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1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或是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或是不断调整劳作方式以保障农业发展。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A印第安人培养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B古希腊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C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不断发展D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2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两大类。泥质红陶的器形主要为较精致的钵碗盆类,其纹饰与仰韶文化类似;夹砂灰陶多为大口、深腹、平底、外表粗糙、吸热效率较高的罐类。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红山文化()A长途商贸的范围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C食物的加工技术D阶级分化的发展程度3在
2、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4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A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B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C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D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5明代嘉靖年间,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逐渐成熟起来。乡尺在搪基上种桑,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种农业生产
3、模式的发展()A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B活跃了江南的商品经济C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D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6古代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自然环境、农作物(包括动物)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重视农时就是重视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与自然节律、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相协调,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的节气即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据此推知,古代农业的发展()A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B实现了人口的快速增长C增加了人类食物的供应需求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进步7战国时期,黄老帛书经法君正篇指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知地宜需时而树”;荀子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些言
4、论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A注重遵循自然规律B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弱C铁犁牛耕已经普及D重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8“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以此类推,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在()A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B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的夏朝C青铜文明鼎盛的商朝D分封宗法体制确立后的西周9有学者指出,从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叉、鱼钓钩,可以了解到鱼类为当时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也不足为奇。这可用于说明,在当时()A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衰落B原始农业得到较快发展C
5、图腾崇拜受到广泛推崇D采集渔猎仍占重要地位10美洲的农作物主要以蛋白质含量不高的玉米为主,欧亚大陆则有种类多样而且蛋白质含量高的谷物;美洲农作物的种子必须一粒一粒用手种下,欧亚农作物的种子则可以撒播;美洲需要人自己动手耕作,欧亚则用家畜耕田,一个人可以耕作大片的田地,还能开发如北美大平原般肥沃却干硬的土地。这段材料的主要含义是()A欧亚农作物品种优良B欧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C欧亚耕作动力优势明显D美洲农作物播种方式独特11“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
6、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推动()人类趋向定居生产方式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ABCD12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这些“器物”说明,当时()A打制石器技术发达B社会贫富差距加大C农耕经济已经产生D手工业开始独立化13中国古代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以下关于不同时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7、B隋唐时期已形成两种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C宋辽夏金时期稻麦复种制在北方已相当普及D明至清前期玉米和甘薯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14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C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15原始人群从依靠狩猎采集等方式寻找食物的生活转化为开始依靠饲养和种植生活,新方式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的狩猎行为获得的食物来源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A农业成
8、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B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16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产业革命只是促使这种情况达到顶点,把工人完全变成了简单的机器,把他们最后剩下的一点独立活动的自由都剥夺了,可是,它却以此迫使他们思考,迫使他们争取人应有的地位。像法国的政治一样,英国的工业和整个市民社会运动把最后的一些还对人类共同利益漠不关心的阶级卷入了历史的巨流。产业革命对英国的意义,就像政治革命对于法国,哲学革命对于德国一样。而且1760年的英国和1844年的英国之间的
9、差别,至少像ancienrgime旧制度下的法国和七月革命的法国之间的差别一样大。但这个产业革命的最重要的产物是英国无产阶级。.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人手的需要;工资提高了,因此,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区涌入城市。人口以令人难以相信的速度增长起来,而且增加的差不多全是工人阶级。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从图一到图二人类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2)概括材料二中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并结合所学分析“产业革命只是促使这种情况达到顶点”。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粮食储备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夏朝,仓储制度已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兴建了规
10、模不等、层次多样的仓储。汉代,长安太仓一直是王朝的国家粮仓,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职能部门。隋代广置仓储,普遍兴建义仓,并劝令“诸州百姓及军人”输粟储仓。唐代全国有许多储粮几万石、几十万石甚至几百万石的仓、场,组成了一个细密周至的仓康网络。宋代设置了多种形式的仓库,名目繁多,计有太仓、常平仓、义仓、社仓、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平余仓等。明代两京、直省府州县、藩府、边隘、堡站、卫所屯戍等均设仓,还在从杭州到都城的漕运线上建有一系列临水大仓。清代“各直省则设有常平仓,乡村则有社仓,市镇则有义仓,近边则有营仓,濒海则有盐义仓。”摘编自施峰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的作用与弊端及其对当前粮食储备管理的启示材
11、料二民国时期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粮食仓储日益萎缩,仓政废弛,粮价飞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年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由于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
12、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的特点与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粮食仓储的变化及其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参考答案:1A2C3D4A5B6D7A8A9D10B11A12C13B14B15B16(1)生产方式:从采集捕猎到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学会了选择、驯化动植物);生活方式:从迁徙群居生活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2)工人阶级人数剧增;工资有所提高,但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工人运动兴起。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工厂出现了,工厂制度形成,倒班制、严格的规章制度及生产流水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传染病和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17(1)特点:历史悠久、政府重视、仓储制度成熟、仓储规模不断扩大。作用: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定民心;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维护统治,保证社会稳定。(2)变化:粮食仓储制度化、法制化;确立三级管理制度;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仓主体多样化;农仓功能多样化,业务范围扩大。原因:政局混乱、外来侵略、自然灾害、政策不稳定、生产力低下、自然经济瓦解、高利货和苛捐杂税盘剥、政府财政收入顶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