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钨冶炼技术的新进展_肖连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钨冶炼技术的新进展_肖连生.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DO I :10.13373/j .cnki .cjrm.2003.01.003 第 27 卷 第 1 期 Vol .27 .1 稀 有 金 属 CHINESE JOU RNA L OF RARE META LS 2003 年 1 月 January 2003 我国钨冶炼技术的新进展 肖连生 , 张启修 , 李青刚 (中 南 大学 冶 金 分 离 科 学 与 工 程 研 究 所 , 湖 南 长 沙 410083) 摘要 :综述了近年 来 我国钨冶炼在开发处理多种资源的工艺技 术 、 钨钼分离技术 、 从低品位钨矿物原料和含钨废料中 生产高纯 APT 、 钨冶炼 技术装备和自动化水平 、 膜分离
2、技术在开发无污染钨冶炼工艺的应用 、 超细钨粉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 在此基础上 , 展望了我 国今后钨 冶炼发展的方向 。 关键 词 :钨 ;冶炼技 术 ;进 展 ;成 就 中图分类 号 :TG 146.4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0258-7076(2003)01 -0018-05 中国是全世界公认的钨资源大国 , 也是 目前 全球钨生产和出口的第一大国 。 近 10 年来 , 国际 钨市场经历了二次大的波动 , 激烈的市场竞争 , 导 致了许多钨矿山和冶炼企业停产歇业 , 为了在 竞 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 在国家科技政策的引导 支 持下和各企业及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共同努力
3、下 , 中国的钨冶炼技术配合钨冶炼企业的技术改造的 需要 , 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虽然就各企业之 间而言或从钨冶炼的各个环节而言 , 这种发展 是 不平衡的 , 但 我国的钨技术储备和钨冶炼的先 进 企业所代表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已经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 , 一 些我国独创的技术还具有国际领 先 水平 。 归纳我国近 10 年来钨冶炼技术的新的进步 ,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完成了钨冶炼资源从黑钨向白钨 转变的技术储备 , 为我国钨业可持 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钨资源结构与国外大致相同 , 白 钨储 量占总储量的 2 3 以上 , 但长期以来是以开发利用 黑钨资源为主 。 据国土
4、资源部统计 , 1998 年前 我 国黑钨的开采利用率占 95 %, 白钨的开采利用率 不到 10 %, 95 %以上的钨冶炼企业使用黑 钨 矿原 料 , 矿物资源 与冶炼生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结 构 性矛盾 。 很 多 有识 之 士多年 前 就提出了这 个 问 题 , 强调要加强对我国白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 白钨矿之所以长期未能作为我国钨冶炼企 业 的主要原 料 , 是 由 于我 国 白钨 资源 中 90 %以 上 WO 3 含 量 在 0 .5 %以 下 , 常与 其 它金属元素共 生 , 品位低 , 组份复杂 , 冶炼难度大 。 为了解决钨资源 与冶炼生产间结构性矛盾 , 国家计委
5、 、 科委和原有 色工业总局从 “ 八五 ” 开始就组织了针对难冶炼白 钨矿的冶金新工艺 的技术攻关 。 “ 九五 ” 期间又 经 过各企业 和科研部门的完善和实践 , 现已开发 出 了多种处理白钨矿原料的冶炼方法 。 1 .1 带 压 酸 分 解 -碱 溶 -离 子 交 换 工 艺 我国过去也有几家工厂利用白钨矿生产 APT , 采用的工艺是 常压酸分解 氨 溶 结晶工艺 , 该 工艺主流 程短 , 相对于现行工业上其它方法处 理 白钨矿的成本要低 , 但对环境污染大 , 生产设备腐 蚀严重 , 对氨溶渣和结晶母液处理的副流程很长 , 对白钨矿 原料要求高 , 处理白钨中矿和杂质高 的 矿时
6、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达到 APT 零级品 。 新的处理白钨矿的工艺是将白钨精矿或中 矿 (含 WO3 40 %左 右 )先 用盐酸在 密 闭带压的条件 下 进行分解 , 得到 的钨酸用苛性钠溶解转化为钨 酸 钠溶液 , 然后通 过离子交换进行除杂和转型为 钨 酸铵 , 经结晶得 APT 。 本 研 究 所 采 用 此 工 艺结合 密 实移动床 流化床离子交换除钼技术处理高钼 高 磷白钨矿 , 在国内设计建立了一条年产 600 t APT 的生产线 并投入工业运行 , 该生产线能适应各 种 收稿日 期 :2002 -11 -20 ;修订日 期 :2002 -12 -20 作者简 介 :肖连 生 (1
7、958 -), 男 , 教 授 ;研究方 向 :稀有金属冶 金 、 膜技术应 用 、 离子交换技 术 * 通讯联系 人 (E-mail :xlshlqg mail .csu .edu .cn) 1 期 肖连生等 我国钨冶炼技术的新进展 19 成份复杂的白钨精矿和钨中矿 , 产品质量能 100 % 稳定达到国标 APT 零级品要求 , 且金属回收率高 , 生产环境好 , 废渣和废水处理工作量比传统的 酸 法和碱法工艺都要少 , 对环境污染少 , 为白钨矿冶 炼探索了一种新方法 。 1 .2 高 温 压 煮 碱 法 分 解 白 钨 矿 在较高的温度和碱度下 , 苛 性钠可以分解 白 钨矿 , 为了
8、保 证分解后的钨不与溶液中的钙离 子 发生二次反应重新生成钨酸钙再进入渣中 , 往 往 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剂来抑制这种二次反应 。 目 前 江西 、 福建已 有数家企业利用原处理黑钨矿的 生 产线改变工艺采用此法来分解白钨矿和黑白钨混 合矿 , 工艺条件一般控制温度在 180 240 , 碱 用 量 为 理 论 量 的 2 .5 倍 , 加 入的添加剂为 磷 酸 盐 、 氟化盐 、 碳酸盐等 , 分解后得到的钨酸钠溶液仍采 用传统的离子交换工艺处理 。 该 方 法 的优 点是能利用 现 行的碱压 煮 -离子 交 换工 艺设备设施快 速实现钨冶炼 原料的多样化 , 不需作任何设备改造 , 只在工艺
9、上作调整 , 就能使 现有的生产线既能处理黑钨又能处理白钨 。 采 用 此法处理纯白钨矿 , 添加剂的量和碱用量均需 增 加 , 成本较高 。 1 .3 机 械 活 化 法 分 解 白 钨 矿 中南大学冶金学院李洪桂等人采用机械 活化 法用苏打或苛性钠分解白钨矿 , 获得了较好的 效 果 。 该 方 法 将 球磨和矿石分解二个工序合并 在 一 个设备中完成 , 采用苏打浸出时 , 苏打用量为理论 量 的 3 倍 , 反 应 温 度 为 185 195 , 保 温 1 .5 h , 白钨矿 的 分解率可达 到 98 %以 上 。 在苛性钠体 系 中 , 碱 用 量 为 理 论量 的 2 .2 2
10、 .4 倍 , 160 温 度 下 保 温 1 h , 白 钨 矿 的 分 解率 也 在 98 %以 上 , 苛性 钠 体系中需加入添加剂来抑制分解后钨酸根离子与 钙离子的二次反应 , 才能保证此工序高的金属 回 收率 。 机械活 化法能处理各种类型不同品位的 钨 矿物原料 , 但设备投入较大 , 操作上不是很方便 。 1 .4 氟 化 盐 分 解 -萃 取 工 艺 处 理 白 钨 矿 上述两种碱法分解白钨 矿的工艺 , 由于碱 用 量大 , 得到的钨酸钠溶液中游离碱含量高 , 如与传 统的萃取工艺配套来生产 APT , 显然是不经济的 。 株洲 硬质合金厂根 据自已现行萃 取工艺的特点 ,
11、开 发 了 白钨矿氟 化 钠压 煮 -萃取工 艺 。 在矿石分解 工 序 , 氟 化 钠 加 入 量 为 理 论 量 的 1 .2 倍 , 加入适 量 的添 加 剂 , 在 温 度 190 条 件 下 进 行 矿 石 分 解 , 可 保证白 钨 精矿的分解率 在 99 %左 右 , 产出的钨 酸 钠溶液中 P , As , SiO 2 含量远低于碱压煮产出的钨 酸钠溶液 中的杂质含量 。 钨酸钠溶液经镁盐法 除 氟后 , 再经萃取 、 结晶 , 得到的 APT 质量均能稳定 达到和高于国标 APT 零级品的要求 。 该工艺目前 正在工业实施中 。 2 钨钼分离技术已取得突破性的成 功 , 广泛
12、应用于工业生产 钨钼分离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钨冶金技术中一 个世界性 的难题 , 为此许多人在这方面进行了 不 懈的努力 。 在所研究的各种钨钼分离方法中 , 只有 以生成硫代钼酸盐形式分离钼的方法获得了工业 应用 。 这种方法的实施形式多种多样 , 而以我研究 所 发 明 的“ 离子交换一步 法 ” 及在此基础上发展 的 “ 密 实 移动 床 -流化 床 连续离 子 交换 法 ” 和李洪桂 等 人 的 “ 选择 性沉淀 法 ” 为代表将此方法的技术水 平 推向了一 个新的高度 , 使这种方法的大规模的 工 业应用及 与各种钨冶炼工艺的衔接成为可 能 。 除 此之外 , 利用在 弱碱性条件下硫代钼
13、酸钙难沉 淀 的特性可在沉淀人造白钨时分离钼 , 利用 APT 结 晶时硫代钼酸盐难生成铵盐结晶的特性而抑制钼 的析出 , 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 “ 选择性沉淀法 ” 是从钨酸 铵溶液中除钼 , 而 同时共沉淀可生成硫代酸根的砷 、 锡 、 锑 。 “ 离 子 交换一步法 ” 及 “ 密实 移 动 床 -流化 床 连续离子交 换 法 ” 既可在钨酸钠溶液中 、 也可在钨酸铵溶液中除 钼 。 在连 续交换 中磷 、 砷 、 硅同时 从柱底 流出 分 离 , 能生成硫代 酸根的离子如锡及砷也与钼共 同 吸附 。 显然 ,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硫代钼酸盐的制备 , 由于硫氧 钼酸根比四硫代钼酸根难于分
14、离 , 故 控 制硫代条 件 , 保 证钼的完全硫代化决定了除钼 率 的高低 。 同理 , 由于在钨酸钠溶液中的硫化 pH 可 调范围宽 , 不产生结晶 , 故可以处理高钼含量的料 液 。 同样 , 由 于 锡 、 锑 、 砷 的 硫 代 化 pH 值 不 同 , 故 随操作条件不同 , 共除去率也不一样 。 硫化剂的价格对基于生成硫代钼酸盐分离 钨 钼的方法 的生产成本有决定性影响 , 故我们专 门 稀 有 金 属 27 卷 20 研 究 了 N a2S , NaHS , (NH4)2S , CS2 , S 作硫化剂 的 硫代化效果 , 以 CS2 , S 作硫化剂的方法分别取得 了 专 利
15、 。 几 种 硫 化 剂 的 单 位 硫 价 格 为 (元 吨 ): Na2S :6700 ;N aHS :7500 ;(NH4)2S :7500 ;CS2 : 2800 ;S :800 。 对于高钼物料 , 采用离子交换法时 , 钼在柱上 高度富集 , 有利于从解钼液中回收钼产品 。 中南大 学开发的专利技术在工业上的实施 , 使我国钨 冶 炼工艺中的钨钼分离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 , 为 处 理高钼高杂质钨矿生产高纯钨化合物创造了条件 , 对于开发我国湖南省柿竹园和河南省栾川的丰富 的高钼白钨矿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 3 直接从低品位钨矿物原料和含钨 废料中生产高纯 APT 的技术日趋 成熟 随
16、着对钨矿物的不断开发利用 , 钨资源 日趋 复杂难选 , 目 前从粗选中矿进而精选得到精矿 的 过程中 , 钨损失严重 , 我国柿竹园矿从原矿至产出 品 位 为 45 %的中矿 时 , 钨的回收 率 为 80 %左 右 , 而进 一步 精选 至 标准 白 钨精 矿 , 钨 回收 率 仅 为 63 %左 右 ;河南省栾川钼业公 司 近年来与俄 罗 斯 专家合作 , 从选钼尾砂中回收白钨矿 , 原料尾砂中 含 WO 3 约 0 .148 %, 选至 含 WO 3 为 53 %时 , 钨 的 回 收 率 为 71 .82 %, 如 要 将 WO 3 品 位 提高 到 65 %, 则收率会大幅度降低
17、, 这些指标已是栾川矿长 期 从事白钨回收试验以来最好的选矿指标了 。 由 此 可见 , 要提高钨资源的利用率 , 应从选矿和冶炼两 个方面综合考虑 , 寻求钨冶炼最经济合理的矿 石 品位和选冶联合的工艺 。 在这方面 , 中南大学与国 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 。 笔者所在的研究所在湖南和河南与企业 合作 建立了两条生产线处理钨冶炼废渣和含钨废催化 剂及钨细泥 , 这些物料中含 WO 3 为 4 % 8 %, 经 苏 打 强 化烧 结 -水浸 得 到稀钨酸钠溶 液 , 此溶液经 离子交换富集 、 除杂和转型为钨酸铵 , 再经密实移 动 床 -流 化 床离子交 换 技术除 钼 , 结晶
18、得到 的 APT 能全部达到国标 APT 一级以上的质量要求 , 大多 数 产 品 符合国 标 APT 零级品的要 求 ;全流程钨 的 实收率 大于 80 %, 加工 成本 约 为处 理 精矿 生 产 APT 的 成 本 的 1 .5 倍 , 如 将 选 矿 和 冶 炼 的 收 率 和 成 本一起考虑 , 此流程的总金属收率是高的 , 而生产 总成本相 对很低 。 建立的两条生产线中有一条 线 采用转炉 连续烧结 , 现生产能力达到每天处理 废 钨渣干渣和低含量钨物料 35 40 t , 月产 APT 达 50 t , 由于流程短 , 工艺简单 , 生产成本低 , 质量稳 定 , 产品在市场上
19、很具竞争力 。 但 这 种 生 产方式 会 不可避免 地产生大量的废渣 , 因而选择钨矿山 就 地建厂较为适宜 。 4 钨冶炼技术装备和自动化水平正 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近 10 年来 , 我国钨冶炼企业改变了以往重工 艺开发 、 轻装备更新的习惯 , 开始注重引进和自主 开发先进 的设备设施来装备钨冶炼生产线 。 虽 然 我国目前大多数钨冶炼企业的设备设施还比较落 后 , 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 但是 , 我们也应 当看到 , 国内的钨冶炼先进企业的技 术 装备乃至管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达到了国际先 进水平 , 这方面 的优秀代表有厦门钨业股份有 限 公司和株洲硬质合金厂 ,
20、这二个厂近 10 年来通过 技术改造 , 引进 和自主开发了一批先进的钨冶 炼 设备 , 如大容量碱压煮釜 、 全自动劳氏压滤机 、 钨 在线分析仪 、 微电脑控制的大型离子交换柱 、 连续 结晶器 、 连续干燥塔 、 固体物料皮带输送装置和大 批 量混 料 机 ;生 产中的主要工序采用计算机 控 制 和管理 , 使钨冶炼开始迈 向自动化 。 由 于装备 先 进 , 管理 严格 , 上述二个厂 钨冶炼金属 收率均 在 96 %以 上 , 其 全 员劳 动 生产 率 、 生产 成 本 、 产品 质 量 、 生产环境在同行业中都是最好的 , 达到了世界 先进水平 。 5 膜分离技术在开发无污染钨冶
21、炼 工艺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我国进入 WTO 以后 , 各个钨冶炼企业面临着 日益增加 的环保压力 , 而膜技术在开发无污染 冶 金工艺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 。 应该承认是俄罗斯 、 南非与匈牙利人率先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 工作 。 南非利用 膜电解工艺由白钨矿苏打浸出 液 直接制取 钨酸 。 而匈牙利是用膜电解制取供萃 取 用的偏钨 酸钠料液 。 膜电解过程同时可在阴极 室 回收游离 的氢氧化钠 , 因此匈牙利科学家称利 用 1 期 肖连生等 我国钨冶炼技术的新进展 21 -1 -1 膜电解的工艺为环境保护的湿法冶金过程 。 俄 罗 斯则 是利用季胺盐 直接从苏打浸 出液中萃取钨 ,
22、萃余碱液返回浸矿 , 并定期抽出部份萃余液用 膜 电解法回收净化碱液合并用于浸出 , 以避免杂 质 积累 。 我们急起直追 , 开展了从苛 性钠浸出液中 用 碳酸根型季胺盐萃钨分离杂质的研究 。 在实验 室 -1 钨 再 氢 还 原能得 到 0 .02 m 的钨 粉 , 经碳化 可 得 粒 径 0 .3 m 的碳化 钨 粉 。 中 科 院舒代萱和株 洲 钨 钼 材 料 厂的刘辉采用新型 胺 类钨酸 盐 (ART)也 在工业规 模上制取了超细钨粉 。 中南大学和株 洲 硬质合金厂用 APT 作原料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先 制取具有 独特针状晶型的紫色氧化钨 , 利用紫 钨 比黄钨和蓝钨具有更高的化学
23、活性与更快的氢还 规 模 取 得 突 破 。 料 液 WO 3 含量 在 100 gL 左右 , 原速度等 特点 , 在较低的还原温度下生产出细 而 钨 的 萃 取 率 达 到 99 .8 %, P , A s , Si 的除去率达 到 97 %以 上 。 以碳酸氢铵反 萃 , 反萃液 中 P , As , Si -4 均匀的钨粉 。 该技术已工业化 , 能生产出 BET 粒 径 为 0 .08 m 的 钨 粉 和 0 .16 m 的碳 化 钨 粉 。 与 WO3 的 浓 度 比 小 于 0 .3 10 , 完全符合生产零 此外 , 自贡 硬质合金厂梁平 用蓝钨直接碳 化 级品 A PT 的要
24、求 。 由于萃余液是碳酸钠 液 , 故利 用膜 电解将其转化 为纯净的氢氧 化钠返回使用 , 同时分离除掉萃余液中的杂质离子 。 目前工业 应 用的障碍是此法对浸出用的苛性钠溶液中的氯离 子含量限制严格 , 氯离子将显著降低钨的萃取率 。 在此基础上 , 针对我国钨浸 出液中游离碱 含 量较高的特点 , 系统地研究了用膜电解法回收 氢 氧化钠的工艺并成功地在 50 t a -1 APT 工业 试验 厂完成了全流程连续运行试验 。 平均能耗 1800 2000 kWht -1 碱 。 与此同时 研究了膜电解法 劈裂净 N a2WO 4 溶 液 , 在 阴 极 室 回 收 4 5 molL -1的
25、 N aOH , 在阳 极 室同时得到供萃取的偏钨酸钠料液 , 并完成了 半 工业试验 , 平均能耗小于 2500 kWht -1 碱 。 通过约 8 年的膜电解回收游离碱的持续研究 , 系统地解决了工业化的关键技术问题 。 膜技术 的 应用 详 见 本 刊 “ 膜技术在稀有金属冶炼中的应 用 ” 一文 。 6 超细亚微米级钨粉已实现工业化 生产 开发超细钨粉 、 碳化钨粉生产技术一直 是钨 冶炼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 我国目前已研究了 多 种生产超细钨粉技术 , 有的技术已实现工业化 。 我 国厦门 、 株洲 、 自贡等地已能工业化生产平均粒度 0 .4 m 以 上任何级别的 超 细钨粉和碳
26、化钨 粉 , 近 几年已开始向国外大批量出口这种超细钨粉和碳 化 钨 粉 。 在 小 型 试 验 中 已 能 制 取 纳 米 级 钨 粉 。 目前生产超细钨粉的方 法不完全一样 。 上 海 工业大学陈世馆采用有机胺钨酸盐热分解制取蓝 制 取 了平均 粒 度 0 .5 m 的碳 化 钨 粉 。 武汉工 业 大 学 王 柱 采 取 分步 热 解 -热化学 转 化工艺成功地 制 得 了 平均粒 度 0 .2 m 的超细碳化钨钴复合 粉 。 所有这些均证明我国目前已能生产亚微米级超细 钨粉和碳 化钨粉 , 纳米级钨粉生产的技术瓶颈 也 已突破 , 可望不久的将来实现工业化生产 。 在第五届国际钨讨论会
27、上 , 世界著名的钨 专 家奥地利贝格拉钨业公司前总工 La ss ner E 曾对我 国钨冶炼 技术水平作了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 他 认 为在钨化 学 、 钨 粉末生产及钨的粉末冶金方面 我 国 的 R&D 工 作 无 论是 从 事工作人 数 , 还是研究 课 题都相当广泛 , 因此这导致了中国不仅在钨采矿 、 选矿而且在 A PT 生产方面都呈现了 Number 1 的作 用 。 他 认 为 中 国将 可 能或者 已 经进入钨 的 R &D 工 作的领头国家的行列之中 。 现在离 La ss ner E 报告 的发表又过去了 10 年 , 我国的钨冶炼技术水平如 前所述又 有了新的进展 。
28、 但也正如他的评价表 明 的 , 我国还不是最强的领头国家 , 即还不能说是钨 的技术强国 。 在钨精矿直 接制取碳 化钨粉 、 超 纯 (5 N )钨 化 合 物 的制 取 、 钨的新化合物的合 成 、 钨 化合物新 应用领域的开发 、 钨废料的回收和综 合 利用方面我们同国外发达国家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 有些方面 我们几乎还是空白 。 在钨的深加工方 面 如硬质合金质量和高温抗震钨丝性能方面更应加 倍努力 。 我国 A PT 的实际生产能力据报道已达到每年 6 7 万 t 。 厦 门 钨 业 股份有 限 公 司 、 株洲硬质合金 厂 、 自贡硬质合金厂三家的生产能力均超过 8000 t a
29、 , 其 它 具 有 3000 ta APT 生 产能 力 的厂家 还 有五家 , 相当多 的钨企业已经配套了深加工产 品 稀 有 金 属 27 卷 22 生 产 线 。 因 此 在 加 强 宏 观 控 制 管 理 的 同 时 , 对企 业 的技术进步与改造 、 对研究开发工作还应增加 投 入 , 从而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 , 进一步节约资源 , 提高效益 , 保持钨业的可持续发展 。 我们 不 但要 做 钨资源大国 , 更要做钨技术强国 。 参考文献 : 1 中国有色金 属 工业 技 术经 济 研究 院 . 中 国钨 业 , 1999 , (5 -6):3 . 2 张启 修 . 中南矿冶学院学
30、 报 , 1994 , (钨专 辑 ):1 . 3 林振 淳 . 中国钨 业 , 1999 , (5-6). 4 孔昭 庆 . 中国钨 业 , 1999 , (5-6). 5 唐绍 基 . 中国钨 业 , 1999 , (5-6):150 . 6 潘叶金 .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 1994 . 7 肖连 生 , 张启 修 . 矿冶工 程 , 2001 , (3):66 . 8 李运姣 .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 1995 . 9 刘茂盛 , 李洪桂 .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 , 1994 . 10 姚 珍 刚 . 中国钨 业 , 1999 , (5 -6):166 . 11 李 洪 桂 , 刘茂
31、盛 , 孙培 梅 . 中国钨 业 , 1999 , (5 -6):136 . 12 李运 姣 , 李 洪桂 , 孙 培 梅 . 稀 有金 属 与硬 质 合金 , 1999 , (3). 13 肖 连 生 , 龚柏 藩 , 黄芍 英 . 中国有色金 属 学 报 , 1996 , (3): 54 . 14 张 燕 红 . 中国钨 业 , 2002 , (3):29 . 15 薛 鉴 . 中国钨 业 , 1999 , (5 -6):132 . 16 黄成 通 . 中国钨 业 , 1999 , (5 -6):160 . 17 肖连 生 , 张启 修 , 张贵 清 . 膜科学与技 术 , 2001 ,
32、(2):14 . 18 张 贵 清 , 张 启 修 . 中 南 矿 冶 学 院 学 报 , 1994 , (钨 专 辑 ): 97 . 19 韩晓峰 . 江西有色冶金 , 1994 . 20 蔡显弟 . 世界有色金属 , 1998 . 21 龚柏 藩 , 罗爱 平 , 张启 修 . 中 南 矿冶 学 院学 报 , 1994 , (钨 专 辑 ):147 . 22 上海工业大学陈世馆 . 超细 碳化钨粉 生产新工 艺 , 成果鉴 定 , 1993 . 23 师洁 琦 , 舒代 萱 . 中国钨 业 , 1993 , (10):11 . 24 刘 辉 . 稀有金属及硬质合 金 , 1995 , (2
33、):8 . 25 陈绍 依 . 中南工业大学学 报 , 1997 , (5):4 . 26 梁 平 , 苏 华 , 田兴 才 . 硬质合 金 , 1997 , (3):1 . 27 Kimshedd . 中国钨 业 , 2002 , (3):37 . 28 杨水金 . 湖北工学院学报 , 1994 . 29 日本 专 利 .特 开 平 01287033 , 含钼 或 钨 杂 多 酸 抗 风 湿 药 品 P . 30 Verbaan B , Brow n G A .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译 , 248 . 31 V adasd K . Effluent-F ree Manuf act ure of
34、Ammonium Parat ung- stat e (APT )by Recycling the by P roducts , In the Chemi st ry of Non-sag , Tungsten Edited by L .Bartha etl .45 . 32 Lassner E . R&D in tungsten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rends in China and i n w estern world A .Proceedings of the 5 th Inter- nati onal tungst en symposium C .
35、1990 , 62 . Recent Progress in Tungsten Metallurgy in China Xiao Liansheng , Zhang Qixiu , Li Qinggang (Laboratory of Metallurgical Separ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 Changsha 410083 , China) Abstract :Recent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of tung- sten metallurgy in China in
36、cluding the exploitation of process technique in treating various resource , molyb- denum separation technology f rom tungsten , produc- tion of high pure APT from low grade material and tungstenic scrape , process equipment and automatiza- tion degree in tungsten metallurgi cal plant , application of membrane technology in non-pollution tungsten met- allurgical process , and ultrafine powder of tungsten etc .are reviewed .Based on mentioned above , the de- 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tungsten metallurgy in China . Key words :tungsten;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prog ress ;achie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