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410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4106.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重点】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难点】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教学方法:朗读体会、圈点勾画、合作交流、探究质疑。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描述并解释了哪些奇怪的现象,了解形成的原因。2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的思路,体会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的好处。【教学难点】引导
2、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的思路,体会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的好处。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沙漠里出现的一些奇怪现象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学成果展示(自主学习记录卡“积累”部分)1 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玄奘 z ng 开小差 chi 戳 chu 穿 酷 k 热 海市蜃 shn 楼 呈 chng 现 单枪匹马 光怪陆离 可不可耐 可望不可即 汪洋万顷 q ng 2 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三、方法指导 从说明文的一般常识入手,让学生重温相关文体知识,找到解读文本的钥匙。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
3、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事理性、文艺性说明文)引导学生圈划设问句,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并体会体会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的好处。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学生放声自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描述了沙漠里哪些奇怪现象?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现象说清楚的?1.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说说各个小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点拨:要紧扣文本,善于抓住各小节的中心句。内容概括要语言简洁、通顺;意思全面、完整。鼓励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疑问。提示注意文章中的有关句子,如:(1)沙漠真像玄奘和法显所说的那样可怕吗?(2)沙漠里真有魔鬼吗?(3)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4、。2.学习小组之间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点拨:小组讨论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切忌泛泛而谈。为了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学习小组要安排一位同学做好发言记录。3.学习小组推荐代表参加班级交流。点拨:集体交流,发言要求声音洪亮,要把小组的意见表达清楚,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适当补充。鼓励在发言中提出问题,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共同解决问题。4.教师提示,并适当补充,共同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抓住文章特点,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思考:文章起笔借用玄奘和法显的记载描述了沙漠的“可怕”、“令人恐惧”,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作者的目的在于说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从“可怕”“令人恐惧”写起,激起读者探求
5、真理的欲望,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5.小结形成板书: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描述恶鬼、热风骨头、流沙 可怕、恐怖、现象、示异 解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光线折射和反射 “鸣沙”:干燥的细沙移动磨擦(“一些专家的意见”)解释、不怪、本质、释疑 五、跳读课文,巧用资料,深入理解文本(小组交流)结合所查找的关于沙漠的背景资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海市蜃楼”现象,什么是“鸣沙”现象。六、课堂总结 1.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道理。2.说明的顺序:逻辑顺序。
6、七、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见四、4)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准确生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2 把握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3.延伸拓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难点】目标 1。一、温故知新、复习检查 二、品味欣赏、质疑探究(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品味生动准确,可读性强的语言特点。1.探究、思考:(1)在朗读课文中,细细品味,作者怎样使得本文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的?提示:记叙、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2)说明文的生动性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通过阅读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从文章中找到具体的文句加以解
7、说。归纳提示:(1)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恰当运用,使文章绘声绘色,富有美感。(2)设问、比喻、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多姿多彩,富有趣味。2 结合“探究练习”二,体会词语的准确性。3.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诠释、列数字、做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找出例句并分析其作用。三、拓展探究,交流延伸 1.查阅报刊杂志网络,了解沙漠中除了课文里列举的奇怪的现象外还有哪些奇怪的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现象作一些说明?请说给大家听一听。2.阅读资料,完成阅读要求 资料一: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竟是草原绿洲变成的!“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无所有”。然而据考证,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
8、有很多”。考古学家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鱼的骨骼和生物的遗迹。它告诉我们,在远古时候,整个非洲北部是一片海洋。有的探险家预言,沙漠地下蕴藏着很多海洋生物的遗体,现在已经变成了石油。果然,1936年,撒哈拉北部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田。这说明,如果这里一直是沙漠,是不会有储量丰富的石油的。撒哈拉东部有一个名叫“恩阿杰尔”的高原,在当地土语中,“恩阿杰尔”就是“河流很多的台地”。地质学家在那里发现的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证明,大约 6500年以前,这些树在这里生长过。然而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撒哈拉中部扎巴连山谷发现的壁画。壁画有 5000幅以上,有栩栩如生的长颈鹿,有急驰如飞的羚羊,有缓缓而行
9、的黄牛,有大象和河马,有手持弓箭的猎人,有静坐沉思的少女,有戴面具的演员和奇特的神像,还有劳动和舞蹈的情景。壁画最小的有几厘米见方,最高的有一二十米,大部分用锗红色勾线,然后涂上各种颜色,虽然经历了长久的日晒风吹,却颜色不褪。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发达的文化艺术,而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水平,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它也说明,在 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绝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资料二:竺可桢向沙漠进军。1.阅读这两份材料,说说你的感想。2.结合你收集的材料,说说你对沙漠有什么独特的认识和见解,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3.
10、人类对沙漠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你对征服和改造沙漠有什么新的畅想?四、总结全文,把握文体特点 提示:1.示异释疑,吸引力强。2.语言生动,可读性强。(兼作板书)五、板书设计(见四)教学反思 自主学习记录卡 答案(用时25 分)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第一课时)班级:姓名:目 标 1 了解课文描述并解释了哪些奇怪的现象,了解形成的原因。2 把握文章的写作的思路,体会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的好处。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积 累 1 查阅资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海市蜃楼”现象,什么是“鸣沙”现象。“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这是因为沙漠或者海洋温差,光折射和发射的影响,人们产生的一种错觉。
11、“鸣沙”是沙漠的沙子是细沙,干燥,还有大量的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者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而产生的声音。2 掌握下列字音字形,每个字词抄两遍。玄奘(z ng )开小差(chi )戳穿(chu)海市蜃楼(shn )呈现(chng)酷 热(k)戈壁(g )汪洋万顷(qng )单枪匹马 光怪陆离 渴不可耐 可望不可即 空中楼阁 蔚蓝 干燥 自 主 学 习 提 纲 1 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魔鬼的海”和“鸣沙”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奇怪的现象,并解释了这些现象的成因。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的逻辑顺序。4.古代到过沙漠的
12、人对沙漠有何感受?文章起笔借用玄奘和法显的记载描述了沙漠的“可怕”、“令人恐惧”,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可怕,令人恐惧。作者的目的在于说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从“可怕”“令人恐惧”写起,激起读者探求真理的欲望,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5.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道理。质 疑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老师评价 自主学习记录卡 答案(用时25 分)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第二课时)班级:姓名:目 标 1 品
13、味文章准确生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2 把握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3 延伸拓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积 累 1 积累和沙漠有关的古诗或名句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贺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2 本文属于文艺小品,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语言风格看是生动说明;说明对象看是事理说明文。3.沙漠里还有哪些奇怪的现象呢?请把你的收集、探究写出来。略 自 主 学 习 提 纲 1 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
14、子、作诠释、列数字、作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批注课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第一节前两句,举佛国记、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和描述,说明古代人们认为沙漠是可怕的。第四节中举法国数学家和孟奇解释“魔鬼的海”说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举“鸣沙山”自身经历的例子说明说明沙漠中声音也会作怪的道理。法国数学家和孟奇解释“魔鬼的海”的成因是作诠释,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列数据说明温差大,开头和结尾作比较 说明沙漠并不可怕,最后一节引用“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说明沙漠里的一切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2.文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很多,举出两例写在下面
15、,并加点标出体现准确性词语,作简要说明。例句 1.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说明:前面空中用“看不见”,后面地上用“看不到”,准确而富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工整。例句 2.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 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说明: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律,“幻术”是假的,用“戳穿”显得更准确。3.找出课文中写得生动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生动的原因。1)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恰当运用,使文章绘声绘色,富有美感。(2)设问、比喻、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多姿多彩,富有趣味。4.人类对沙漠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你对征服和
16、改造沙漠有什么新的畅想?质 疑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老师评价 郑梁梅中学初二语文课课练 编号 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命题:做题:审核:班级:姓名:得分:用时:30分钟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chu (戳)穿 玄奘(zng)蜃楼(shn )戈壁(g )w i(蔚)蓝 酷热(k )万顷(qng )倒映(yng)二、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全身瘫痪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并不为命运所屈服,在双目失明、背椎硬化的极度困难条件下,创作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感动了千千万万的那个时代的青年读者,他们把这本书看成是自己生活的教科书。阅读此书,我们虽然能够从中感受到
17、一种坚定不移、顽强坚韧的意志,但是也增强了我们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主人公保尔所具有的精神操守永远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原动力。第 处,修改意见:“千千万万的”和“那个时代的”交换位置 第 处,修改意见:“虽然但是”改为“不但而且”三、诗文名句填空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4.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四、综合实践 环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显现,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善待环境,人类的家园会更美好,生活会更幸福;漠视环境,人类将会受到无情的报复。某班同学举行了题为“我的环保行动”的
18、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活动一:实地观察)留心观察学校周边的农村或社区环境,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把令你感受最深的情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来。镜头一:遍地漂浮着白色垃圾 镜头二:尾气弥漫在空中 (活动二:环保行动)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一位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你打算为保护当地的环境做点什么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然后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3 分)我的环保行动:首先自己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遇到破坏环境的行为要上前制止并通过倡议书等形式影响周边人的环保意识。五、阅读课文第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指见到怪异现象,要镇静对待,不必大惊小怪。引用
19、法 2.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例如月食,古人认为是天狗吃月亮,实际是由于地球挡在月亮与太阳之间,使月亮无法反射太阳光的缘故。3.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鸣沙。面部沙子细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晒得火热,沙粒移动摩擦。4.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沙漠里的这个怪异现象?由现象到本质。5.从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看,这篇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说说这种文体特点。事理说明文,说明文分两类,实体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理 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
20、阐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六、课外阅读 森林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是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 10 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 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 4 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
21、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 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
22、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1 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吞水吐雨器: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的水源。吞碳吐氧机: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2 阅渎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以上被采伐和毁掉;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3.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
23、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4 加点词“近 200年间”,“三分之一以上”分别强调了什么?时间之短破坏范围之大,数量之多 5 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两例。水土流失动物家园遭受破坏,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均可。6 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武汉市政府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建议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标语用语要简明、得体,有一定的警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