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四上: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四上: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7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四上: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四上:5古诗两首教案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视察与发觉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视察大自然景物和发觉大自然奇妙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相识,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视察的方法,乐于把视察所得表达出来。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理
2、解诗中所含哲理,培育学生互助学习的实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美丽。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说明: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培育酷爱祖国的思想。 2、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老师展示庐山的图片。 说明: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相识,吸引学生留意力。 3、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说明: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相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相识。 4、师:闻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欣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相识生字。 1、师:请同学
3、们自读古诗,并把不相识的字勾出来。 齐读古诗,订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实力特别精彩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学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订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2、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假如能留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终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情愿听老师根据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请学生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留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三、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理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同学们有没有信念?(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假如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 提示: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说明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方法:讲学法,我们在说明古诗时,通常要运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说明,然后将这些说明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需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说明,举例说明。 学生自学,老师依据实际状况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关资料。 举例:苏轼个人状况,西林寺,庐山风景等。 5、组织学生沟通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学生汇报后,老师总结后,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订正。 6、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提问,老师组织
5、互助解疑。 师: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立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漂亮的风景,你特别的兴奋,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四、分析古诗结构 1、师:看得出很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索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提示: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说明的? 提示:只缘
6、身在此山中 3、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4、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学生先自由背诵古诗,一段时间后老师检查背诵状况 五、总结 1、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视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知我们一个道理,视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老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2、师:请大家比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
7、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欣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需全面的进行视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很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视察的 远近/凹凸/各不同。 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效果察 不同。 人教课标版四上:20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相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间的情深意重。 4.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
8、鉴赏实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二课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时) 教学过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 1. 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闻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挚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挚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情深意重。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老师叫生齐背。 3.今日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闻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特别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 送 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留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兴致勃勃,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
10、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比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老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化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
11、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详细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4.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挚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是多欢乐的事情啊!但今日,老挚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2、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3)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慢慢远去,看不见挚友的身影;目送着挚友的小船消逝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终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凝视着帆影消逝的地方。 师:李白望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涯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探讨一下。 学生分组探讨。探讨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视,他
13、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挚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情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深意重。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挚友乘着帆船慢慢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3.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长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特别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
14、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老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难过,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视频: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相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挚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爱之情, 培育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15、。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的挚友多吗?在你的挚友或亲人要和你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挚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什么知心话都说,可毕业后,她去别的地方工作了,我回到了这里。我们有几年没见面了,真想去看看她呀,我们经常写信、打电话,还时常在梦里相见呢。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背诵一遍。 学生背诵。 2.师: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挚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3.师:我先来阐明一下
16、我们本节学习古诗的三个重要步骤: 板书: 1解诗题,知作者。 (学法)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吟诵,悟诗情。 4.解诗题。 (1)学生轻声读诗题。 师: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适当评价。 问题1:谁送谁? 提示1:王维送元二 问题2:去什么地方? 提示2:去安西 问题3:安西是哪? 提示3:是唐代中心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也就是今日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挚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动身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日的西安渭河北岸。 (2)再读,感情读。 送元二使安西 5.知诗人: 关于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提示:王维:字摩诘
17、,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通音乐,工书画。唐代闻名诗人。画家。苏轼曾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王维。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有关王维的介绍视频: 6.解诗意: 知道了诗题与作者,接着我们一起感受这首诗的内容。 二、初读古诗 1.初读: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殊留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让学生留意自己的发音和字形: 3.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识字动画,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4.再读古诗,留意它的停顿。 5.指名读古诗,生评议;(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等方面作评价);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师:我们读了这首诗。你看: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
18、朗,柳翠欲滴,驿道干净.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情浓酒香,别话依依.西出阳关,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孤独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 听了我的描述,你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多读看图,专心思索; 2查工具书; 3向他人求助。 4.生起先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老师板书。 (1)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潮湿(留意字型) 轻
19、尘:尘埃(留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说明:渭城早上的雨潮湿了道路上的尘埃。 师:这一句你认为怎样读?指几名读。 渭城朝雨浥轻尘, (2)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舍:she四声,宿舍、校舍。多单字,还读三声,舍不得、舍己为人。新:面貌一新。 说明: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面貌一新。 读读这句。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客舍青青柳色新。 和前一句连起来读读。 (3)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君读音,写时留意什么? 更尽:再饮完。说明: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望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恋恋
20、不舍) 读出来,好吗? 劝君更尽一杯酒, (4)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挚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说明: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挚友了。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味道。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挚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 6.我们理解了
21、这首诗,前两句告知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作者送别时的情景。 师板书:景、情 四、体会意境,朗读背诵。 1.老师与学生沟通学习体会。 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挚友元二今日跟我告辞从渭城动身,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早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挚友支配的一样。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得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2、?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呢? 提示:劝君、更尽、无 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 3.想象自己与亲人挚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师生评议。(从情感上去评价)再指名读。 5.指导: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生练习。 6.师:请一位同学试着用他的朗诵把我们带到渭城去。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的配乐视频,让学生朗诵。 7.指名学生背颂,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关于挚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爱的,再好好读一读。 举例:别董大、赠汪
23、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师:生活中漂亮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让学生试着即兴创作诗歌。 六、作业 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相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4、体会挚友间的情深意重。 4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实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酷爱之情,培育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打算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简单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情
25、深意重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留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沟通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相识。 (3)师生沟通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老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老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
26、沟通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状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沟通。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洁的问题。 (4)师生沟通,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解并描述李、孟真挚友情的故事。据说
27、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旁边的襄阳,便立即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连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今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理想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解并描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
28、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确定学生富有创意的特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老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妙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妙,更体
29、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终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会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刚好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30、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特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老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化体会诗意;展示特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其次首诗 1探讨沟通学习第一首诗的胜利阅历: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其次首诗。 3各组汇报沟通。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学问;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会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沟通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索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
31、升华 1学生沟通本节课感受。 2老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接着领会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其次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沟通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尝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沟通,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挚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沟通。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
32、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观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明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详细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
33、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状况。 (1)指名读,留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千捶万击墨梅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老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34、?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老师巡察指导。 3.师生探讨。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芳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
35、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说明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粉骨碎身若等闲 烈火焚烧(坚毅不屈)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哲保身) 墨梅 素净池边树朵朵淡墨痕(写实) 芳香不要只流(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苏教版语文四上:练习3教学设计 课题练习3 一、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支配了四项内容:到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目标: 1.驾驭读书时
36、作记号的方法,便于自己的学习 2.积累词语和名人名言,体会名言的含义 3.相识歇后语,训练口头表达的实力 4.接着练习钢笔和毛笔字的书写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读书做记号。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练习3-教案教学设计不错 理解成语的意思。 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赞美语。 四、教学打算: 卡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到处留心和读读背背 二、教学目标: 1.驾驭读书时作记号的方法,便于自己的学习 2.积累名人名言,体会名言的含义 3、熟记成语,理解意思 4、相识歇后语,训练口头表达的实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到处留心 1. 读题目要求 2. 自己看表格中的内容,明确对
37、应的记号 3. 你怎样将这些记号登记来,(学生讲自己的方法) 预习15课,尝试用记号做批注 学生读名人名言,指生读,登记来 思索:两则名人名言是什么意思?作者运用打比方想告知的是什么? 二、.读读背背 1.(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学生分组探讨成语的意思。 (3)沟通。 (4)同座的同学相互练背,沟通记忆方法。 2.(1)让学生自读5条歇后语,不相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是试读,正音。 (3) 小组沟通歇后语的意思 (4) 探讨,总结:歇后语分两部分,前部分像谜面,后部分像谜底。 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地做了,没有一点收获。 十五个吊桶打水忐忑不安比方心神
38、不定。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形容特别清晰、明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比方什么都不懂。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讲心怀恶意,但假装关切。 (5)集体齐读。 3.练习。 (1)给学生充分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其次课时 一、教学内容:写好钢笔字和口语交际 二、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 2、让学生学会真诚地用恰到好处的语句赞美别人,从而培育学生人际交往的实力。 三、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出示官窜霞 生说说发觉(上面的帽子会改变,有时大,有时小) 指导书写, 二、师故事引入赞美 一个关于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故事:1921年卡耐基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了一位执
39、行长,人们感到特别困惑。当记者采访时,卡耐基意味深长地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是他最值钱的本领。 的确,赞美就犹如是拂面而来的春风,是一种心灵的沟通、碰撞,是须要细心呵护的鲜花。德国诗人歌德就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美。 三、材料沟通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赞美的格言。现在,大家就来沟通一下,感受赞美的魅力。 生拿出材料进行沟通。 四、情境互动,学习赞美 1. 师: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心田,也照亮了自己的心田。那么,如何对别人进行真诚的、恰如其分地赞美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赞美。(在赞美前板书学会两字) 2.创设情境 假如你回到家,看到劳累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你会怎么对妈妈说?(老师表演将烧好的菜端上桌,并不停地用袖子拭汗,用手捶背) 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