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启示_谢玉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琴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启示_谢玉虹.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42 詳 谢玉虹 中国音乐 ( 季刊 ) 2009 年第 2 期 CHINESE MUSIC 扬琴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启示 摘 要: 如何培养适应文化建设需要的音乐人才,是扬琴教学过程较为复杂的多方面 、 多角度 、多形式的过程 。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要从时效着手 。 本文重点从扬琴教学 形式 、 教学方法 、 教学理念等方面,积极探索扬琴教学的新思路,以此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提 高教学质量,深化改革扬琴教学 。 关键词: 扬琴 ; 教学 中图分类号: J 632.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9923( 2009) 02- 0142- 07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
2、展和进步,教育事业也随 之不断完善和提高 。 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综合性音乐 人才,培养适应文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成为天津音乐学院教 育 、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我院对教 学改革的整体部署要求,音乐学院扬琴专业传统的原教学 形式 “ 一对一 ” ,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 。 为了当今社会文 艺事业对艺术人才的新要求,原有教学内容 、 教学形式 、 教 学方法等都有待做出新的探索和改进 。 天 津音 乐 学院锐 意 改革 , 为 推 动深化 教 学改 革 、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 加快 发 展 、 和 谐 发 展 , 院领 导 的科学 发 展观统 领 了 学校 各 项
3、工作 , 正 为 “ 多维 聚 焦 、 时效 育 人 ” 。 对全 院 教师 明 确 奋斗目 标 , 提出新 的 思路 , 及 时 决 策 、 推 行 教学改 革 方 案 的 实 施 。 早在 新 世纪初 , 提 出了表 演 专 业 “ 三 小 一 大 ” 新 的 授 课 方 案 ( 即 专 业课 以 四周为 一 个教学 单 元 , 每个 单 元进行 三 次专业 小 课 , 一次 专 业大 课 ) 1。 变 单一封 闭 专业教 学 模式 为 多 项开 放 型专 业 教 学模式 , 既 保持了 艺 术教育 的 个性优 势 , 又适应 了 高等教 育 的普遍 规 律 。 这个 方 案的提 出 是贯
4、彻 落 实教育 部 提倡 的 “ 课 程 形式 多 样 化 ” 、“ 课 程 设置合 理 化 ” 、 号 召的具体举措,是符合我院校情,教学改革迈出的新步伐 。 “ 三小一大 ” 教学方案,为扬琴教学开辟出新的途径,给 扬琴教学提供了 “ 机遇 ” 和 “ 挑战 ” 。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 院领导的关怀帮助和相关部门支持协助下 、 学生们热情参 与配合下,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果 。 同时也加深了对新事物 的认识,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 以下是对当前扬琴教学的认识 、 效果及反思的几点阐述: 一 、 对 “ 三小一大 ” 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 “ 三 小一 大 ” 的授课 形
5、 式是在 保 持原有 的 教 师 “ 一 对 一 ” 的授 课 形式基 础 上 , 增开 了 扬琴集 体 课 ( 共同 课 )。 单纯从 形 式上讲 比 较简单 , 但 从教学 改 革整体 思 路 、 全面 要 求考虑 , 还必须有精 心调配 的 教学内 容 , 多种多样 、 有效的 教 学方 法 填 充进去 , 才 能奏 效 。 也 就是说 ,“ 三 小一 大 ” 的 授课模 式 , 好 比 一 个“ 框 架 ” ,“ 框 架 ” 之 内 , 如何 布 置得 当 、 运 用合 理 ( 符 合 实际 、讲 究实 效 ) , 主 要在于 教 师 的 “ 发 挥 ” 了 。 所以 这 种教 学 模
6、 式的实 践 , 要求 教 师必须 把 握正确 的 指导思 想 , 全面理 解 培养目 标的要求 和 当前教 学 上的薄 弱 点 。 填补 、 增 加 、 改 进 收稿日期: 2008- 06- 13 作者简介:谢玉虹( 1960 ),女,天津音乐学院副教授 。 谢玉虹:扬琴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启示 和贯彻教学 、 教材内容,以人为本,不断创新进取,去开创教 学新局面 。 1. 个别课面授 采用面授是音乐专业一贯特殊性所决定的一种必要的 教学手段 。 这种沿袭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改革发展的今天, 也应赋予新意,注入新的生机,才能与时俱进,发挥应有的 教学效果 。 ( 1) “ 按需施教 ” :这里的
7、 “ 需 ” 有两层意思 。 一是教学计 划规定的授课内容 、 演练曲目 、 演奏中的某些要求,所需的 内容 。 二是拿来的内容最合适这种授课形式 。 即提高教学质 量与教学内容 、 形式的搭配有关 。 ( 2) “ 因材施教 ” :这里的 “ 才 ” 有两层意思 。 其一,是每位 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知识水平 、 技艺的能力 、 程度 、 特点 、 甚至个人性格等 。 了解掌握教学对象的这些具体情况,使教 学有的放矢,从实际出发 。 其二,是对施教内容的分析 。 根据 不同的教学内容 、 特点 、 要求,采用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使教 学处于动态变化中,有益于知识传授,使得教学气氛活跃, 避免教
8、材模式呆板化 。 ( 3) 满 足个 人 需求 :“ 一 对 一 ” 面授 的 形 式最 具 教学的 针 对性 , 最 适 于解决 个 性问题 , 是 众所周 知 的 。 因为它 是单 兵 教 练 , 或普 遍 人说 的 “ 吃 小 灶 ” 。 “ 吃 小 灶 ” 一定 比 “ 大锅 饭 ” 香 甜吗?其实并不尽然!这要看锅里炒的是什么,炒的东西是 否有口味 、 促食欲,还要看掌勺师傅的厨艺如何 。 由此联想, 上好 “ 一对一 ” 课并非容易 、 简单,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不但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还应使用灵活的因人制宜的 教学方法 。 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充实学生知识 、 技 艺
9、的空缺,使教学共性要求寓于个性发展之中,打造完美的 过程 。 ( 4)教学精细:教学精细严格,重点内容精雕细刻,抓住 不放 。 对学生回课曲目,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走 过场 。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 反复检查,达到所追求的目的 。 如错误的问题不及时纠正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 诸如此类的 细节在 “ 小课 ” 中解决比较方便 。 结合具体科目内容,引导掌握基本方法和独立思维的 能力 。 有比喻说 “ 当对方饥饿时,不总是拿给他面包,还要给 他一只猎枪,教他猎取食物的方法 、 本领,独立觅食 。 以此来 说明获得独立方法 、 本领的必要 。 教学中强调学生必须讲究学习效率,抓住时间,改进
10、方 法出成绩 。 如有的学生学习很刻苦努力,但很机械呆板,受 某些因素的桎梏,学习成绩难以升华 ;或有时受外界条件的 影响,出现心浮气躁,精神不集中,或产生厌练情绪,懒于动 脑不求甚解等,这些现象足以影响个人学习进度和效果 。 教 师要找出问题 、 症结,启发诱导,帮助其振作精神 、 改进方 法,以提高学习效率 。 “ 一对一 ” 面授课虽无明言约定,但事实上包含了 “ 包教 包学 ” 、“ 包 教包 会 ” 的 成分在 内 。 因此 , 调 动 学生的 内 在学 习 动 力是 不 可忽视 的 。 适当地 加 一 点 “ 压 力 ” 是必要 的 。“ 压力 ” 在一定程度上会见效果的 。 个别
11、面授课常采用的方法还有“ 师生共同推敲,讲解示 范结合;布置作业与检查点评结合;讲新内容与巩固环节相 结合;设问思考与课前预习结合;或师生互动方式等,以此 体现教学的精细 。 ( 5)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全面成长 帮助学生学业进步全面成长,是教师的最大关爱,学生 学有所成,是教师的最大欣慰 。 教师要了解学生 、 理解学生 、 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遇到的各种困难 。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追 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学习中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 启发引导学生热爱本专 业,刻苦练习,勇于奉献 。 有了进步和提高及时肯定成绩,给 与表扬和鼓励,使其增强信心,更加进取 。 综 上
12、所 述 ,“ 一对 一 ” 个 别面授 是 “ 近距离 教 学 ” , 在 学 术 上 、 思 想 上 、 情 感 上 , 师 生之间 最 容易相 互 交 流 、 沟 通 , 使感情 、 态度 、 和 谐关系与教学融为一体 ,教 师 的 “ 身教 ” 作用直接体现 。 所以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 用 ,即 教书又育人 ,使 学生走出校门后 ,成 为 “ 德艺双馨 ” 的艺术人才 。 个别课虽然是一种教学手段,在 “ 三小一大 ” 模式中所占课时比重也较大,解决个性具体问题的优势不 言而喻 。 在 “ 一对一 ” 课程中,有些共性内容课程,如:理论 知识 、 重 奏 、 合 奏 、 伴
13、 奏等问题 ,都 需另辟新径 ,采 取集体 课的形式完成 。 2. 集体课 从培养目标的现实考虑,音乐学院的教学目标是培养 高素质的综合音乐人才,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走向社会, 若单一地掌握一门演奏技能是远远不能适应学生步入社 会后多方面的需求 。 从教学内容上考虑,许多共性内容, 如音乐理论知识 、 音乐动态 、 信息交流 、 经验介绍等,应采 用集体课进行 。 经过几年的集体课教学实践证明,扬琴集体课的确立, 拓宽了教学渠道,多层面 、 多角度 、 多形式地丰富及完善了 教学形式 。 显现出教学内容充实广泛,方法灵活多样,气氛 和谐,讲求实效,学有所用的良性教学新势头 。 扬琴集体课顺利开
14、展,崭露出丰富多彩的教学生机活 力 。 基于其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和主客观的一致性,扬琴集 体课的必要性是显然的 。 从学生演练实践方面考虑,利用集体课的场合可以开 辟一些演练实践的机会,锻炼心理素质,提高演奏的适应能 力势在必行 。 从集体课教学气氛上考虑,集体课学习场面宽广,可以 培养学生的互助 、 写作能力,树立群体意识 、 团队精神,利用 群体的约束力 、 号召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 3. 并存与互补 “ 三小一大 ” 的教学模式,推动了天津音乐学院扬琴专 业教学改革的发展,形成了个别课面授与集体课相结合的 多元化教学体系的新起点 。 个别课面授与集体课是教学体 143 中国音乐(季刊
15、) 2009 年第 2 期 系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两种教学形式并存 。 这好比一辆车的 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 两种教学形式,各有自身的优势 、 特点,不能相互替代, 但它们又是一个有机 、 统一 、 不可分割的,有内在联系的两 个配套环节 。 它们各自有所侧重地承担着教学中共性与个 性 、 横向与纵向 、 知识与技能 、 理论与实践 、 宏观与具体的相 互内容的教学 。 彼此相互之间沟通交融,存在互补效应 。 在集体课发现的某些问题 (有针对性的新鲜素材) ,拿 到个别课去解决消化 。 个别课中理出的共性内容 、 要求,可 归纳到集体课上完成 。 在集体课中有些需要巩固或深化或 纠偏的问题,在
16、个别课上解决比较机动灵活 。 个别课里需 要实践 (演奏) 的内容可以在集体课中得到展示锻 炼和检 验等等 。 总之,我们要努力做到两种教学形式扬长避短相辅相 成 、 完美结合 、 优势互补,使理论 、 技能 、 实践教学全面提高 。 4. 认识障碍 若存在以下认识误区,将对深入贯彻 “ 三小一大 ” 的教 改方案,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影响教学新思路的发挥 。 ( 1)单纯地认为,招生制度改革后,专业招生人数增长 迅猛 ,师 资力量缺乏 ,不 能平衡教学任课需要 ,为 解决师 资不足的矛 盾 (甚 至认为无奈之 举) ,所 以采取上集体课 的方案 。 ( 2)认为个别课是传统的,比较陈腐 、
17、落后的教学方式, 弊端多多,难以适应现实的发展了 。 集体课方式新颖,优点 多多 。 因此要大力提倡集体课 。 ( 3)认为集体课只不过是把学生集中起来讲大课 (仍然 是教师讲学生 听)。形 式单一 、 固 定 、 方 法千篇一律 。 或 认 为集 体 课教 学 粗 糙 、 “ 大 锅 饭 ” 容 易 夹 生 ,形 式 上 轰 轰 烈 烈 ,不 扎实 。 人们对新事物难免有不同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认 识也在改变 。 只要通过商榷 、 研讨和实践的探索,理出教学 改革的出发点和规律性,不顾此失彼 。 全面地 、 辩证地观察 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必定在教学改革中 有所
18、作为,取得新的成绩 。 二 、 扬琴集体课(共同课)的几种形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 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区别,安 排相应的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得教学主题鲜明 、 内 容充实 、 程序顺畅 、 收效明显 。 扬琴集体课 (共同课) 大体有 几种教学形式: 1. 室内乐课 著名的钢琴家付聪说 “ 如果没有室内乐的训练,就不会 真正懂得音乐语言 ” 。 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都十分重视室 内乐,将其列入学校的必修科目内 。 室内乐一直是音乐教育 和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 。 它不同于大型交响乐队的演出,它 更像是一种知己之间相约,倾心促膝交谈的朋友聚会,每每 获得一点感悟,友人之间会发出会心的微
19、笑 。 在扬琴教学的 过程中,扬琴室内乐的建立和完善,是集体课教学中是最为 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 。 扬琴室内乐课,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加大了实用性和 实践性,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能力,注重了实 践环节,强化能力训练,促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基本功基础上 增加职业技能,拓宽专业知识层面,与时代 、 社会需要接轨, 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毕业后能胜任专业团体和高 、 中 等音乐艺术院校的工作 。 室内乐课的学习在一定范围来说有与个人独奏相近的 要求,但应更强调它与之的不同之处 。 它扩大了学生的艺术 视野,增加了音乐修养;不追求个人技巧的任意发挥,强调 各声部的合奏;强调声部间的默契配合;学到
20、与别人合作的 本领,演奏中更注意倾听及思考应用;增强向他人学习的机 会,提高理解力 、 欣赏力及表现力;有利于培养演奏的歌唱 感;有助于体会及模仿音色变化;有益于提高对节奏的感受 力;提高视奏能力 (读谱为简谱与五线谱结合) ;获得考场考 试的检验及更多的舞台实践的机会 (这里指舞台合作) 等等 益处 。 扬琴室内乐课包括:二重奏 、 三重奏 、 四重奏 、 五重奏 、 小合奏 、 伴奏 (和即兴伴奏)。 创建室内乐的形式引用扬琴教 学,对培养学生艺术实践综合能力颇具针对性 。 扬琴独特音域 、 音色特点在乐队中起到烘托气氛 (如: 美妙的中性音色、丰富的织体变化、加花变奏、双声部等等)、 稳
21、定乐曲节奏 、 掌握乐曲速度变化和感情发展变化的突出作 用,与其它声部配合自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利用这些 扬琴的特点开设各种扬琴组合形式,从而拓宽了学习扬琴的 知识面,同时,也消除了学习扬琴只注意学习独奏的单一 。 在组合上广开思路,除按演奏形式和乐曲组合外,还可 按年级组合 、 按程度组合 、 为舞台视觉效果考虑,必要时按 性别和个头高矮等组合 、 按特殊需要与声乐合作 、 与其它民 族乐器合作等 。 2. 欣赏课 欣赏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场观摩多种各类音乐会和视 听音乐等 。 欣赏课的目的是 “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使学生从 音乐分析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 技术技巧的演奏和演唱等能 力
22、有所辨别 。 通过集体课中共同欣赏学习,使学生艺术视野 得到扩展 。 从平时各种专场音乐会及每学期末的演奏会中,学生 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学有榜样,找出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有针对性地改进,不断丰富演奏经验 。 通过欣赏各种类型的音 、 像资料,使学生的音乐审美意 识发生了转变,对音乐美的品味有了提高 。 开始用理性思维 对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 。 这对于演奏特别是独奏乐曲 的演奏水平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 音响感对乐队中的演奏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 种通过听觉达到对音乐音响及结构形式的总体知觉 。 合奏 、 重奏不同于独奏,它要求每个声部都是相互配合来完成的, 144 谢玉虹:扬
23、琴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启示 这就要求演奏者的耳音极为敏感地去听整个音像的复杂织 体 、 结构,按音高 、 节奏等音乐基本要素合成一部完整的乐 曲,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多声部音响思维能力 。 欣赏课完全不同于一般性的看节目 。 需要教师启发讲 解,提出视听要求,总结视听收获 。 必要时进行个人测评或 集体专题讨论 。 3. 舞台艺术实践课 学生演奏水平的发挥与舞台经验密不可分,但舞台经 验的获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实践锻炼 。 由于扬琴 教学课,重奏 、 合奏课中小乐队编制中扬琴乐器需要量太 少,只有少数学生得到机会锻炼,大多数学生是编外人员, 故使得学生的艺术实践及舞台经验得不到充分锻炼 。 为
24、使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在 学期中期或末期,以小型演奏会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展示一 下自己一学期所积累的知识,得以舞台汇报或叫锻炼 。 平时 练习的曲目,根据具体情况,可按阶段举例 “ 单兵教练,现场 教学 ” 。依次一人演奏大家观摩,并当场提出要求,当场纠 正,或进行群众 “ 点评 ” ,这样,有利于某些学生克服演出胆 怯的心理而影响技术发挥和情感表达等,逐渐形成良好的 舞台心理素质 。 为起到交流作用,选取优秀的学生举办个人专场音乐 会,带动群体积极向上,共同提高,或举行主题性音乐会 。 如:某某作曲家作品音乐会 、 传统音乐音乐会 、 当代新作品 音乐会等 。
25、这样,使学生广泛接触作品,从而从这一主题音 乐会中的精细研究,学习到舞台实践真正得到锻炼 。 另外,以多样化的演奏形式举办音乐会和演奏会 。 如: 扬琴室内乐 、 扬琴与打击乐 、 扬琴与二胡等多种形式结合的 音乐会,突破了音乐会 、 演奏会只独奏的单一锻炼形式,对 学生来讲增加了与人合作的舞台锻炼 。 4. 音乐理论课 音乐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 、 方向,要求学生不只是单一 地掌握演奏乐器的技能和本领,还要学好相关课程设置中 规定的理论知识 。 传统的教学形式包含有技能和相关扬琴 理论学习,但如何使学生把理论的学习提高到一定的深度,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 力 、综
26、合能力方面更要有所强调 。 像在教学中个别学生只重 视技术技巧的钻研练习,忽略理论知识的掌握,重技能轻理 论,有的学生甚至不清楚扬琴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 综 合素 质 的提高 ,需 要具备 各 种 理论 知 识的雄 厚 基 础 , 艺 术表 现 境界的 高 低与知 识 底蕴的 深 浅密不 可 分 。 刘 德 海先 生 曾 在 凿 河 篇 中 提 出 “ 技 差 ” 而 无 “ 情 理 ” , 为 劣 之劣者 ;“ 技 佳 ” 而 无 “ 情 理 ” 为 匠 之 劣 者 ; 以 “ 情 ” 感 人 , 以 理 服人 , 而 技 术又是 以 副之 , 为 优 之优 者 ” 。 这 就是说 , 在
27、 音乐表 演 中 , 卓越 的 技巧与 完 美的艺 术 表现是 统 一的 , 缺 一 不可的 。 而 完美的 艺 术表现 是 在良好 的 音乐理 论 知 识 、 及 成熟 的 舞台经 验 中积累 出 来 的 。 因 此 , 要从各 方 面培 养 学 生的 整 体素 质 , 全 面 掌握 音 乐理论 知 识 , 并 从 理 论 、 技 能与实践达到统一 。 有些理论课程应集中讲解,例如:扬 琴的文献 ,中 、 外扬 琴的历史及现代发展史 ,扬 琴音乐基 础理论,乐器的构造原理及发音特征的研究,以及与扬琴 相关的理论知识等 。 有些理论知识课紧密结合演奏练习 。 例如:在接触到扬 琴伴奏问题上 (
28、包括即兴伴奏) ,可通过集体课的讲解及相 关理论书籍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和声 、 复调的音乐理论,使 学生认识到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握音符,按固定节奏就能完 成等等问题 。 总之,应通过对音乐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 、 消化,来提高及拓宽学生的艺术修养 。 从理解乐曲的音乐风格到如何把握乐曲的韵味,从音 响上保证音量的平衡和变化,从伴奏的编配上注意点 、 线 结合 、 搭配 及色彩的变化等,都 需要一定的理论作指导 。 只有这样,通过理论及实践的锻炼,才使学生能够在此领 域受益 。 5. 经验介绍课 在集体课的学习中,所谓经验介绍课内容比较广泛,主 要包括国内 、 外 ,校内 、 外 ,专业内 、 外
29、学术动态 、 先进经验 、 各方信息及学生心得体会 、 演奏的优秀作品展示 、 优秀论 文宣讲等 。 由实践者本人直接介绍 、 现身说法是最生动 、 最有说服 力的 。 若条件不允许,学习音像资料也有较好的效果 。 对于 文字材料的介绍,事先准备演讲,做到表达品味高,增强事 件的感染力;形式的喜闻乐见,也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 通过观摩介绍经验,也是一种方法 。 例如:在个别课中, 把教学计划中规定曲目统一完成后,根据学生掌握程度,选 拔优秀 、 培植典型,在集体课上汇报,让大家观摩 。 汇报人既 演示又讲解,有理论有实际 。 促进了学生相互之间学习和竞 争 。 这种良性循环的竞争,增强了学生的
30、上进心,调动了学 生刻苦练习的积极性 。 经验是可贵的,学习 、 借鉴先进经验,可使学生少走弯 路,提高学习效率 。 有些经验在教科书中是找不到的 。 学生 之间的介绍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其自身的特性 、 针 对性和吸引力,更具有现实意义 。 经验介绍是 “ 活教材 ” ,教师要下一番功夫,使自己耳目 灵通,善于搜集 、 发现 、 总结和挖掘可贵的经验 、 资料 、 信息, 用于教学中 。 6. 专家讲座 集体课中聘请名家讲学,是知识向纵横深度发展的需 要,是使整体学习迈向新的台阶的需要 。 根据教学计划的内 容,定期请专家讲学,通过讲座活动把扬琴的演奏技能与扬 琴的一些文献知识系统地
31、介绍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研究 、 吸收,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开放了学生的思想和见 识,从而明白了一些闭门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讲,听后 进行集体课的深入讨论,或写出心得体会 。 7. 拜访名师 在学生的整体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能够归纳出面 145 中国音乐(季刊) 2009 年第 2 期 临疑难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拜访名师,开拓视野, 解决疑惑,学习大师的长处,使自己的理解得到升华 。 拜访名师不限于扬琴专业,根据知识的需要,可以带着 问题倾听专家传授 。 例如:在扬琴伴奏艺术问题 上 ,拜 访 作曲家 、 指挥家等与之有联系的专业名师求教问艺,从 中 得到教诲 。 走出去拜访的
32、名家对象,不只限于以上所述的窄小领 域,范围是很宽的,拜访聆听名师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 8. 专题讨论课 集体课中的专题讨论课是巩固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手 段 。 旨在促进思考,互相启发,深化认识 、 全面理解 。 专题 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 还能结合讨论题联系 自己的实际,交流演奏技巧中问题,对乐曲的自我理解等 。 讨论中不断挖掘出新思路 、 新观念,开发了学生的创 造思 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减少了对 老师的依赖 。 这一讨论形势使得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 共同提高进步 。 在以上所述欣赏课和聆听名家讲座后,积极地在讨论 课中讨论,找出重 、 难点及热门
33、话题,具体分析研究 。 平时遇 到的一些问题也可结合着讨论 。 如:对扬琴的滑沫音技巧的 掌握;如何与琴竹协调运用及演奏中避免杂音等细节 。 让学 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演奏经验,见解不凡,相互受益, 同时也促使和调动了学生掌握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而在一个问题上得到意外的收获 。 为了使讨论不偏离主题,保证讨论质量,有时指定主要 发言人写出提纲,事先做好发言准备 。 同时鼓励不爱发言的 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 。 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 、 支持人,也是参与者,可以从各 个角度主导讨论,使讨论中心突出,精神集中,发言热烈 。 教 师可以引导启发 、 发表个人看法,设问思考,
34、理出争论焦点, 总结归纳问题 。 三 、 充分发挥扬琴集体课的教学优势 扬琴集体课是以扬琴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综合音乐素 质训练和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 。 这种教学形 式为扬琴教与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为扬琴教学创新发展 提供一片沃土 。 我们充分发挥扬琴集体课的教学优势,以人 为本,调动激发教与学的内在动力,使各项教学立意新颖 、 深刻,内涵丰富 、 效果突出 。 从而对学生形成一种的向心力 、 凝聚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 首先,利用好扬琴集体课教学的良好教学环境 。 学院重 视改革发展,对教学中的新举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有力支 持 。 民乐系为集体课创造各种条件,对教师提出的工作
35、要 求,大开 “ 绿色通道 ” 。 全系一盘棋,通力协作,形成全院师生 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携手共进的新气象 。 这样,就为集体课 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组织保障 。 其次,利用扬琴集体课群体活动的集约力 、 凝聚力,以 及相互的感染力和共同合作的协调性 。 激发 、 开拓 “ 人的因 素 ” 的积极 、 主动的作用和内在潜力的发挥 。 形成良性教学 机制,促进教学深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 集体课不断追求民主和谐方式 。 教师不是单枪匹马的 说教 。 在集体课活动中,师生共同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 这样 也给学生带来许多展示能力 、 表现自我的机会 (如对话、讨 论、演示、服务奉献) ,群体活
36、动的可比性 、 竞争意识,能够激 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肯定优点 、 树立信心,找出不 足 、 改进提高 。 从集体课活动中的多个侧面,可以发现体察到学生的 智慧才能和优秀品格的表现 。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察 、 评 定,提供更多的 、 具体的考核依据 。 其三,周密安排 、 合理组合,力求教学方案符合实际 、 程 序完美 。 在总体教学计划要求范围之内,安排具体教学方案,不 受某些条框限制,统一调度 、 优势互补 。 在人员安排上,可按 程度组合,不同年级组合 、 性别组合 (如根据舞台视觉要求, 按性别、身高组合); 在特殊设计方面,可与声乐 、 或其它民 族乐器合作;在乐曲排练方面,
37、可按演奏要求,调配人员,以 保证乐队人员齐全 。 其四,使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集体课中占有突出的地 位 。 过去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学 生演出锻炼的机会很少 。 开设集体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 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 我们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列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此带动其它各项教学 。 不拘于教科书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 采用各种多媒体 、 音 像资料 、 发挥视听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欣赏能力与理解能 力得到提高 。 在排练过程中,学到与别人合作的本领及合作默契,有 助于对节奏的感受力与视奏能力的提高 。 同时,加强了临场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为艺术实践需
38、要提供更丰富 的演出经验 。 其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 集体课的群体性,追求民 主和谐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和谐 、 师与生的平等 、 教学中群策群力 。 教师既是集体课的策划者 、 设计者,也是组织者 、 评判 者,又是普通的参与者,肩负多种教学职能 。 因此,应密切师 生 关系 , 使 教师的 主 导作用 更 加充 实 、 周 全 , 学生 主 体更 加 主 动 、 活跃 ,“ 主 导 ” 与 “ 主 体 ” 做到和 谐 、 统一 。 教师对学生的体贴关心 、 耐心帮助,学习上的表扬批 评,相互的交流 、 支持与合作,使得师生关系融洽,友谊深 厚 。 新型的师生关系,产生于教学活动
39、中;教学活动需要新 型的师生关系强有力的支持与推动 。 严格有序的教学 (课堂) 管理,是集体课顺利的保证 。 有 序才能有效 。 在这方面,全体同学的积极参与 、 配合 、 以及学 生骨干的主动服务奉献,起到了重要作用 。 集体课各项活 动,必须安排井然有序,纪律严格 。 这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 、 146 谢玉虹:扬琴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启示 严谨治学的要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步入社会后优 良工作作风的形成 。 最后再说一点,为及时地 、 不断地总结集体课 、 经验 、 教 训,每次课后应做出评估小结,必要时与学生骨干共同讨论 分析,逐步形成完整的集体课评估体系,推进教学发展 。 扬琴集体课
40、教学的采用目前处于初级阶段 。 在认识上, 做法上还有许多不足 。 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接再 厉 。 在今后实践中不断改革发展 、 完善提高 。 四 、 扬琴教学改革的启示 教学改革的实践,锻炼了教师的工作能力,促进了专业 水平的提高,加深对新事物的理解认识 。 这些新的见解与提 高,必然会对今后工作深入开展,起到有利的作用 。 通过新 的教学方案的实施,有以下几点感受和启示: 1. 教学改革必须紧紧地围绕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 培养人才的目标及要求,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方向, 偏离这个方向,就会徒劳无功 。 “ 课程设置合理化 ” 就是本 着培养目标的要求所确定的 。 应依据课程的设置内容
41、,采 用相关的教学手段 。 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手段的格局 、 框 架 。 而最直接 、 最广泛应用在教学的则是教学方法 。 即如 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的责任 。 所以任课教师主 要应着手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 。 具体的说,要把教学内容 调配好 、 利用好,力求效果突出,要使教学方法灵活,便于 学生接受 。 涅高慈说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有 独立的工作方法和自我认识,并培养学生独立达到我们 通常称之为成熟的程度 ” 。 2. 教学改革要从实际出发。 依据专业的特点,扬琴在乐队中的位置,伴奏 、 独奏作 用,扬琴乐器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由此涉及的相关内容等设 计教学方案;依据学生的实际
42、(年龄 、 性别 、 思想 、 知识 、 技能 等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依据院 、 系具体的教学环境 和设施条件安排教学 。 3. 教学改革要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性。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 主动性,使得授课内容被 学生接受 、 记忆 、 巩固 、 发挥和应用 。 例如:启发诱导 、 循序渐 进(扬琴排练的粗排 、 细排 、 精排);教学方法中的由浅入深 、 由易到难 、 由简到繁 、 练习与实践等,都是遵循认识规律的 一些做法,在教学中普遍运用,故不赘述 。 总之,在一般认识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追求更好的 、 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 4. 教学改革要
43、讲究研究学与用的关系。 人们常说,学以致用 。 知识的获得全在于应用,这一点 不容质疑 。 现在提出的问题是:怎样用 、 用在什么地方 、 有 什么用 。 音乐学院本科生,在学期间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本 领,由于种种社会原因,有的是不可能都能体现应用价值 的 。 在学期间,我们的任务是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 能力 。 即打好 “ 底子 ” ,练好基本功 、 学会独立思维 、 掌握基本 方法 。 而所学知识和技能,有待学生走到工作岗位,才能得 到较全面的检验 、 锻炼和发挥,从而体现知识的利用价值 。 知识的运用是需要机遇 (当然一般性的应用还是随处可见 的) 。能力的积累(刻苦学习,掌握扎
44、实的基本功等),在工作 中早晚是能体现深入的 。 就粗浅的认识,仅从学习扬琴的角度来谈谈掌握知识, 学用结合的情形,大体有以下几种列举如下,试图从中折射 出有益于改进教学方法的思考 。 因从学与用的实践中折射 出来的方法,能够有的放矢改进教学,使教学方法具有针对 性 、目的性 。 ( 1)直接应用 。 理解的概念 、 知识,直接用于演奏 。 如对 新的学生讲某种技法的要求,学生能立刻做到 。 但有些知识 直接应用了,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要长期练习,才能获得 效果 。 如:连续快速演奏三度双音,学生都知道下竹弹奏的 几点方法及要求,但达到满意的发挥及理想的效果,却要一 定时间的练习 。 这就是学
45、习音乐的一个特点 。 ( 2)间接应用 。 有些知识虽没有直接显示作用,但在背 后却默默无闻地尽其所能 。 如讲琴体构造原理 、 琴弦振动的 物理特性,这对演奏技巧并无直接关联,但由于演奏者知识 面扩大,在处理琴声的表现力时,无疑会起到间接的作用 。 ( 3)举一反三 、 触类旁通 。 知识具有相通性 。 讲到此问 题,联想到彼问题,观摩其它乐器的演奏(表演),反馈到本 专业的乐器演奏,博采众长 。 这是一种知识沟通与应用现 象,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 ( 4)渗透作用 。 有些知识的学与用,界限不可能那么分 明,对号入座的准确 。 有些学习内容不好具体指出什么地方 用,多是起着渗透作用 。 为
46、了奏出美妙 、 动听的音色,在琴竹 击弦的背后,需要有许多相关技能渗透到其中的 。 ( 5)储存 。 知识需要积累 、 储存 。 学生在学期间打好基 础,更多地吸取 、 消化 、 掌握知识,主动地不移余力地在深 度 、广度上下功夫,都属储存知识的过程 。 “ 学问用时方可恨 少 ” ,平时多储存,富有一些,不至于用时感到太贫乏 。 ( 6)建立方法,打造能力 。 方法 、 能力的建立与形成,非 一蹴而就的事 。 要长期学习,磨练 。 审视能力,艺术处理方 法 、 音乐表达能力 、 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等这些方法与能 力,好比 “ 工作母机 ” ,没有多方面知识的积淀是打造不出来 的,需要付出精力
47、,花费时间 。 当能力 、 方法已巩固 “ 养成 ” 时,用它们去完成要做的 事 。 通过 “ 做事 ” ,又在完善提高这些能力 、 方法的功能,使其 发挥更好 、 更大的作用 。 ( 7)树立学生临场演出的良好心理素质 。 具有良好的心 理素质是对演奏者必要的一项要求 。 忽略这一点,很有可能 造成事半功倍的结局 。 因现场演出必须一次成功,发生差错 无法弥补 。 现场演出的效果,不像某些艺术作品的完成那 样,可以不受制作 、 时间 、 场合的限制,甚至可以从以下几个 作品中选出一件理想的去展示 。 过去曾有学生,学习态度端 正,极其刻苦钻研,夜以继日地苦练 。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147 中国音乐(季刊) 2009 年第 2 期 到头来由于上台紧张怯场,精神紧张,演技不能发挥 。 这样 的事例并不罕见 。 像这类的问题,学与用的关系明显复杂 化,只能归纳到以下几点: a. 教学任务需要帮助学生面对观众,演出时克服心理 障碍,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 b. 我们完全本着学生后天条件上的心理状况,去打 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