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结构巧解高考文言题教研论文课题报告经验交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结构巧解高考文言题教研论文课题报告经验交流.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利用结构巧解高考文言题教研论文课题报告经验交流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语言的单位都是一定系统里的成员,本身是什么,要由它在系统里所处的地位决定,也即由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来决定。这地位或关系就是它在系统中的“价值”。文言也是如此,“言”是“文”的载体,借“言”可释“文”,不识“言”就无从解“文”。因此,在高考文言阅读中利用古汉语本身的结构习惯解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如今高三复习基本是拿到资料后铆足了劲背那些单个义项,结果效果却不好,导致很多人对文言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其实只要能能够了解并掌握古人写文章的结构习惯,学习文言,解答题目就能够事半功倍。 古汉语中说话的方式有悖于我们现代人,不清楚
2、这种方式就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许多障碍。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古汉语的语法结构:第一,句子成分有主、谓、宾、定、状、补,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来充当,定语由形容词来充当,状语由副词来充当,补语则由动词短语来充当。第二,基本口诀: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第三,文言中有一个基本的说话规则,就是一个句子中必须有动词,如果没有动词,那么各种词都有可能成为这个句子的动词。 一、利用规则巧解题 我们根据以上原则来看看其在具体题目中的运用。 例: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
3、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做这一类题目,我们时常可以根据第三个原则来进行解答。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句子中必须有动词。例如:B.病目眚 病:疲惫。这个句子中“病”翻译成了“疲惫”,而“疲惫”是个形容词,再看“目眚”是眼病的一种,显然是个名词,我们说一个句子必须要有动词,因此“病”在这里就不能是形容词,所有这个选项的翻译是不正确的。做到这我们就可以大胆的选择B。而参考答案也是B。 二、掌握规则会翻译 我们再来看看这结构在翻译上的效果。“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翻译一个句子首先要明确句子的各个成分及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
4、状谓后补”。“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这个句子中“其间”是名词,可以翻成“他们中间”或“那些人中间”。“无”是没有的意思,所以是动词。“刚直之人”做了“无”的宾语是名词,这样整个句子主谓宾都有了,那么多了一个“岂”是什么呢?我们说谓语前面是状语,因此这个“岂”就是用来修饰“无”的,可译成难道。这样整个句子就可以翻译为:“他们中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 接下来这句“而弗胜龃龉”,“而”明显是个虚词不能做主、谓、宾,“弗”是一个否定副词,在文言中也不能做主、谓、宾,那么剩下来的词就只有“胜龃龉”在这里面必须有一个词做动词,来充当句子的谓语,但一个句子除了谓语外还要有主语和宾语。我们观察下前文会发现,这个句
5、子主语是承前省略了,是“这些人”。那么宾语呢?我们说一般情况宾语是在谓语后面,这样我们可以断定“龃龉”应该是这个句子的宾语,我们再来联想一下“胜”有个成语叫“不胜其烦”,当中的“胜”是“禁得住”的意思,是个动词结构。如此我们补完整个句子来看:(其间)而弗胜龃龉。“其间”是主语,“胜”是谓语,“龃龉”是宾语,主、谓、宾完整了,而“弗”是一个否定副词做状语。 同理“多不能安其身”这个句子可翻译成“许多的人无法安身”。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词出现在哪个语法成分的位置上就应该具有该位置的语法功能。 整个句子合起来可以译为:难道他们中间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许多的人无法安身。 三、熟
6、悉规则好断句 有的人说断句找“之乎者也”,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但是如果“之乎者也”这些简单的语气词,能够判断出这个句子应该在哪个地方断的话,那么一般是不会出题的。 因此,在你完全搞不懂这个句子在说什么的情况下,抓住动词才是真正的入门法则。我们来做下面的一道断句题:赵简子曰厥也爱我铎也不爱我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铎之谏我也喜质我于人中必使我丑尹铎对曰厥也爱君之丑也而不爱君之过也铎也爱君之过也而不爱君之丑也臣尝闻相人于师敦颜而土色者忍丑不质君于人中恐君之不变也。断句题真正考查的是一个人的古文语法能力,这个句子不管你看懂没有,都可以根据规则断出正确答案。我们刚才说了,抓住动词法则,现在我们就来找找句
7、子中的动词。“厥”肯定不是,“也”肯定不是,“我”肯定不是,那没问题了,“爱”肯定是动词。“爱”如果是动词,问题就容易多了。動词后面只要再跟一个名词,这个句子就可以结束了。谁是名词?“我”。那动词前面跟什么?动词前面当然是跟名词。谁爱?“厥”。爱谁?“我”。主谓宾找到了,句子也断出来了。依此类推,先找动词,“铎也”都不是动词,“补”不是动词,“爱”是动词。就以动词为界,把它分成上下两部分,“爱”后面的名词还是“我”,“爱我”正好断一下。那“爱”前面是什么呢?主语“铎”。你不用管什么叫厥,什么叫铎,但是这两句话已经断出来了。 在断句题中,主谓宾如果都出现全了,就应该断句了,可是有两种情况:如果这
8、个句式的结构是主谓宾再加补,那么这个时候后面是补语不能断;宾语后面出现一个介词时,必须等这个介词后面的名词一起出来,整个句子才能断。“喜质我于人中”,喜欢质问我,本来应该是在这里就断了。“喜欢质问”是动词。喜欢质问谁呢?我,按理说谓语和宾语都有了,应该结束了。但还不能结束,为什么?“我”后面出现了介词,这个时候尽量不要在“我”这儿断,而是一定要等介词后面的那个名词跟完再结束。所以,于哪儿呢?把那个名词等来再断,于人中(在一堆人里)。到这里为止,第一个画线句子断完了,我们接着往下断句:先找到动词,看到“闻”字马上明白它就是动词,它前面一定是名词,我。我听过什么?后面肯定跟名词,相人。但是,还不能
9、断。“相人”后面又出现了情况。本来主谓宾正好,它非要在这个宾语后面给你加一个介词,这就是给大家设置的陷阱,在这儿一断保证错。典型的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置。这个状语一定是跟整个句子密不可分的,只不过是把状语放在后面了。所以,“相人”后面的“于”的后面的名词跟完再断。于是变成了“臣尝闻相人于师”,我曾经向老师专门学过。 根据以上原则,最后,可把整个句子断出来:赵简子曰:“厥也爱我,铎也不爱我。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铎之谏我也,喜质我于人中,必使我丑。”尹铎对曰:“厥也爱君之丑也,而不爱君之过也;铎也爱君之过也,而不爱君之丑也。臣尝闻相人于师,敦颜而土色者忍丑。不质君于人中,恐君之不变也。” 当然这里探讨的古文结构和文法与我们现在学校学的语法是不一样的,是专门针对考试用的,是帮助大家解题的。了解这种文法结构我们不需要知道实词、虚词的用法,我们只需要知道词性和词性之间的关联方式就行了。因为它带有规律,所以能反复出现;因为它带有规律,所以它非常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