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最新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最新8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最新8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最新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的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教师示范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交流合作法 【教学
2、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件放音乐 师生问好。可以灵活变化。老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
3、辛苦了。老师辛苦了。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老师还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学习吧。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所咏唱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歌曲中的我怎么知道现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词来回答。哦,是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的,告诉我不要偷懒,让我珍惜春光。春风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品析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辨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清说明的条理。 4、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口号是“我参与,我快
4、乐。”希望同学们能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 二)、我们来检测一下预习情况,请大家积极举手抢答。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换一个平实的标题。并结合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总结技巧: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 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看来,文章的标题巧妙点出了说明的对象。 2、速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在各小题后括号内填写段落序号。 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依次回答。刚才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问题,从课文中提
5、取信息,迅速抢答。看四大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 3、速读,抢答。 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找答案。 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找出关键句、词语 、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4、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么-重要性-取决因素-意义”的思路展开
6、的,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这四个因素的关联词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引导赏析,自主学习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2、教师示范欣赏,让学生领悟欣赏的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
7、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理。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是用词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指全部,表示范围之广,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在说明中恰
8、当的运用生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3、自主学习探究发言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围绕说明的技巧(说明方法)和语言两个方面做以品析,在书上圈点标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下面让我们展开自主学习,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 2)、同桌交流,完善阅读笔记。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成果呢。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即时补充。谁来补充或更正呢。谢谢你大胆的发言。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集体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预兆了怎样的气候、天气,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给下面的科学哲理诗
9、续写句子,做一做仿写。 (要注意抓住各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现象,判断设计。) (1)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 (2)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白云轻盈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 (3)你看那树上的叶儿,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叶儿纷纷飘落,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4)仿写 你看那 这还是大自然的语言。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倾听。那么, 2、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热爱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10、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能说明一下你根据哪些大自然现象,来做以判断的吗。 树叶枯黄飘落,寒风凛冽,小草干枯,阳光微弱,溪水干涸等这些冬季的现象, 如何品读赏析?就是反复的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品味语言的魅力,分析文章的写法。 建议从以下角度进行: 用词(修饰和限制性词语、关联词语)、 语段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等。 学习方式是,任选一个角度,在文中圈点批注。准备为我们的课堂交流做准备。 请小组交流一下,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发言的代表们先明确品读赏析的角度,说明语段序号。再来阐述你们的发现成果。 老师也有些发现和大家交流。 1、
11、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 去词法,删除这些词语好吗?谁来挑战一下。 如第5段的“左右”一词,表现了时间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8段的“约”一词,表示估计,和第5段的“较”表示程度。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2、说明方法 如第5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关联词语 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表现了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4、语段结构 如7、8、9、10段为每一段时总分的结构。 自由发现,任选角度展开品析。 5、说明的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12、 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逻辑顺序。 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五、拓展应用 请你写一段说明性的话,判断一下它们适宜的说明顺序,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A.预防近视 B.美丽的校园一角 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13、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总结语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
14、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或听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提问“我凭什么知道,春天的到来呢”对,就是春风的抚摸。春风传送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词汇丰富,使用准确传神。 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 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描写的运用 2、默读第三段,品析语言的特点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
15、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三句中的“许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我们来齐读品析。请齐读原句,去词再读。谁来说你的发现。 不能。因为“许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多,但又不是全部。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 2)、本段中的“桃花开”、“燕子来”是否可以颠倒语序?试说明理由。与前句的“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形成一一照应的关系。 我们再来两遍齐读。先读原句,再读颠倒语序的句子。揣摩品析。 小结,本段体现了说明语言普遍特色,表现在通过 3)、推移 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内涵丰富的 .baihuawen.c n 词语说明的语言准确严谨 前后句的
16、对应 小结。通过第一部分的探究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风格独特,表现在既生动优美,又准确严谨的特点。 老师示范: “销声匿迹”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秋天昆虫消失不见的景象。用词生动。 学生自主品析, 参考答案:苏醒,孕育,销声匿迹,传语、唱歌、暗示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各个季节中,物候现象的特点。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同时,飘然,簌簌等绘声绘形,描写生动形象。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归纳。这一段是生动的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具体体现在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
17、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重点) 2、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重点难点)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二、预习检测,读准下面的字音: 萌发 翩然 风雪载途 销
18、声匿迹 簌簌 农谚 孕育 连翘 草长莺飞 纬度; 衰草连天 鬓毛衰;连翘 翘尾巴;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三、整体感知,归纳课文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6 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分析课文: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
19、,“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的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句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 参考:(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
20、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 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21、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
22、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
23、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2、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研读第3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 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草木荣
24、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既然“大自然的语言”指的就是物候现象,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引出,
25、这有什么作用? 朗读12段,说说这两个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课文在说明各个知识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说说本文举例说明的作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动、优美,给我们展示了四季美丽的景色,还让我们了解到大自然的这些现象与气 候的关系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
26、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个知识,然后举例说明。 例如,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 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纬度和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按逻辑顺序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二、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三、联系课后练习三(2)小题,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 四、课外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业,找出相应的说明方法的句子,说说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7、 篇三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入一:视频 春季景象(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 秋季景象(翻飞的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 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
28、习。 屏示:大自然的语言 引入二:电脑多媒体 (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 3
29、、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引入三:视频 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栏目) 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
30、、气候变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
31、料,体现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多万字。这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请学生齐背王之涣凉州词 教师谈话:同学们可知道,有位科学家却认为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河”字应为“沙”字,并用翔实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推重;此外,这位科学家还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诗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科学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
32、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
33、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3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衰草连天( ) 连翘( ) 观测( ) 差劲( ) 鬓毛衰( ) 翘尾巴( ) 玄妙观( ) 参差( ) 丢三落四( ) 差遣( ) 落枕( ) 差异( ) 落叶( )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
35、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36、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
37、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
38、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
39、”“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生齐读1、2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40、。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
41、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
42、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教师提示学生看解释,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
43、、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