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_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相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学问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驾驭,绝不仅仅是学问演绎的结果,而是详细的模型、图形、情景等学问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以上的角度分析,彭老师的这节课具有以下两大优点: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学问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变更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加,乐于探究、沟通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
2、问、技能、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特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溢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索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挚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究新学问探究是学生亲自经验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建”,在这其中老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索
3、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总之,在整节课中我注意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了特性,培育了实力。建议:1、在总结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最好让学生说清晰分数与除法是否完全相同,然后利用表格说清晰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从而让学生体会分子、分母、分数线只相当于被除数、除数、除号,不是等于。2、为了语言表达清晰,学生听得明白,建议把3块饼的“块”改为“个”,平均分成的每一份就说“块”。这样听起来比较清楚。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驾驭,不但可以加深对分
4、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视察,揣测,验证,推想与沟通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加。”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89=47=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洁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竞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其次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灵
5、敏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索:89=0.88和89=8/9有什么区分?学生最干脆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以例题中的13=1/3引导学生发觉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让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分子/分母。这时候,我让学生用字母a、b表示除法
6、与分数的关系。薛龙凤上黑板仔细地写下:ab=a/b,我见这个学生写得很仔细,立刻表扬了她,并要求学生为她鼓掌。正值大家都为薛龙凤兴奋的时候,我在她写的算式后面打了个小小的“”。学生立即表示不解,刚刚老师夸了了她,现在怎么又给她判“”。还是几个思维敏捷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立刻抓住这个契机,发问到:“为什么b不能等于0?”班上忽然宁静下来,谁也说不上来缘由。这个难点立刻就要突破了,我心里有点小小的激烈。我接着利用例题中的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3为例问道:“谁来说说这个分数中的3表示什么?”有学生举手回答:“把蛋糕看做单位1,3表示把蛋糕平均分成的份数。”
7、“假如把3换成0呢?”学生最终明白: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平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就这个“ab=a/b(b0)”学生常常会遗忘,这里的b要强调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相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而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我觉得这个环节我处理的比较好,不是干脆告知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自然不能被平均分成“0”份。胜利之处有,不足之处也有。课后反思之,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分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觉和归纳
8、。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化,还没有把握住学问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化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学问进行拓展和延长。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3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驾驭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索: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
9、,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实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假如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老师的刚好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简单了。二、学生不是志向化的学生,不要希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终归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说的不是很明白。特殊是3个饼合在一起来分学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学生不太理解,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学问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三、小组的全员参加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假如能让小组长布
10、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假如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加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老师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赐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以上几方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思索,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化教学中应当留意的几个方面,信任自己以后在这几方面会做得更好。分
11、数与除法教学反思4在本次校实行的公开课活动中,我听了高年级刘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听过这节课后。我认为优点体现在:一、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二、小组参加的力度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手、眼、口”都得到了熬炼。不足之处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罗嗦,练习的时间相对缩短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一个饼的四分之三也就是三个饼的四分之一,这个环节结束后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因前面耽搁的时间过长,致使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讲完,学生没有理解透彻,老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从刘
12、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作为数学老师,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让学生切实理解所学内容?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去深思:一、有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课改风风火火进行了这么多年,而且始终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子,老师只做引导者,可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完全还是过去老的教学方法,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是:1、老师唯恐学生学不会,低估了学生的实力就;2、耽搁教学进度;3、老师还没有形成意识二、如何“还”?很大一部分老师,也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如何“还”?完全放手行吗?学生不是志向化的学生,因为学生之间终归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要希望他们什么都会,假如“收、还
13、”不当,还会适得其反,只有“收、还”得当,才会事半功倍。说起简单做起难,要做到以上两点绝非易事,不仅须要提高老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更要深化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5视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本课得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时,我有意识的提出质疑: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自学了课本,有的依据课前或平常积累的阅历,提出:(1)分母能不能为0?(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们的关系?(3)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指向明确,突出了课堂进一步发展的须要,并在视察发觉中答达成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认为分母不能为0,因为分母相当于除数。个别同学认为分子也
14、不能为0,但遭到同伴的反对,澄清了分子可为0的理由。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当老师提出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时,学生很轻松就用ab表示出来;在探究“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数”,学生的争论特别激烈,点燃了课堂学习的热忱,有学生认为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的关系中,特别明确说明分数就是除数,不然怎么用“等于”;有学生从老师提出:“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中得到启发,认为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道计算的式子,反对上面学生的看法,得出分数不等于除法;有人认为意义也不同,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而除法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通过争论,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各自
15、意义。提示了“分数相当于除法”的生成目标,体验了胜利所带来的信念和力气,实现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6“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相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学问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驾驭,绝不仅仅是学问演绎的结果,而是详细的模型、图形、情景等学问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从分饼的问题起先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
16、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绽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学问,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绽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觉就小学阶段
17、的数学学问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详细可以转换的数学学问。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1.供应丰富的素材,经验“数学化”过程。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详细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学问,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供应丰富数学学习材料,二是在充分运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觉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验从困难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验了一个详细到抽象的过程。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数学学习是一个问题
18、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习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学问本身仅仅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学问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假如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事实上,借助于这个学问载体,我们还要关注隐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学问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7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洁的问
19、题。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简洁的。假如单纯的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学生肯定学得很扎实,但是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题2,34=()(块)的探究上。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索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挚友可以有几种分法。生1: 我们先把1块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先拿其中的一份,有3个圆,那就是每人有3个1/4块是3/4块。生2: 把3块饼重叠的放在一起,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里面也有3个1/4是3/4块。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
20、4,3块饼的1/4,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在整节课中我注意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了特性,培育了实力。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8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能运 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整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并且强调-对于均分问题用除法算。接着,再引出几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不能整 除),依据前边分饼的活动,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而把除法与分数联系了起来。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
21、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变更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加,乐于探究、沟通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 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问、技能、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特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 应当是一个充溢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索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挚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 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请同学们仔细视察上面几个算式,有什么发觉?同桌沟通、探讨,然后找学生说 一说:被除
22、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再找学生完整地说,我再补充,并强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且板书。整节课,学生的思维实力和视察力都有充分的呈现,学生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或者道理来 证明,语言表达得非常流畅,分析实力路较强。通过最终练习题的巩固,学习效果不错,大大的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念,体验到了胜利的欢乐。三角形的特性听后反思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什么。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促进学生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详细而言
23、也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又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爱到喜爱,由不感爱好 到感爱好,由不酷爱到酷爱。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情愿学,会不会学,能否主动主动地学。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索,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爱好,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索。为让学生进一步探讨 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打算。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干脆阅历,把抽象的概念和详细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老师
24、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学问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已初步相识过。此处重点 是引导学生发觉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沟通、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由实例入手,让学生量出三角形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日 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里采纳的是“情境、问题 试验、说明 特性应用”的探究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化教学实践中,选 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有效
25、性的关键。学生通过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相识,能够从平面图 形中辨别出三角形。本节课教学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相识和理解。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9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难点还是理解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虽然在复习旧知,如:把6米的绳子平均分成两段,每段长多少米?简简洁单的复习为探究新知做铺垫,可课件呈现课件呈现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挚友,每人能得到几块蛋糕?学生把刚才复习的除法计算的学问进行迁移,很简单能用算式12来计算,有的学生会干脆用二分之一表示,我引导:既然都是正确,就说明可以用等于号了
26、。接着从课本的例子:假如有7块蛋糕,要分给3个小挚友,每个小挚友又能得到多少呢?学生很快就能列式表示,并用分数表示结果。然后让学生视察两个式子,看看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同组沟通探讨,再全班反馈沟通,学生能说出分数和除法有关系,就是说不出所以然,我只好问:这个分子和除法的什么似乎相当?终于是把这些关系理清,可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说分子等于被除数?”我说不行,只能用“相当”更恰当。对于假分数化带分数,我从上次作业的一个图形引导,二又八分之六等于八分之二十二,完整一个单位“1”有八份,那么2个单位就是十六加上不完整的6就是22,看来分子除以分母后的商是整数部分,余数是新的分子,反过来是带
27、分数化假分数,可以引导学生从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这样学生就很明朗。特殊强调的是:在带分数和假分数互化时,肯定要演算,培育演算的习惯是学生学习中不行缺少的。本节课缺憾的是讲得太多,学生思索的时间少了,虽然学生仔细听讲,但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实力,值得留意。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0今日教学了“分数与除法”这一课,例题3我备课时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这部分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又组织学生分小组探讨,引导他们按着书上的提示去思索。我又从意义和算法两方面入手,分别具体地讲解了每种方法。始终讲了十多分钟,“明白了吗?”“明白了!”学生点头回答。我满足的笑了。接下来的“做一做”中就有类似的题,我让学生自己
28、完成,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心里还不免有些担忧,怕他们说不好。哪知学生一张口竟是“和以前学过的谁是谁的几倍做法一样。”我一愣,可不是嘛,假如联系以前所学的学问,这个例题非常简洁且简单理解,可是竟被我弄的如此困难。于是我大大表扬了这个同学一番,“你真会学习,能够联系以前所学的学问进行对比着学,真棒!”课后我反思,其实许多时候我们老师备课备的还远远不够。我们往往只备教材,却忘了备学生,忽视了学生已有的学问水平和实力。有时又只从本节课动身,却忘了应将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假如我们每次备课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唯恐会少走许多弯路吧!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1本节课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
29、数的意义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的。分数与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能为0)的商揭示分数的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学习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作打算。胜利之处:夯实分数的意义的其次种状况。在教学例1时,将除法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事实上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得几个,就是应用整数除法的意义来列算式,只不过结果是依据分数的意义得出来的。而在例2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挚友,每个小挚友分几块,也是应用平均分的除法意义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种不同的分法:一是把第1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
30、挚友分得1/4块,再把第2、3个饼同样均分,最终每人分得3个1/4块,把它们拼在一起,得到1个饼的3/4;其次种是把3个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挚友分得3个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1个饼的3/4;第三种是把每个饼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平均分给4个小挚友,每个小挚友分3份,也就是3个1/4份,即3/4块。通过两个例题的教学,明确列式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时依据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不足之处:学生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列式总是出错,被除数和除数简单颠倒。改进措施:1.加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列式训练。2.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分数意义的两种状况的对
31、比,让学生明确分数不仅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表示实际数量。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2蒲场镇儒溪小学:江娓 分数与除法这一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学问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驾驭,绝不仅仅是学问演绎的结果,而是详细的模型、图形、情景等学问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开课前,我利用用学生都了解的西游记作为切入点,以八戒找食物为主线提出三个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帮助八戒解决怎样把8个桃、4个梨、1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的数学问题,每人分到多少个
32、这样的一个简洁问题。探究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使学生比较简单建立分数意义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为下面的探究铺路搭桥。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解决例题2(类比题)“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先让学生试着猜一猜,培育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渗透数学探讨的思想方法。然后利用手里的学具分分看,课前,我给每组都打算了3个同样大小的圆形卡片。课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剪一剪、分一分,探究学问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动手实力。开放的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为学生供应充分沟通与展示的空间与时间,敬重学生的特性发展。当得出
33、结论:“无论用那种方法,我们都能得到把3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到的就是3/4张饼。”探究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同桌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索,在小组合作中,赐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索,与人沟通,动手操作。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学生参加的主动性,在相互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逐步驾驭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学问,发展实力。本节课基本完成了目标,数学课堂有着千变万化的因素,要上好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却非易事。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了,但是它
34、们之间的区分学生似乎还很朦胧。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实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假如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老师刚好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简单了。学生的学习爱好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等,总之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许多,让我相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刚好改正。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34月22日上午,是我校五年级的家长开放日,我上了一节分数与除法的公开课。课后有幸得到了我的导师广西师大熊宜勤教授的点评,由于当时时间比较紧,我们要赶到拱微小学去听黄智云老师的课,匆忙之中熊教授给我提出了两点珍贵看法:1.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花的时间还不够.2.练习的设计量过多,
35、没有很好的为本节课服务。听了她的建议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是啊,都十几年的教龄了,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备课时,我只考虑到家长们要来听课,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才能把课上活?挖空心事的创设了一个猪八戒分饼的情境,虽然这样能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整体感比较强,学生也很喜爱,但是却没有把例2中的.重难点抓住。我的本意原是想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详细操作,让学生在详细操作中得出3除以4的商,以明确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可用分数来表示,让学生明白一块饼的就等于3块饼的。可是在教学时,由于没有刚好引导学生突出单位“1”,再加上没有运用展台操作,学生的理解就是没有那么到位。接着,我在
36、教学例2后,引导学生视察黑板上的几个算式,总结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只用了1分多钟的时间,许多学生印象还不够深刻就进入了练习环节,以至于后面的练习出现了卡壳现象。回想自己的这一节课,真的是有太多不足的地方。带着熊教授给我提出的问题,其次天,我倾听了苏文俊老师上的这节课。课一起先,她就复习了上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等内容,接着创设了分饼情境,(1)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3)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621213从数据上看,看得出都是苏老师细心设计的。从商是整数到商可以用小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到除
37、不尽须要用分数表示的思路,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复习了把一个数平均分,用除法计算的同时,突出了学问间的联系。另外,对于例题2的教学她也把握得特别好,操作特别到位。2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块)学生经验了猜想和验证。这个估算对于学生用分数表示结果的思索有很重要的帮助。在这节课中,苏老师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她凭借教材内容,不断设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新知的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学生们独立思索、相互探讨、推理沟通、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因为学生前面有了大量的感性相识,到后面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水到蕖成
38、。对于例题后面进行的对应训练,苏老师能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理解并驾驭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后,通过这组习题体验到了胜利的欢乐,建构了学问的框架,实现了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化。回想熊教授的话,再对比苏老师的课堂,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动身,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学问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学问的思维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觉真理,驾驭规律。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不能太多,因为练习量多的弊端会让学生厌烦,我们要留意满意学生的成就感,保持学生的学习爱好。另外,练习不仅仅是巩
39、固所学学问,还要接着为学生的思维实力发展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它的巩固新学问和发展思维实力的双重作用。能得到专家的指导,特殊是零距离的指导,感受特别深刻,收获也特殊多。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在教化教学(此文来自)这条路上,越走越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4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学问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驾驭,绝不仅仅是学问演绎的结果,而是详细的模型、图形、情景等学问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从分饼的问题起先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
40、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绽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学问,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绽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反思这节课,
41、在这一过程中,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洁,而在实际教学时发觉并不是一个简洁的问题。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2上:34=()(块)的探究上。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起先都猜想是,然后通过动手小组去操作,经验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汇报中出现了是1/4,因为他们认为是把3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索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出在把谁看作单位“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学生认为简洁,事实上不简洁,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需重视学生的说理和沟通。把重点放在34=()(块)上,我借助的是
42、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行让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辩论解决了学生相识上的难点。把重点放在34=()(块)上,须要留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讲得太多,讲得过多,学生会越来越不清晰。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发觉:学生的例子太少,没有劝服力,为了学生今后学习中遇到问题上该如何解决,我们必需在常规的教学中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授人以 “渔”。于是教学中,在学生得到了34=()(块)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相识。依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状况,支配了适当的仿照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果的深层次的理解。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
43、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驾驭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学问,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打算。所以让学生很好的驾驭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驾驭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其次,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洁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视察三个算式和
44、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索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索,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索。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爱好培育、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主动主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胆怯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害怕.由于多方面的缘由,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2、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太差。课堂上不能用较为精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3、教学时间支配欠合理,课堂练习太少。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学问水平,仔细备课。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化教学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