地方。第二段写离情有两个层次。“促膝今何在?衔杯谁复同?”是写分别之后双方的索寞难堪。七、八句为此段第二层,乃借想象加深离情:“水夜看初月,江晚泝归风”。“看初月”与“溯归风”(迎着南风),又同是浓重的怀友情怀,兴象不复而意境交融。末段用“无因生羽翰,千里暂排空两句结束,简洁有力。“无因”即“莫由”之意,“生羽翰”是巧喻,鹏雁有

28、巨翅可以凌苍穹,借比人的巨大才能。“千里”是千里志的意思。“暂”字有突然义,“排空”即凌空而行。这两句是共勉的话,意谓:目前我们虽还没有生出巨翅,但是我们终归有一天会凌空高飞,一举千里。(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9 分)谢述传 述字景先,少有志行,随兄纯在江陵。纯遇害,述奉纯丧还都。行至西塞,值暴风,纯丧舫流漂,不知所在,述乘小船寻求之。经纯妻庾舫过,庾遣人谓述曰:“丧舫存没,已应有在,风波如此,岂可小船所冒?小郎去必无及,宁可存亡俱尽邪?”述号泣答曰:“若安全至岸,当须营理。如其已致意外,述亦无心独存。”因冒浪而进,见纯丧舫几没,述号叫呼天,幸而获免,咸以为精诚所致也。高祖

29、闻而嘉之,及临豫州,讽中正以述为主簿,甚被知器。元嘉二年,征拜中书侍郎。明年,出为武陵太守,彭城王义康骠骑长史,领南郡太守。先是述从兄曜为义康长史丧官述代之。太祖与义康书曰:“今以谢述代曜。其才应详练,著于历职,故以佐汝。”莅官清约,私无宅舍。义康遇之甚厚。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述语子综曰:“主上矜邵夙诚,将加曲恕,吾所启谬会,故特见酬纳耳。若此疏迹宣布,则为侵夺主恩,不可之大者也。”使综对前焚之。太祖后谓邵曰:“卿之获免,谢述有力焉”。述有心虚疾,性理时或乖谬。除吴郡太守,以疾不之官。病差,补吴兴太守。在郡清省,为吏民所怀。十二年,

30、卒,时年四十六。十七年,刘湛诛,义康外镇,将行,叹曰:“谢述唯劝吾退,刘湛唯劝吾进,今述亡而湛存,吾所以得罪也。”太祖亦曰:“谢述若存,义康必不至此。”注纯妻庾:谢纯的妻子庾氏。高祖:刘裕的庙号。下文“太祖”是刘裕儿子刘义隆的庙号。中正:指甄别人才的官员。先朝旧勋:刘裕朝开国功臣。刘湛:彭城长史,他与谢述都是刘义康的佐臣。外镇:被贬镇抚地方。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1)高祖闻而嘉之()(2)主上矜邵夙诚()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1)讽中正以述为主簿()A.讽刺 B.批评 C.委婉规劝 D.婉言暗示(2)若此疏迹宣布()A.公告 B.传布 C

31、.发表 D.宣传 17.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除吴郡太守,以疾不之官。病差,补吴兴太守。在郡清省,为吏民所怀。_ _ 18.用“”为第画线部分断句。(3 分)先 是 述 从 兄 曜 为 义 康 长 史 丧 官 述 代 之。19.第段中谢述上表太祖,为何后来又让儿子谢综烧掉奏章?(3 分)_ _ 20.第段都有太祖称赞谢述的文字,分析其作用。(4 分)_ _【答案】15.(2 分)(1)夸奖,赞许(2)同情,怜惜 16.(2 分)(1)D (2)B 17.(5 分)谢述被授予吴郡太守的官职,因为疾病没有上任。等病情缓解了,补授吴兴太守。在郡中为官清平简省,受到郡中官吏百姓的怀念。(

32、“除”、“以”、“之官”、“差”、“清省”、“为”)18.(3 分)先 是/述 从 兄 曜 为 义 康 长 史/丧 官/述 代 之。19.(3 分)示例:谢述认为张邵之所以得到宽贷,根本原因是太祖感念张邵的忠诚,自己的奏章正好贴合的太祖的心意,如果传扬开去,那就侵夺了太祖的恩典,所以让儿子烧掉奏章。20.(4 分)示例:说明谢述深得太祖的信任,侧面表现谢述的才能与为人;以太祖的话佐证谢述的为人处世,增强了记述的真实性。【解析】15.考查实词解释。(1)“嘉”属于课内实词,有夸奖、赞赏的意思,结合文本“咸以为精诚所致”也可确定答案。(2)“矜”的词义结合文本内容张邵犯错,谢述为其上表求情,太祖采

33、纳可知,太祖同情其遭遇,所以可确定是“同情、怜惜”之意。16.考查实词解释。(1)“及临豫州,讽中正以述为主簿”语义中,中正为选官之人,结合前一句太祖对谢述的赞许,可知为暗示选官之人让谢述为官。(2)结合句意“若此疏迹宣布,则为侵夺主恩,不可之大者也”可知该公文传扬开会侵夺皇帝的恩义,因此选 B。17.翻译语句。该句中“除”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但主语为谢述,所以为被动。结合前句可 知主人公多病,所以“之”为动词“到”,结合后一句补任官职,可知病情有所好转,“差”的词义可推测为“缓解”,“清省”为主人公的为官之道,采用组词法,结合积累的官员为官之道,翻译为“清廉简省”,“为吏民所怀”的“为所”表被

34、动。18.考查断句。先通读该句,主语为谢述从兄和谢述两人,按照主语不同可判断在“述代之”前断开,结合语义,可知谢述兄长死于官位,谢述代替他为官,所以“丧官”前断开,“先是”交代故事背景,“先前”之义,可断开。19.考查文本理解。根据谢述对其儿子所说的话“主上矜邵夙诚,将加曲恕,吾所启谬会,故特见酬纳耳。若此疏迹宣布,则为侵夺主恩,不可之大者也”可知,谢述认为全是太祖怜悯感念张邵的忠诚,而自己的上疏只是恰好符合太祖的心意,不能传扬出去抹杀太祖的恩德。20.分析句段作用。传记类文本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太祖对谢述的称赞从侧面来塑造谢述的人物形象。“太祖后谓邵曰:卿之获免,谢述有力焉”侧面体现了谢述的

35、人品之高,;“太祖亦曰:谢述若存,义康必不至此。”侧面体现谢述才能突出和太祖对谢述的信任。根据材料的来源体现传记类文本的真实性。(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 题。(12 分)永州龙兴寺西轩记(唐)柳宗元 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之下。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所愿也。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其户北向,居昧昧也。寺之居,于是州为高。西序之西,属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于是凿西墉以为户,户之外为轩,以临群木之杪,无不瞩焉。不徙席,不运几,而得大观。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

36、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遂书为二:其一志诸户外,其一以贻巽上人焉。注西序:西厢房。释氏:释迦牟尼,这里指佛教。墉:墙。杪:树梢。正觉:佛教中指大觉悟。灵照:谓神灵光辉照耀。巽上人:指龙兴寺僧人重巽。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 分)A.固 B.岂 C.以 D.亦 22.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叙述了作者贬官到永州的不幸遭遇。B.没有居住之地,就住在寺庙西厢房。C.居所隐蔽不为人知,适合隐居生活。D.寺庙居永州高处,西面有大江山谷。23.分析第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4 分)_ _

37、24.文章第段记叙,第段议论,分析这两段文字如何做到叙议结合。(5 分)_ _【答案】21.(1 分)A 22.(2 分)C 23.(4 分)示例:借两个反问句推进议论,前一句“难道是事物有不同吗”,由事物没有变化引出领悟其中的佛道;第二句“难道人的本性有不同吗”,显然人性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心灵被蒙蔽了,由此作者希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开启智慧光明。两个句式相似的反问句构成了议论层次拓展的标志性句子(或者:两个反问句既是对前面议论的追问,又自然引出深入的思考);使议论层层深入、条理分明。24.(5 分)示例:开头叙述被贬永州无处可居,栖身“居龙兴寺西序之下”,以“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来自我宽慰,为下文

38、议论佛道人性张本。第段叙述因为居所昏暗,于是凿西窗,辟为门,建西轩,室外美景得以呈现在眼前;第段的议论由改变环境的举动类比到领悟佛道方面,希望能够有人为他开凿心灵门窗,扩大接应万物的轩廊。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前后照应,有机结合。【解析】21.“固”有“本来、原本”之意,结合语境意“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所愿也”意为“我了解佛教已经很久了,原本是我所想希望的”,故而选择 A 选项。22.根据第一段所讲解的内容,“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指的是然而我所居住的房屋特别隐蔽,是为了下文写所居之处比较昏暗,故而开始凿西窗,辟为门,建西轩做准备,文中并未提及适合隐居生活这一内容,故而选择 C。23.两句划线句的意思

39、分别是“难道是事物有不同吗?”,“难道是人的本性有什么不同吗?”,该题考查划线句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主旨情感上作答。24.该题考查作者的行文思路,首段在叙述作者被被贬之经历,居于龙兴寺西厢房;第二段则是写作者因为自己所居之处引发的关于佛道的思考。故而叙议结合。三、写 作(70 分)25.作文。医生救治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哲人忠告人们: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面对疾病,面对人世的种种苦厄,这两句话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范文】在苦厄中寻找诗意人生 医生救治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

40、助,总是去安慰;然而哲人却认为“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人生在世,肉体与精神的苦厄总有无法消解的时候,我们诉诸的,应是在苦厄中寻找诗意人生。医生能治愈的仅是肉体的伤痛,即使如此,治愈也仅仅是“有时”的。常常,对于肉体的磨难,医生也只能“帮助”或是“安慰”。史铁生瘫痪的双腿一如他瘫痪的精神,“无法治愈”使他一度忘记生的意义,疾病几欲逼疯了他,使他一心向死。然而,肉体的磨难虽令他跌入地狱,但他在文学中找寻回了生的意义。他在我与地坛中如此写道:“当一个人 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苦难与悲剧也是幸福。”他带着他残缺的肉体与病痛,但活出的是完整的人生。不仅是肉体的磨难,人世间来自生活的苦厄折磨着

41、精神,似乎生命本身是经历苦难而洗尽铅华的过程。人们总为了“治愈”而费尽力气,却忘记“治愈”本身是一种强求,人生的苦厄是生活的强行画押,重要的并非“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面对人生的种种苦厄,治愈他并非是从根源上解决痛苦。生命的苦厄源源不断,甚至“治愈”之后依旧残存着精神上的苦痛。既然无法诉诸治愈,不如思考生活的意义。倘若生命的意义是追寻“美”,那么,苦厄也是一种美,悲剧也是一种美。我们无需治愈它,也无需强逼迫自己成为装满苦难而生活着的容器。我们直面病痛,是在直面一种生命的美感。我们带着病痛活下去,并非带着沉重的镣铐,而是带着丰厚的羽翼在活着。我们能笑对苦厄,

42、并与之共舞。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曾提出两个不同的对立面。日神精神乃为生活的外观,他遮盖生活的面纱而扩散表面的美好,而最接近生活本真的却是揭露生活、直面悲剧的酒神精神。“倘若生命是台悲剧,那便有声有色地演出这场悲剧”,这是一种果敢的人生,有硬度有丰满度的人生,这是一个人的个体对生命的苦厄最有力的抗争。“美,能让人在任何境遇下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们不仅要带着病痛活下去,更要活出诗意的审美人生。面对疾病,面对人世的种种苦厄,我们诉诸审美的人生意义。疾病与苦厄的脚镣困不住渴望飞翔与共舞的姿态。以诗意眼光看待人生,则“生命”无非是供我垂钓的河流。【解析】材料所给两句话,第一句从医生的角度出发,强调救治患者

43、时,从三个角度出发,“治愈”、“帮助”、“安慰”,治愈是有时的,常常做的和总是做的是帮助和安慰,根据这些频率词,我们可得出医生救治患者更重要的是在治愈途中给予患者的温暖,即身体的治愈和内心的温暖的并行,而内心的温暖尤为重要。第二句从哲人的角度出发,从普遍性的角度告诫人们人世种种苦厄不断,在接连的苦厄中更需要的是坚强乐观的生活下去,即面对苦厄的态度。综合两则材料,医生作为治疗疾病的人员,给患者提供外在的帮助,给予患者温暖来让患者更加坚强的活下去,而哲人激发人们的内在力量,面对苦厄时用自身的力量去对抗它,坚强的活下去。二则材料的共同点在于激发人们自身生存的力量。结合当下的疫情现状,战胜疾病,治愈人们身体上的疾病只是第一步,或者最简单的一步,疾病过后的心理创伤,留下的永远的伤痛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所以带着感动、带着病痛坚强的活下去是接下来重要的步骤。因此我们可以坚强的意志力,内心的温暖强大,激发内驱力等角度去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