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耳朵有响声什么病 老人怕响声的背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人耳朵有响声什么病 老人怕响声的背后.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老人耳朵有响声什么病 老人怕响声的背后 一天,电话预约后,我在工作室接待了一位六旬老人的来访。“我就是胆怯声音,总是心神担心的,还失眠”刚刚落座,她便起先诉说自己的症状。 经过沟通,我知道了这位老人的状况。老人原先在一个机关工作,退休三四年了。半年前的一天,在家中猛然听到邻居家新装的防盗门关门时的“叮当”声,当时感到震耳惊心,久久难以安静。从今,她就成天留意邻居的门声,不能放松。一次,老人去找邻居,请邻居不要把门关得那么响。可是邻居家里孩子、大人那么多,还是经常弄出很大的响声。于是,老人心中生气,与邻居吵了几次架。这样,问题就更不好解决了。后来,老人的症状更加严峻,失眠、心率加快,伴频繁早搏,
2、最终住院治疗。出院后,为躲避邻居的关门声,老人就临时换了住的地方。但是,住在新居,不但仍旧胆怯防盗门声,还起先怕汽车声,怕人声,怕各种响声。结果,她终日心神不宁,心里又想去跟邻居吵架。老人固执地认为邻居是有意气她、刺激她,但她也觉得,自己不该那么敏感。 原来,老人过去养成了小心翼翼、心细仔细、爱生气、易惊慌的性格,始终神经衰弱,常服冷静药。多亏丈夫对其关怀备至,子女孝顺,才算平安。退休后,正好国有企业改革,丈夫的工作更忙了,照看家的时间就少了。这样老两口一忙一闲,让老太太也难以适应。自从老人患病后,丈夫照看家的时间起先多了一些。 老人生病以后,一切都不能料理,终日躺在床上忧虑重重,事事依靠丈夫
3、和已婚出嫁的两个女儿。家人只得当心侍候,连走路、讲话都不敢有大动静。老人自己还烧香上供,以为自己得了什么怪病。 说到这儿,老人不无自责地说:“就这样,家人对我好,病就轻;对我不好,就加重。我整个就是老小孩” 老人为什么对门声那么敏感和恐惊呢? 老年人对声响敏感的缘由许多。一是可能耳朵对某些声音频率的反应较敏感。二是可能对这类声音受过刺激性的心理创伤。三是可能有人格特征的缘由。一般说来有类似强迫型人格的人,对某些过敏性的刺激就强迫性地过分反应;有类似癔症型人格的人,对某些刺激简单发生过分的情感反应。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缘由是,响声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就是说,声响不单纯是听觉上的刺激,而是代表
4、了与此相关的某种心情的刺激。就这位老人的状况说,很可能是对邻居有钱装防盗门有“嫉妒”的心态,以及对邻居有“敌意”的心态,于是表现为对门响的过敏和反感,后来渐渐地泛化为对全部声响的过敏。 沟通至此,老人说:“不瞒您说,还真是这样。我对楼上楼下的门响都不太在意,就是对门门一响,心里就特殊惊慌。对门那家的防盗门厚实美丽。可起先的时候我们没装防盗门,后来为了不被对门比下去才装的。还有,对门那个40来岁的女的,一见面就觉得不顺眼,觉得那女的挺横的样子,心里就厌烦她”老人的话证明了我的推想。 又是什么缘由使老人的“怪病”越来越重? 很明显的一点是,老人的全家人都把她当成很重的病人,让她由此获得了很多“继发
5、性”的利益,即得到被人照看和关切的好处。一般说来,人到了年老以后,会为丢失了一些在家庭中的影响力而感到孤独,于是往往靠生病来取得家人的关切。老人潜意识就有这样的心理活动。可以想见,作为家庭主妇,老人过去是家庭的中心,常为子女操劳。女儿现在都长大结婚了,离开了自己,没有人可让她去操劳。再加上她退休后,正好丈夫的工作更忙了,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怀她。自己一人在家,就焦虑担心,只好靠生病来获得丈夫和女儿们的关切。结果呢,扮演病人真的获得了被人照看的好处。于是,潜意识里也就更加情愿扮演病人了。这种心病反应在躯体上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躯体化障碍”。 怎样帮助老人不再扮演“病人”,走出心理困扰? 首先须要
6、帮助老人明白她的困扰并不是单纯的音响问题,而是心情问题,是与邻居的人际关系问题。因此,我提出第一条建议:老人对胆怯的事不能躲,别再想搬家或跟邻居吵架,而要反过来,跟邻居要和谐。有了和谐的关系,就不会对邻居那么嫉妒和敌视。所以,老人不妨找机会主动地与邻居和解,到对方家去串门,让自己在和缓的心情下去习惯邻居的门响。这样,自然可以消退心理上的敏感性反应。 老人与我合作得比较好。其次次来访时,她很兴奋地说自己已与邻居和解,到对方家去串门,得到邻居的敬重与理解。邻居还让她亲自开关那个防盗门几次,习惯了那个声音。老人说:“这个方法真管用,现在,对关门的响声我已经不再那么胆怯了。” 事情就是这样,在认知调整
7、基础上的行为疗法,不仅可以消退心理上的情结,也起到了脱敏的作用。我表示了对老人的赞许和确定,趁机指出,长期扮演病人的角色,不但家庭生活不正常,别人受不了,对自己来说也是病症不愈的一种缘由。因此我再次建议,要变更生活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自己的退休生活充溢起来。还特殊提示,让丈夫长期留在家照看自己,不仅影响丈夫的工作,日子长了还会影响彼此的感情,应当让丈夫去上班才对。 不久后,我的心理询问专线传来老人的好消息在家人的帮助与督促下,老人起先做家务,洗菜、做饭、看孩子,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老人也让丈夫去上班了。这让丈夫很感谢,对她更加爱护与照看。而且,老人的活动范围也与日俱增,还起先参与老年高
8、校的活动。老人说:“别人都说我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听着老人快乐的话语,我诚心地为她祝愿! 链接:什么是躯体化障碍? 心理学上发觉,我们的身体闹病有些是医生治不好的,因为这些所谓的身体疾病其实是心病所致。“躯体化障碍”就是其中的一种常见表现。“躯体化障碍”又称“体化症”,指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或心理上出现问题后,出现的对挫折的反应的“躯体化”,主要以身体的症状呈现。这些身体症状通常与自律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有关,因许久的心理惊慌或颓丧,这些系统出现障碍。 我们平常所说的“神经衰弱”其实就是躯体化障碍。心理询问中经常发觉一些中小学生,上学就上吐下泻,接回家来就好了,也是常见的躯体化障碍。生活中我们视察,假如一个人患有很多身体不适的症状,如头疼、头晕、耳鸣、胃口欠佳、恶心、心悸、胸闷、腰酸、背痛、四肢无力、消化不良、腹泻、便秘、阳痿、月经不调等等,长年感到这些身体的不舒适,而身体检查又查不出特殊的躯体毛病,却与心情有关时,就可能属于“躯体化障碍”了。 不用讪笑别人,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明明是遭受了心理上的困难与挫折,却表现为躯体的症状。所以,当我们身体有很多不适的现象时,先要找医生诊断。解除了身体疾病之后,就要从心理方面重新考虑问题,主动地进行心灵自我救助,或者求助于心理询问师和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调整,化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况,寻求心理平衡,从而使躯体症状不治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