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光荣 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文本,掌握人物通讯的定义和特点等新闻常识,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态度。2、阅读本单元新闻评论,掌握文本议论性特点,赏析语言特色。3、朗读古代诗歌,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劳动场景。【基础回顾】一、通讯1、通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叙述、描写和评论等多种方法,对事情、人物、经验、问题等进行比较详细、生动的报道。2、通讯特点:同时具备新闻性和文学性。新闻性:体现为材料(人物、事件)的真实性,社会功能的时效性,它是客观的,核心是“真”。文学性:体现为表达技巧的多样性,作者立场态度,读者主观感受,它是主观的,核
2、心是“美”。新闻性,其人其事真实客观、有报道价值指向写什么;文学性,观点态度、语言、手法指向怎么写。3、人物通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4、人物通讯: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5、人物通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实现新闻价值,往往会采用各种表达技巧。技巧分析可以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角度着手。二、评判一篇新闻作品是否优秀有以下标准:(1)新闻价值是否具备时代感。好的新闻,应该有较强的时效性、绝对的真实性。与时代的主题和格调一致,或弘扬时代精神,或反思现实问题;或能带
3、给读者某种精神力量,或能引导读者审视现实问题。(2)报道角度是否满足读者需求。一篇好的新闻稿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对社会热点的信息需求,使读者从中获取所需信息,有所收获,从而引发对社会的思考。(3)结构层次是否清晰明确。一篇好的新闻稿,标题要鲜明、准确、简洁、吸引人,以实题为主,讲究文字的排列美;主体部分应紧扣主题,有具体、充实的选材,层次段落分明,起承转合自然。(4)语言表达是否符合文体要求。一篇好的新闻稿,语言表达应该准确、严密,有较强的逻辑性,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不同的文体有各自的特点。消息的语言要尽可能简洁,通讯则要有生动、有表现力的语言。三、诗经1、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
4、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3、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160;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105,又分小雅31和大雅74;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31鲁颂4和商颂5。【分类突破】任务一:巧用手法,让人物跃然纸上。阅读第4课三篇通讯,按照要求分组完成下面的三个学习任务。1、三篇通讯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要求每篇通讯至少举一例。2、喜看稻菽千重浪擅长以多视角来表现人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
5、法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探界者”钟扬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来描写人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结合下列句子具体分析。(1)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3)张乘贵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
6、要扶着墙。任务二:新闻评论的议论性文章特点及语言赏析。阅读第5课文本,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思路。2、本文虽是一篇新闻评论,但是不乏文采,试以第四段为例赏析。3、本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文本说明好处。任务三: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诗情画意的劳动场面。阅读第6课诗歌,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反复朗读两首诗,体悟两首诗体现韵律美和节奏美。2、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授”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这些动词顺序能够调换?说明理由。3、插秧歌在描绘该劳动场景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
7、歌简要分析。【当堂训练】(共1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2020新课标)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
8、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
9、”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
10、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钟南山
11、: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
12、果。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1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宋代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1、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简要分析。(4分)2、综观全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6分)答案【分类突破】任务一:巧用手法,让人物跃然纸上。阅读第4课三篇通讯,按照要求分组完成下面的三个学习任务。1、三篇通讯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要求每篇通讯至少举一例。细节:“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分析:“眯起”“打量”“跨过”“走进”“蹲下”
14、等动作描写;“出神地”神态描写,展现了袁隆平扎根土地、实干、心系稻田的形象,突出他工作认真、敬业的精神。细节: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分析:“拿出”“放回”“又拿出包好”“塞进”“包捆结实”等一些列动作,可见其热心、细心、周到、体贴入微。细节:“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分析:针对肖像的细节描写可见钟扬的朴实以及对工作的认真,体现他执着于事业和不畏艰辛的精神品质。2、喜看稻菽千重浪擅长以
15、多视角来表现人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探界者”钟扬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来描写人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第一部分开头写自己跟在袁隆平身后走下稻田时的“错觉”,第三部分开头写袁隆平“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都来自亲历者(“我”)的视角。而第一部分中发现“一株奇特的稻禾”,第二部分中发现“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当时作者并不在场,相关的描写应来源于采访中袁隆平的回忆(第三人称视角)。这些细节描写使文章具有“在场”感,也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张秉贵常
16、说:我们售货员要全心全意”至“是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段运用了点面结合手法。中间一段属于面的描写,从面上刻画张秉贵“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劳模形象;另外两段文字写张秉贵钻研商品知识和顾客关心他的具体事例,属于点的描写。点面结合的手法,能多方面地描写张秉贵的劳模形象特征,使之更加鲜明突出、有声有色。“探界者”钟扬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正面刻画:a.刻画人物语言。文章每一部分都有直接引用的钟扬的话,它们或是钟扬与别人对话,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或是钟扬写的文字。b.刻画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热心科普事业等。侧面刻画:a.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b.
17、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结合下列句子具体分析。(1)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动作描写。“拿出”“放回”“又拿出包好”“塞进”“包捆结实”等一些列动作,可见其热心、细心、周到、体贴入微。(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
18、下”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展现待顾客的热情,热情主动,亲切和蔼。(3)张乘贵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对比的手法。工作和下班后状态的对比,强烈的细节对比,展现了张秉贵工作时极大的热情与专注,也正是因此下班后方感疲惫与力不从心。任务二:新闻评论的议论性文章特点及语言赏析。阅读第5课文本,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思路。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指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不同,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2、本文虽是一篇新闻评论,但是不乏文采,试以第四段为例赏析。本段主要运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
19、法。如引用“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运用了排比,有力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工匠精神不只包含炉火纯青的技术,还包括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等,其更深藏着生命哲学、人生信念等。3、本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文本说明好处。引证法。在本文中,作者多处引用,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具体地说明了工匠精神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引用了鲁迅的诗句,对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进行深入论证。对比论证。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从对比中突出了工匠精神的力量大,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任务三: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诗情画意的劳动场面。
20、阅读第6课诗歌,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反复朗读两首诗,体悟两首诗体现韵律美和节奏美。2、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授”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这些动词顺序能够调换?说明理由。不能。这六字分三组,首先是“采”“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摘劳动。然后是“掇”“捋”,这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摘取,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两个字皆是“衣”部,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以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以裙襟盛取采得的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的动人劳动场景。六个变化的动词,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全过
21、程,层层递进、有条不紊,从采获写到收盛,直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切合劳动过程,所以顺序不能更换。3、插秧歌在描绘该劳动场景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系。“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全家老少分工严密、配合默契低头插秧的专注,勾勒出一幅全家老少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五、六句,撷取田夫“低头折腰”的动作,生动再现了农夫为赶农时无暇顾及家人呼 的紧张与忙碌。语言描写。“秧根未牢莳未匝”借农夫之口展现了农事的繁重。“照管鹅儿与雏鸭”,送饭人也被安排上保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22、侧面环境烘托。“笠是兜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比喻手法。“笠是兜鍪囊是甲”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与紧张。白描手法。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热火朝天的插秧图。【当堂训练】(共1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2020新课标)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
23、,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
24、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
25、作为。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
26、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
27、关部门也希望写他。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D项,“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其中“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错,原文“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可知是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带来“震撼效果”,选
28、项曲解文意。故选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D 项,“也是新
29、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错,原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可知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并非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问题。选项主客颠倒。故选D。(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宋代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1、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简要分析。(4分)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2、综观全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6分)欣慰、喜悦之情。前两联写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流露出欣慰、喜悦之情。疼爱、赞赏之情。后两联写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传达出疼爱、赞赏之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