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5篇.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5篇 学习目标 1、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详细观看活动,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育数学学习热忱以及良好的沟通、合作习惯。 学习方法 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现达标检测拓展延长 四步:学、交、练、导 学习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预备 课件、小正方体 教师活动 出示复习题,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
2、法指导、信念鼓舞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爱的外形。展现不同的摆法。 探究沟通 教师有针对性地参加到局部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需教会不会的同学,以到达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胜利的目的。 现在有四块积木,假如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外形 假如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外形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汇报展现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需教会不会的同学,以到达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胜利的目的。 学生展现沟通得出摆放的规
3、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根本外形,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假如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需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假如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达标检测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相互检查学生完成状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觉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准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拓展延长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觉问题教师课堂马上订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课件篇2 教学
4、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把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受探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育学生的概括推理力量。 3.获得胜利的体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念,形成独立思索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把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 经受探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觉并概括出运算律。 学习预备 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季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固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课件出示: 生
5、: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认真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预备骑车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依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李叔叔今日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日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今日我们选取“李叔叔今日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怎么列式? 生1:40+56(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6+40(板书) 师:它们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师板书等号) 师: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6、生1:由于它们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由于它们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总路程。 2.课件出示: 123+377377+123 1124+7676+1124 师:这两道题,它们的算式之间的能用等号相连吗?请你算一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由于它们的和都相等。 师板书: 3.师:观看这三个等式,你发觉了什么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从刚刚的发觉中,你们会猜测到什么呢? 生:是否全部的加法算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呢? (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师:口说无凭,你准备怎样验证咱们的猜测? 生: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师:那请大家拿出本
7、子来,举几个这样例子来验证看看! (生独立举例验证) 5.师:谁来上台说说你是怎么举例验证的? 生:(百以内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小数加法) 师:通过刚刚这两位同学的举例,都能证明我们的发觉是正确的。谁有没有发觉交换加数位置和不相等的状况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举不出反例,那证明我们该刚刚的发觉是正确。 师:谁能够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们刚刚发觉的这个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旁边的问号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师:这个规律,数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6.师:刚刚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举不完。 师
8、:是啊,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能写出许多许多来。 (师边说便在等式的下面板书“”) 师:既然像这样的等式写不完,你能否开动你的脑筋,想方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全部的等式吗?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 7.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一个怎样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的?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生3:a+b=b+a 师:这三位同学的方法能表示出全部的状况吗? 生:能。 师:这三种方法,你更观赏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由于第三种更便利、更简洁。 师:其实咱们的数学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是a+b=b+a。 (师板书a+b=b+a) 师:你
9、觉得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 8.师: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究出“加法交换律”的,同桌相互沟通一下。 生1:我们是先观看发觉,再举例验证,最终是总结规律。 师:很简洁明白,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们第一步是观看发觉,我观看这三个等式,发觉了任意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其次步是举例验证,我们举了好多例子,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终一步是总结规律,总结的规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说的好不好?把掌声送给他! (板书:观看发觉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9.师:我们刚刚是通过观看发觉,然后是举例验证,再总结规律,这是一种特别好的学习方法。刚刚大家经受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
10、的过程,那你能不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探究其他的运算定律呢? 生:能。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师:现在请大家自学学习单一,自学之前教师给大家供应了一个学习锦囊,谁情愿大声读一遍? 生: 一.观看发觉。 认真算出每一组题的结果,你发觉了什么? 二.举例验证。 你能再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三.总结规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运算定律吗? 2.师: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学锦囊上的提示自学,开头。 (生独立完成) 师:完成的同学同桌沟通一下。 3.师:都完成好了吗?谁情愿到前面共享一下你的自学收获? 生:我发觉第一组算式都等于288,其次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组算式都等于507,它们都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11、 师:每一组题的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刚刚这位同学共享了这么多自学的收获,那你还发觉了什么?还其他的发觉吗? 生:我还发觉这三组题,后面的题都转变了运算挨次。 师:运算挨次转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 生:和不变。 师:还有没有什么不变? 生:数字的位置没变,只是运算挨次变了。 4.师:刚刚通过这三组算式发觉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那这个规律对不对还需要我们怎么样? 生:举例验证。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好,你来!
12、 生1:(24+76)+28=24+(76+28)(师板书) 师:谁再来共享一下你举的例子? 生2(8+7)+3=8+(7+3) 师:谁再来举一个? 生3:(325+178)+22=325+(178+22),他们都等于525. 5.师:感谢大家的共享。刚刚,我们大家进展了举例验证,你们验证我们发觉的规律对不对? 生:对! 师:有没有举出反例的? 生:没有。 师:那由此可以说明,我们该发的规律是 生:正确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发觉的规律齐读一边,预备,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刚刚发觉这个重要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
13、律) 6.师:这是我们发的其次个运算定律,那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生:(a+b)+c=a+(b+c)。 7.师:今日这节课,我们采纳观看发觉、猜测验证、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发觉了两种的加法运算定律,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吗?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 师: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沟通讨论,开头! (生小组沟通,师巡察) 师:哪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共享一下你们争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觉的它们的一样点是都是加法,和不变;不同点是加法交换律的加数是两个数,加法结合律的加数是三个数。加法交换律是数字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是运算挨次变
14、了。 师:你们同意吗?还有和这一组不一样的吗? 师:好的,看来其他组的同学的发觉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同学观看力和思索力特别强,那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会的本事来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稳固练习,拓展提高。 1.以下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你能()中填上适当的数吗? 3.今日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看到体育用品柜台有以下物品: 4.小明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同学们今日的表现特别精彩,用自己擅长发觉的眼睛和聪慧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熟悉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
15、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信任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肯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课件篇3 一、教学内容: 乘法安排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安排律进展一些简便运算。 2.培育学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力量,进展思维的敏捷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出示: 口算: 73+27、138100、100-64、641、89125、(4+40)25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安排律,今日连续讨论怎样应用乘法安排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
16、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教师快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争论完成。 学生可能消失: (1)(100+2)43、(2)102(40+3) 在比照的根底上,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安排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拟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安排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练习: (1)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937+963 =333+567 =900 (3)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展板演。 引导学生比照两种方法
17、,重点理解、说明其次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构造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一样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练习:(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 争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安排律的构造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安排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安排律进展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安排律间算时,肯定要仔细审题,观看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转变,就能进展简算。 (三)、
18、稳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刚学过的学问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安排律简算。 2.依据乘法安排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35+45)12、(1125)4、25(4+40) 争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安排律的形式,应当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课件篇4 一、教学内容:观看物体P13P14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实物,熟悉到从不同的位置观看物体,所看到的外形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看实物
19、,能正确识别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看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外形。 3.在拼摆、观看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力量、进展空间想象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重点:能正确推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看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外形。 难点:当从不同位置观看物体的外形时,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同。 四、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一样的小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一座庐山,为什么世人看到的却是“远近凹凸各不同”的风光呢? 师生沟通后明确:由于观看的位置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光。这里,诗人是从不同位置对实物进展观看。 2.出示由若
20、干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立体图形。请学生猜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假如用若干个一样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看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日,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看物体。 (二)探究发觉 1.教学例1 (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有四个一样的小正方体。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小正方体,再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小组成员分别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进展观看。 (2)各自用小正方形卡片摆出从三个角度观看到的平面图。 (3)小组沟通,让学生自主探究发觉,归纳结果。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来观看,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小组沟
21、通后,概括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看,观看到的结果各不一样。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连一连,并沟通反应。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的三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分小组分别摆出这三组立体图形。 (2)摆好后每位同学从不同的位置去观看,把看到的外形记录下来。 提问:从上面看3个物体,外形一样吗?从左面和前面看呢?小组沟通后,指名汇报。 小结: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外形一样,从左面看,外形也一样。但从前面看,外形不一样。 (3)教师小结:从同一位置观看不同外形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一样,也可能不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
22、4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 提问: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外形一样?从哪面看到的外形不同?小组沟通后,反应总结。 (三)稳固发散 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拼摆图形,沟通反应。 (四)评价反应通过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沟通后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看,观看的结果各不一样;从同一位置观看不同外形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一样,也可能不同。 (五)板书设计 观看物体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看,观看的结果各不一样;从同一位置观看不同外形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一样,也可能不同。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课件篇
23、5 教学目标: 1、从不同方向观看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并能描述看到的外形。 2、能识别从同一方向观看不同的物体得到的外形。 教学重点: 熟悉到从不同位置观看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外形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识别从前面、左面、上面观看到的物体的外形。 教学预备:正方体木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预习新课。(课件出示) 1、由两个小正方体组成以下列图形,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所看到的图形。 其次单元第1课时观看物体(一)导学案 问,从这三面看到的图形的外形一样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方面所看到的物体的外形有的是一样的,有的是不同的。 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观看物体”。 2、课堂预习
24、。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13页,请你拿出自带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进展拼组,然后带着以下问题进展观看学习。 (1)、我们要从多角度观看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看物体? (2)、在观看物体的时候,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每个面的外形一样吗? (3)、请你把能观看到的面的外形画在格子图上,并注明看的位置。 (4)、我们分别不同的位置观看了拼成的立体图形,对于你画出的观看结果,你有什么发觉吗? 二、自我检测。(课件出示) 1、填一填。 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看由小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图形,结果可能(),也可能()。 2、连一连。 其次单元第1课时观看物体(一)导学案 三、预估问题。 1、观看我们摆放的组合立体
25、图形,从不同的面观看到的物体的外形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图形? 2、同样都是用一样的4块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你们从前面、上面、侧面画出的外形不同呢? 3、从不同的位置观看到的物体的外形可能怎么样? 四、预设解惑。 请同学们拿出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摆立体图形画出的格子图,我们共同沟通。 1、同学们在实物图影上展现自己的作品,并出示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 2、师把同学们的作品进展总结:(课件演示) 其次单元第1课时观看物体(一)导学案 3、通过刚刚同学们的作品,我们是如何画出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图形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争论一下。 (1)集体沟通 (2)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五、引导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日的讨论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日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13页做一做,练习四1至3题。 2、配练上的1至3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