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小班培优训练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890276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小班培优训练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小班培优训练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小班培优训练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小班培优训练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高三小班历史培优训练题23主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2021.1浙江高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2(2021.6浙江高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3(2021全国乙

2、卷高考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4(2021广东高考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5(2020海南高考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

3、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6(2020.7浙江高考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设丞相 设内朝 设御史大夫 设司隶校尉A B C D7(2020北京高考3)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隶属于中书省 隶属于尚书省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A B C D8(2020.7浙江高考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

4、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9(2020上海高考6)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这是下列哪种官员的职责()A御史大夫 B参知政事 C枢密使 D内阁大学士10(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11(20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增设“

5、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12(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13(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14(2018.11浙江高考2)论及“汉承秦制”,有学

6、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15(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16(2018.11浙江高考5)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

7、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象郡、“直道”、灵渠、小篆A BCD17(2018.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18(2017.11浙江高考1)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

8、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19(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20(2017江苏高考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

9、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21(2017北京高考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22(2017.11浙江高考7)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汉刺史制 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23(2016江苏高考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24(201

10、6.10浙江高考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25(2016海南高考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26(2016北京高考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

11、安C宋汴梁 D元大都27(2016.6浙江高考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28(2016全国卷高考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

12、9(2016全国卷高考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0(2021湖南高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

13、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4分)31(2021全国甲卷高考45)(15分)

14、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

15、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32(2020江苏高考21)(13分)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

16、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

17、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高三小班历史培优训练题23参考答案1【答案】B【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人口权、土地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与述职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故选B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

18、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排除C项;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一前256年,统治791年,排除D项。2【答案】A【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析】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A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3【答案】D【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分封制下,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出

19、现了铁农具,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所以诸侯国的采邑能够经营得很好,故选D项;土地国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在一些诸侯国被废除的,而且题干仅提到了采邑数量的增多,没有提及所有制的改变,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所以诸侯国君权力巩固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C项。4【答案】B【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汉代至魏晋的尚书台【解析】尚书台最早始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当时只是尚书令,属中朝,是辅佐皇帝的近侍机构,用来制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东汉时期,尚书令扩大成为尚书台,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当

20、时丞相势力旁落,相权发生转移,故选B项;尚书台的设立是为了制约相权和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尚书台的职能扩大,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尚书台的职能扩大,体现出行政效率的增强,排除D项。5【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加强对新拓版图控制【解析】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固对新版图的控制,故选A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D项。6【答案】D【考点】走向“

21、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汉政制的沿革【解析】秦汉都在中央设丞相,故错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有别于秦朝,故正确;汉承秦制,在中枢设御史大夫,故错误;为加强中央集权,汉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7【答案】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 根据所学,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后,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故发生在明朝,根据所学,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故发生在元朝,根据所学,唐朝设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下设六部,故发生在唐朝,根据所学,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六

22、部之名渐废,故发生在清末,按时间先后排序是,选择A项符合题意。8【答案】C【考点】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代的行政机构【解析】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故选C项;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项;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项;刺史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项。9【答案】D【考点】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余晖皇权的强化与内阁制度【解析】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负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和咨询顾问,故选D项;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和辅佐丞相的官职,排除A项;参知政事是分割宰相行政权的负责行政的官员,排除

23、B项;枢密使是负责军事事务的官员,排除C项。10 【答案】C 【考点】郡国并行制【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1【答案】B【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汉代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

24、“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12【答案】D【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13 【答案】C 【考点】汉承秦制(郡县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

25、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14【答案】A【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代郡国并行制【解析】根据材料“汉承秦制”、“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结合所学,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废分封、行郡县,表面对郡县加以否定,但汉并未废除郡县制,而是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项正确;汉武帝划分监察区,创立地方监察制度,故B项错误;汉代中外朝制度,是对秦丞相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错误;司隶校尉由汉代创设,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

26、方的秘密监察官,故D项错误。15.【答案】D 【考点】唐代三省六部制【解析】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材料中“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只是负责执行,故A项错误;中书省起草诏令,而“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故B项错误;材料中“申尚书省取裁闻奏”“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表明尚书省负责执行,是上传下达而非阻隔,故C项错误;行政运行的枢纽,与材料中“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相符,故D项正确。16【答案】B【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统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唐朝

27、三省六部制;中国的古代艺术【解析】该题可通过关键信息进行判断。根据“微子受封”可知,为周代;根据“政事堂、越窑、夜市”可知,为唐代;根据“木活字”、“赵体”可知,为元代;根据“象郡、直道、灵渠、小篆”可知,为秦代,选择B项符合题意。17【答案】B【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元朝行省制度【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18【答案】D【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

28、基本内容【解析】所谓的神权色彩指的是以某物体为精神信仰,通过特定人员的与信仰物进行精神沟通,西周的神权色彩如用龟壳占卜等,与材料的内容强调依据血缘的分封制不符,故A项错误;西周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表明权力分配以血缘关系亲疏为依据,故C项错误;“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表明实行分封制依据血缘关系,故D项正确。19【答案】A【考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解析】“汉承秦制”是指汉朝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沿用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故A项正确;刺史制是汉朝才开始实行的,故B项错误

29、;封国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刺史制是汉朝才开始实行的,故D项错误。20 【答案】C 【考点】三省六部制【解析】“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存在,故A项错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政府的行政效率无法得到极大提高,故B项错误;中书省负责政令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决策权归皇帝,中书省、门下省无决策权,故D项错误。21【答案】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的集权措施【解析】转运使是宋代在地方设置的机构,负责将地方的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故A项错误;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与宰相无关,故B项错误

30、;知府是当时地方的行政首领,故C项错误;当时在中央设枢密院,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D项正确。22【答案】B【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解析】汉刺史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项错误;宋参知政事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B项正确;从明太祖就开始废除宰相制度,故C项错误;从明太祖开始就废除了宰相制度,故D项错误。23【答案】D【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宗法观念) 【解析】家族和睦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相处融洽,长幼互亲,与题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等级秩序是指依据宗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

31、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指的是贵族世代继承祖先的权力,是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与题中“长兄如父”的说法不符,故C项错误;“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突出了嫡长子的重要性,是宗法制的特点,因此这些说法体现了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24【答案】C【考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的建立【解析】分封制会导致诸侯混战,有叛国现象发生,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郡县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的是官僚政治,“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肯定的是郡县制,故C项正确;世官制是指按照血缘关系世袭为官,材料没

32、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25【答案】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初年刘邦推行分封制 【解析】汉初实行分封诸王的办法,固然有利于地方发展,但却让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与加强地方控制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西周政治体制不符,故B项错误;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子弟为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突出了对刘氏皇位的拥护,故C项正确;西汉初年,汉承秦制,与否定秦朝政治不符,故D项错误。26【答案】B【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唐朝节度使 【解析】汉承秦制,当时中央没有中书省,晋朝以后始设,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系是三省六部,三省的

33、长官是宰相,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较大,后来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题干中发生的事件与唐朝历史环境相似,故B项正确;宋朝立国之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之祸,剥夺将领兵权,强调文人治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现象,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同样不可能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D项错误。27【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强化【解析】东周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二者地位和职权区别较大,故A项错误;唐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宰相,宋朝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行政长官

34、职务相当于宰相,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故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明朝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不相当,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不相当,故D项错误。28【答案】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解析】“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宋代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故A项正确;受到皇权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可能并不真实可信,全部真实可信太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真实言行,客观上促进皇帝减少“

35、误失”,“尖锐矛盾”的说法过于夸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表述宋太祖担心自己有误失会遭史官记录,而没有直接反映出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的意图,故D项错误。29【答案】B【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解析】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派遣巡抚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因此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D项错误。30.【答案】(1)郡国并行,王国地位在郡之上;王国封地可以跨郡;诸侯王有行政权和官吏任命

36、权;王国官制仿照中央。(2)景帝采用强硬手段,武帝采用怀柔手段;景帝重在削弱王国治权,武帝重在析分王国封地。【考点】汉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解析】(1)据材料“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地位在郡之上;据材料“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得出王国封地可以跨郡;据材料“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得出诸侯王有行政权和官吏任命权;据材料“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得出王国官制仿照中央。(2)从方式、侧重点两个角度入手,据材料二“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

37、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得出景帝采用强硬手段;据材料“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结合所学得出武帝采用怀柔手段;据材料“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结合所学得出景帝重在削弱王国治权;据材料“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结合所学得出武帝重在析分王国封地。31.【答案】(1)内容: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意义: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38、。【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改革【解析】(1)由材料中的“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可得,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中的“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可得,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中的“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可得,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料中的“三长制”再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可得,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可以从改革对当时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对当

39、时北魏的影响,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思考。政治上,改革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同时也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上述改革使北魏的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可以由材料中的“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等信息可得,改革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32【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

40、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3)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州郡县制(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据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据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

41、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据材料一“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据材料一“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据材料二“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机构设置混乱。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二“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3)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确立行政区划模式等方面进行归纳。10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