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1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
2、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 、难点:目标。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
3、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
4、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
5、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
6、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
7、,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
8、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
9、,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
10、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
11、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
12、。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
13、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
14、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杜甫诗三首选自杜甫的杜诗详注。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其中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历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能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染。 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课文体裁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其教学任务是: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在文言文教学上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课文选取的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望岳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15、,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作者攀登绝顶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体,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衰城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显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石壕吏是诗人回华州途中所见,明写老妇失子之痛、无人应征之苦、自请应役之举;暗写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诗情沉郁而忧愤。这三首诗,是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2、该文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诗词教学是初中
16、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通过杜甫诗歌的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构建及其对诗歌情感的体会有积极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根据本课在初中阶段的地位及其作用,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内容) (2)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形式) (3)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 4、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
17、味诗歌的意境。 (3)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迁移到写作方向。 二、说学生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及其与学习新知识的关系。 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本班是学校今年转型的第一届实验班,生源主要来自之前本校的普通班,全班共36人,属于小班额。学生语文基础普遍不扎实,学习本课仍有较大难度。因此,必须通过介绍古诗的时代背景进入学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 2、说学生生理特点、学习态度和水平,以及由于态度、智力和身体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本班学生男生占三分之二,好动,喜欢体育活动,学习成绩
18、不如女生。在教学中,更要积极培养男生的学习兴趣,多提问,多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说学法。 由于学生水平较弱,对古诗、文言文虽然并不陌生,但要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仍需要严抓基础教学,主要是用讲读法和质疑法。按作者三个时期内容层次,组织一系列问题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并要求他们记好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背三首诗。 三、说教法 诗文总有魂,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如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既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
19、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妪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文之魂的教学,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
20、教学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 一堂课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让孩子学会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提炼出“课之魂”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教法: 1、望岳采用古诗四步教学法。听、读、说、悟四步教学,让学生把握物境、情境、画境、意境。 2、春望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学生合作探究,感知诗意、把握意象、赏析意蕴、比较鉴赏。 3、石壕吏采用自主演读教学法。(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演习、自主评价。)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知识内化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四、说训练 1、三种类型训练安排(课内
21、外) 三种类型的练习均有,以巩固型训练为主;课外的紧扣中考题型,这是重头;能力型训练,以写作时巧用古诗词和学习写作手法为主要方向。 如望岳安排以下同步训练: 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11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岱宗:(2)未了: (3)造化:(4)钟: (5)会当:(6)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的景象。 5、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22、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 6、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而_,时间是从_至_,并由_遥想将来的_。 7、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的。 8、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标题中的“”字,二是诗句中的“”一词。 如石壕吏安排以下写作能力训练 学了杜甫诗三首,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学习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石壕吏改写为一则故事。 提示:
23、A、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 B、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2、对上中下三类学生训练的区别安排 布置课外同步练习作业,对后进生的作业详细批改,并要求及时订正记录在错题本上。 五说过程 采取343教学法,在结构上实施四步流程,考虑到学生水平较弱,本课相对难度较大,安排为2课时 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分别把握各首诗魂授课。 第一、二课时学习望岳、春望 第二课时学习石壕吏 教学目标: 1.(内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春望
24、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重点) 2.(形式)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难点) 3.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 第一课时 学习望岳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他是谁?不错,是杜甫!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诗三首,去领略一代诗圣的豪情与哀情。(激趣入题,引起学生的注意) 2、题目分析 杜甫诗三首刚
25、好是杜甫三个时期的作的诗歌。 3、解决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岱宗()未了()决眦() 骚()簪()逾墙() 邺城()戍()老妪() 幽咽()烽火() (扫清文字障碍,多读,获得语感,是下一步研读的必备条件) 4、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 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5、体裁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 言或七言
26、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望岳这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朗读,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5)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6)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就诗的内容质疑。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二、
27、研读望岳 1、教师提问:若全诗就抓一个字,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明确:“望”。 (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2、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象,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此诗被后人称为歌咏泰山的“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你认为它堪称“绝唱”吗?为什么? (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明确:(1)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天下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8、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曾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深入探究 1、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
29、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写作特点: (1)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2)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四、巩固拓展 1、学生背诵默写望岳。 2、搜集古代描写泰山的诗歌三首,并加以翻译,在班上展出。 学习春望 一、整体感知 1.背诵
30、望岳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3.介绍体裁: 春望是一首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
31、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4、朗诵 (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随声低和。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5、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二、研读春望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32、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只要言之成理,当以鼓励为主。)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对本诗的理解。) 三、深入探究 1、这
33、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引导通过形象体验情感,更贴切。) 2、这首诗中,名句较多,你认为哪两句诗最值得被称为名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1)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培养独立思
34、考能力) 3、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齐背春望。 (朗诵更能让学生走入本诗情景) 四、巩固拓展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异同。 明确:同:都写“望”见之景,抒“望”中之情,情景交融; 异: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第二课时 学习石壕吏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石壕吏写作背景简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
35、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3、介绍体裁:这是一首叙事诗 4、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5、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6、小组合作翻译(培养学生合作
36、能力) 7、当堂抽查翻译(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8、理清情节 本文共叙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到底谁是主人公?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都有些什么活动?(为下面演小品做铺垫) 二、研读石壕吏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小组合议,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一个小品石壕吏。 2、一组同学上台表演故事石壕吏,其他同学评表演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是否相符。 3、评价表演,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步,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故事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
37、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学生根据情节提示,读诗,背诵。 (通过演小品,让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把握课文;评价表演,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本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配乐能令朗诵效果更好) 四、拓展延伸 (一)看课文,自由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生可能提出或教师启发的问题有: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
38、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一子苟且偷生,孀妻弱子无依,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结合文本理解字词,更切实际) 3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捉”说
39、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捉尽壮丁,及于老弱。 4为什么夜间出动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5、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
40、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 6、背诵诗歌,抽查过关 (二)课外作业: 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学学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一则故事。 提示: 1注意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 2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拓展作业不仅是本课的总结,它还是学生课外迁移的方向) (三)总结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
41、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而当时的杜甫看着老妇人泪别,万分同情,却不能解救。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他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六、说板书 采用提纲式,使全文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对复杂的课文尤为重要。书写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加深理解与记忆。在黑板上画出。 总之,作为一名授课者,我们应该吃透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施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评委,谢谢大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42、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那种父子间的深情。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
43、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难点: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在分析中,深刻透彻的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