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4篇).docx

上传人:蓝** 文档编号:83000914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4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通用4篇) 【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 1.作为教师,信念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忧的别人也担忧,所以不需要有压力。 信任自己,别人才能信任你。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知全部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讲课要有激情,假如抑扬缺乏,起码声音要大。一般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假如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楚,语音动听,抑扬顿挫。 4.肯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究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肯定要干净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

2、觉气质非凡。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留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分的预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学问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学问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认真,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8.要留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协作,眼睛的视线不要始终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凝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厉。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和技能 1.了解人

3、耳感知声音传播的根本过程。 2.了解骨传导。 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试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育学生的实践力量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关怀他人,特殊是关怀残疾人 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连续进展创作等例子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终感觉到声音?今日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鼓膜振悦

4、耳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局部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假如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

5、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预备,多做试验,让学生经受科学全探究过程。 噪声的危害和掌握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加环境爱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看,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育喜爱、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掌握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争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美丽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美丽的声音使人心情开心,而杂乱

6、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减弱它呢? (一)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爱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争论:在你的四周,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但凡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爱护角度)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仔细阅读P26的噪声

7、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限: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三)掌握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试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拟前后声音的不同。 ? 学生活动 (1)观看书本P 26图1.4-4,指出掌握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争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试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掌握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

8、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五)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四周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当实行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肯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了解:光在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洁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与试验,培育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和提出问题的力量。 2.经受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

9、现象。 5.熟悉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试验,探究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展现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 教师:光把世界装扮得如此漂亮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二)进展新课 1.光源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需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索、争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

10、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篇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课前预备: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忱况并不特别熟识,而且也很难直接观看到,因此要把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学问的把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详细步骤: (1) 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学问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学问的力量,稳固所学的学问。同时让同学

11、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学问的阅读,拓展学生的学问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 (3)观看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看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展沟通和探讨,培育同学们观看力量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同时培育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终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试验,并通过

12、试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学问。同时,再用学过的学问来解释一些前面争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学问进展争论和沟通,并赐予肯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 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 通过学生对所学学问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试验的观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育探求学问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争论与沟通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力量。 四、教具、学具、试验仪器: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

13、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忱况。 2、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 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状况。 2、 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状况。 3、 观看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 与同学沟通观看学习的状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安排、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状况。下面来做一个简洁的回忆和归

14、纳。 1、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一样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15、,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一样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 发生地点不同; 猛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稳固前面所学的学问,提高学生整理归纳学问的力量。教师要帮忙学生整理订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看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 先装置好试验仪器 2、观看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看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觉

16、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需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看: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看: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逝,瓶中细线上消失针状碘固体,特别美丽。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熬

17、炼学生的观看力量、教会学生如何记录试验现象。培育学生依据试验现象归纳学问的力量。)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沟通。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其次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学问?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学问?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忙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 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舞同学们质疑

18、、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教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晰的问题请学生帮忙解决,使学生体会胜利和帮忙人的喜悦。培育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学生梳理学问的力量。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看和比拟,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和激发学生学习学问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效劳的欲)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 、活动: 1、过程 2、观看、记录现象 3、结论 二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四 、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篇三】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

19、案 引言 一、奇异的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课本图0-2的试验中,你猜测一下小金鱼会_,请你就你的猜测提出一个问题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试验,你能看到_,你想到的问题是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看的现象是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 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方法可以熄灭火焰。由此引入新课。 (一) 物理讨论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 好玩的物理现象 试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 学生答复: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试验讨论

20、什么问题? (三)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猜测 3设计试验 4试验验证 5得出结论 6沟通合作 7提出新猜测 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 用试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看蜡烛的燃烧状况。 试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 结论:当试验条件转变时,试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试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看回形针的下落状况。 试验4:学生自行试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看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勤于观看,勇于提问,擅长探究,联系实际。

21、当堂反应P3W. W. W. 第1题 调查一下,你四周有哪些好玩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课后稳固】学生回家做:用纸条快、慢抽动,观看纸条上面瓶的运动状况。P3第2题(2)。 二、体验科学探究 【课前预习】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_、_、_、_、_、_、等。 2取一只杯子,在杯中倒满水后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水_(会/不会)溢出。由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_。 学习过程一、提问上节课布置完成的试验 1检查学生做惯性试验的结果。 2蜡烛在水与油的混合液中,会处于什么状况?葡萄呢? 二、教学内容 1学生阅读P3-5,物理学家进展科学探究的故事。 发觉的现象 试验过程 试验讨论 试验结果 2活动:装满

22、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提出问题: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提出猜测:能装10 100根等等(水是否会溢出) 设计试验:杯子、水、回形针 试验验证:向装满水的杯内放回形针 结论:放入的回形针的根数与容器有关 新的猜测:玻璃与纸杯对放入的针的多少有影响吗? 通过上面的试验,你肯定会感到好玩。同时也会感到惊讶猜测和试验的结果竟会 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试验进展探究的一个重要缘由。 要点归纳 科学探究经受的环节:当堂反应 【课后稳固】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是什么 【课前预习】 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 2、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

23、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 3、通过课本活动1.2,你可以得出,声音可以在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_。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_。 5、通常状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 【课堂重点】 学习过程 一、活动1.1探究声音的产生: 通过使一张报纸、一根橡皮筋、一杯水、一个笔帽发出声音,归纳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二、活动1.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1平常人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传播的。 2通过试验探究声音是否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3试

24、验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正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 声音会_。 通过推理,我们可知,声音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 通过演示试验及观看水波知道声音也是波,叫声波。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 阅读课本P10内容知道,通常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_m/s,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_m/s,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_m/s。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要点归纳 1、 声音是由于物体_产生的。 2、我们把_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 、 、中传播。但不能在_传播 4、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做_,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

25、5、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这说明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_。 当堂反应 1、由试验可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通常我们称发声的物体为。 2、吹笛子时能发出美丽的乐曲,其中声音来自( ) A. 手指的振动B. 嘴唇的振动C.笛子的振动 D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 3.金鱼缸边的小明与小红发觉每当他们击掌时,缸中的鱼就游开了,此现象说明空气、能传声。 4.如下图,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弱最终消逝,这说明声音要依靠来传播。 第3题 第4题第5题 5、如右上图所示,当敲击右边音叉时,左边完全一样的音叉也会 ,靠在左边音叉的小球能弹起,说明,这是由于将右边音叉的震惊传

26、给了左边音叉的原因。 6、在一根正在输水的长水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远处的另一端会听到次声音,最先听到的声音从 中传来,最终听到声音从 传来。 【课后稳固】 1、“雨打芭蕉”发出声音,这里主要发声振动的物体是() A.雨点B.空气 C.芭蕉 D以上都是 2、声音在空气中以 的方式传播,当它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就产生声音的感觉,所以我们把它叫。 3、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在晃动,这说明 和。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物体不振动,仍旧可能发声B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肯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D

27、以上说法都不对 5、 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小扣击课桌时,金鱼马上受惊,其中传播声音快速,使金鱼马上作出反响的传声途径是( ) A、桌子空气水金鱼 B、细棍空气水金鱼 C、桌子鱼缸水金鱼 D、细棍鱼缸水金鱼 6、小明和小刚找2 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穿一个小孔,将细线固定在火柴棒上,然后绷紧细线,这样就制成了“土电话”,如下列图: 他们用“土电话”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说明_。 相距同样远,讲话的人用一样的响度讲话,假如改用细金 属丝制成“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试验说明 _。 假如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局部, 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 假如在用“

28、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篇四】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受学问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意学问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意培育学生的学科进展力量,最终目的培育学生终身的学习力量和可持续进展的力量。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学问,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展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转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学问是前提,学好本节学问是对前面

29、学问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试验,知道做功是转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根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根本特征,提高探究力量、思维力量及合作学习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进展的意义 2、通过探究性试验,提高观看力量、试验操作力量和比拟、分析、概括的力量,培育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熟悉到做功是转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看、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

30、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试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忙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转变物体内能的两种状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试验归类,进展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纳多种方式对学生进展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争论、有模具针对点观看(曲轴的转动状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试验探究法、视频帮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试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受学问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帮助法把不简单呈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

31、现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力量、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简单理解的学问点教师通过针对点特地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试验法、观看法、阅读法、争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加教学,做学习的仆人,自己参加,自己解决。 二、教学预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顺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转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试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

32、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转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查找图片中转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忆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转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1)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用手触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觉?图钉的内能变化了吗? (2)小组活动:弯折铁丝十余次,用手指触摸一下弯折处,有何感觉?铁丝的内能变化了吗?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

33、问:在刚刚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制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削减,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转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提问:(1)采纳哪些方法可以使铁丝温度上升内能增大?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纳热传递的方式转变物体的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转变物体的内能的?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上升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转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

34、上升;) 区分: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转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状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试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状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削减,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构造是哪几局部?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受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

35、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假如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来回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展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进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学问。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学问?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索,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

36、结热传递与做功转变内能时的区分。 分析能量的转化状况 思索: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分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争论再答复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沟通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意学问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制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学问既有联系,又有区分进展归纳,查找异同 由点火爆炸试验引出热机,同时与前面学问做一比照。让学生分清机械能与内能转化包括两种状况:外界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对外界做功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熟悉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查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下图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 .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上升 C.压强削减,温度降低D.压强削减,温度上升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