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历史教案范文合集.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8067722 上传时间:2022-03-1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历史教案范文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古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历史教案范文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历史教案范文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历史教案范文合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历史教案范文合集 本节课主要采纳谈话讲解并描述法进行,同时协作提问、史料阅读、课堂探讨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育学生思索、分析问题的实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打算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古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优秀教案总汇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常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但学生在相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上,仍存在肯定难度,须要老师加以指导与说明。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 (1)识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定结果。 (2)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分,培育学生比较历史事务的实力。 (3)驾驭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定性。 (2)通过探讨,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培育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相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

3、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办法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难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分;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情境导入、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用具】 课本、多媒体、粉笔、黑板 【课堂教学】 课程导入 利用凤阳花鼓片段导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祥瑞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

4、他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了哪些措施呢? 讲授新课 板书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出现 板书 1.宰相制度的废除 缘由: 思索:阅读课本导言和资料回放内容,思索宰相制度起源于何时?朱元璋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度? (根本缘由:宰相制度下相权过大,威逼皇权集中; (干脆缘由:胡惟庸的骄恣擅权 (2)措施: (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 (中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干脆对皇帝负责。互不统辖,各司其职 议一议:联系宰相的职责与其在历史上的作用,结合课本17页学思之窗,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原委有何利弊? (3)宰相制度废除的影响 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5、 弊:简单造成皇权过分集中,加重皇帝的负担,造成太监乱政。 板书 2.内阁的出现 思索: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后,事情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1)缘由: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工作量大,希望有人分担 (2)过程 明太祖:殿阁高校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高校士(参加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高校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思索: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说明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看法;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看法的认可与否。 (3)内阁的性质特点: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

6、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确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票拟是否被接受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思索探究:有人以张居正为例,认为内阁首辅就是宰相,内阁制就是宰相制,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比较两种制度。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给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询问为主 任免 经皇帝和大臣商议 干脆由皇帝意愿确定 对皇权的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结论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板书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机构)皇权收到限制 清初商讨和确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构,它决策的事情,皇帝也很难更改 设立南书房(参加

7、机要事务)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三足鼎立 古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优秀教案总汇二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相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 学问与实力: 1.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相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改变。 2.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详细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育学生辩证的思维实力。 3. 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 ?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

8、步驾驭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 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分,驾驭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本课,相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峻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 通过本课的学习,相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缘由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内阁制为中心辅政机构;清代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明清两代,

9、以六部为中心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了顶峰,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分;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方式: 1. 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 2. 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 培育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资料,材料可以包括史实资料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相识到历史材料是相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 展示材料: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朱

10、元璋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改变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细致看。 清朝一位军机大臣 ? 讲授新课 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1、缘由 展示材料: 材料一: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四处征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惟庸的官越做越大,最终官至右丞相。随着权势的不多扩大,日益嚣张跋扈,擅自确定官员的升降,而且呈给皇帝的奏章要经过他的审查,凡对他不利,一律不予上呈。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等人处死。 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材料三: 废除宰

11、相制度15年之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生:依据材料回答 师:在地方,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与提刑按察司,分管一省的行政,军政与司法监察,其长官分别为布政使,都指挥使与按察使。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心有关部门,这样,地方的权利就集中到了中心。统领中心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因此,在中心,朱元璋也必需减弱宰相的权利。洪武十三年(1380年),爆发了“胡惟庸

12、案”,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明太祖借此杀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亭等,株连三万余人。从今,中书省和丞相废而不设,将相权分与六部,并提高六部的地位,六部尚书干脆对皇帝负责。自此,秦汉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个人独裁。 (一)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1、缘由:干脆缘由: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根本缘由:丞相制度阻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1368年,废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3、作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师:任何事都是存在着两个方面,废除宰相制度也是如此。同学们可以现在阅读以下第16页“资料回放”,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丞相制度的废除可

13、以集权于皇帝,维护皇权,避开丞相权势过重,导致政局动荡。但废除丞相后,其主动作用也自然消逝,会造成怎样的弊端呢? 学生:回答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1、缘由: 展示材料: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行无人”。 师:我们都知道丞相有辅佐皇帝,参加决策,分管行政的主动作用,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是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之间的冲突。但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期主动作用也自然消逝,会造成怎样的弊端呢?请同学们阅读以下第17页

14、“学思之窗”的内容。在废除宰相以后,全部国家大事都是由明太祖一个人处理。在当时,明太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政事400多件。而且从“学思之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过分集权于皇帝,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更加严峻。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1、缘由: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量加大,希望有人分担。 古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优秀教案总汇三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过程 二、内阁的创立 三、君主专制的顶峰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2.南书房 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

15、军机处 难点: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纳谈话讲解并描述法进行,同时协作提问、史料阅读、课堂探讨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育学生思索、分析问题的实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进一步相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学问,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加、学会学习的过程。 驾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意探究学习,擅长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

16、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沟通。 【导入新课】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斗争前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470多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中国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由此导入新课。 【讲解并描述内容】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老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冲突困难,政局动荡担心。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阅历,找寻巩固封建统治的方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缘由之一,

17、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冲突? (学生回答:中心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冲突、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秦朝)对,从秦朝起先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18、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别、减弱的初步胜利,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 明太祖分散和减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改革过程如容: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中书省分设出来的,它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后来四方兵起,中心根本指挥不动,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明朝地方行政组织,撤销元朝路一级的建制,形成省地县三级管理体制。明洪武九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但仍保留省区,每个省区改设三司管辖,即: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提

19、刑按察使司(俗称“桌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俗称“都司”),分管军政。三司分立,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各向中心政府负责。 在中心,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心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干脆对皇帝负责。明洪武十三年(138),明太祖借有人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行为,一方面他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抄家灭族,另一方面,宣布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将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掌管,国家政事由皇帝一人决断,并且下令今后不许任何人再提设宰相一事。“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把中国的专制君主

20、制政体推向了顶峰。 这样,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变更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二、内阁的创立 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事务繁忙,各种奏章批阅,施政方略的出台,大事小事的处理皆需皇帝裁决。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和阅历也难以胜任。为此,明洪武十五年,又设殿阁高校士,备皇帝顾问,“传旨当笔”,充当秘书。明成祖以后,职权越来越大,不但“参加机务”,而且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形成内阁制度。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有什么重要不同?

21、可以先对西方的内阁制度作一下介绍,然后比较得出结论。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询问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的。以后为很多国家采纳。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当。 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选择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需集体辞职,

22、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实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假如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需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全部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行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三、君主专制的顶峰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清初,中心机构大体采纳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

23、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人不得参加。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会议制度,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入关后依旧保存。 凡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国议”。而1658年顺治帝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改为内阁,负责起草、传达诏令,代批拟旨等。内阁的最高长官是高校士,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事实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清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远不如明代内阁那样高,只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 老师可以供应相关

24、文献资料:“(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来引导学生分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最终指出: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诸王公贵族,随着入关后形势的改变与发展,专制集权趋势的日益加强,它越来越成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障碍。 2.南书房 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政治的须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选择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陈陪伴皇帝读书写字外,也参加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事实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从今,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减弱。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相互制约,最终集权于皇帝手中。 由于“军国机

25、要,主之议政处”,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因此清初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所以,清统治者到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 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当。这里老师要留意引导学生分析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大区分。军机处虽然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确定权。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探讨的权力也没有。对

26、皇帝的确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心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事实上也干脆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记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发展到顶峰。 设问:从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说明白什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通过分析概括出:清初议政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说明白君主专制进一步的强化,封建专制制度走上腐朽。关于影响可概括为:它基本上理顺了中心和地方的政治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

27、经济的发展。但也使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限制强化,不利于社会改革,表明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应发挥学生思索问题的主动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思维下的一切成果) 对于教材最终一段内容,设计如下一个课堂研讨题。让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在主动获得学问的过程中,对比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历史,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课堂研讨】 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封建国家都进行了加强君主专制的改革措施。如东方有康熙大帝,西方有路易“太阳王”,他们都使中、法两国进入到封建的鼎盛时代。但改革却在中国和欧洲产生了不同影响。这是为什么?通过网络或有关论著,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启示

28、: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文字狱,禁锢了文化。 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限制,却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激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本课小结】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加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明代,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杯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记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得到限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 古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历史教案范文合集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3页 共33页第 33 页 共 33 页第 33 页 共 33 页第 33 页 共 33 页第 33 页 共 33 页第 33 页 共 33 页第 33 页 共 33 页第 33 页 共 33 页第 33 页 共 33 页第 33 页 共 33 页第 33 页 共 3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