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是怎样来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作文是怎样来的?.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好作文是怎样来的?内容摘要: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是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现在作文教学已陷入了八股应试的模式,把学生纳入既定的轨道。它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窒息了学生的精神。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怎能写出鲜活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呢?鲁迅曾讲过文学家不是高头讲章能培养出来的。我们要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体察内心,去悟,去写,去创造。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现在作文教学的误区,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并不断丰富我们的生活,要多看、多听,这样才能有所感悟。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但是我们不是为了写好作文才去关注生活的,实在是因为生活显
2、示我们的生命价值,生活太值得我们去热爱。用叶圣陶的话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话就是用口作文。”试想,哪一个人会一辈子不说话呢?但是,哪个人不想把“话”说得流畅一些、生动一些,说得富有个性、有独到见解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科学的、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所以说:好作文是源于生活,是在尊重学生写作状态下,经过老师的指导,培养写作个性、不断苦练的结果。关键词:真作文 假作文 生活 指导有这样的两段文字:星期天我到浮桥公园去玩了,我chi了两回滑梯,吃了两根冰棒,一根是桔子的,一根是赤豆的,后来我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昨天我到中山陵去玩,看到三个孙中山,下面的一个站着,是铜的。爬到上面,房子里有
3、一个坐着,是白色的。屋子里面还有一个睡着的 一、什么是作文?在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二、对两段文字的看法1、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何来管好你的笔之说呢?这些小学生虽然还不懂积极修辞,还不会用形容词修饰,但是叙述得很清楚。所谓童言无忌,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看这样的“文章”,如闻天籁。可是老师们根本看不上眼,这是为什么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平凡了,太没有意
4、义”。我们作文教学的确是要引导学生谈“意义”,要注重选材,但是就是为了意义,我们一定要给这个孩子上一道紧箍,要告诉他们:有许多东西是不能随便去写的!管好你的笔!作文与说话本是一回事。人,每天都要说话。人们平常说话时,何曾有为难、发愁或劳累的感觉呀?作文呢,其实就是说话,只是不用口而用笔罢了。对此,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换句话讲,把嘴说的话用笔记录下来,就是作文。也可以说,凡是会说话、会写字的人,就会写作文。因为:平日说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说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写。那么,何来管好你的笔之说呢?我们设想一下:当这个孩子读完了6年小学
5、,再站到教师的面前。他全都知道有很多东西如同孩时赤裸着身体一样,难登大雅之堂,不能作为“神圣作文”的内容了。他已经学会了要准备一套(或者几套)面具,他已经会小题大做,会讲意义,会摆姿态,会谈理想与情操,会教育别人总而言之,真情实感成了“稀有情感”。我们总说教育是培养人的,可是如果一个人只能“趴着写”、“跪着写”,一个人只能戴着面具写,一个人成了精神侏儒,我们还能说他的文章合格吗?像这样的写作水平,我们能指望它有人文高度,能指望他们有什么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吗?作为教师,应该不怕学生幼稚,只怕他们不像个老老实实的人,只怕他们戴着面具。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把这一切都颠覆,还作文本来面目,让我们每天都能
6、接触到学生的真情实感,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赤子之心。当一个人像孩子一样赤裸着站在上帝的面前时,连上帝的心都会为之震撼,因为这是一个真正的人。2、 “作”与“做”不分,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作文的“作”不是“做事”的“做”,而是“写作”的“作”。 国学讲师道玄子在什么是作文中,这样说道:所谓作文中的“作”为酝酿,构思、创作、手写也。所谓的“文”就是宇宙人生真理规律的化身和符号。虽然这篇文章没有精美的做工,但不能否定这是一篇真作文。这样的作文远比说假话,写假事,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毫无童心童趣来得好。但是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现在作文教
7、学已陷入了八股应试的模式,把学生纳入既定的轨道。它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窒息了学生的精神。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怎能写出鲜活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呢?鲁迅曾讲过文学家不是高头讲章能培养出来的。我们要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体察内心,去悟,去写,去创造。刘国正先生曾说:“我国的传统作文教学,大都是注意指导学生怎么写,不大注意指导学生向生活去探究写作的源泉。”近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的指导倾向。围绕考试的指挥棒,教师只讲如何审题立意、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开头结尾,为追求作文应试的需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迫使学生按应试需要去“填
8、充”、“描红”。学生盲目练,猜题、押题,如此这般,使最具创意、最富个性的写作变成学生枯燥无味的编造、拼凑。它忽视了对学生写作意愿、兴趣、情感、习惯、表达欲望等因素的关怀,割断了作文与生活的天然关系。“写作大全”、“优秀作文选”便成了他们“创作的源泉”。熟练的抄袭、拼凑、剪辑、组合,一片片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的作文诞生了,学生进入了一种机械操作的作文程序。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因此作文教学必须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万物,它不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是亲自加以体察,从体察中反映和表现生活。更要教导学生会关
9、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同情弱小、同情不幸,培养社会责任感,以此拓宽他们生活的领域,激发他们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写作倾吐的欲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要反映社会生活,就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3、提倡“真作文”,反对“假作文”。对已经让人们厌倦的、例行公事式的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应当来一个革新,脱胎换骨!所以,南京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近年开展“反作文”教学。所谓“反作文”,即针对日趋僵化的作文内容与模式,反对“假作文”、“伪作文”,倡导作文的“返璞归真”,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开拓新题材,在形式上不拘一格,自由地写。他们鼓励“离经叛道”,主张解放学生的思想,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
10、让学生写他们最想写的文章”。反作文的思路是“先放开,再规范”,“规范”不是紧箍咒,不是锁链,不是束缚,而是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当写作文时,非常有趣,有灵气,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常常写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聪明话、有趣事来。可是,写着写着这种愉快渐渐少了,她们的格式越来越统一、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毫无童心童趣。为什么这么有的作文灵气,到了后来会变得才思枯竭?因为例行的作文教学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上规矩”,而学生“规矩”了之后,再倡导他们自由写作,最好的时机已经失去了,犹如经过桎梏的鸟儿飞不高飞不远。依靠一种“规矩”去认识学生的写作,就是对学生的限制。如果换种
11、思路,给他们以自由的天地,尽可能地让学生有自由写作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才思与写作激情,在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时,再加强基本功训练,稍稍教给他们一些“规矩”,效果可能会不一样。所谓的“反作文”,只不过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提法,以期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窗,“让思想自由地飞翔”。 现在不论“反作文”的效果如何,正确与否,但是,南京师大附中的“反作文”教改实验至少给了我们这样的启事:对作文教学而言,任何教法的改进都只不过是些花拳绣腿,只有观念的革新和突破才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学、文章创作历史和丰富创作经验的民族,我们有着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创作理念。这套传
12、统理念多少年来一直指导、制约着我们的文学、文章创作,也指导、制约着我们的作文教学。然而,这套传统理念真的很完善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作为它的中心命题该怎样理解?“真实”这一概念的内涵又该如何界定?认真反思并澄清这些问题,作文教改的路子才能走得顺畅。4、走出现在作文教学的误区: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过程,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向高效化发展。但是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应避免一些误区:1、重写作模式的技巧训练,轻积累的形成过程。写作应该是发自学生内心本能的写作,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就必然要求学生进行一个长
13、期的积累过程。如写作素材的积累与学生阅读的书籍、生活的阅历、视野的开阔等方面是分不开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我们写作教学备考打持久战。那写作技巧还要不要?写作技巧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们如果一味重视作文技巧的训练,而没有重视素材的积累,不解决“写什么”,再好的技巧也是无用的。除了素材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教学中还应重视情感的积累。文章不是无情物,应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中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禀七情
14、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自然生动感人。2、重视写作功利引导,轻人文素养的熏陶。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的教育竞争是残酷的,为了分数我们想方设法,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而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时间长的过程。加上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估往往重视分数,重视结果,忽略过程。使得语文作文训练中重视写作功利引导,忽略人文素养的熏陶。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育应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思考。 同时还应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 我们的作文教学要用美的情操去陶冶学生, 完善学生人格,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3、重视写作IQ的提高,轻写作EQ培养。在功利
15、实用主义的指导下,我们的学生写作技巧上变得越来越神速,写作技巧日益完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一般50分钟以内能写出一篇象模象样的文章来。可在内容上,写作的人文情怀越来越空洞。一次训练下来,一个班上很难找到几篇有质量的文章,日益完善的写作技巧、高明化的写作智商,但由于真情实感的缺乏,学生写得吃力,教师批改也就更吃力、更痛苦,作文教学难免进入两难的境遇。由于自身写作能力低下,尽管学了十几年母语,有的学生步入社会后有时连一些简单的应用性写作也不会,更不用说好好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有时就是学生能想得出来,却无法准确表达,我们除了会做模式固定的写作之外,一遇到陌生的情况,就束手无策。他们的心
16、理素质也无法跟上,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4、重视写作篇幅形式,轻写作反思总结。作文定乾坤,这是师生都明白的一个道理。但实际训练中,技巧日益完善,写作数量日益增加,可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没有质的变化,以至作文教学和备考陷入被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妨花一点时间来进行反思和总结。反思我们在教学和备考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反思我们教学的真正症结所在。避免步入我们越厌倦,越来越没有激情,越来越懒得反思和总结,而越是懒得反思总结,我们就变得越厌倦的恶性循环。基于对以上的分析,认识,我觉得能不能把文章写好,首先在于思维的品质,其次才是表达能力。思维的品质直接关系到写作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将思维与生活有效地契合,帮助
17、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敏度”和思考的深度。表达能力就是在写作中的表达技巧。三、怎样才能写出好作文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有些同学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听了老师朗读一篇好作文,或者是看了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里的一篇好文章,便情不自禁地说:“啊,这事我也经历过,怎么就没有想到要把它写成文章呢?”有时,老师刚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有的同学思如泉涌,挥笔成章,有的同学却望着题目干瞪眼,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叫苦说:“嗨!没什么可写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和积累素材,所以才感到“没的可写”。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老师。他苦
18、学了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以后,笑笑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访问他;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第二天清早,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海岛上,并告诉他说:“老师就在岛上,你自己去找吧,10天以后,我再来接你。”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兴冲冲地找遍了全海岛,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的琴师。他心情烦躁地坐在海滩的礁石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得欢呼起来,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10天以后,成连先生真的来了,当俞伯牙把修
19、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听时,老师连声夸奖说:“好,好,好极了!”当时,有个名家叫钟子期,高度评价伯牙的“高山流水”曲:“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从此,“高山流水”四个字就被比喻为“知音”,或者比喻为“乐曲高妙”。 伯牙学琴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我们的老师,要老老实实地向生活学习。事实上,真正会写的学生,他们能从柴米油盐一类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从里巷俚语中观察世相人情。写作者是享受生活百味的智者,不懂生活之美,一味地论证人生目标,远离自己的世界,必然笔下无物,面目可憎。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眼光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呢?一个善于思考、发现的人,在写作上能“一触
20、即发”,他的笔下,永远会有新奇的体现人的智慧的事物。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但是我们不是为了写好作文才去关注生活的,实在是因为生活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生活太值得我们去热爱。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并不断丰富我们的生活,要多看、多听,这样才能有所感悟。(1) 看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给学生留较多的阅读时间,提供尽量多的阅读机会。看书阅文,对于提高理解文句水平,增强文感是大有脾益的,看得多了便有比较,就能明白什么是好文章。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多做读书笔记,多积累。“积水成渊,积土成山”。这就是说在多看书看报的同时,应养成勤
21、做笔记的良好习惯,要将捕捉到的材料、好词、好句或所想所感随时记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用笔记,单用脑记,那么,脑子记多了,时间长了,便会忘掉,那就等于白看。因此,要做到何时看书,何时有感悟就用纸笔记下,这样眼、心、手三到,效果更佳。好的字、词句、段要善于积累,材料多了,写作时脑子里就不会有空荡荡的感觉。文章总是由“字”组成“词”,由“词”组成“句”,由“句”组成“段”,由“段”组成“篇”。肚子里有“货”,写作时需要什么材料,要用到什么词句,就可随时择来,采得百花方能酿出蜜来。因此,字、词、句运用恰切,就不必承受绞尽脑汁之苦,轻轻松松可顺利作文。(2)、“听” 听说书,听广播,听
22、“文学欣赏”,听语言节目,这些对提高语文修养有好处。有个学生爱听相声,适逢学校有相声演出的需要,从未写过相声的他居然顺利写成,不但深得好评,还在一知名刊物上发表。由此可以推及“听”对写好作文的效用。如果说,“看”是起于视觉的文笔积累,“听”便是经由耳朵的语感汲取,各有各的渠道,却又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融和。(3)、“悟” 为师者均知,作文就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但这些见闻感想来自哪呢?当然是来自日常生活,生活实践中就有文章材料,因此,我们当老师的就必须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体验生活。这样孩子才能有所“悟”。 “悟”是“看”与
23、“听”的提升,有这个提升和没这个提升大不一样。有的人“看”得不少,“听”得也不少,可写起作文来还是长进不多。问题就在“悟”不出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是说了一种可能性,到底能否攻玉,还得看对“他山之石”的悟性如何。所谓“悟”,在这里大体上有两层含义:既能领会到“他山”的为文之妙,又能举一反三,把这种为文之妙化为自己的认知。有此二悟,好文章大体可成。但是,应试教学造成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确是事实,但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学生缺乏想象力,不善于观察和联想,也会使他们感受不到生活中蕴藏的乐趣。那么,怎么观察生活呢? 第一,观察生活要尽量做到准确、细致、透彻,不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鲁迅先生说:“对
24、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比如说,人们高兴的时候要笑,伤心的时候要哭,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时候也有特殊的情况,至深的悲痛常无眼泪,极大的欢乐却往往是热泪盈眶。就说“笑”吧,也有各种各样的笑,如哄堂大笑,捧腹大笑,嫣然一笑,掩口而笑表示友好、亲切的微笑;表示敌意、轻蔑的冷笑。你都看准确了吗?理解透彻了吗?作文要写得真实,观察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观察必须细致;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抓住特点,也能找出它的细微的变化。作家冰心在陶奇的暑假日记里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爷爷站了起来指着前面问:“前面
25、那些花和树都是什么颜色呀?”我说:“松树、柳树和草都是绿的”爷爷说:“绿色的深浅有不同,你看松树的绿多暗呀,这种绿叫做苍;草的绿色浅多了,和那边卷着的美人蕉叶子差不多,这种绿叫做碧;柳树的绿色,又比草深些,比松树浅些,这种绿叫做翠”我笑说:“爷爷你从哪儿来的这么多字眼呀?爷爷也笑说:“我是从书上学来的。”书上写的又是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没有仔细的观察,自然区分不清楚。 第二,观察生活要善于抓住特点。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和没有写过的特点。”比如说,写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注意观察人的活动,观察人所在的环境的特征变化。
26、有一次,我在看“儿艺”演出的马兰花,当剧情发展到高潮的时候,剧中的“老猫”为了逃避追捕,忽然跑下舞台,逃到观众中。这时候,我仔细观察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反应:一二年级的孩子有些害怕,躲着“老猫”,怕被“老猫”抓着;三四年级的孩子看得挺带劲,又叫又笑,有的还扔帽子,吐唾沫,吹口哨,有的干脆和演员一起去追“老猫”,恨不得把它当场逮住;五六年级的孩子,多数静静地坐着欣赏,他们心里明白,“老猫”跑不了的,一上台就要被逮住,所以并不着急。当然,也有个别同学在一旁发表评论:“什么呀,让老猫跑下来,乱糟糟的”看,对待同样一件事,年龄不同,反应也不一样,更不用说性别和性格不同了。特点抓不住,就不可能写得真实、具体
27、、深刻。我们建议同学们做这样的练习:观察人物在某一时候的动作神态,并将它记下来;观察某一种动物在某一时候的动作神态,把它记下来;观察某一种植物在某一时候的颜色姿态,把它记下来;观察某一景物在某一时候的变化,把它记下来,长期进行这样的练习,抓住事物的特征也就不难了。 第三,观察生活还要善于思考,把观察到的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比如,老作家冰心在走进人民大会堂一文中开始写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心情:“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虔敬肃穆了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壮阔无边。”接着写万人大礼堂的屋顶:“你定了神,
28、抬头望。你望见高高的圆穹上,饱满圆大的葵花蕊中,一颗伟大的红星,发射着条条灿烂的金光。三重荡漾的波浪形的灯环内外,嵌满了璀璨的围拱的群星。”下面写座位:“在这里,看不见一根承天的八柱。从上下三层九千七百多个座位上,上望庄严阔大的主席台,群众和领导者之间,没有一丝视线上的间隔。”人民大礼堂一根柱子也没有,这是个很新颖的设计。没有柱子,就不会挡住台上台下的视线。冰心老人为什么要特别写到这一点呢?她说:“就是想象征在我们国家里,领导同人民群众之间是没有一点隔阂的。”这种思考和联系,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如果只停留在把观察到的东西如实地写出来,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并不缺少情,而是
29、缺少表情达意的手。用叶圣陶的话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话就是用口作文。”试想,哪一个人会一辈子不说话呢?但是,哪个人不想把“话”说得流畅一些、生动一些,说得富有个性、有独到见解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科学的、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所以说:好作文是在尊重学生写作状态下,经过老师的指导,培养写作个性、不断苦练的结果。1、尊重学生的写作状态: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们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尽管老师把写作知识和要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学生,可学生仍然对着作文纸一筹莫展。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写作素材而无从下笔。其实不然,即使是大作家,有时也有难以下笔的尴尬局面。斯坦贝克就曾把他坐在写字台前却硬是写不出一个字
30、的时刻形容为“分娩的痛苦”。大多数写作过的人也遇到过这种情况,看样子是无法写下去了,忽而又情不自禁,思如泉涌。这种现象在学生中也经常出现。学生在写“随笔”时,即使平时写作水平不算高的学生,也能写出一点情文并茂的佳作来。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学生进入了良好写作状态的缘故。每位学生只有在情感和思维均达到一定状态时,文章才能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于是,有一次我利用作文课时间进行尝试:让学生进入良好写作状态会如何? 上课时,我一言未发就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然后站在一边观察学生的动向。学生们看完题目后,那活泼可爱的笑脸开始变得木呆呆的。有的皱眉苦想,有的忙翻“资料”,有的紧咬笔杆,
31、有的双眼发呆我走到科代表身边问:“喜欢这个题目吗?”她有点难为情地说:“这样的题目都写了好几遍了!”有一个男生也乘机说“家里没事可写!天天是吃饭睡觉,干活,看电视,有时我爸妈老干仗,一点意思也没有。”我立即抓住时机向全班同学讲到:有的同学说他爸妈老干仗,这内容值得研究比如说,爸妈为什么吵?吵时的情形怎样?谁是睡非?结果怎样?于是,同学们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我成乘胜激发:父母间哪有不吵架拌嘴的?同学们不要怕家丑外扬,爸妈吵过架的请举手。最后绝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我表扬了他们“你们很勇敢”。我又问“都为些什么事吵架呢?”有的说因为爸爸喝酒,有的说因为妈妈唠叨,有的说因为爸爸偷偷把钱给了奶奶,妈妈
32、不乐意于是,在一片激烈的气氛中,我们又总结出一连串题目:“爸爸喝醉了”、“唠叨的妈妈”、“钱该不该给”接着,我又作了如下启发:你爸妈打过你吗?你欺负过你的弟妹吗?你有过感动的经历吗?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撩拨开了,课堂氛围十分活跃。于是黑板上又多了一大串题目:“那一次我好伤心”、“我错了”、“那一次我真感动”我又故意问学生:“家中的生活有事可写吗?”同学们异口同声:“有!”再看看几分钟之前那一张张苦涩的脸,全都喜笑颜开。大家都跃跃欲试,纷纷提笔,带着欣喜与激动的神情开始写作了。值得欣喜的是,不到半个小时,绝大部分学生写完草稿。通过小组交流,几乎篇篇都书写出了真情实感,写出了浓厚的家庭气息,展示了学
33、生们各自的思想和个性风彩。我当场宣读了几篇,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忽略这个前提,在指导作文时,给学生作左一个“要求”,右一个“注意”,学生的写作情绪立刻受到约束压抑,总担心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提起笔来仿佛林黛玉进了贾府,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让学生在个人的自由状态中发挥,去驰骋,老师在教学模式上作一些改革,那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可能的!只有抓日常生活片段,刺激学生联想,启迪学生的思维深度,学生才能有思路如泉涌的状态。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学生良好写作状态的创设与引入是一项慢工,需要教师长期的指导与塑造,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恒心、有毅力相信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一定会走出
34、一条宽松和谐的成功之路。2 作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话,就是用口作文。”实想,哪个人愿意一辈子不“说话”呢?谁不想把“话”说得流畅一些、生动一些,说得富有个性、有独到见解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科学的、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有知道练与不练,有指导的练和盲目的练,表现在表达能力上有着重大的差别。教师在作文指导中的作用,可以用二十四个字来概括,根据其重要性依次是: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开拓思路、鼓励促进、教给方法、点拨提醒。作文的价值就在于表情达意。教师的指导就是把学生原有的情感激发、表达出来。学生的叙事能力,并不是从一节课上学到
35、的,是在这之前早已具备了的。学生同样具备的还有存在于他们思想意识里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尽管这样的情感被一些批评家斥为“失落的”、“尘封的”、“迷茫的”,但作文课就是要把这种情感重新找回、打开,使之清晰起来,并从笔端流泻开去。寻情、悟情、体验、感受仅是“半截子”的写作课,并不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平民百姓、凡夫俗子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他们一样写不出“像样”的文字来。但是,教师过多的指导,会泯灭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并造成作文千篇一律、虚假内容较多、成人化的现状。但是,教师指导得不具体,学生写得怎么会精彩呢?我说未必。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你去商店买东西,导购员或服务员十分热情,
36、介绍这介绍那,折腾了半天,你最终却买到假货。所以,作文指导课,老师的指导要精而又精、时间要少而再少,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生思考、写作、交流,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当堂完成。老师应加强作后指导,根据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当的点拨或技法上的指导,而不先入为主,用种种框框“套”住学生。 3、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1)、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人的艺术视角历来都是多样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而且因人而异。这种审美观可以把它看成是写作思维,它与数理思维不一样,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注重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2)、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当代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很成
37、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重要内容。(3)、强调学生写作借鉴要有个性。学生的写作仍然是基础表达阶段,写作方法仍然是借鉴为主。此外,由于生活范围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写作中,对他人优秀内容还需要“拿来主义”。教师都能做到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一方面用好现有写作形式和材料。但是,无论是对写作内容还是对写作方法的借鉴,我们都应该强调“个性”,即别人的东西能够充分为我所用,我所用的东西带有我的特点。 (4)、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人们常常批评的“学生腔”是指那些没有思想内涵、形式单一的作文语言;实际上,那些“学生腔”主要是对生活
38、缺乏深入地思考、阅读贫乏以及对语言没有科学训练所造成的。因此,除了要注意学生思维个性化、思想个性化和借鉴个性化以外,还要肯定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等。4、要写好作文必须勤练笔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勤练笔。清人唐彪有一段论述:“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读书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相去甚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这说明写文章要“内”、“外”结合,要借鉴别人做法,藉人之功,更要不怕艰苦,勤练“内”功。凡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到写作时,都强调“做”,但许多人都害怕这个“做”,有的人写文章刚开始兴致很高,但一遇到困难就
39、动摇信心了;有的人则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突破,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创造有突破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其中强调了一个“量”字,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一句话,本来它是平常的,你要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就必须花费劳动,挖掘潜能,发挥才干,努力去写。也许,你能完成的是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甚至不止一篇。四、好文章是学生“改”出来的、是老师“批”出来的。1、好文章是学生“改”出来的。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下笔如有神,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例子,文坛上似乎有过,但为数极少。广为流传至今的更多的则是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的例子。王安石是唐宋古文
40、八大家之一,该是文思横溢的才子了吧,但是据说他为一首短小的绝句中的一个字,便反复推敲了许久。“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初稿为“到”字,后来改为“过”字,又改为“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这一“绿”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早春的景色,而且用得很有气势,所以能流传千古。语言的使用是千变化,没有止境的,有的人不重视语言的锤炼,用词马虎,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生动。须知文章不厌千回改,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不下功夫锤炼语言,就写不出生动多彩的文章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阅读教
41、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凝聚着作者心血。教师平时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谴字造句等多种方法,并且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读,对于修改文章是最为方便而且有效的。”“修改稿子不光是看,要念。”笔者平时上写作课时,学生写完作文,并不急着让他们上交,而是要求其自己小声读读自己的作文,也可以与同学交换读,通过读,发现自己或别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修改。在作文讲评课中,引导学生应用“四读四
42、步”自改作文:一读立足中心看选材;二读紧扣中心定增删;三读语序改病句;四读修改标点与错字。只要坚持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进步。(2)、 双边批改,以批促改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但是大多数教师没能明白批和改的关系,没有很好地处理批与改的关系,包揽了批改工作,致使学生失去了改的能力。其中,“教师批,学生改”、“面批面改”、“互批互改,以助促改”就是很好的方法。“教师批,学生改”在作文批改中,要把批与改分离。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书面批阅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可以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批阅后也不要急着打上分数或写上评语,这样,学生分到作
43、文后,才不会看完分数或评语,往书包里一塞就完事了。学生初学修改作文时,需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比如教师所画符号代表什么意思,所加的眉批什么意思,要如何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每次分下作文后,自觉地去体会教师所加的符号、眉批,并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加以修改了。“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并能很快地反馈到学生的修改情况。教师在书面批阅的基础上,将学生请到面前,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看不懂批语,或是提不出自己的的修改意见,教师可以当面说明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帮助他们分析,指导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互批互改,以助促
44、改”,学生写完一篇作文后,限于水平,往往对自己的文章已形成定势思维,找不出毛病来,教师可以先大概批阅,指出较明显的缺点,然后让学生通过互评互改来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互改有两种方法:1、组成四人批改小组,多向互改。一个读自己的习作,其他三人听后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这样逐一轮流讨论,修改。2、优劣互改。把优等文给写作较吃力的学生改,让他们有榜样可学,修改时也不会感到太吃力;把劣等文给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改,让他们有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并能在互改中提高评改水平。当然,光要求学生修改是不行的,教师应该及时对照查看他们的修改情况,一边对誊清后的作文再次批阅,然后根据修改情况批上成绩,并进行第二次集中评讲,
45、着重表扬对作文进行认真修改的学生,推荐改得好的篇章和片断,这对学生认真修改作文是一种肯定和鼓励。总之,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完了,从头至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改,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文章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好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2、好文章是“批”出来的。这一条与上面几条的主观指向不一样,是就老师的批改而言。从根本上说,这或许也属老师的教,但与那些“作前指导”之类不同,那主
46、要是让学生“知”与“会”的,而不是着眼于“好”的。未成文时的指导与成文后的引导,一个“虚”,一个“实”,后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学生正是在老师的批改之后重写出好作文来的。 “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作文并不缺少情,而是缺乏表情达意的手。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自己怎样去挖掘宇宙人生智慧的宝藏,以及走向知识的海洋。而不是一味的向学生传授一些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参考文献:1、沈正元: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初步探索2、张化万: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3、王传花: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初探 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02期;65-664、鲁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5、李新农: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 D;湖南师范大学;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