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7篇.doc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7篇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1一、说教材1.教材简介杜甫诗三首选自杜甫的杜诗详注。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其中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历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能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染。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课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其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
2、丽的景色,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石壕吏是诗人回华州途中所见,明写老妇失子之痛、无人应征之苦、自请应役之举;暗写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诗情沉郁而忧愤。这三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2、该文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地位及作用。诗词教学是
3、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通过杜甫诗歌的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构建及其对诗歌情感的体会有积极作用。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根据本课在初中阶段的地位及其作用,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内容)(2)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形式)(3)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4、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3)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迁移到写作方向。二、说学生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及其与学习新知识的关系。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本班是学校今年转型的第一届实验班,生源主要来自之前本校的普通班,全班共36人,属于小班额。学生语文基础普遍不扎实,学习本课仍有较大难度。因此,必须通过介绍古诗的时代背景进入学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2、说学生生理特点、学习态度和水平,以及由于态度、智力和身体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本班学生男生占三分之二,好动,喜欢体育活动,学习成绩不如女生。在教学中,更要
5、积极培养男生的学习兴趣,多提问,多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说学法。由于学生水平较弱,对古诗、文言文虽然并不陌生,但要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仍需要严抓基础教学,主要是用讲读法和质疑法。按作者三个时期内容层次,组织一系列问题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并要求他们记好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背三首诗。三、说教法诗文总有魂,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如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既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
6、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妪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文之魂的教学,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教学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一
7、堂课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学会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提炼出“课之魂”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教法:1、望岳采用古诗四步教学法。听、读、说、悟四步教学,让学生把握物境、情境、画境、意境。2、春望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学生合作探究,感知诗意、把握意象、赏析意蕴、比较鉴赏。3、石壕吏采用自主演读教学法。(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演习、自主评价。)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知识内化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想象画面感悟意境四、说训练1、三种类型训练安排(课内外)三种类型的练习均有,以巩固型训练为主;课外的
8、紧扣中考题型,这是重头;能力型训练,以写作时巧用古诗词和学习写作手法为主要方向。如望岳安排以下同步训练: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11题。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岱宗: (2)未了:(3)造化: (4)钟:(5)会当: (6)凌绝顶: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3、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的景象。5、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
9、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6、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而_,时间是从_至_,并由_遥想将来的_。7、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的。8、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标题中的“ ”字,二是诗句中的“ ”一词。如石壕吏安排以下写作能力训练学了杜甫诗三首,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学习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石壕吏改写为一则故事。提示:A、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B、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
10、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2、对上中下三类学生训练的区别安排布置课外同步练习作业,对后进生的作业详细批改,并要求及时订正记录在错题本上。五说过程采取343教学法,在结构上实施四步流程,考虑到学生水平较弱,本课相对难度较大,安排为2课时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分别把握各首诗魂授课。第一、二课时学习望岳、春望第二课时学习石壕吏教学目标:1. (内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重点)2. (形式)了解有关古
11、体诗、近体诗的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难点)3. 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第一课时学习望岳一、 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他是谁?不错,是杜甫!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诗三首,去领略一代诗圣的豪情与哀情。(激趣入题,引起学生的注意)2、题目分析杜甫诗三首刚好是杜甫三个时期的作的诗歌。3、解决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岱宗( ) 未了
12、( ) 决眦( )骚 ( ) 簪 ( ) 逾墙( )邺城( ) 戍 ( ) 老妪( )幽咽( ) 烽火( )(扫清文字障碍,多读,获得语感,是下一步研读的必备条件)4、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5、体裁介绍: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
13、也可以换韵。望岳这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朗读,疏通诗句,理解诗意。(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5)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6)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就诗的内容质疑。(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二、研读望岳1、教师提问:若全诗就抓一个字,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明确:“望”。(引导学生明确目标)2、作者到底“
14、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象,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此诗被后人称为歌咏泰山的“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你认为它堪称“绝唱”吗?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明确:(1)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天下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曾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
15、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三、深入探究1、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
16、,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2、写作特点:(1)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2)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四、巩固拓展1、学生背诵默写望岳。2、搜集古代描写泰山的诗歌三首,并加以翻译,在班上展出。学习春望一、整体感知1.背诵望岳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唐肃
17、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3.介绍体裁:春望是一首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4、朗诵(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2)
18、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4)教师范读,学生随声低和。(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5、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二、研读春望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
19、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只要言之成理,当以鼓励为主。)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4、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对本诗的理解。)三、深入探究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引导通过形象体验情感,更贴切。)2、这首诗中,名句较多,你认为哪两句
20、诗最值得被称为名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1)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2)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3、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齐背春望。(朗诵更能让学生走入本诗情景)四、巩固拓展比较两首诗的异同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异同。明确:同:都写“望”见之景,抒“望”中之情,情景交融;
21、异: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第二课时学习石壕吏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2)石壕吏写作背景简介。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
22、、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3、介绍体裁:这是一首叙事诗4、朗读(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2)学生自由读。(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4)全班齐读。(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5、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6、小组合作翻译(培养学生合作能力)7、当堂抽查翻译(检查学生掌握程度)8、理清情节本文共叙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到底谁是主人公?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都有些什么活动?(为下面演小品做铺垫)二、研读石壕吏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小组合议,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一个小品石壕吏。2、一组同学上台表演故事石壕
23、吏,其他同学评表演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是否相符。3、评价表演,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步,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故事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2)学生根据情节提示,读诗,背诵。(通过演小品,让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把握课文;评价表演,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三、深入探究1、本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
24、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配乐能令朗诵效果更好)四、拓展延伸(一)看课文,自由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学生可能提出或教师启发的问题有: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2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
25、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孀妻弱子无依,老妇自请应役)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结合文本理解字词,更切实际)3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捉”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捉尽壮丁,及于老弱。4为什么夜间出动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
26、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5、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6、背诵诗歌,抽查过关(二)课外作业: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学学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一则故事。提示:1 注意运用想象刻画他们
27、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2 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拓展作业不仅是本课的总结,它还是学生课外迁移的方向)(三)总结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而当时的杜甫看着老妇人泪别,万分同情,却不能解救。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他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六、说板书采用提纲式,使全文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对复杂的课文尤为重要。书写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加深理解与记忆。在黑板上画出。总之,作为一名授课者,我们应该吃透
28、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施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评委,谢谢大家!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2一、教材分析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叙述类文学作品,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认为比较恰当,但是难度较大。鲁迅在文中回顾了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很巧妙。二、学情及学法分析初二的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阅历较浅,二是心理不够成熟。鲁迅在写作时,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他说的与他想的往往不同。鉴于以上原因,课
29、上要多用阅读品味思考的方法,在老师的讲授引导下,看清文中的鲁迅。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归纳事件,及人物性格,完成重点。二课时归纳主题,解决句义,突破难点。实际操作时,目标重点难点是交融的。三、目标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目标如下:1.阅读中识字解词,归纳事件,整理思路。2.品味中辨析重点词句的运用,体会深远含义。3.喜欢本文,进而喜欢鲁迅,喜欢推敲咀嚼文学作品。4.教学重点是写人的具体化,难点是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四、过程1.导入:板书文章标题后,提问:“藤野先生是谁?”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人公。预习过的学生,就可以答出“鲁迅的老师”。再提问:“什么时候的老师?”也可以
30、答出“留学日本时的老师“。三提问:“鲁迅认为这个老师怎么样?”这一问题是击中难点,初二学生不容易说清楚。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2. 一读文本:找出文中写了关于藤野的几件事。此环节要尽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教师学生都要保持安静。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完全可以归纳出来。教师不要代劳,不要养成学生课堂懒惰的习惯。师生共同明确:(一)相识。(二)改讲义。(三)问裹脚。(四)漏题门。(此处会有学生质疑,“藤野”对此事并无表示。这时要引导学生细读这段文章,“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这后面的表态和行动,有
31、没有藤野参与。学生会发生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确“也”字的意义,应该有藤野参与。此处提醒学生读书要仔细。点击难点)(五)话别小结:可见藤野是鲁迅最感激、最爱戴、最敬仰的一位恩师。板书在这一环节中,应该不断突出重点,归纳出事件之后,分析人物性格,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写人的具体化。比如话别一段,“我”告知他将离开,写藤的神态,“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写出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伤心,想挽留,又无可挽留。想表示悲伤,坚韧的个性又使他掩蔽。于是“我”急忙安慰。师生二人,可谓心有灵犀,令人感动。在“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
32、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一段,质朴的叙述,浅白的语言,却浸透了依依离别的深情。大家齐读,品味,体验没有抒情胜于抒情的效果。五、总结说课这是我安排的第一课时,依据课标和教学理念,我主要运用了阅读品味法,朗读体验法。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同时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个性张扬。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绪变化。板书:藤野先生鲁迅感激爱戴恩师敬仰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3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
33、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脑中有目标,彰显文本德馨主题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
34、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三、心中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意识(一)教法1、朗读法 2、点拨法 3、多媒体辅助法“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本课中,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二)学法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
35、、合作探究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研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难点问题。四、胸中有流程,达到授之以渔效果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伴着悠美的古典乐曲,多媒体播放“梅”、“竹”、“松”的画面,教师吟诵经典诗句导入新课,然后教师破题,介绍铭文特点。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所以,导入时诗句的点缀既营造了课堂典雅的氛围,又激发了
36、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二)朗读感知,踏访陋室在此我安排了四读蓄势:1、初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找出韵脚,男、女生接读)2、译读(学生运用“替、留、调、删、补”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3、疑读(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4、畅读(学生流畅的读文后,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包括: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四个步骤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美读品味,欣赏陋室1、理内容学生品读探究: “陋
37、室”“陋”的理由。 “陋室”“不陋”的理由。 此处插入明确:环境雅 情趣雅 心志雅2、悟主旨(1)文章哪句话能统领全篇?(2)教师补充介绍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学生讨论室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明写法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托物言志)“非读无以训练语感 ,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赏文赏情明写法,边读边思悟其间。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四)探究感悟,话别陋室 此处插入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话别陋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
38、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五) 积累名篇,铭记陋室学生赛背课文,积累名篇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附:板书设计陋 室 铭刘禹锡环境雅陋室不陋 情趣雅心志雅托 物 言 志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五、课后谈收获,总结教学得与失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语言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
39、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本语言积淀为学生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学习,读中培养语感,品中揣摩美词,悟中升华心灵,学生的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继续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2、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有些讨论会偏离中心,教师应适当的调整讨论的进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3、今后教学中继续凸显“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落实到“读”,
40、学生才能够理解文章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4各位评委、同仁们: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对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其教学设计给大家谈谈,稚嫩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教学设计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高考话题作文的内容已经开始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的内容,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让学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这一思想
41、主题的同时,也落实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的涵咏。解读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我已经教给了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
42、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解读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材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特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
43、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痛,并快乐地活着。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为数众多的散文学习,熟练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身也不会构成学习的难度。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成为情的依凭所在?”这个问题。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包蕴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学习
44、中的难点,教学过程要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与启发。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的设计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这篇自读课文。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说出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蕴的情感。3、学习此文后,能产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有亲近关心母亲的冲动。教法与学法的设计:教法:启,拔,导学法: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练笔强化。下面,我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第一课时:感受生命,品味生存教学设想:完成教学目标1、3。分四个环节展开。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导语引悬念,激发出兴趣。学生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展开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约11分钟)教学步骤如下:1、教师导语:“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