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82387408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陈子昂(唐)2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文学常识n陈子昂(陈子昂(661-702661-702)字伯玉)字伯玉,梓州射洪梓州射洪(现四川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任侠豪爽人。唐代诗人。年轻时任侠豪爽。二十四岁。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言敢谏,多切中时弊,官至右拾遗,官至右拾遗,三十六七三十六七岁时随岁时随武攸宜武攸宜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

2、一岁。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n在文学上,在文学上,唐代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诗歌革新的先驱。其诗思想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有陈伯玉集陈伯玉集传世。传世。34n前前不见不见古人古人n后后不见不见来者来者n念念天地天地之之悠悠悠悠n独独怆然怆然而而涕下涕下n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

3、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听其声听其声5观其形观其形n诗句字数不整齐。诗句字数不整齐。n类似散文句法(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类似散文句法(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n体裁:古体诗(杂言体)体裁:古体诗(杂言体)6n回头向从前看,你看不到古代的那些圣贤回头向从前看,你看不到古代的那些圣贤豪杰。豪杰。n放眼向以后的历史看,你也看不到未来的放眼向以后的历史看,你也看不到未来的圣贤豪杰。圣贤豪杰。n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地

4、之间,n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了衣襟!7n诗的前两句 前不见古人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后不见来者 从从时间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孤独。古人古人 和和 来者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 wi wi 那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怀才不遇,屡受,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无门报国无门,不禁悲从中,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来,感慨万端。动其情动其情8内容解析:古来圣贤皆寂

5、寞古来圣贤皆寂寞 李白李白将进酒将进酒 9内容解析:冠盖满京华,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千秋万岁名,寂寞寂寞身后事。身后事。杜甫杜甫 梦李白梦李白10内容解析: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无人会,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意。辛弃疾辛弃疾水龙吟水龙吟 11内容解析:这无限空间的永恒寂寞使我恐惧这无限空间的永恒寂寞使我恐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 12n诗歌的后两句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念天地之悠悠 独独怆然而涕下怆然而涕下 这这两句从两句从空间角度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孤独。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辽阔幽远,辽阔幽远,空旷苍茫空旷苍茫。第四句描绘了

6、诗人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的悲愤苦闷悲愤苦闷情绪情绪。动其情动其情13内容解析:孤独孤独 生之短促生之短促 人之渺小人之渺小 怀才不遇怀才不遇封封建建士士子子共共同同的的命命运运人人类类摆摆脱脱不不了了的的命命运运14n意境: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旷苍茫,辽阔幽远,空旷苍茫,辽阔幽远,空旷苍茫,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慷慨悲凉的意境慷慨悲凉的意境慷慨悲凉的意境n陈子昂陈子昂一位一位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的

7、诗人形象。人形象。n情感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之感n n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

8、情。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总结总结15感遇三十八首(其二)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注: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楚辞里边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蕤(蕤(ruru):花下垂的):花下垂的样子。样子。兰若生春夏,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芊蔚何青青!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这两句先赞赏香兰和杜若花叶繁盛、秀丽芬芳。幽独空林色,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朱蕤冒紫茎。“幽独空林色幽独空林色”,“幽独幽

9、独”二字,二字,可见孤芳自赏之意。可见孤芳自赏之意。诗人用对比和反衬手法赞美兰若诗人用对比和反衬手法赞美兰若秀色超群。秀色超群。”朱蕤冒紫茎朱蕤冒紫茎”一句以一句以“朱朱”、“紫紫”这两种色彩形容,由茎及花,直接画出了这两种色彩形容,由茎及花,直接画出了兰若兰若花簇纷披花簇纷披的情态。的情态。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秀丽,风采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零落芳华零落。”迟迟迟迟”二字刻画出时间的渐变。二字刻画出时间的渐变。“袅袅袅袅”二字描写了秋风乍起时的一二字描写了秋风乍起时的一丝寒意。丝寒意。迟迟白日晚,迟迟白日晚,袅袅袅袅秋风生。秋风生。陈子昂有政治才干,但

10、屡遭排陈子昂有政治才干,但屡遭排挤,怀才不遇。这种人生遭际正象挤,怀才不遇。这种人生遭际正象卓然幽独的兰若,在严酷的风霜摧卓然幽独的兰若,在严酷的风霜摧残下枯萎凋零一样。残下枯萎凋零一样。写作背景总结全诗总结全诗 此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四句盛赞此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四句盛赞兰若兰若“幽独空林色幽独空林色”,压倒群芳的风,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比喻自己出众之才华。姿,实则比喻自己出众之才华。诗歌的后四句写在自然界的寒冷萧瑟中,诗歌的后四句写在自然界的寒冷萧瑟中,芳华悄悄地流逝。芳华悄悄地流逝。“岁华尽摇落,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芳意竟何成?借花草之凋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怀才不遇,旨

11、意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怀才不遇,旨意深远。深远。感遇(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2、坐:因而。、坐:因而。3、本心:天性。、本心:天性。24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

12、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25鉴赏鉴赏【评析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贬滴后所作:此诗系张九龄遭贬滴后所作感遇感遇十二首之冠首。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充满活力却荣面不媚,不求人知力却荣面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无心与物相竞的情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襟怀,另一面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