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瓶颈与对策分析,中医诊断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903704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瓶颈与对策分析,中医诊断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诊断学瓶颈与对策分析,中医诊断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瓶颈与对策分析,中医诊断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瓶颈与对策分析,中医诊断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瓶颈与对策分析,中医诊断学论文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现在状况的分析, 从中医诊断学学科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入手, 提出中医诊断学术语体系规范研究、四诊客观化研究、微观辨证研究、中医证的研究、疗效评价研究以及诊断信息处理方式方法的研究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讨论中医诊断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和方向。 本文关键词语:中医诊断学; 瓶颈; 对策; 规范化; 客观化; Solution for bottleneck probl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study DU Han-guang LI Can-dong

2、Syndrom Research Base,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The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wa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of TCM diagnosis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the questions unsettled for traditio

3、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study, such as TCM diagnosis terminology system specification study,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objectification study, micro-discrimination study, TCM syndrome study,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study and diagnos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study, it was proposed to e

4、xplore the target and direc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CM diagnostics discipline. Keyword: TCM diagnostics; Bottleneck problem; Solution; Standardization; Objectivity; 中医诊断学, 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历体验的积累, 它的理论和方式方法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著名医家扁鹊, 当时他就以 切脉、望色、听声、写 (犹审) 形 等为人诊病, 自建国以来, 中医诊断学遭到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并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

5、究, 为中医诊病、辨证开避了新途径, 但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研究中的困惑我们究竟该怎样认识, 怎样解决呢?本文将对这些存在的矛盾做一梳理, 希望能和同道们一起共享。 关于中医诊疗术语体系规范化的研究 近些年来, 尽管中医界对临床术语的规范化研究引起了高度重视, 先后开展并制定了各科病证诊疗评定的国家标准, 但由于出版的高等院校教学资料、制定的标准以及中医辞典所牵涉内容存在着不一致性, 又出现了新的不规范, 这对中医的教学、临床以及科研, 学科间的沟通与沟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也成为了制约中医诊断学科当代化的因素之一1。 对策:针对当前这些不规范的问题, 可先通过归

6、类的方式方法进行梳理, 思路如下:1可按名词术语的所属性质进行归类, 比方:异常感觉和状态、证、病;2可按名词术语汉语拼音的头一个字母的顺序归类;3可按汉字笔划进行归类;4可按系统归类: 对异常感觉和状态而言, 可根据四诊排列的顺序进行分类; 对证名而言可按辨证系统分类, 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病名可根据脏腑系统分几大类, 如心病类、脾病类等。 下面就详细的问题, 笔者做一些讨论:首先就是症的名词术语规范, 异常感觉和状态的描绘叙述, 因地方文化的不同及中国文字的丰富性, 导致异常感觉和状态名称各异, 如 不寐 有 不眠 失眠 不得卧 之别; 小便不利 又有 小便不爽 小溲不利

7、 之称, 这些异常感觉和状态的描绘叙述不同都将影响到异常感觉和状态标准化的程度, 可通过确定其标准名称逐步的规范, 其余就做 别名 处理, 标注在该名词术语后面的括号内。 症的术语规范尤其需要对容易混淆的异常感觉和状态加以区分, 比方恶寒和畏寒, 呃逆和嗳气等。还应对症名的描绘叙述尽可能进行分级处理2, 使之对病证的判定更为准确, 如出汗可分为无汗、少汗、微有汗出、汗出不彻、大汗淋漓、自汗、盗汗等。发热又可分为微热、 低热、壮热、烦热、潮热、身热夜甚、夜热早凉等。统一症名后应对每一种症名做出确切的解释, 如:角弓反张是指项背强急, 腰背反折, 身体仰后如弓。见于肝风内动证, 或急性热病、惊风、

8、破伤风等。其次, 是对证候名称的规范化。各科的常见证候必需要尽量的统一。对于辨证本质内容一样, 只是病理称谓有异的多个证名, 一般选择较为规范、常用、确切者列于前作为正名, 其余写在该证名词术语后括弧内, 如风寒犯肺证 (风寒束肺证, 风寒袭肺证) 等。再次就是病名的规范化, 笔者以为可按如下分类方式方法:1以异常感觉和状态命名的病名;2不成熟的病名;3按类病来分病名中医古籍中有很多类病, 如气厥、风厥、痰厥、酒厥、 血厥等, 有的固然名称相近, 但病理本质相差甚远, 理应重新分化, 明确其新的内涵和外延。4不常出现的病名, 由于年代长远, 文字变迁, 从外表理解, 文字不够通俗易懂, 但临床

9、疗效上却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如狐惑病, 与 白塞氏病 极为近似;卑惵, 读音拗口, 其实就是郁病类疾病的一种表现。对于这样的疾病不应该贸然否认或摒弃;5新创的病名, 如艾滋病, SARS;6借用西医病名对于一些无证可辨的疾病, 如乙肝病毒携带者, 嗜铬细胞瘤等, 可借用西医的病名。 中医诊断信息处理方式方法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当代信息技术参与了该领域, 至今为止, 国内有关的中医诊疗信息系统已有140多个3, 但离真正的临床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专家诊断系统还是无法协助临床医生对一些复杂疾病做出相应判定。有关中医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当前也存在一些技术难题, 总体进展缓慢4-5。究其原因

10、, 主要是没有对辨证论治的逻辑形式化问题从根本上处理, 仅仅是针对一些专科疾病开发一些小系统, 中医诊断的思维经过是在很多不精到准确或者讲在互相矛盾的条件下来进行辨证论治的, 过去通常采用经典逻辑及推理技术, 但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于这不符合中医的思维形式。 对策:从中医诊断处理方式方法上, 多采用数理统计和逻辑推理两种, 其缺陷主要是推理机制单调, 无法处理信息不一致情况下的问题, 如能引入更为先进的推理技术, 如近似推理、不确定性推理及分级推理方式方法6-9或将协助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另外, 中医诊断智能系统的技术亟待革新, 过去的技术主要是采用符号计算方式方法来构建10, 缺点是很

11、难自动完成知识更新, 因而, 怎样利用当下的软计算方式方法构建一个混合专家系统, 在基于软计算方式方法的基础上, 研究符合中医诊断规则的算法, 使得宏观表征与微观实现之间互相联络, 这就成为开发新系统的关键。 四诊客观化研究 众所周知, 当前在四诊客观化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缺乏, 就脉诊客观化来讲, 中医的脉诊理论深奥, 不易把握, 所以, 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讲: 心中易了, 指下难明 。为解决 指下难明 的问题, 近年来研制出了各式各样的脉象检测仪器。但是, 诸多研究者在脉象检测的方式方法学上意见不一, 主要表如今:在脉象测试仪器的性能、规格以及检测方式方法上尚未构成一致的标准, 测试数据达

12、不到规范化的要求。这是脉诊客观化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11-13。在望诊方面, 舌象信息获取技术已发展较为成熟14, 但除望舌外, 其实望诊还涵盖了望神、望面色和望形体等。 相关的研究当前还处于空白。声诊也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 早在(黄帝内经就指出可通过闻听患者声音来辨别疾病,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 视喘息, 听音声, 而知所苦 。但由于中医声诊的相关研究较少被关注到, 因而, 声诊的研究发展较为缓慢。当前国内外有关中医声诊客观化研究仅对五音、咳音做了一些零散的报道15, 且研究方式不一致, 声样采集方案较多、声音采集工具不一、声音采集环境缺乏规范, 缺乏系统的客观化研究16。 对策:

13、四诊客观化的研究主要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必需要重视四诊合参, 力求反响整体信息, 当前大多数的中医四诊研究能够讲是盲人摸象, 仅从某个侧面力图模拟四诊的一些特点, 但这些研究都不能很好地具体表现出中医诊断学四诊的本质特征。对于脉诊客观化而言, 笔者以为这些瓶颈问题归结一点是由于当代科技水平的限制, 传感器很难到达人手指的触觉精度, 十分是对于不同人群的脉搏的细节感悟更是无法模拟, 当前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 振幅等的分析上17, 脉诊客观化研究需要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持。其突破在于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也许能够从一些特殊人群的脉象进行研究, 进而找到突破口, 比方妊

14、娠脉象的研究。望诊方面应该增加望神和望形体、面色方面的研究, 望神可试图从眼部特征挖掘出人体神的状态, 比方能够通过眼球的转动频率、眼球的移动速度等多个指标进行测量, 进而找出神与眼部特征之间的关联。 疗效评价方式方法研究 中医药治疗是立足于人体本身 状态 的复杂性干涉, 其疗效评价方式方法应具体表现出辨证论治特点。然而, 当前建立的 以研究目的为导向 临床疗效评价方式方法, 存在着参数采集不全面、评价方式方法单一、评价标准和结果不能完全具体表现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疗效目的。只要建立一个公认、客观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式方法体系, 才能对中医药的临床治疗方案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 对

15、策:在中医药疗效评价方式方法研究上需要考虑下面几个问题:1是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要评价中医证的疗效?梁茂新等18以为并非所有疾病都需要进行证候疗效评价, 如高血压病, 在疗效评价时, 若将介入辨证诊断的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和腰酸膝软等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则会偏离疗效评价的侧重点, 毫无疑问, 应当以血压的测量值作为疗效断定的指标, 能够客观反映本病的真实疗效。假如是糖尿病则不能回避血糖值的高低问题, 应当弄清哪些疾病所属的证能够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哪些则不能, 这是中医疗效评价指标研究整体性上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2证与量表在疗效评价上的关系?尽管中医把 证 作为具体表现出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指标, 但

16、证 是有待规范的, 而量表是通过比拟严密的研究并得到学术界认可的, 在详细应用时该怎样取舍呢?这就牵涉利用辨证规范的成果建立新的疗效评价指标, 重新建立一个具体表现出中医特点的量表问题。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应具体表现出中医思维的特色, 符合整体、动态的特点, 施行多维评价, 突出个体化、整体状态的动态测量。 测量参数采集范围应涵盖宏观、中观、微观3个方面, 测量的结果除疾病的生物学的结局或变化、生活质量外, 尤其应具体表现出中医特有的证的转归和变化。 中医证本质的研究 关于证的当代研究持续了数十年, 牵涉到中医诊断学众多方面的内容, 也获得了一些成果, 但并没有能推进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升华,

17、 甚至一些研究在开场的时候就偏离了中医思维的方向。证本质的研究首先必须对证进行规范化, 在证欠规范的前提下研究证的本质显然是荒唐的, 近些年来, 中医学界关于证本质的研究多如牛毛, 先后牵涉到病生理学、 分子细胞、内分泌、蛋白表示出及基因多态等众多领域19-24, 然而, 中医学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直至今日仍不能给出明确的认识。 对策:面对当前证本质研究中存在的困惑, 对于证的本质的认识到底应该是什么呢?证,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内涵应该是丰富的, 涵盖了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 反映疾病发展经过中某个阶段的病理变化, 同时又遭到天时、地域环境、精神因素、先天禀赋等众多因素的影响25。

18、对于这些问题, 证本质研究思路应做一些梳理:针对现前阶段证的不规范化, 能够先从疾病的基本证候特点或证候规律着手进行研究。如临床和实验研究表示清楚, 肝郁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最基本证候特征26, 那么, 在进行证本质研究时, 可忽略疾病不同证型的差异, 可从病的基本特征研究其本质规律。由于证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的特点, 单个理化指标难以说明其丰富的内涵, 因而, 证本质必须具体表现出其整体性, 将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运用于证本质研究可能更为适宜, 由于它们都是以 组 群 的特点反映证的物质和功能基础的。 结束语 现前阶段, 中医诊断方面的科研工作尽管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总的讲来仍

19、有众多现实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以上这些问题不管我们成认与否, 但都或多或少的客观存在着, 并给中医诊断学科的发展和中医学的进步带来不同程度的障碍, 怎样才能突破当下中医诊断学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希望中医学能在汲取西医知识和当代科学的成就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以下为参考文献 1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当代化国际化.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21 (1) :6-7 2郭小青, 郝保华.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思路讨论.四川中医, 2004, 22 (7) :1-2 3周昌乐, 张志枫.智能中医诊断信息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瞻望.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6, 4

20、 (6) :560-566 4余江维, 马利庄, 杨华元.中医智能化诊断的研究现在状况与瞻望.辽宁中医杂志, 2018, 37 (1) :50-52 5刘磊, 吴秋峰.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20, 3 (3) :20-22 6刘少辉, 刘清.Rough集及在近似推理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 1999, 19 (5) :39-41 7王海舜.基于确定性因子的中医辨证不确定性推理模型.计算机应用, 1999, 19 (4) :8-11 8李海鲲, 宗仁鹤.基于不确定推理模型的中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2 (6) :39-41 9章浩伟, 朱训生,

21、 杨华元.中医证候分级推理诊断方式方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41 (9) :207-209 10李海鲲, 胡存刚, 宗仁鹤.基于数据库的中医专家诊断系统的研究.微处理机, 2005 (1) :26-28 11谭延亮, 游开通明达, 陈列尊.脉诊客观化研究新思路.四川中医, 2007, 25 (8) :21-22 12关晓光, 李宝琴.简单的逆向追求与脉诊客观化的困惑.医学与哲学, 1998, 19 (4) :212 13王忆勤, 李福凤, 汤伟昌, 等.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与分析方式方法讨论.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24 (11) :1397-1399 14郭睿, 王忆勤, 颜建

22、军, 等.中医舌诊的客观化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9 (7) :642-643 15鲁法庭, 张学娅, 杨梅, 等.声诊研究现在状况及开展咳嗽中医声诊客观化研究新思路.辽宁中医杂志, 2018, 37 (7) :1231-1232 16马天才, 庄燕鸿, 王忆勤, 等.声诊当代化研究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3 (1) :79-80 17李洪娟.对当代中医脉诊研究的反思.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 9 (11) :11-13 18梁茂新, 王雪峰.中医疗效评价评价指标和方式方法研究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世界科学技术-中药当代化, 20

23、06, 8 (1) :31-35 19李翠娟, 巩振东.中医证本质研究存在问题的考虑.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29 (2) :1-2 20张静, 刘龙, 颜新, 等.中医证本质研究与代谢组学技术:现在状况与考虑.中西医结合学报, 2020, 10 (10) :1069-1071 21王常松, 傅晓晴, 刘清华, 等.中医证蛋白质组学研究探析.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26 (3) :535-536 22杨裕华, 李震.中医证候的基因芯片研究近况.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 (8) :1821-1823 23孙丰雷, 吴忠平, 程益青.脾虚证与内分泌功能异常研究大概情况.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7 (5) :396-398 24李杰, 袁肇凯, 黄献平, 等.湖南汉族人群ACE I/D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瘀证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9) :787-788 25严石林, 陈为, 赵琼, 等.重新考虑异病同治中证的内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6 (1) :7-9 26梁文娜, 李灿东, 李西海.围绝经期综合征证素规律的临床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18, 19 (6) :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