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音乐美学2400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音乐美学24000.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什么是音乐美学 1、音乐美学研究的范围和定位 撇开西方音乐美学的理论,单从中国音乐美学角度分析,从国语到左传到乐记,再到后代的各种乐论,全都可以体现鲜明的理论化倾向。中国的音乐美学是完全形态的理论学科。黑格尔曾说:“既然文化上的区别一般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则哲学上的区别更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既然如此,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也应该是一部范畴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中国音乐美学都有哪些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一个怎样的体系。这是由我们的学术进程和研究方法所决定的。近百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重要学术问题的辨析、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构建三项
2、重要的任务,产生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音乐美学长期停留在一般的专门史研究阶段,没有进入到理论史研究的层面。中国哲学、中国诗学都早已由普通史研究进入到范畴研究。相对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明显有些滞后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列传氏”的音乐美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史入手,揭示和把握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开创了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加快了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西音乐美学的交流,是当前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迫切要求。对于音乐美学学科的定位,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突破中国音乐美学
3、与西方音乐美学的界限,真正的实现中、西方音乐美学的交融。蔡元培在音乐杂志发刊词中指出:“一方面输入西方之乐器、曲谱,以与吾固有之音乐相比较;一方面参考西人关于音乐之理论以印证于吾国之音乐,而考其违合。”其次,重建中国音乐美学的言说体系与言说方式,是实现中西音乐美学平等对话的关键。我们有必要开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研究,揭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内在的逻辑和客观规律,突显出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特征。其次,要很好地总结 90 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进程,动态地反思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特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这本身就是一项很艰难的学术史研究。2006 年 12 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专题笔会,
4、许多专家就“20 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论题作了深入地探讨与交流。韩锺恩老师在2006 音乐美学专题笔会主题报告中说:“研究 20 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实际上,就是接续历史发展本身,通过我们自己的手来撰写我们自己有部分亲历的历史。”经过近两年的分头研究,综合性的成果即将面世。第三、中国音乐美学长期与中国音响经验史实和事实相脱离,要做到“临响”和“直觉”并非是容易的事。第四、中国音乐美学长期以来,要么落于技术得层面,要么过分的注重形而上,既不面向音乐的传播者,也不面向音乐的接受者,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推动音乐美学的人文化进程,将其根植于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土壤与音乐现象中。第五、将后
5、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新研究方法植入音乐美学,实现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转型与升级。正如洛秦所说:“学术研究需要开放视野。音乐学从 1885 年建立以来,一直受到整个人文思潮的推动,相比之下滞后。因此我们希望能够提高一些前进的速度,把更多的人文思想纳入音乐学术研究。从目前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术体系上还需要做很多工作。”2、音乐美学研究的基础和方法 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或切人点,而最根本的就是哲学的方法,也即以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点来探讨音乐艺术的特殊本质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也可以将音乐美学称之为音乐哲学。这样的称谓的合理性还在于,音乐美学这个称谓的外延比较容易引起某
6、种误解,其对象主要是“音乐美”问题。事实上“音乐美”问题只是音乐美学一系列论题中的一个论题,而音乐哲学这个称谓的外延所涵盖的内涵则要宽阔得多。它既包含音乐美的问题,更广泛地涵盖涉及音乐艺术本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而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则基本上都是被放在哲学这个宽阔的视野中来审视的。音乐美学所涉及的哲学问题主要是思维与存在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研究音乐美学时,将提出以下论题,诸如:音乐与客观实在的关系、音乐与人的关系。音乐中的“意义”问题、音乐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等等,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都是在揭示音乐艺
7、术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本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将哲学作为理论基点的同时,在方法论上音乐美学的研究还有一系列其他角度或切入点,它涉及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等诸层面。在美学层面上提出的论题有:什么是音乐美、音乐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音乐美的存在方式等等;在心理学层面上提出的论题有:音乐创作、表演、鉴赏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它们之间的区别、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音乐表现情感的心理学原理、音乐中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音乐以何种方式作用于听者等等;在社会学层面上提出的问题有:音乐与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音乐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音乐与社会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音乐的社
8、会功能、音乐的价值标准等等。二、音乐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作为一门学科的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上来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哲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广义社会学的角度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音乐美学同哲学认识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根本的性质,是音乐美学中首先要探讨的问题;20 世纪以来,心理科学的发展是从心理学方面研究音乐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和前提,为音
9、乐美学研究的这一新领域开辟了道路。从广义的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涉及许多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价值的标准、音乐的阶级性因素、音乐的持续存在和继承性等等一系列问题,至于从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研究,则涉及诸如从音乐作品的结构、诸构成因素的内在特性等方面来考察音乐美学等一系列问题。2、作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史 根据可靠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的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西周末年到春秋末年、春秋末年到战国末年、两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公元前 8 世纪上半叶至公元前 6 世纪下半叶。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在思想领域
10、的突出反映是神的地位降低、人的地位的上升,是宗教天命观统治地位的动摇、以“阴阳”、“五行”观念为代表的朴素维物主义宇宙观的形成。这一时期的音乐变革表现为“新声”的产生与流行,这无疑对雅颂旧乐与旧审美观念的巨大冲击。这一时期从虢文公、史伯、单穆公等十余人曾论及音乐,虽有记载的只有零星语录,但它们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光辉起点。春秋末年到战国末年,即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末。这一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动,政治经济大发展,引起阶级结构的分化改组,士的队伍空前壮大。这些士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大开私人讲学风,四处游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
11、前繁荣的时期。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也蓬勃发展,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是南北音乐互相交流,音乐生活大为普及,演唱演奏技艺及人们的欣赏水平迅速提高,“新声”取得对雅乐的彻底胜利。两汉时期,即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 2 世纪。前后四百余年,是全国大一统的时代。汉初黄老之学曾盛行一时,汉武帝以后则长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汉代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稳定,国力强盛,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这种发展与繁荣在音乐中表现的是民歌和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和歌的兴盛。魏晋至隋唐时期,即公元 3 世纪至公元 10 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持续数百年的动乱,隋唐时期,又重归于统一,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南方与北
12、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音乐及器乐的巨大发展,甚至到唐代更出现了中国音乐的第二高峰。音乐美学也相应地变化、发展,并呈现显著特色:摆脱经学的束缚,不再注重音乐的外部关系,而是开始探讨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部规律;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既正面冲突又进一步融合;随着佛教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佛教音乐美学思想也开始出现;音乐诗赋大批涌现,其数量大大超过汉代。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盛极而衰,但仍然维持了千年之久。宋元明清时期市民文艺空前繁盛,在音乐中的反应则是民歌小曲、戏曲音乐、说唱歌舞等俗乐的空前发展。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童心”说,认为一切美与艺术都必须出于“
13、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必须具有独创性并且具有独特的个性。其音乐思想的纲领是“以自然之为美”,要求内容上抒发情性而不受“礼”或“天”的束缚,形式上自由发展而不受规则的制约,音响形式的发展变化完全服从于表现不同个性的需要,故提出“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以反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三、音乐材料 音乐材料是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音乐艺术总是以音响标志着它的存在。音乐音响作为物质材料是无疑的,音乐材料有着自己特殊的特性,非自然性、非语义性、非对应性,其中非对应性在音乐特性中尤为重要。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旋
14、律响起人们往往无法抗拒的立即处于音乐的氛围当中。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形式。比如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文学是通过字、词、句、篇来体现艺术意象。通常,人们正是以表现手段的不同来区分艺术的不同种类,例如不同的乐器。音乐还能表现出乐手们和音乐创作者的用心。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曲调,节奏,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音色等。构成音乐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旋律和节奏。在所有的艺术形
15、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声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适宜表达情感。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音乐可以更直接、更真实、更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够用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情感呢,一种理论认为,音乐的表情性来自于音乐对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语言的模仿。人的语言用语音、声调、语流、节奏、语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语义来表情达意,而音乐的音色、音调起伏、节奏速度等表现手段能起到与语言的表情手段同样的作用。四、音乐
16、形式的构成 客观上存在的美,给人的第一个感官印象的就是形式。赏识音乐得美也同样如此,听众首先凭听觉接触音乐作品的是音响形式。因此,音乐美学对音乐形式提出严格的审美标准:音乐作品,给听赏者的第一个听觉印象,必需要动听。以悦耳的音响紧紧的捉住听众,进而令其心动。音乐内容建构起完美的“艺术造型”才能和美好的音乐形式想匹配,才能给听者以审美享受的同时,施展其音乐内容的感染、净化的审美功能。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不是并列的关系。内容左右了形式,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技术手段;形式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反过来,形式又制约着内容。形式要符合内容的需要,要促进内容的展开和显现,形式越是美,越是符合内容的需要,音乐的
17、表现力就越强;形式不符合内容的需要,它就阻碍内容的展现和显现。黑格尔曾说:“一定的内容,就决定它的适合的形式。”“一件艺术品缺乏合法的形式,便不能算作合法的或真正的艺术品。”音乐作品的形式优劣,决定着音乐作品质量的高或低。有规律的节奏、起伏变化的旋律线条、和声与对位严整的逻辑性、配器的平衡性与科学性、曲式结构的对称性与均衡性、音色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构成了音乐作品的形式美。在西方美学史上,称音乐为“活动的建筑”,形象地说明了音乐形式的美学特征。五、音乐中的自律性和他律性 音乐自律他律的问题之争之所以至今没有获得一致的共识,是各家将复杂多元的问题简单化了,是二元对立所导致。各种理论派别体系都
18、或多或少的持有部分合理的成分,但是都缺乏对整体的把握。音乐现象是主客交融、多层面、多方位的复杂事物,瞎子摸象式的论证方法当然不能获得终极的认识。比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我们就有局限性,认为事物的本质只能有一个。其实本质也可以是主客性(既可以是主观性的,也可以是客观性的)、多层面、多方位的,并非一定就是唯一的,这完全取决于你看问题的立场、侧重点、方位和角度。就音乐而言,它至少具有物质本质和精神本质这两大本质。正因为以上原因,常常关于音乐本质的争论而在实际上就根本没有意义。再如关于音乐自律与他律的问题,也是应当分不同的层面来看的,有的学者所说的音乐是包含着社会属性的,即它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是打上了
19、人格的烙印的,是人性化社会化的,因此说这样的音乐就当然具有他律性或是他律的了。再者从事物普遍联系角度来看,世上任何事物毫无例外的皆存在与他事物相类似共通的因素或方面,因此就此而言音乐也是当然也具有他律性的。而另一些人所说的音乐则是把其社会属性排除在外的仅有自然属性的音乐,说的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实体,是纯物质范畴里的东西,这样的音乐便当然的就是自律的,即只有形式而绝无内容内涵的了。如此看来,两者所说的音乐是分属不同论域里的概念,并非是同一个所指,前者是接受美学的对象,后者属于形式美学的任务。遗憾的是持不同观点者似乎大都并不真正清楚音乐的这两种属性的存在与相互关系,这种不分层面、角度、论域的谈音乐自律与他律的问题时就当然是总也说不清楚,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