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2960488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唐代中后期,许多城市市民占用街区自建庐舍,在大街两侧临街开设店铺,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更为普遍,朝廷以令其交纳租钱来应对,这反映出当时()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B城市管理方式滞后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年份全国总人口(万人)城市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所占比例1520238.112.55.25%1600406.133.5(伦敦20)8.25%(伦敦5%)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3五代时期,房产税在

2、一些地方已成正式税种,名为“屋税”。赵宋立国后,将“屋税”定为正税,被视为城郭赋税的主项。后来,随着实际情形的日趋复杂,城郭赋税的征收出现了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上述变化源于()A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B城市功能的弱化C重农抑商政策的质变D城镇经济的发展4明初,徽商程维宗开始在屯溪镇经营商业,并吸引了大量徽商,此后屯溪逐渐成为皖南巨镇,也成为古徽州及周边地区最人的茶叶集散中心。徽商还在当地修建了人量的桥梁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商业经营条件和人居环境。这表明当时()A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B地区之间经济分工明显C商业活动推动集镇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5下表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

3、情况,表中的变化反映了()朝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唐朝城市商业区城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北宋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6以下表格中,古代文明地区和民居建造方式相对应正确的是()古代两河流城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上面搭屋梁,铺上椰子叶古埃及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古代中国先泰以来最普遍是木构抬梁;明朝时,砖木结构开始普及古罗马木、石、砖为主要原料,后来钢筋混凝土得到普及ABCD7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经常面临干旱

4、、洪涝、降雪等多元且频发的灾害,治理中总结出“排蓄一体,以蓄为主”的治理目标,并创建出以井、窖等非生态型为主的设施,区别于南方“排蓄一体,以排为主”和以水系、基塘等生态型为主的治理模式。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村落形成发展B北方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南方C村落建设体现劳动人民智慧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8下表内容是古籍中对先秦城市规划的记述,所反映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左传隐公元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

5、就地利。”管子承马彰显统治者的权威与经济制度相适应人与自然互相适应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ABCD9明朝嘉靖年间,常州府江阴县有21市10镇,清朝道光时发展为36镇;苏州府的常熟、昭文县境内,由明末的9市5镇增加到乾隆时的34市8镇。有些大市镇经济实力雄厚,“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明清江南市镇的发展表明()A江南经济得到持续发展B政府对市场管控减弱C市镇成为正式行政建制D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10据记载,清朝时颍州府“城郭集镇皆当要冲,人民夹河而居者极其繁盛”;义门镇“邻涡河,商船揍集,为水陆通衢”;八里垛镇“商贾帆樯相望,为淮颍襟要”。这一记载说明,当时该地区集镇发展()A

6、以地方经济为支撑B借助优越地理位置C得到政府政策倾斜D促进了外贸的繁荣11下表是隋唐、五代及两宋、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举例。古代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兴起时代代表城市经济地位隋唐扬州南北大冲,百货所集五代及两宋汴梁华夷凑集,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殖盛明清天津、德州、济宁、淮安、苏州、杭州形成涵盖京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数省的运河经济带,构建了一大批运河城市群A加速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B有助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完善C反映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D提升了传统交通方式的运输效率12历史核心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支点。下列历史概念演进的内在逻辑正确的是()A飞钱会子庄票B村落

7、集镇城市C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D家庭式劳作庄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13徽州湾里裴氏宗谱卷二“鹤山图记” 中记载:“鹤山之阳黔北之胜地也惟裴氏相其宜,度其原,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地。”这表明村落的规划注重()A宗法礼制B宗教信仰C自然环境D防御意识14唐朝韩愈在论淮西事宜状中记载:“村落百姓,悉有兵器,小小俘劫,皆能自防。”据此可以看出村落的功能是()A定居B繁衍C防卫D集体活动15村落产生之后建有住宅、仓廪、地窖等建筑分区。如在半坡氏族聚落分区中,居住房屋和大部分经济性建筑,如贮藏粮食的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等,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构成一个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居住区,成为整个聚落的重心。这表明()

8、A农业在村落中占据重要地位B村落出现后人们以定居生活为主C村落最早产生于中国D村落为人们的防卫提供了保障16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代)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又曰旗亭楼。”汉代“市井”图砖显示,汉代集市四周有围墙,东、西、南三方设门,每门三开。这反映出汉代()A城市集市较为开放B注重城市集市规划C重农抑商政策废弛D市场经营管理规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都城长安,以其宏伟壮丽的宫殿群以及“百千家似国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整齐规划,显示出盛唐时期国家的强盛及威严。但另一方面,严格的坊市制度以及“

9、六街鼓歌行人绝,九街茫茫空有月”的景象又透出一丝暗淡;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脱出权势的控制,人们生活在一个外表规矩有方而内在封闭的城市环境中,交换被限制在有明确时间和空间规定的市内。在北宋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往神圣的御街两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威严的宫城正门宣德楼前各街巷,各色店铺几乎是无所不封城内“州桥夜市”的各类小吃“直至三更”。东角楼附近的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在它的附近货卖、娱乐活动不绝,仅大小勾栏有五十余座,最大的“可容数千人”,故“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摘编自吴晓亮宋代经济史研究材料二我国自晚唐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取得政权之后,便先后以北京为都城(辽

10、朝建为陪都,金朝、元朝建为国都)。而明代却和这些王朝相反元朝虽然灭亡,然而有生力量并未被消灭,其后裔依然存在且较强大,加强北方的防御实为明朝当时不可忽视的急务。明成祖即位决定迁都北京后,开始有计划地营建北京城,营建工作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历时14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完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摘编自庄林德等编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都长安和宋都开封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载体,反映出城市发展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间以广场为核心,而

11、中国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则以街市为载体。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空间形态围合式面状开放空间线性延展式空间空间属性静态交往空间动态交往空间公共生活的内容宗教活动,集会活动世俗生活,商业与娱乐形成过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城市公共空间的地位城市空间的中心地位城市空间的从属地位摘编自周艺、张哲文化的力量中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对比与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代城市公共空间”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试卷第6页,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中后期至两宋时期,

12、市坊界限逐渐被打破,这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朝廷用交纳租钱来应对坊市界限被打破的现象,是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是管理方式滞后,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历朝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依据材料“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结合表格可以看出城市总人口以及城市人口比例的上升,首都伦敦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说明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的城市化,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况,排除B项;仅从表格,无法得出伦敦对其他地区的制约,排除C项;自由主

13、义思想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赵宋立国后,将房产税定为正式税种,而且成为城郭赋税的主项,并且其征收越来越呈现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宋朝市镇经济的兴起,房子越来越显示其价值,政府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从中收取一定的赋税,以充斥国库,D项正确;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宋朝城市功能在不断增强,而不是弱化,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并没有出现质变,排除C项。故选D项。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初皖南屯溪镇徽商云集,使该镇成为古微州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并且该镇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得到较大改善。总之

14、,徽商的商业活动促进了集镇的兴起和发展,C项正确;明朝仍然重农抑商,商人地位较大提升不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当地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分工,故排除B项;明代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固定的市镇是由草市发展而来,而草市是城市扩大到城外发展而来的,从而可以看出,市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区域,是连接二者间的桥梁,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唐宋时期市场的发展情况,没有体现出政府对经济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草市、市镇的发展,有涉及到空间,但没有涉及到时间,排除B项;从市镇的发展看不出重心的南移,因此材料中没有具体指哪个区域,排除C项。故选D项。6C【详解】

1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明代,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对应正确,C项正确;古代两河流域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砖块作为建筑材料,支撑屋顶的栋梁使用木材。几户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基本上每一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和主室构成。对应不准确,排除A项;古埃及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在上面搭建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保温。有些房屋留有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对应不准确,排除B项;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对应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

16、项。7C【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咋形成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灾害,所以在治理中总结出了相应的治理目标,而且与南方的治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体现出村落的建设过程中结合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出不同的治理模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理目标和措施,但不能决定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决定性因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南北方因地制宜发展处不同的治理模式,不能体现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南方和北方的不同,不能说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8C【详解】根据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

17、后市”可得出遵循礼制的城市建设理念,体现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根据材料“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可得出存在等级思想的城市建设理念,城市规划彰显统治权威;根据材料“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可得出城市选址体现人与自然互相适应。故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B两项;D项不全面,排除。故选C项。9A【详解】根据“常州府江阴县有21市10镇,清朝道光时发展为36镇;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的市镇数量增加明显,这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反映出江南经济

18、得到持续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市的管理状态,排除B项;市镇成为正式行政建制在明代之前已经有,材料并不能体现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排除C项;传统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10B【详解】根据题干清朝时期颍州府、义门镇和八里垛镇之所以商业较为繁荣是因为“皆当要冲,人民夹河而居”“邻涡河,商船揍集,为水陆通衢”“为淮颍襟要”,由此可知颍州府、义门镇和八里垛镇的水运发达,交通便利,这些地区集镇的发展借助了优越的地理位置,B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集镇在整体地方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排除A项;题干体现集镇的发展借助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未体现政府政策的支持,排除C项;颍州府、义门镇和八里垛

19、镇的集镇经济主要是国内的贸易,并非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扬州为“南北大冲,百货所集”,两宋时汴梁“华夷凑集,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殖盛”,至明清时形成涵盖京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数省的运河经济带,构建了一大批运河城市群,说明大运河有助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完善,B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宋朝时已经完成,排除A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不密切,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与运输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逐渐筑屋定居,形成了原始村落。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原始社会

20、末期,手工业和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在商业交流活动日益增加的影响下,集镇的经济和政治功能不断增强,推动了早期城市的出现。三者体现了内在的逻辑联系,B项正确;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唐代的飞钱实际上是一种票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会子是南宋时期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庄票是旧时钱庄发行的本票。三者之间不存在内在联系,排除A项;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与现代化不符合内在的逻辑关系,排除C项;家庭式劳作

21、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动方式。庄园式劳作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作坊式劳作是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三者之间不存在内在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裴氏认为鹤山之南是黔北之胜地,故把其作为发祥之地,在此建村,这表明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村落的建立,C项正确;宗法礼制、宗教信仰、防御意识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14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村落百姓,悉有兵器,小小俘劫,皆能自防”,可知村落有防卫的功能,C项正确;“村落百姓,悉有兵器,小小俘劫,皆能自防”反映的是村落的防卫功能而不是定居,排除A项;“村落百姓,悉有兵器,小小俘劫,皆

22、能自防”反映的是村落的防卫功能而不是繁衍,排除B项;“村落百姓,悉有兵器,小小俘劫,皆能自防”反映的是村落的防卫功能而不是集体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根据材料“贮藏粮食的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等,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可知农业在村落中占据重要地位,A项正确;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排除B项;村落最早产生于两河流域,排除C项;“村落为人们的防卫提供了保障”不是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A项。16B【详解】通过材料“(汉代)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和汉代“市井”图砖显示的汉代集市布局的情况,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相互印证了汉代的城市布

23、局规整,B项正确;汉代城市的集市有严格的限制,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历代沿用,材料也没有重农抑商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城市的布局,未涉及市场经营管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7(1)唐都长安:规划整齐,体现盛唐时期国家的强盛及威严;具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市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具有封闭性:城市的政治功能较强。宋都开封:规整如棋盘的城市布局消失,城内店铺林立;坊市制度崩溃,市坊不再分开;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2)原因:为了抗击元朝残余势力的入侵,维护全国的统一(或答加强北方防御的需要);巩固政权,稳定政局。(言之成理即可)【详解】(1)不同:结合所学

24、知识及材料“唐都长安以宏伟壮丽的宫殿群显示出盛唐时期国家的威严”可得规划整齐,体现盛唐时期国家的强盛及威严;根据材料“严格的坊市制度,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脱出权势的控制”可得具有严格的坊市制度;根据材料“人们生活在一个外表有规矩有方而内在封闭的城市中,交换被限制在有明确时间和空间规定的市内”可得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具有封闭性;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唐朝城市的政治功能较强。根据“在北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往神圣的御街两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威严的宫城正门宣德楼前各街巷,各色店铺几乎是无所不有”可得北宋开封城内店铺林立,坊市制度崩溃,市坊不再分开;根据“东角楼附近的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

25、玩犀玉。在它的附近货卖、娱乐活动不绝,仅大小勾栏有五十余座”可得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2)原因:根据材料“我国自唐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取得政权之后,便先后以北京为都城可知北京地处要地,地理位置优越,曾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都城”可得为了抗击元朝残余势力的入侵,维护全国的统一(或答加强北方防御的需要);根据材料“元代虽然灭亡,然而有生力量并未被消灭,其后裔依然存在且强大,加强北方的防御实为明朝当时不可忽视的急务可知,加强对元朝遗存有生力量的防御,以及对东北、西北等北方地区的防御实力可控制力”可得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18示例一: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地位明显不同。阐述:西方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处于城市中心地位

26、,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民主政治文化,公民是城邦的主人,城市中的广场、竞技场等公共空间作为民主政治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具有中心地位;中国古代城市长期以政治统治或军事功能为主,突出以官衙建筑或礼制建筑作为城市中心,而以民居和商业活动为主的公共空间则处于城市中的从属地位。中国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城邑遗存(如平遥古城等)均呈现出这一显著特点。示例二: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世俗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形成。阐述:古代中国深受儒家礼制思想与等级制度的影响,中国早期城市布局以政治目的为先,城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由唐末至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形式街市。其产生是满足一般市民的需要,因此更贴

27、近市民的生活,以商业与娱乐为主的世俗生活为主,市民在街道两边做起了买卖,中国传统的戏曲在街市中的瓦子勾栏内得到了发展,街市的繁荣表明,世俗的力量,突破了早期城市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抓住材料主旨,紧扣主题“古代城市公共空间”展开论述即可。材料涉及西方和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不同方面的介绍,可以分别就中西方古代公共空间展开论述,也可以就中西古代城市公共空间比较展开论述,如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地位明显不同,通过比较不难得出中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方面地位明显不同,结合材料可以论述如下:西方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处于城市中心地位,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民主政治文化,公民是城邦的主人,城市中的广场、竞技场等公共空间作为民主政治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具有中心地位;中国古代城市长期以政治统治或军事功能为主,突出以官衙建筑或礼制建筑作为城市中心,而以民居和商业活动为主的公共空间则处于城市中的从属地位。中国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城邑遗存(如平遥古城等)均呈现出这一显著特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