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上传人:xz****d 文档编号:83025688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6.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课件】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西方法律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路径,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元引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2015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女儿举报父亲违反交通法规”事件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

2、手持电话接听,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法治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方式。教化以德治国的重要方式,注重教育和引导。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 对

3、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德治法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一、礼法一、礼法相相争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

4、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45页,了解先秦时期社会治理的情况,完成下列表格。德治法治背景背景思想来源思想来源争争斗斗表表现早期的德治早期的德治法治之争法治之争思想界的德思想界的德治法治之争治法治之争结果果影响影响春秋战国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致力于拯救社会秩序、治理国家。西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和“敬天保民”思想。夏、商、周时期的法治观念(一)(一)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时期夏朝夏朝商朝商朝西周西周禹刑禹刑汤刑汤刑九刑九刑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材料2:夏商周时期颁行的

5、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材料1: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法治思想的渊源一、礼法相争一、礼法相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习惯法习惯法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铸刑书”,制定了,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成文法。法治叔向叔向叔向反对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

6、礼义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德治子产作刑书子产作刑书(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一、礼法相争一、礼法相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背景:(1)时代特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2)思想来源:诸侯国君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2.第一次德法之争:子产作刑书【思考】从唯物史观角度思考,叔向为何反对子产【思考】从唯物史观角度思考,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铸刑书书”?“铸刑书铸刑书”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材料: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泽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

7、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左传昭公六年历史影响:历史影响:宣告了宣告了成文法的诞生成文法的诞生,确立了,确立了“法律公开法律公开”的新兴地主阶级立法原的新兴地主阶级立法原则;推动了各国立法运动的开展和依法治国观念的传播则;推动了各国立法运动的开展和依法治国观念的传播【思考】儒家与法家各持何种意见?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儒家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与刑来管理国家: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

8、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主张德治,以礼治国主张法治,君主用法和刑治国一、礼法相争一、礼法相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3.第二次德法之争:学派治国思想治国手段理论来源儒家法家孔子:孔子:为政以德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德治,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通过道德教化民众,仁和礼的手段仁和礼的手段人人性性善善韩非:韩非: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以法为教以法为教”“”“以吏以吏为师为师”法和刑的手段法和刑的手段人人性性恶恶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颁行法令,奖励耕战)(颁行法令,奖励耕战)3.第二次德法之争:(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一、礼法相争一、礼法相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德治与法治之争德

10、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在思想界体现为 争论实质: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争论实质: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孟子与梁惠王商鞅与秦孝公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将有以利吾国乎?王何必曰利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亦有仁义而已矣。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代,而君曰:“久远,久远,吾不能待。吾不能待。”故吾故吾以彊(强)国之术说君。以彊(强)国之术说君。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欢甚也。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一、礼法相争一、礼法相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二)春秋

11、战国时期:德法之争(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封建国家。儒家法家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有积极意义符合时代需要孟子与梁惠王商鞅与秦孝公(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一

12、、礼法相争一、礼法相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3.第二次德法之争:秦朝:秦朝:礼法对立礼法对立汉朝汉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律的编纂,朝廷还颁布了的编纂,朝廷还颁布了令令汉承秦律,制定九章律汉承秦律,制定九章律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张家山汉简睡虎地秦简 材料1: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仪之官,专任刑罚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班固汉书二、礼法融合二、礼法融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一)秦汉时期(一)秦汉时期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律材料2:律,

13、法也。尔雅令材料3:令者教也,所以教民人;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盐铁论(二)魏晋时期:律令开始儒家化(二)魏晋时期:律令开始儒家化(1)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董仲舒二、礼法结合二、礼法结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1.原因:材料1: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晋书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 材料2:后人生意,各为章句(许多的学者根据儒家经典之中的章句,各

14、自理解法律的意思,并且著书立传)。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晋书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现法律条文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现法律条文汉朝的春秋决狱和以经注律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二)魏晋时期:律令开始儒家化(二)魏晋时期:律令开始儒家化1.原因: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2.原则: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4.目的:二、礼法结合二、礼法结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

15、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曾宪义中国法制史“五服五服”,即以丧服,即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称故称“五服五服”。思考:思考:“准五服以制罪准五服以制罪”的量刑原则是什么?的量刑原则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三)隋唐(三)隋唐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法律儒家化的完成(1)过程: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

16、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疏议二、礼法结合二、礼法结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2)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3)特点:律律 删繁就简删繁就简(唐初)(唐初)贞观律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永徽律疏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即唐律疏议法律:编纂唐律

17、疏议(1 1)标)标志性法典:志性法典: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2 2)内)内容: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3 3)特)特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材料一: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 大唐开元礼颜氏家训(三)隋唐时期:礼法结合2.2.国家层面:提倡礼制国家层

18、面:提倡礼制3.3.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强化基层教化。强化基层教化。强化基层教化。17朝代 法 律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问刑条例问刑条例是是大明律大明律的子法律。的子法律。由于朱元璋制定的由于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大明律不可更改,在实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法律与现实脱节不可更改,在实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法律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为适应社会的需要,矫正的情况。为适应社会的需要,矫正大明律大明律不可更改的弊端,在明朝中期以后,条

19、例成为不可更改的弊端,在明朝中期以后,条例成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法律形式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法律形式。弘治弘治1313年(年(15001500年)整理修订了年)整理修订了279279条条例,颁行天下,条条例,颁行天下,“永为常法永为常法”,这就是,这就是问刑问刑条例条例。曾代伟主编曾代伟主编 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 二、礼法结合二、礼法结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四)宋元明清:继承发展(四)宋元明清:继承发展【思考】宋以后的法律制定的什么特点?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沿用唐代法律体系;宋刑统天圣令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以唐律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

20、”,重修问刑条例,开律例合编的体例。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朱熹社会层面:通过控制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 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家庭层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四)宋朝:(四)宋朝:(2)传播方式:(1)背景:1.1.理学的渗透理学的渗透(四)宋朝(四)宋朝2.2.乡约的约束乡约的约束 儒儒儒儒学学学学士士士士人人人人投投投投身身身身基基基基层层层层教教教教化化化化,以以以以乡乡乡乡约约约约教教教教化化化化乡乡乡乡里里里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

21、,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吕氏乡约 材料: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提出治理乡村的保甲法之后,为了证明儒家思想同样可以为治理乡村社会做出贡献,在辞官回乡后创制吕氏乡约。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对后世影响甚大。吕氏乡约的宗旨在于使乡民能“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要求乡民按照“长幼有序”原则遵守相关礼仪规定。它列举了酗酒、赌博、斗殴、失信、造谣等不良行为,制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吕氏乡约规定“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若约有不便之事,共议更易”。

22、“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且所约四事,偏重道德。经济教育诸要务,均在合作范围之外。”选编自侯少龙传统乡约与古代乡村治理研究等乡约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五)明朝(五)明朝(六)清朝(六)清朝1.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2.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材料:朱元璋继承“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传统,要求“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就是以封建礼教来束缚人民,用封建刑罚来镇压人民。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

23、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有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清朝乡约仪式【思考】相比宋朝,明朝乡约有什么变化?(1)形式上继承儒家伦理教化精神,实质上是强制宣传最高统治者的意志。(2)君主专制强化,皇权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材材材材料料料料:宋宋宋宋代代代代一一一一些些些些地地地地方方方方实实实实行行行行乡乡乡乡约约约约制制制制度度度度,其其其其功功功功能能能能主主主主要要要要是是是是扬扬扬扬善善善善惩惩惩惩恶恶恶恶,制制制制定定定定规规规规约约约约进进进进行行行行道道道道德德德德教教教教化化化化,并并并并建建建建

24、立立立立民民民民间间间间组组组组织织织织和和和和相相相相关关关关的的的的赏赏赏赏罚罚罚罚,明明明明清清清清时时时时期期期期,宣宣宣宣讲讲讲讲“圣圣圣圣谕谕谕谕”成成成成为为为为乡乡乡乡约约约约最最最最重重重重要要要要的的的的内内内内容容容容。当当当当时时时时,由由由由地地地地方方方方官官官官吏吏吏吏广广广广泛泛泛泛推推推推行行行行乡乡乡乡约约约约制制制制度度度度,设设设设立立立立乡乡乡乡约约约约组组组组织织织织,每每每每月月月月召召召召集集集集百百百百娃娃娃娃宣宣宣宣讲讲讲讲,教教教教化化化化,康康康康熙熙熙熙九九九九年年年年颁颁颁颁布布布布了了了了乡乡乡乡约约约约组组组组织织织织必必必必须须

25、须须宣宣宣宣讲讲讲讲的的的的上上上上谕谕谕谕十十十十六六六六条条条条,内内内内容容容容包包包包含含含含“重重重重农农农农桑桑桑桑以以以以足足足足衣食衣食衣食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训子弟以禁非为训子弟以禁非为训子弟以禁非为”等。等。等。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根根据据材材料料并并结结合合所所学学知知识识,概概括括宋宋代代到到明明清清时时期期乡乡约约制制度度的的变变化化,并并说说明明乡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 1 1 1)变化:)变化:)变化:)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宋以道德教化为主,

26、明清增加了宣讲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圣谕圣谕圣谕”的内容;的内容;的内容;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2 2 2 2)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促

27、进了儒家文促进了儒家文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链接高考:链接高考:20182018年全国一卷第年全国一卷第4141题第(题第(1 1)问)问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

28、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秦朝的法律已初步确立了我国古代各项法律的原则。经过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时,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日臻成熟,体系日益完备,唐律疏议的颁布代表着中华法系的完备以唐律疏议的完成为标志,儒家学派的某些基本主张被精巧地纳入成文法典之中,此时法律便与儒家思想的“礼”完美结合,以礼为主,出礼入刑,礼法合,体现了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基于宗法家庭观念长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礼作为民间的风俗习惯在寻常百姓中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法治”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礼治”则维护这个政体的社

29、会基础。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原因及对其评价。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原因及对其评价:特点:由临时设法到形成固定的成文法;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日臻成熟,体系日益完备;法律逐渐儒家化;以礼为主、出礼入刑、礼法合一。原因:政治:经济:思想:统治阶级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评价:实质:中华法系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影响:它能最大限度地将人类伦理道德方面的潜能发挥出来,在维持社会生活和谐方面,有着不可磨灭和不可估量的意义。礼礼法法儒学法典化儒学法典化法律儒家化法律儒家化汉以后:礼法结合汉以后:礼法结合秦以前:礼法分离秦以前:礼法分离 中华法系是指中华

30、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的特点: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的特点:礼法结合礼法结合(典型特征)(典型特征);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儒家思想影响深厚;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儒家思想影响深厚;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皇权至上,法律是皇权至上,法律是维护君权的工具维护君权的工具;司法从属于行政,无独立司法。;司法从属于行政,无独立司法。总结鉴 古 话 今 畅 所 欲 言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那是否还需要“德治”呢?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