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批评权的有效运用_基于正面管教的理念_暴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批评权的有效运用_基于正面管教的理念_暴侠.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3 教师批评权的有效运用 基 于 正 面 管 教 的 理 念 暴 侠 (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 正面管教理念倡导教师管教学生应当既不严厉也不娇纵, 要坚定而和善, 维护学生 的尊严。 正面管教理念能够提高教师运用批评这一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关于有效管教的四个 标准 可以用来衡量批评的有效性, 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驟则为提高批评的有效性提供了操作策略。 关键词 正面管教; 批评; 有效性; 班级管理 作者简介 暴侠( 19 72 ) , 女, 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 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基金项目 漳州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 中外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
2、究 ” (SS0623)。 教育惩戒是一个敏感话题 , 20 02 年 中国教育报刊 发 了 教育惩戒,在雷池边缘行走一文,专版对 “ 教育惩戒 ” 问 题进行讨论。该文中提到了就 “ 家长会上,教师点名批评成 绩不好的学生 ” 一事在上海和北京等地展开的激烈讨论。一 方面有关法律专家表示 ,点 名批评的确侵权 ,教 师应摒 弃 “ 为 学生好可以不考虑学生感受 ” 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则有教 师认为 “ 名都不准点, 是不是取消批评教育这一做法了? ” 1 对于体罚是违法的这一点己广为人知,可难道 “ 批评 ” 也不 可 以了吗? 由于屡见于报端的一些孩子因被批评而离家出走 甚至轻生的报道
3、,以 及老师批评学生招来报复的事件也使一 些教师不敢批评学生。 最极端的事件就是 20 08 年 6 月的 “ 杨不管 ” 事件,学生在课堂上打架致一人死亡 ,但在场的 教 师竟无动于衷。 2 在此背景下, 20 09 年 8 月教育部发布的 中 小 学 班 主 任 工 作 规 定 ( 教 基 一 2 00 9 12 号 , 下 简 称 规 定)中明确提出 “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 理中,有采取 适 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 ” 。应当说这是在国家政 策层面进一步确定了教师的惩戒权 ,但 是这一条规定的出台 却再次引起了争议。 一、关于教师批评权运用的争议 尽管 有的 老师 害怕批 评
4、不 当而 招致 非议, 或是 引起 学 事 实 上 , 规 定 中 关 于 班 主 任 批 评 权 规 定 的 初 衷 即 在于 试图解决一些教师 “ 不敢 ” 批评学 生的问题。 教育部 基础教 育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该 规定 时指出: “ 在强 调尊重学生、 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 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 现了教师特别是 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 不敢批评教育学 生、 放任学生的现 象 ” , 规定 中关于教师批评权的条 款 “ 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 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 使班主任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在坚持 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 不再缩 手缩脚, 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 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 ” 4 只
5、不过由于 规定 没有提供关于 教师批评权行使的具体 操作方式, 则会使之因 欠缺操作性, 难以落到实处。 只 有 赏 识 或 者 一 味 批 评 , 都 不 是 完 整 的 教 育 。 关 于 教 师 批评权争议的焦点并不是教师是否应当拥有批评权, 而 是这 样的规定是否多余, 或者怎样才能保证教师批评权合 理、有 效地行使。但争议 “ 至少反映出这样一个基本现实, 在人们 眼里, 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地行使他们的批评权 ” 。 2 某 种 程 度 而 言 , 正 是 教 师 批 评 权 的 不 当 行 使 ( 比 如 : 过度 批评、方式简单甚至粗暴)导致人们对于批评的质疑。 这 些 问题暴露出
6、一些教师要么对于批评的根本目的没有正 确的 认识, 要么是欠缺开展有效批评的操作性知识。 而教 师正确 理解批评的根本目的, 以及形成科学合理地开展批 评的实践 能力, 则是保证教师批评权的前提条件。 因而有 必要对批评 以及如何提高批评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二、作为教育方式的 “ 批评 ” 与正面管教理念 面 对 引 起 激 烈 争 论 的 批 评 , 需 要 冷 静 地 思 考 : 是 否 作 为 教育方式之一的批评存在被曲解的现象( 即一些人们所 24 的 “ 批评 ” 实际上并非批评)?怎样才能够提高教师批评权运 用 的有效性? 日常生活中提到 “ 批评 ” ,常常有这样的说法:某某又被
7、 老 师 “ 骂 ” 了;某某被老师 “ 尅 ” 得够呛等等。在这些说法中, “ 骂 ” 或 “ 尅 ” 有 “ 用严厉的话责备 ” 、 “ 用粗俗或恶意的话侮辱 人 ” 的含义, 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批评,是不应该等同于 “ 骂 ” 或 “ 魁 ” 的。 (一) 作为教育方式的 “ 批评 ” 现 代汉 语 词 典 中 对 批评 一 词的 解 释 是 “ 对 缺 点和 错 误 提 出 意 见 5 ( P86 5 ) 显 然 这一释 义 略显笼 统 ,未能 界 定具体 是 什 么 样 的 意见, 以 及如何表达 意 见。周润智 认 为 “ 批评 ” 作 为 一种教 育 手 段是 “ 一种通 过
8、作否定评价 、 指明行为方 向 等 环 节,使 学 生认 识 并 改 正错 误 的教 育 方法 ” , 并 且 进一 步 指出 了 批 评 的 “ 方 法 体 系 ” : 否定性 评 价;阐明错 误 的原因;阐 明 错 误 后果; 指 出矫正错误 行 为 的 具体 方 法及行 为 发展 的 目标 ; 辅 以 必 要的 惩 罚。 6 总 体 而言 , 周润智 对 于 “ 批评 ” 的界定 基 本 上描述 清 楚了批评作 一 种教育 方 式的内 涵 。据此定义 , 那 些 单纯的 责 骂、抱怨并 不 能算作是严 格 意义上 的 批评或 是科 学 合理的 作 为教育方式 的 批评,上文 中 关 于
9、媒体报 道 中提到 的 “ 批 评 ” 应该多 属 于此列,即 使 教育部有关 负 责人对 规定 的 解读也 把 批评排除在 了 正面教育之 外 。正是 这 些所谓的 “ 批 评 ” ,败坏 了 批评这种教 育 方式的名声 , 引起了 对 于批评 的 质 疑。然 而 怎样才能够 确 保批评的合 理 性、有效性呢 ? 对此 一 些学者 提 出了批评的 若 干原则与建 议 。笔者认为, 把 “ 正 面 管教 ” 作 为 指导 批 评的 根 本理 念 ,有 助 于教 师 理解 批 评的 根 本 目 的 ,提 高 教师 批 评权 运 用的 有 效性 。 (二) 正面管教理念 正面管教以阿尔弗雷德 阿德
10、勒的个体心理学为 理论 基础, 认 为 “ 太 严 厉或太 温 和的教 育 方法 都 不适宜 。 ” 7 ( P 6 8 阿 德 勒 认 为 每个人 都 有不同程度 的 自卑感,而 作 为自卑感的 补 偿就是 力 求 获 得 承 认和优 越 感。 8 ( P 5 9 ) 追 求 优越感 是 人之 共 性 , 但追求 优 越感 却 有不同 的 方向和方式 。 其中有些方 式 是 对人的 发 展有益的, 而 有 的则相 反 。 “ 每个小 孩 都在追求 优 越感, 父 母和教师的 任 务就 是 引导孩 子 这方面的追 求 ,使 孩 子的努 力 沿着一个有 益 的和有所 成 就 的 方向展 开 。
11、” 7 ( P 3 7 ) 因 此 , 每个孩 子 的行为 均 是以 目 的为导 向 的 , 其首 要 目的 就 是 追 求 归属 感 和价 值 感 。 一 个 行 为不 当 的孩子 , 其实是 一 个 未 能通过 有 益的方式来 获 得归属感和 价 值感而丧失 信 心的 孩 子。其 不 当行为恰是 其 以一种无益 的 方式在追求归 属 感 和 价值感 。 不应当只是 简 单苛责孩子 的 不当行为,而 应 当看 到 孩 子 不当行 为 的背后意图 , 允许孩子犯 错 误,并把犯错 误 视 为学习 的 好 时 机 。 对 于 儿童 的 教育 应 当是 在 爱的前 提下 , 平 等 地 对待 孩
12、子 、 尊 重 孩子 , 进而 培 养孩 子 的社 会 责任 感 和 集 体 感 。 9 ( P 2 7 _37 作为美国 “ 正面管教协会 ” 的创始人,简 尼尔森认为 “ 管 教 ” 这个词常常被误用。 “ 管教 ” ( discipline)来源于拉丁 文 discipulus 或 disciplini,意思是 “ 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 ” 。 然而现实中人们 常把 “ 管教 ” 和 “ 惩罚 ” 等同起来,或者认为惩 罚是实现管教目 的的一种方法。然而,孩子们和学生们要成 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其动力必须源于内在的自我控制, 亦即, 必须学会自律,而不是来自于惩罚或者奖赏这些外在 的控制
13、。 简 尼 尔 森把 大 人与 孩 子之 间 的主 要 互动 方 式概 括 为 三 种 类 型:严厉 型 、娇纵型和正面管 教 型(如 表 1 所示)。 选 择不 同 方 式的父母或老师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 严厉型 ” 的 特点是 “ 过 度控制 ” ,强调学生必须遵守规则,如果违反规 则 则必将会受 到 惩 罚 ;“ 娇 纵 型 ” 则 走 向了 另 一个极 端 没 有 规则 , 强 调 “ 爱 ” 对方,相信学生 “ 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 ” ; 正 面管教则是一 种 既 不 严厉也 不娇纵 的 方 法 , 强 调 “ 一 起 来 制 订 对 双方 有 利的规 则 , 共同决定在遇到问
14、题时对大家都有 益 的解决方案。 ” 当教师必 须 独自做出决断时,应当坚定而 和 善,维护学生的尊严,给予学 生 尊重。 ” 9 ( P5 ) 简 尼尔森 所 倡导 的 “ 正面管教 ” 理念以 相互 尊 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 和 坚定融为一体,对孩子和大人都不 造 成 羞 辱是 正 面管教 与 其 他 管 教理 念 的显 著 不同 。 9 ( P 1 1 ) 表 1 大 人 与孩 子 之间 三 种主 要 互动 方 式 : 9 ( P 5 ” 严 厉 和惩 罚 历来 被 认为 是 非常 有 效的 管 教方 式 。我 国 有 “ 小 树不修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 ” 的说法,英语有 “ 省
15、了 鞭子 , 宠坏 了孩 子 ( 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 的 i 彥语 。 的确 , 惩罚常常会很管用,尤其是就立即制止不良行为 而 言 , 惩罚往 往 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惩罚却会产生 愤 恨、报复、 反 叛和退缩(即四 个 R,如 图 2 所示)等长期负 面 效 果,使孩子 或 学生往往采 用 以下四个 “ R” 中的一种或 全 部 来 “ 回敬 ” 家长 和 教 师 。 9 ( P 9 表 2 惩 罚 造 成 的 四 个 R: 9 ( P 9 ” 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 恐惧 而顺从,因此,正面管教反对责难、羞
16、辱或惩罚(肉体上 严 厉 (过 度 控制 ) 有 规 矩但 没 有自 由 没 有 选 择 “ 我要 你怎 么 做 , 你 就 得怎 么 做 。 娇 纵 有 自 由但 没 有规 矩 (没 有 限制 ) 无 限 制的 选 择 “ 你 想 怎么 做 ,就 怎 么做。 ” 正 面 管 教 有 规 矩也 有 自 由 有 限 制的 选 择 (有权威的;和善 与 坚 定 “ 在 尊 重别 人 的前 提 下, 你 可 以 选 并 行 ) 择 。 ” 愤 恨 ( Resent- ment) “ 这 不 公平 ! 我不 能 相信 大 人 ! ” 报 复 ( Revenge) “ 这 回 他们 赢 了 , 但 我
17、会扳 回 来 的 ! 反 叛 ( Rebellion) “ 我 偏 要对 着 干 , 以 证明 我 不 是 必 须 按 他 们的 要 求去 做 。 退 缩 ( Retreat) a. 偷 偷 摸 摸 “ 我 下 次 绝 不 让 他 抓 到 。 ” b. 自 卑 “ 我 是 个坏 孩 子。 ” 25 5 的或精神上的);而毫无规则的娇纵会造成一种不健康的相 互依 赖,也不能获得积极的长期效果。 DBPW 正面管教的目的 是在相 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 责任感。 批评作为常用的管教方式之一,应当淡化其惩罚色彩, 在爱 的前提下,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把培 养学生的社 会
18、责任 感和集体感,引导学生沿着有益和有所成就的方向追 求自己的价 值感和归属感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 (三)正面管教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批评 对于问题行为,正面管教主张温和而坚定、在尊重和理 解学 生的前提下,与学生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作为 教育手段 的批评其目的也在于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促进学 生的健康发展。 正面管教理念中关于有效管教的标准亦可 作为衡量批评有效性的 参照。 (1) 有效管教有四个标准。依据正面管教理念,衡量管教 是 否有效有四个标准: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是否有助于学 生感 受 行,做到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尊重我们自己和实际情形,既 不专 断,也不娇纵。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批
19、评应当建立在尊 重学生的 基础上,要批评有度、批评有方,有助于孩子感受到 归属感和价 值感。第三,教师应当积极理解学生问题行为背 后的深层次原因, 着眼于问题解决的长期积极效果。最后, 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正面管教理念的教师批评权运用策略 目前学界关于批评策略的研究多 停 留于某一具体方 面 的 零 星建 议 或是相 对 较宽泛 的 一些原则 。 前者如 : 使用积 极 文明 的 语 言 作 为批评 用 语, 运 用委婉 、 幽默 等 批评方 式 ; 1 ( ) 批 评 的语气 应 如 “ 和风 细 雨 ” ,最 好 私下进 行 等等; 后 者则 包 括: 就
20、事论事 、 要公 正 、要尊 重 学生等 。 应当说这 些 建议对 于 提高 批 评的实 效 有 一定 积 极意义 , 但是没 有 形成系统 的 操 作 策略 体 系。正 面 管教 的 理念 不 仅可以 使 教师对 批 评的目 的 形成 清 晰的认 识 ,而且 正 面 管 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是否长期有效;是否能教给学生 有 价 值 的 教关于赢得孩子的四个步 骤 24 ) 可以作为开展批评具体操作 社 会 技 能 和 生 活 技 能 , 培 养 学 生 的 良 好 品 格 9(P12-18) 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正面管教 最根本的 观点,它意味着我们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尊重我们
21、 自己和实际情 形,既不专断,也不娇纵。对孩子和善不等于 取悦于孩子,或者 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 取悦于孩子事实上 是娇纵孩子,娇纵并不 是尊重; 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也不是 尊重,因为这样会剥夺孩子 培养 “ 抗挫折能力 ” 的机会。 真正 的尊重孩子是用语言表达对孩 子感受的理解,相信孩子能够 经得起挫折,并且能够由此培养出 对自己的信心。坚定也并 不意味着惩罚、说教或其他形式的控制, 坚定与和善结合在 一起,就是对孩子、对自己以及对当时情形的 尊重。 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有效的管 教应该有 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归属感和自我 价值感是所有人 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
22、。 是否长期有效。父母和老师坚持使用惩罚手段的首 要原因是 因为它有效,但是惩罚只是在短期有效,就长期而 言,却有严重 的负面效果,如上文表 2 所示;其次,使用惩罚 手段还有一些其 他原因, 如担心不惩罚就只能娇纵, 害怕对 孩子失去控制,害怕 没有尽到责任等;最后,成年人使用惩罚 手段还是因为它容易使 用,可以无师自通,重要的是不知道 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有效管 教应该是长期有效,而且没有负 面效果的。 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 养孩子的 良好品格。有效管教能够在制止孩子不良行为的 同时,还能教给 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培养孩 子尊重他人、关心他 人、善于解决
23、问题、敢于承担责任、 乐于 贡 献、愿意合作的良好 品格。 (2) 正面管教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批评。在正面管教理念 指导 下,依据有效管教的四个标准来开展针对学生问题行为 的批评, 能够提高作为教育手段的 “ 批评 ” 的成效。 首先,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坚持和善与坚定并 策略。 第一,表达出对 学生感受的理解。正如上文所述,学生行 为的首要目的是追 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教师首先应当理解学生归 属感和价值 感欠缺的感受, 并且一定要向孩子核实自己的理解是 否正 确。第二,表达对学生的共情。共情只是意味着教师理解学 生 的感受,但不等于对其问题 行为放任不管。此时,教师若 能讲出 自己也曾有过
24、的类似感受或行为,则效果会更好。第 三,告诉学 生对问题行为的看法。教师一定要给出对于学生 问题行为的否定 性反馈。在教师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 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学 生此时往往就会愿意接收教师的看 法。第四,让学生关注于解决 问题。 首先让学生自己考虑怎 样在将来避免再出现类似问题,如 果学生没有想法,教师可 以提出一些建议供学生参考,直到达成 共识。 * 1 2 3 4 5 6 7 8 9 10 参考文献: 1 沈祖芸 .教育惩戒,在 雷池边缘行走 N. 中国教育报, 2002 12 -28. 2 白宏太 .重筑教育的尊严 从 2009 年 “ 班主任教师批评权 ” 热 议 说开去 J.人
25、民教育, 2009,(24). 3 吕东刚 .教师批评学生,何须规定 J. 当代教育科学, 2010 ,( 4). 4 中 国 新 闻网 . 教 育 部 解读 中 小 学 班 主 任工 作 规 定 称 有 4 亮 点 EB/OL. 2009 ?08 ?23. http : /www. chinanews. com/edu/ news/2009/08 ?23/1830619. shtml.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Z. 北 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6 周润智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策略 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 会 科学版), 1998,( 4). 7 阿德勒 .儿童的人格形成极其培养 M. 韦启昌译 .石家庄: 河北 人 民出版社, 2002. 8 阿德勒 .理解人 性 M.陈太胜,陈文颖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 2007. 9 简 尼尔森 .正面管教 如何不惩罚、 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 M.王冰译 .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9. 10 杨子玉 .也谈表扬与批评 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09,(专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