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科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学问点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四周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2、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头的。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3、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4、植物的生长需要肯定的环境,环境转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 同那里缺水、炎热、枯燥的环境有关。5、蚯蚓宠爱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肯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 相互影响的。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8、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
2、关系叫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头,到凶狠的肉食动物终止。9、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简单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构造,叫做食物网。第1页/共7页10、像池塘里的物和非生物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行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11、制作生态瓶的先后挨次可以概括为:瓶子去盖 铺沙装水 种植水草放上鱼虾。12、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群落。13、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56 年我国建成第一
3、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试验一:种子发芽是否必需有水?见课本 3 页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需要有水吗? 我们的推想:绿豆种子发芽必需要有水。用到的材料:纸巾、绿豆 6 粒、不漏水的盒子 2 个、水、记号笔。两个小组的一样条件:温度、空气、各 3 粒大小一样的绿豆种子。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水 。试验的方法:1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潮湿,叫试验组;让另一小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枯燥,叫比照组。2预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在盒子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把种子放在洞上。3往一个盒子的纸巾上滴水,一个不滴。4给两个盒子用记号笔标明哪个是试验组,哪
4、个是比照组。试验现象:几天后,滴水的盒子中的绿豆发芽了,没有滴水的盒子内的绿豆没有发芽。试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必需要有水。试验二: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见课本 7 页我们想争辩的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我们的猜测: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用到的材料:两盆生长状况一样的绿豆芽。试验的方法:把种有一样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分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一样。过一段时间观看。我们要转变的条件:阳光。我们不转变的条件:水、适宜的温度、空气。试验现象:一周后,阳光下的绿豆芽茎和叶都是深绿色的,经比较粗;黑暗处的绿豆芽茎和叶呈淡黄色,茎又细又长。试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
5、阳光。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其次单元“光”学问点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耀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3、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4、 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和物体的距离有关。5、 影子的外形和被照耀的物体的侧面外形有关。6、 古代的人制造了日晷观测仪计时。7、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转变而转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8、 一天中早晨和黄昏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时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每秒约30 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 亿千米,阳
6、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钟。10、光遇到镜面转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光也是直线传播的。11、运用光的反射的例子有:额镜、反光镜和潜望镜。12、人们觉察凹面镜和凸面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制作的,奥运圣火的火种就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13、18 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制得了氧气。14、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15、深色比浅色升温快,外表粗糙比外表光滑升温快。吸热本领最强的是外表黑色的粗糙物体。 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16、影响物体吸取光和热的因素有:物体外表的颜色、物体的光滑程度和物体受阳光照耀的
7、角度。17、太阳能热水器一般包括:太阳能集热器、绝热贮水箱、支架、连接收道、把握系统。18、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排列组成的秀丽光谱。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帮助国子、博士培育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格外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
8、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根本概念都具有了。19、看不见的光线包括:紫外线、红外线、X 射线、 射线、无线电波等。试验一:设计一个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的试验。试验材料:卡纸 4 张、夹子 4 个、手电筒、剪子 1 把。我的猜测: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学问,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需从根
9、底学问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试验过程:1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枚硬币。2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 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始终线上。3在最终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4用手电筒的光靠近最近卡纸的小孔,这时在纸屏上会消灭光斑。5把其次张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 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试验现
10、象:手电筒的光被卡纸挡住了,纸屏上没有光斑。试验结论: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试验二: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并画出设计图。设计图参照课本 40 页试验材料:大纸盒、泡沫塑料、黑涂料、饮料瓶、锡箔纸、透亮塑料纸、温度计。升温存保温措施:1、把瓶子支起来,反面用锡箔纸反光。2、对着光的一面用透亮塑料纸盖住。3、盒子用其他物品垫起来可以变换角度。4、盒子的内外全涂成黑色。制成后效果如何及缘由:升温速度慢。缘由可能与太阳光照耀角度没有垂直,锡箔纸粘贴粗糙不整齐。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 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教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11、。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学问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教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教师”之说法。渐渐“教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教师”固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 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学问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 “道”,但其不肯定是学问的传播者。今日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学问,更重于传播学问。改进措施及设计图: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太阳光角度,使其与太阳光垂直。另外重粘贴锡箔纸,使其反光效果好。效果图也参照课本 4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