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教材必修“自然情怀”写作拓展教学设计及解读3755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统编教材必修“自然情怀”写作拓展教学设计及解读37552.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高中统编教材必修“自然情怀”写作拓展教学设计及解读 3 03 寄情山水,物我相融“登山则情满于山,涉水则意溢于水。”游览胜迹,登临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诞生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当年赤壁战场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引发无数人的怀古之情;泰山乃五岳之尊,有着深邃的历史文化积淀,登临赋诗者众多。下面我们以赤壁赋为例,品读传神文字,领略古代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寄托的情思,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课本点击 赤壁赋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2、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 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3、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4、,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于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 潇湘竹石图卷 古木怪石图卷等。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 年),43 岁的苏轼出任湖州知州,上书湖州谢表后被新党指摘其有“衔怨怀怒”“指斥乘舆”之心,即刻被御史台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史称“乌台诗案”。经过多方营救,外加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
5、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他在极度惊慌后坠入漫长的悲痛与沮丧中,前后赤壁赋应“劫”而生。全文赏析 文章从“清风”“水波”起笔,“月出东山之上”缓慢拉开画卷,如点染一般显出、晕开,信手拈来,“对酒当歌”,一片静谧、优美、舒缓的意境,自然地由景入情,作者忘却现实坎坷,乐享“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愉悦。但此时的“乐”非热闹欢愉,而是漫无目的飘荡带来的宁静舒适。在与“客”这个虚设载体的问答中,对比交织错落,境界旷远而苍凉。“月明星稀举匏樽以相属”是追昔抚今、豪杰庶民之对比;“寄蜉蝣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为广大与渺小、永恒与须臾之对比。每个人独行于漫长无垠的人生荒野,“侣鱼虾而友麋鹿
6、”的生灵等同化是谦卑也是实情,经客人之口将沮丧与无奈“托遗响于悲风”,呼应前文“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箫声便充满了情感,眼中之景无一不带着落寞之意,乐尽悲生。接着作者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了关于生命价值的探讨,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也只是一瞬间的状态;从不变的角度看,则外物和生灵都是无穷尽的,因而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一个领先于时代的“此时此刻”的美学顿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则是将过去未来、六合环宇展开在眼前,实现了自然与人、与作者内心的两种冲突、作者与读者欣赏聚焦这三方面的默契,情、景、理融合,意蕴无
7、穷。学习札记 深度融合情与景的三个方法 赤壁赋以文为赋,韵律和谐、景观旷远,更可贵的是语言质朴纯正、情感真挚,这当中固然有苏轼神思之笔,但我们也可从中学习到深化情景交融的三个方法。1.巧用意象,情真意切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使用生僻意象固然会有耳目一新的效果,但惊叹的阅读感受是短暂的,而且一旦顾及读者审美,难免会顾此失彼,何谈情真意切。苏轼本性乐观直率,没有太多的斟酌,赤壁赋中,风、月、水、舟无一不是常见意象,对读者而言气象敞开又停驻于物我两忘的此刻,并且使作品更具生长性,既不局限于作者的生命视野,也不拘泥于一人一时的毁誉,随着岁月不断进入下一个再
8、下一个阶段,从而实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虚实相生,交织对比“清风”阵阵吹拂,“水”面波澜不兴,“月”从山后缓缓升起,一直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皆为实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句由实转虚,进入主观感受。回溯曹孟德之赤壁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再看此时自己“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生活则为虚景,甚至于发问的客也是虚设对谈之人。纵横时空,俯仰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生发出人在广袤寰宇中的微小感和无力感,映衬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和遗世独立的风骨。3.主客问答,卒章显志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首先是对同样景观不同的观察与体会,其次是将
9、作者被贬时内心的矛盾与思索展现出来,最终实现人生价值观的升华。“客喜而笑”是作者与自己、与世界握手言和的交待。文章结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呼应了开头水天一色、明月朗照的画面,赤壁古战场的怀古悼今结束了,人生的游历还未置可否,对世事无常的叹息在这一刻被作者前四十年积攒的意气风发化开,完成了一次与宇宙人生的对话。此文安慰了之后所有穷途末路的文人,不仅由于其所呈现的旷达乐观心性,也因字里行间流淌着苏轼善解人意的心思和与人同心的悲悯。可以说,赤壁赋是俯瞰风月山水背景下一个人的自我说服。这是第一次被贬,那时苏轼并不知道后来自己一生都是在振奋而为和愈行愈远中度过的,因而赤壁赋这篇作品没有积重之感,流露出恬然清远的优美和怅然若失的忧伤,分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