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苏教版 四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苏教版 四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苏教版 四上 第一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苏教版 四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驾驭多音字“磨。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爱好导入新课 1、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爽、有民歌特色。 2、揭题,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其次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结合资料谈谈、沟通
2、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2查字典或结合诗句尝试理解词语:相、和、磨、遥望。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中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状况1认读生字词。2多音字组词。3指名读古诗。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指导 1、引导理解诗句有重点 / 4 相:互相。和:和谐、协调。 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磨:磨拭,即擦。遥望:远望。 理解诗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澄澈透亮,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清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远远望去,那
3、在月光芒映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自由说 指名说 2、思索探讨 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2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3、想象诗的意境:1看图读课文 2老师描述: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行经洞庭湖。他被奇异的美景迷住了。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河面清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澄澈的湖水,融为一体,多么像那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件精致绝伦的艺术品
4、。 4、指导朗读、背诵。1指导停顿和重音。2范读 练读 指名读 四、指导写字 螺: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左边的“虫不能写得太下,右边的“累起笔与“虫一样高,写紧凑些。板书设计: 望洞庭 / 4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诗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收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爱好、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2、师述:李白,唐
5、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调。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3、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 4、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5、指名沟通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 1、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词义、句意。 2、检查自学状况1认读生字词2指名读古诗 三、介绍几处地名,学生自学古诗,探讨沟通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四、疏通诗句 1、理解“半轮看图:我们平常都说一轮明月,这里为何说是“半轮“? / 4 影:指月影 秋:为了押韵而倒置句
6、末,形容秋天月色之美。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动身,向三峡方向驶去,惦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的意境:视察图上清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给你什么感觉?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 4、看图读课文 5、老师描述: 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辞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去三峡的帆船,当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峨眉山顶那明晃晃的月亮,低头一看,那月影倒映在水中正跟随他前行呢!唉,诗人低下头,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
7、够伴随我,而我的友人却留在了清溪,想见也见不着了。可是这有什么方法呢? 指导朗读,读出思念之情,语调低缓:范读 指名读 指导背诵 五、小练笔:洞庭美景 / 4 其次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古诗两首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8、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诞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回答下列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其次行诗。 / 4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其次行诗的意思。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
9、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3、抄写山行。 板书: 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10、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 4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诞生字。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探讨。 3、检查自学状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
11、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2学习第三、四行诗。 指名读这两行诗。“姑苏指哪儿?“到什么意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 4 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径泊渔鸟经伯鱼乌 2、说明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坐: 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啼: 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
12、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构成的 图,从清爽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听到的声音是。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4 第三篇:四上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相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间的依依惜别。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
13、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便利,挚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挚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深意重。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14、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情愿来读?孟、浩、陵、辞、唯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5、出示节奏七言诗,可以是二二三节,用笔划一划节奏。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师范读,请留意朗读时的节奏。 7、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留意把字音读精确。 8、学生齐读古诗。 9、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激励。男、女读。 10、分组竞赛读,要整齐、声音响亮,读出感情,生
15、互评。 四解诗意 大家把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下面请大家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间互相探讨。还不懂的可以作记号,等下提出问题。 1、前两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挚友,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辞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一个好方法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西辞。“黄鹤楼点明白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点明白时间。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呢?因为我国地势西
16、高东低 3、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本该和老挚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是何其的美!但今日,老挚友却离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恋恋不舍,请同学们齐读1、2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 一、二句意思:古诗有多种翻译法,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 李白在西边的黄鹤楼送别老挚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老挚友坐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出示齐读 4、老挚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确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因为此时此刻李
17、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7、当时的李白孤孤寂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始终看到孤帆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逝。孤帆已经消逝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注视,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他们的友谊、情意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8、这是多么深的情意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2生读 9、齐读第3句。 10、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确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
18、想:A,老挚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将你到广陵;B、好挚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开啊;C、老挚友,你在他乡确定要过得好好啊 11、汇报 12、这深深的祝福,这恋恋不舍,这浓浓的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起伏。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3、4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逝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帆影已消逝,而诗人李白还在翘首注视,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无穷。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送别老挚友时的心情怎样?恋恋不舍
19、、恋恋不舍,依依惜别表现了挚友间真挚的爱。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静默地看着好挚友孟浩然离去,诗句于是在他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古诗。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照旧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确定会想起这两位好挚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确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练习背诵。谁能把这首诗背出来。5全班背诵。 四、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情深意重。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记,他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
20、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五、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一首古诗就是一首秀丽的歌,回家找一找由这首古诗改编的歌烟花三月听一听。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地点:黄鹤楼西广陵东 人物:李白孟浩然 时间:烟花三月 表达情感: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相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挚友之间的深厚友谊。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爱之情, 培育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1、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来背一背? 2师:谁来说说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日,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2读诗句,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如今,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当怎么说明?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挚友使:出访安西:安西都护府 2介绍时代背景。唐
22、朝的时候,国力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访。而每一次出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兴奋又哀痛的事情,兴奋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奉献,哀痛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际,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心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旁边。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师:谁了解王维?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明,9岁以文才知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3、。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2读诗句,明诗意。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留意多音字:朝舍更尽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4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潮湿留意字型 轻尘:尘埃留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说明:渭城早上的雨潮湿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面貌一新。 说明: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面貌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
24、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 说明: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望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恋恋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挚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说明: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挚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挚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入诗境,悟诗情 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假如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沟通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画中情 预
25、设一:渭城的景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指导朗读第一句。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指导朗读其次句。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爽、清爽、指名朗读一二句诗。、齐读一二句诗。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预设二:美酒故人 、猜猜看元二要出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地图。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指导朗读。 、这一杯杯喝下
26、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牢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难受、苦痛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牢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作业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意,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板书:景:
27、朝雨客舍柳色 情:恋恋不舍 第四篇:苏教语文二年级下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酷爱春天、酷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挚友们,如今正是春天,天气温煦,百花齐放,人们心情安逸。今日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宠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老师范
28、读一遍,领读两遍。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l。“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o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4)分句讲读。 指名读“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季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
29、)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刚好。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说明?(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说明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留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齐读这两句诗。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刚好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30、6朗读指导。 (1)驾驭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刚好。潜、细、无,强调春雨的奇妙品德。(3)老师范读或放录音。(4)学生自练。(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7描红指导。(1)提示描红生字的留意点: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其次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其次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
31、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其次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2.抄写“春雨、“季节各两遍。 其次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2默写“春雨、“季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O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部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3老师范读,领读一遍。4看图导
32、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2)指名读四句诗。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d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e。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部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山6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4)分句讲读。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
33、“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说明“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说明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处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温煦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响亮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奇妙!(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
34、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宝贵,多么值得珍惜呀!(8)齐读这两句诗。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6朗读指导。 (1)驾驭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留意点。 (2)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35、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1)放录音。 (2)老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4)各人轩声默念背诵。(5)齐背。(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1“找挚友(连词)。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时(季节)(时间)(时间)(刚好)(准时)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春天 春雨 3说话练习。(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绽开合理的想象,
36、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4)同桌两人交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老师评议,小结。 第五篇:四上古诗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1、学会“缘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了一篇庐山的文章,一首庐山的诗,还记得吗?庐山的云雾、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它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题西林壁作者
37、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介绍的不错,和老师找到的资料不约而同。我们再来熟识一下。老师这有一段介绍,谁情愿来为我们读一下。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擅长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如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文学家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一些问题我们理解完题目你就能知道,还有些问题要等我们学完全诗,我信任你会找到答案师说明。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 我们知道古人都爱游山玩水,看到祖国大好河山,常常诗性大发,一
38、些名篇佳作也就由此诞生。他们常常走到哪写到哪,于是,山川上,寺庙的墙壁上,甚至岩洞中都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古诗,题西林壁是苏轼巡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大家自己来读一读。老师有个要求:读清字音,读顺句子。读完后可以读给同桌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读得很流利,字音也都读精确了,谁再来读,他读的怎么样?同学们看这是七言,老师觉察他还留意了节奏,就像音乐课打拍子那样,哒哒、哒哒、哒、哒哒,要有停顿,不错!谁还想来试试。咱们女同学读一遍,来起先。2抓字眼,明大意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看看我们跟着苏轼巡游庐山时都看到了些什么? 自己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老师把一
39、些难理解的词意都打在了屏幕上,可以参考一下,同桌之间可以探讨一下。 句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近凹凸看过去,所在的位置不同,庐山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谁首先来带我们欣赏一下庐山的风貌。读一读,说明一下。大体说对了,它横看和侧看说明的不错,谁再来沟通一下你的理解。谁还有补充,从正面看到的是怎样的山岭,给他个形容词。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谁还来说说。 你们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这样的画面。看图。都是庐山的图片,却让我们看到了它不同的样子,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啊。理解了意思,谁能把它读美了,指导朗读节奏、慢、气概,真有气概,我仿佛看到那直插云霄的
40、高峰。庐山不仅横看侧看不同,接下来诗人又有觉察。 2其次行谁来读一读,并说明一下。看到什么不同,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大胆的把你的理解说出来。诗人视察庐山的位置变了,看到的是各不相同的景色,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3庐山因为它的起伏转变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师给配乐。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你们读的真好,感谢你们把这么奇妙的感觉带给大家,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庐山风景VCD,一起来欣赏一下。4千姿万态的庐山美吗?再来读读那两句。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的看到的景色,所见,那原委是什么缘由让人们看到的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庐山呢?古诗的最终两行给了我们答案。 5是什么缘由呢?谁来说说,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是啊,谁再来说说?诗人处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局限了,看到的都是庐山的局部。这是诗人由所见发出的感想,这是诗人所感。3想意境,悟诗情 1哦,诗人最终茅塞顿开,发出了感叹,齐读最终两行。苏轼明白了什么,说明全诗你又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自己把全诗连起来读一读,思索一下。同桌沟通一下。2生读全诗,谈体会。诗人为什么说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结合这首诗说说。说具体点,说概括些。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