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117268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山坡羊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山坡羊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复习旧课。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沟通。【教学重点】了解散曲的特点,背诵默写全诗。【教学难点】咏史诗与抒情诗的不同点。【教学支配】一教时【教学过程】一、介绍咏史诗,导入新课: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许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务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

2、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假如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务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予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中就有这种针对详细的历史事务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二、揭示课题,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假如两

3、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三、作者与背景简介【作者简介】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观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志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

4、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创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不遗余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5、。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作品总说】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卑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允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念,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消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语道破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

6、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怜悯。这种怜悯与关怀的动身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四、整体感知。1、学生听课文录音,仿照朗读。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老师点拨: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听配乐朗读与自己朗读初步体会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休味这首曲子的语言美与意境美。用什么方法来体会呢?主要是品尝诗中凝练的词,且要绽开联想与想象。学生思索:散曲有三个层次的意思,请说说三个层次分别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写作上有什么特色?五

7、、分析观赏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宏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其次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给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

8、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概宏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示意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其次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厚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从前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

9、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难过。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旺盛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芜,万千味道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缘由。“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难过”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干脆提到斗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斗争的惨烈图景骇人动目。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改变。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难过”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

10、悲凉,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合了天下多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斗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斗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

11、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化,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剧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假如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这首曲珍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怜悯与关怀。“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缘由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

12、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思想艺术】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显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在写法上,作者采纳的是层层深化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争论,将苍茫的景色、深厚的情感和精辞的争论三者完备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剧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别出心裁的沉郁风格。六、布置作业:默写这首曲子。七、板书设计:见涂色部分(PPT展示)八、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学习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其作用。背

13、诵全文。驾驭常见的文言学问。2、感受作者困难的思想感情,理解“与民同乐”的内涵。3、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寓于景中的困难感情。【教学支配】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了解醉翁亭的概况和文章的由来。2、粗读课文,读出韵味,感受作者的感情。3、口头翻译全文。4、思索并回答8个问题。5、布置作业。一、导入新课,介绍醉翁亭和文章的由来。1、亭子现况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闻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

14、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并多次整修。2、布局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澄澈见底。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多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翠,百鸟齐鸣,令人心旷神怡!3、历史由来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相识了琅琊寺住

15、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中建立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亲自为它作记,由此写出了醉翁亭记这一名篇。从今,欧阳修常同挚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创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官的缘由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加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

16、又有一片令人沉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完全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退,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苦痛。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哀痛中又有一份高兴。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二、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三遍,给生字标音。结合作者经验,品尝文中的思想感情。环滁(ch)/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ngy)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17、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f)/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暝(mng),晦(hu)明/改变者,山间/之朝(zho)暮也.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偻(l)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山肴野蔌(s),杂然/而前陈

18、者,太守宴也.宴酣(h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ng)筹交织,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树林阴翳(y),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三、点拨文言学问:(一)虚词注解“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清香

19、,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来宾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二)“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

20、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三)词类活用1.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3.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4.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6.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7.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8.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四)古今异义词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野芳发而清香【发

21、:古义:开放;今义:散发】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五)一词多义1.归:太守归而来宾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集暮而归:回来2.谓: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3.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临溪而渔:靠近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密的样子5.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欢乐【第一个“乐”】6.而溪深而鱼肥;表并列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六)特别句式倒装句:至

22、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2.推断句:环滁皆山也。(“也”表示推断语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推断句式的标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推断语气。)晦明改变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推断句式的标记。)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者,也”,推断句式的标记。)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者,也”,推断句式的标记。)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推断句式的标记。

23、)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推断句式的标记。)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推断句式的标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推断句式的标记。)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推断语气。)3.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七)成语【觥筹交织】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今常比方事情经验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方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方别有专心。【水落石出】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

24、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方事物真相完全显露。【山肴野蔌】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雪白。【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方写文章首尾呼应。四、学生口头翻译全文,课堂沟通,老师点拨。五、课文分析前提问,学生自学,整体感知后边思索: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2文中写出了谁“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5、滁人快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6、本文根据什么依次写景的?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8、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

25、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乐”字。2、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3、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4、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5、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来宾,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尽情山水。“滁人游”写得绘声绘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志向。6、(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7、写景与抒情相

26、结合。详细表现在:(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说明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尽情山水之意(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志向。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精彩的。8、答案略。学生自由发挥,

27、各抒己见。六、布置作业:书面翻译全文。七、板书设计:见涂色部分八、教学反思:其次教时【教学要点】1、检查落实作业状况。给出译文,让学生参考校对。2、老师主持分析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3、文章的重点语句,请学生在课文字里行间做批注。4、老师总结教学内容。5、指导学生背诵6、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一、导入新课,老师检查翻译状况,给出译文供校对。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一眼望去树木茂密,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慢慢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

28、醉翁亭。建立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来宾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观赏山水的美景。观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悟在心里,寄予在酒上。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集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改变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

29、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热闹的人,是快乐的来宾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来宾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快乐地跳动。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欢乐,却不知道人们的欢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欢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

30、的欢乐为欢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二、老师主持分析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一)课文脉络:第一段: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俯视全景。其次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第三段:写人游琅琊之乐,分为四层。1、滁人游。到此把文章推动一层。由前面的写景转到写人,背着东西的人边走边歌,可见乐在其中;行路人在佳木繁阴之下休息,的确心旷神怡。不干脆写老人小孩而用“伛偻提携”,把弯腰驼背的老人挽着走的小孩的特征刻画了出来。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写出了踊跃喧闹的场面。只写游而不写乐,但读者却可以感受到快乐的气氛。先写游人,既是从亭外

31、的大环境写起,也流露出了愿与民同乐的心愿。作者是被贬到滁州来的,但以自己的才能与政绩,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这样写来既有真正自得之乐,也含蓄地表露了有才能和理想而遭贬谪,在失意之中而又可自慰的困难心情。2、太守宴。琅琊山有佳木、溪流,这里特地写太守就地取材,以肥鱼、冽酒、山肴野蔌宴客。从上文写滁人游的大环境,一下子收缩到亭子里边筵席陈设的近景镜头,虽是记叙事物,但充溢了超脱于尘俗的快乐之情。3、众宾欢。围着筵席的众宾是在闹中取乐,虽然没有丝弦竹管的音乐,但是有投壶、下棋的嬉戏,“觥筹交织”,可见酒喝得欢畅,坐着的或站起来的都在高声玩笑,在太守面前自由自在,写出了太守与僚属之间的良好关系。写的

32、虽是众宾的快乐,但透出了太守内心的欣慰。4、太守醉。特写镜头。“苍颜白发”,写出太守形象,(其实欧阳修本年仅三十九岁,肯定不会“苍颜白发”)“颓然”,写太守醉醺醺的样子,与前面“饮少辄醉”相呼应。这两笔形神俱备的速写,把太守突出在大小环境及众多人物的中心,特别醒目。第四段:写宴散人归。用“已而”承接上文表示过了一些时候,照在山间的夕阳映着回去的人们。散乱,归,从,去,精确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宴散和来宾随着太守回去的情景。人们已兴尽而返,飞鸟也得享山林之乐,尽情地在树林阴翳之中飞鸣了。个人仕途失意当然可以寄情山水,但那只能强颜欢乐,而欧阳修在滁州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能,短期内已得到百姓安乐的政绩,这

33、证明朝廷对他的排斥打击是多么不公正。作者在公务之暇,带着众来宾,流连宴饮于山水美景之中,这样虽然也排遣了失意郁闷的心情,但他的感情究竟也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这就是人们“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深刻含义。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安静的生活,特殊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困难曲折的内容。一则示意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值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常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三、文章的重点语句,请学生

34、在课文字里行间做批注。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说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清香;、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35、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四、老师总结: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

36、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绽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来宾,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快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详见第7题)3、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作者

37、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隐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为了增加风神情韵,通篇实行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宛转的咏叹句调。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划了一幅色泽显明、声态毕现的图画。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显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于语言的概括精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洪亮和谐等,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别风格。五、老师指导背诵:可以依据内容要点,将一段分成几个层次来背诵。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七、板书设计:见涂色部分八、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

38、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把握韵律节奏并背诵诗歌,结合背景理解诗歌体式、内容和主旨。陪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实力和初步鉴赏实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2、学习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3自主合作探究,互动沟通。【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诗歌内涵,汲取诗中的精神力气。【教学难点】能结合时代,联系今日的居住条件,感悟杜甫博大精神,发表个人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我国绚丽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颗颗夺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剧烈的时代感,深厚的人民性,深受人们宠爱。2、作者简介: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

39、,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著有杜工部集,闻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引导学生复习旧课杜甫诗三首之望岳、春望和石壕吏。3、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分。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改变。它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改变。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二、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

40、在草堂定居后的其次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挚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简单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终于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三、诵读这首诗,划分节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41、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四、学生依据注释,用现代汉语把全诗表达一遍。解决疑难字词秋高:秋深忍能:竟忍心俄顷:一会儿丧乱:战乱,特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宵安得:哪里能得到,广厦:宽敞的大屋子庇:遮挡,爱护俱:都突兀:高耸的样子见:同“现”。足:满意。译诗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压我年

42、老没力气,(尽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慢慢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乐,(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平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

43、心!五、讲练结合,逐层分析诗歌的内容。1、先概写事务,后分别写出诗人的思想或心情。秋风破屋卷走茅草痛惜着急群童抱茅诗人叹息无可奈何屋漏床湿彻夜难眠哀思凄苦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博大胸襟2、思索: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怒号”3、群童抱点茅草,杜甫为何称他们为“盗贼”?诗人因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茅草对诗人来说又事关生计,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这是作者的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状。4、“归来依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所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叹四周的人苦还有许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叹战乱

44、给人民造成的苦痛,国家的命运。5、合作探究:、这首诗的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干脆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寓情与客观描写之中,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痛惜着急;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无可奈何;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苦痛.悲凉凄苦。、最终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志向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切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六、自由选读,当堂描绘诗人形象。选择你喜爱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说话。例:(朗读第1小节)当我读到这里时,我

45、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七、吟哦讽诵,品尝诗中情感。听读录音,放声朗诵,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争取背下来。九、知人论世,体会诗人苦痛阅读“安史之乱”中杜甫所写的诗句,体会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心中苦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十、思接千载,感受爱

46、国情怀拓展: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十一、生活链接杜甫生活在唐代的动乱年间,他对国家的关切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在当今安定旺盛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呢?学生当堂书面陈述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十二、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2、为杜甫写一段精辟的颁奖词。中国十大爱国诗人评比颁奖词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他怜悯水生火热中的百姓,他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被评为中国十大爱国诗人毋庸置疑。假如你作为颁奖组委会的代

47、表,你会给杜甫写什么样的颁奖词呢?友情提示:回忆我们学过的杜甫的作品(如春望、望岳、石壕吏)等,结合你的情感体验来写,语言要简洁,文笔美丽饱含深情。十三、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破屋卷走茅草痛惜着急群童抱茅诗人叹息无可奈何屋漏床湿彻夜难眠哀思凄苦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博大胸襟关切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祈求广厦的崇高志向十四、教学反思 第24页 共24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