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975512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北宋时,监镇一职多为贬官或武人所任,以收税为主要职能;南宋中后期,出任者逐渐以进士为主,职权扩大到司法、社会文化和社会救济等,又有监镇、巡检、监酒、监盐等职能分工。据此可知()A镇逐渐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B镇因经济发展地位得到提升C政府对镇的治理日益完善D经济重心转移促进制度创新2在清代,“漕河全盛时,水手、纤夫藉此为衣食者不啻数百万人”。政府对漕船携带商货的限制不断放宽,数额逐渐增加。水手携带的梨、枣、蔬菜之类“沿途不无包揽兜买,凡于城一市镇店货物辐辏之所,希图逗留,揽载买货”。这反映了清代漕运()A顺应了经济重心的转

2、移B有助于带动沿岸经济发展C导致了抑商政策的废弛D缩小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3有学者引用新唐书兵志对“镇”的记载:“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并指出镇的分布极不平衡,“两京与太湖流域几乎无镇”。而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据此可知,宋朝()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发展B经济功能成为市镇的唯一功能C政府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D行政建制发展源于区域间差异4明初,徽商程维宗开始在屯溪镇经营商业,并吸引了大量徽商,此后屯溪逐渐成为皖南巨镇,也成为古徽州及周边地区最人的茶叶集散中心。徽商还在当地修建了人量的桥梁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

3、,进一步改善了商业经营条件和人居环境。这表明当时()A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B地区之间经济分工明显C商业活动推动集镇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5历史学家根据敦煌文书考证出唐代敦煌县城内建有儒风坊、永宁坊、修文坊、定难坊、政教坊、钦贤坊、怀安坊、释教坊等,由此可知唐代()A长安城的坊市规划最早超源于敦煌地区B除长安城外,也有其他地方实行坊市制C所有城市依照坊市制进行规划和管理D长安城的坊市制对各地城市的规划影响巨大6下表所示为关于北魏至宋代镇的沿革的记载。这反映出()朝代记载北魏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隋代有“镇置将、副”的记载宋代本朝平定诸国,收藩镇权诸镇省罢略尽。所以存者,特曰监镇

4、,主烟火兼征商A中原王朝的边境压力逐步减轻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简化C镇从军事机构演变为监察机构D镇的功能发生较大转变7易经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韩非子难二记载,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圈。”而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言:“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宫”字含义的演变体现了()A居住方式的多样化B居住条件的舒适化C房屋格局的时代化D房屋建筑的等级化8美国学者费正清把中国的某一类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犹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这些“集市社会”()

5、A是自然经济结构延伸的结果B成为连接各村落的重要纽带C加快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D最早出现于宋元至明清时期9嘉庆时期的黟县志风俗志中记载:“族居者曰村,其系属于村者曰庄。”村落这一结构映射出()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B古代等级关系森严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村落社会属性增强10唐朝之前 ,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 。两宋时期 ,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 产分等进行征税 ,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 ,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 产税 。这反映出()A房税有序传承B城市经济发展C税收体系完备D社会治理混乱11唐律中对长安城宵禁制度有此记载:“若公使赍文牒者,听(放行),其有婚嫁,亦听。

6、丧病须相告赴,求访医药,赍本坊文牒者,亦听。其应听行者,并得为开坊市门。”“其直宿坊街,若应听行而不听,及不应听行而听者,笞三十。即所直时,有贼盗经过而不觉者,笞五十。”材料说明唐代长安宵禁制度()A有利于首都地区社会安定B体现了市经济管理有法可依C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权威D兼顾了官员与民众的共同需求12隋唐时期,以坊市制度为基础的城市结构及管理体制达到顶峰,城郭内居民住宅区为坊,商品交易区为市。里坊实行宵禁政策,犯禁者将受严惩;市设市署和平准署管理市场交易。后来管理渐趋松弛,封闭的坊市结构向开放的街市转变;五代时集中的市制趋于瓦解,临街设铺已无法禁止。材料说明()A坊市制度瓦解城市管理非常混乱

7、B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渐趋瓦解C商品经济繁荣影响城市管理规划D城市规划管理受政局影响较大13古书记载,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C商品交易必须在市场内进行D杭州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4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

8、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说明( )A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B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宋代草市加速城市化进程D宋代城乡差别消失15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的影响。家中长辈住在下图中的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1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自汉至宋形成了与欧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宋以后虽然坊市制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这说明坊市制A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B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C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转型17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

9、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材料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夏朝阳城河南登封商朝毫般河南郑州河南安阳西周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洛邑河南洛阳秦朝咸阳陕西咸阳西汉长安陕西西安东汉洛阳河南洛阳吴国、东晋南朝建康江苏南京隋唐长安陕西西安北宋东京河南开封西夏兴庆宁夏银川金朝会宁燕京黑龙江阿城北京元朝大都北京明朝南京北京江苏南京北京清朝北京北京(1)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迁移的趋势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都城迁移建设的原因及作用。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变迁朝代都城布局周朝

10、西周营建东都“成周”,王城坐西朝东,在王城以东建设“郭”以安置“国人”、迁居殷贵族和驻屯军队,形成了小城连大郭、“坐西朝东”的格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大多采用类似的格局。秦汉秦成阳和西汉长安仍是坐西朝东的格局。东汉时,为便利皇帝在南郊举行祭天之礼,形成了坐北朝南格局,中央官署分布于南北二宫周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保留坐北朝南的北宫,中央官署集中于官南大街两侧,形成中轴线。隋唐都城由内城和郭城组成,内城又分为宫城和中央官署集中的皇城,形成东西对称、南北向的中轴线布局。宋朝北宋东京形成宫城、里城和外城三重城圈的结构,出现以宫城为中心的全城四通八达的交通,开放式的都城制度代替了汉唐时期封

11、闭式的都城制度。南宋临安形成了“坐南朝北”的特殊结构。辽朝辽上京分南北二城,北城为皇城,仿唐长安建设,但在宫城内保留契丹所居毡庐旧俗;南城为汉城。元朝大都“坐南朝北”,形成中轴线。明清“坐北朝南”,形成中轴线,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圈。据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从表3中提取两条及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试卷第6页,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镇的地位较低,监镇一职多为贬官或武人所任,以收税为主要职能;而到了南宋,镇的地位逐步提高

12、,职权扩大到司法、社会文化和社会救济等领域,又有监镇、巡检、监酒、监盐等职能分工,这说明政府对镇的治理日益完善,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镇的职权范围不断扩大,没有体现“镇逐渐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政府对镇的治理日益完善,“经济重心转移促进制度创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根据材料“沿途不无包揽兜买,凡于城一市镇店货物辐辏之所,希图逗留,揽载买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清代漕河的兴盛导致漕河沿岸商贸的发展,这种对商贸限制的放宽利于带动沿河地区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在

13、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因商贸限制的放宽而废弛,排除C项;仅凭商贸限制的放宽不能断定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据材料“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并指出镇的分布极不平衡,两京与太湖流域几乎无镇。而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可知,镇由唐朝时期的最小军事据点转变为宋朝时期商品经济下的拥有正式建制的行政单位,这种转变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拓展,A项正确;据材料“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可知,宋朝时期的“镇”经济功能并非

14、市镇的唯一功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守内虚外”,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区域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初皖南屯溪镇徽商云集,使该镇成为古微州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并且该镇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得到较大改善。总之,徽商的商业活动促进了集镇的兴起和发展,C项正确;明朝仍然重农抑商,商人地位较大提升不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当地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分工,故排除B项;明代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据材料“唐代敦煌县城内建有儒风坊、永宁坊、修文坊、定难坊、政教坊、钦贤坊、怀安坊、释教坊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坊”是住宅区,敦煌县城内的

15、坊的设置说明了此地实行坊市分开,与长安城一样实行坊市制,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考证敦煌县城是否是最早进行坊市规划的地区,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根据敦煌文书的史料仅能得出敦煌县城有坊市规划,不能推断其他城市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唐朝时期各地城市规划是受长安城的坊市制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时,镇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军务,到宋代时,镇的经济职能增强,这说明从北魏至宋代,镇的职能发生了明显变化,D项正确;宋代,镇的职能发生转变,边境压力仍然很大,排除A项;镇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

16、,“宫”由平民的居所逐渐演变为“王”的居所,体现了伴随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人民的居所也被赋予了政治色彩,D项正确;材料与居住方式多样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居住条件舒适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房屋格局变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8B【详解】根据材料“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市镇在维系周边农村中起到纽带的作用,所以这些“集市社会”成为连接各村落的重要纽带,B项正确;“集市社会”不是自然经济结构延伸的结果,排除A项;1840年鸦片战争

17、后,帝国主义开始对于中国开展经济侵略,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快了自认经济的瓦解进程,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正规的市最早出现于汉朝,政府规划出市、坊开始于唐朝,确立于宋朝,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由材料“族居者曰村,其系属于村者曰庄”及所学知识可知,地主和大多数自由民聚族而居的聚落叫村,隶属于村的庄仆居住的聚落叫庄,这说明村落的空间分布深受宗族意识影响,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广泛影响,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不同阶层的等级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村落的空间分布特点,不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C项;村落社会属性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B

18、【详解】根据材料“两宋时期 ,政府推出了宅税.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 产税 ”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宋朝政府增收房产税主要是为了增加税收、抑制土地兼并等,建立在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百姓富裕的基础之上,B项正确;材料表明唐朝之前 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所以不是有序传承,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税收体系完备,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治理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长安宵禁时期,也允许婚嫁、丧病求医,这是对社会合理诉求的关照,同时对值班人员有严格规定和惩罚措施,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A项正确;唐代长安宵禁制度属于社会秩序管理,不是经济管理制度,排除B项;唐代长安宵禁制度

19、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为了打击地方,与中央权威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后来管理渐趋松弛,封闭的坊市结构向开放的街市转变;五代时集中的市制趋于瓦解,临街设铺已无法禁止”可知,隋唐时期的城市管理是以坊市制度为基础,并且较为严格,后来管理松弛、封闭的市坊向开放的街市转变,尤其到了五代时临街设铺,这些变化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的管理规划,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的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管理松弛而不是非常混乱,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古代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隋唐五代时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

20、未涉及当时的政局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试题分析:杭州为南宋都城,根据材料“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以及所学知识,此时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AC与题干不符,D也无从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关系出现,因此选B.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点评: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14C【详解】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宋代以前”和“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的信息可得出这与草

21、市的特点相符,草市为古代农村集市贸易,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项正确;A项与题干“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的信息不符,排除;商品经济发展是原因,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15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厅堂、居室的布置一定是长幼有序、尊卑不同,一般来说,家中长辈一般住在北房,按照方位就是正房甲处,儿女住在厢房乙处和丙处,仆人居住外院丁处,选择A项符合题意,BCD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的

22、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宗法制的社会形态对国人的正面影响不容忽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社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随之而来的“忠”“孝”观念深入民心。另外,受宗法制社会的长期熏陶,使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16A【详解】“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体现出官员与百姓的等级身份的不同,故A正确;市场有专门的官员管理,故B错误;官民分开居住与城市经济秩序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D与材料中信息

23、不符。17(1)趋势古代都城一般建立在经济、交通相对发达的地区。古代王朝的都城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在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汉族政权的都城又出现由北向南迁移的倾向。从南宋到清朝,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从夏朝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2)原因及作用原因首都的人口过多,经济压力过大,环境破坏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经济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军事、政治斗争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民族冲突、战乱、减少改革阻力、政权更替、政局变动等)作用:(任答3)有利于政治稳定,维护统治,巩固统一。有

24、利于解决困难,发展经济。有利于文化繁荣。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民族进步。【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中“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可知,古代都城一般建立在经济、交通相对发达的地区。根据材料中古代都城总体分布可知,古代王朝的都城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根据材料中“吴国、东晋南朝”的都城分布可知,在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汉族政权的都城又出现由北向南迁移的倾向;根据材料中夏朝到北宋的都城分布可知,从夏朝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根据材料中南宋到清朝的都城分布可知,从南宋到清朝,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2)

25、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人口、环境、经济、政治、军事等角度分析,如首都的人口过多,经济压力过大,环境破坏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事、政治斗争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民族冲突、战乱、减少改革阻力、政权更替、政局变动等)作用: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稳定,维护统治,巩固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城迁移建设有助于解决困难,发展经济;都城的迁移在文化上能够带动文化繁荣;都城迁移有助于民族融合,促进民族进步。18示例论题:少数民族政权都城的变化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深化。阐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保持东汉坐北朝南基本结构的

26、同时,又对城市格局进行变革,形成了中轴线,既反映了学习汉族文化的成果,又对此后的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辽朝上京的都城建设,既体现了学习唐宋先进文化的要求,又因地制宜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建设集中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深化和国家认同的增强。【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表格材料“辽上京分南北二城,北城为皇城,仿唐长安建设,但在宫城内保留契丹所居毡庐旧俗;南城为汉城。”可拟定论题为少数民族政权都城的变化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深化。关于阐释可从孝文帝改革时期洛阳城的建设、辽的上京城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需要突出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