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孔子的政治思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孔子的政治思想.ppt(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赵萍丽第一章第一章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内容内容一、历史背景一、历史背景二、孔子生平二、孔子生平三、从周与正名三、从周与正名四、仁四、仁五、德礼政刑五、德礼政刑六、君子六、君子v 春秋本是鲁国史官的流水账式的记录的总名,大约因为它每年必标明四时,所以简称春秋。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历史,也泛指岁月和光阴。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
2、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另说是前403年),基本上是东周(前770年开始)的前半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名称的由来时期名称的由来v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一、历史背景一、历史背景 封建社会崩溃,社会组织变迁迅速。春秋末叶,由封建天下转入专治天下过渡之时期,周礼已废而未泯,阶级方坏而犹著。当时孔子所在的鲁国公族已经势微,鲁国政权已经移入大夫、陪臣之手。
3、v 具有土地人民和军队的氏室和公室虽有尊卑之殊,事实上每成为对峙的势力。强横的氏室俨然一个自主的国。原则上国君的特权在(1)代表全国主祭;(2)受国内各氏室的贡赋;(3)出征时指挥全国的军队;(4)予夺封爵和任免朝廷的官吏。但至迟入东周后,在多数的国家如齐、鲁、晋、宋、卫、郑等,后面的两种权柄已经渐渐落入了强大的氏室,甚至国君的废立也由大夫操纵。二、孔子生平二、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鲁襄公22年(公元前551年),死于鲁哀公16年(公元前479年),终年72岁。1.鲁国的特色:“周礼”“周乐”尽在鲁矣 公元前540年,晋韩宣子来访问鲁国,看到鲁太史所藏的典籍,便说:“
4、周礼尽在鲁矣!”更早以前,吴国的公子季札游历各个诸侯国,到了鲁国,他特别请求听奏各种“周乐”。可见,“周乐”也“尽在鲁矣”。2.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其祖先弗父何是宋朝第四代国君宋湣公的长子,后为卿;弗父何曾孙正考父,辅佐宋国三代国君,皆为上卿;正考父生孔父嘉,因获赐族之典,从而有了孔氏,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代祖,是宋穆公时的大司马,宋殇公时的顾命大臣,被华父督所杀;孔父嘉曾孙孔防叔因为害怕华氏威逼,就跑到了鲁国,有一个公卿之家转成为一个士族之家;孔防叔的孙子是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孔子好学不倦且多才多艺。3.孔子与其时世 教育是孔子心爱的职业,政治是他的抱负,淑
5、世是他的理想。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旧秩序的破坏不仅表现在政治方面,诸侯国之间的长期混战除了摧毁无数的财产和生命之外,还摧毁了许多人类美好的迷梦。它证明了人们最可靠的靠山还是自己。4.孔子与政治 鲁(昭公)齐(景公)鲁(定公,时任三年的司寇,主持了夹谷会盟、堕三都)卫(灵公)宋、陈和楚新得的蔡卫鲁5.孔子与教育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把教育普及于平民;孔子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他的门人成为当时至少是鲁国人才的总汇;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合为一体。孔子传授的技艺,不外当时贵族公子所学的诗书礼乐。6.孔子晚年 晚年的孔子,已经俨然是一个国老,公卿不时要向他请教,馈遗,他也有资格过问国政,而他的日常
6、生活也比较富足,称得上一个退休了的司寇。三、从周与正名三、从周与正名 1.从周: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中庸第二十八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第三)孔子是殷商的遗民,为何却要从周呢?理由有四:1.殷商的文化,可能比较浅显,其制度必尚质朴,与儒家的理想 不合。2.即使殷商文化颇高,周因殷礼,则孔子从周,只是间接采用殷礼,并非兼采两种不同的制度而进行的调和。况且殷商亡国已经六百多年了,遗民也逐渐被同化了。而周礼又尽在鲁,孔子
7、醉心周礼,也是自然的事情。3.孔子于殷之礼俗,取舍从违不一,然其所从者似乎都是个人与社会生活之末节,与政治无直接之重要关系。4.孔子虽自知其为殷人,而身既仕鲁,已承认周朝的政权。况且,周因袭殷礼,郁郁乎文。2.正名:孔子实现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 所谓正名,即按照盛周封建天下之制度而调整君臣上下彼此的权利与义务。孔子认为,周朝封建政治与宗法社会的崩坏,推究其因,不得不归咎于周礼的废弃。所以他一生的言行都致力于“尊周室,敬主君,折贵族之奢僭,抑臣下之篡窃。责人不贷,律己亦严”。子路问为政之先,孔子答“必也正名”,齐景公问政,孔子又告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臣父子各依其在社会中之名位而尽其所
8、应尽之事,用其所当用之物,则秩序井然,而后百废可举,万民相安。若觚已不觚,则国将不国。正名必藉具体制度以为标准,孔子所依据的标准,就是盛周的制度。就狭义政制而言,则为文武之方策;就广义之制度言,则为周礼。可见,孔子所谓礼者,不只限于冠婚丧祭,仪文节式等细枝末节的东西。所谓礼,即社会的全部制度,“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矣。孔子正名的政治主张如果得以实行,那么政在大夫者会归还于公室,国君征伐者会听命于天王。如此一来,春秋乱世就会回到太平盛世。如此一来就不会有战国时代,也就不会有秦始皇统一六国了。v“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v
9、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v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四、仁四、仁 经研究,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多达109次。“仁”是处理亲与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梁启超说:“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之含义颇为复杂。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人,孔子所给出的“仁”的含义有所不同。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
10、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为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仁”的消极面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仁”的积极面 孔子不轻许人以“仁”。有人说:“雍也仁而不佞。”孔子回答说:“不知其仁,焉用侫”。又回答孟武伯说,子路、冉有、公西华,都“不知其仁”。孔子对所有学生,仅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但这也未必说颜渊就是仁人。但是,孔子却对他认为不知礼的管仲达到了“仁”。他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使天下有一个较长期的、较安定的局面,这是大有益于大众的事,
11、而这就是仁德。就政治思想而言,孔子所谓仁,乃推自爱之心以爱人之谓。仁之成就,始于主观之情感,忠于客观之行动。仁者先培养他主观的仁心,然后按照自身的能力由近及远推广他客观上的仁行。所以,仁始于在家之孝悌,终于博施济众,天下归仁。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仁心仁行发展扩充的程序,也就是差序格局。因此,就修养而言,仁是一种私人道德;就实践而言,仁又是社会伦理与政治原则。孔子所说的仁,事实上已经把道德、人伦、政治三者融为一体,把人、己、家、国贯穿起来了。简言之,孔子的治术有三:曰养、曰教、曰治。养、教之工具为“德、礼”,治之工具为“政、刑”,德礼为主,政刑为辅。而教化又是孔子最为看重的中心
12、政策。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到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又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五、德礼政刑五、德礼政刑 孔子以养民为要务,这也是他“仁爱”思想的一种表现。孔子认为要评价从政的政治家的优劣,就应该看他能否做到养民。如,孔子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又如,孔子说冉求“非吾徒也”,原因正是因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那么怎么做到养民呢?孔子认为其实很容易,不过就是“裕民生,轻赋税,惜力役,节财用”而已。但孔子认为民生裕足的标准,不是生产的绝对数量,而在于分配上的相对平均,所以孔子说:“有国有
13、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养 但是,国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人民有充裕的衣食,而在于使人民有美善的品性和行为。这与孔子的仁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孔子认为教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身作则,二是以道诲人。孔子尤为重视第一点。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教 可见,在孔子看来,修身以正人,实际上是做得最简单,
14、收效最快速,成功最大的一种治理国家的方法。若能以身作则来行政,则“不令而行”,“无为而治”。孔子所说的政刑,即包含一切典章法令,文武方策,以及周礼所记载的东西,表现为制度,其目的和作用就是治人治事。尽管孔子认为教化最为重要,但是孔子也很清楚得知道人类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或生而知之,或困而不学。他认为:中人可以语上,而上智与下愚不移。不能经过教化而达到更高境界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法令刑赏之类的事情不可废弃。当然,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代替教化,只是对教化起辅助的作用。他主张重德礼之教化,轻政刑之督责。政刑 六、君子六、君子 如果说,“仁治”是孔子改进周政的第一要义,那第二要义就是“人治”。君子就
15、是“人治”思想的精髓。君子一词,并非孔子创造的,但是,在孔子之前,君子基本上指的是社会地位而不是指个人的品性,即便有指个人品性的,也是在社会地位的前提下讲的。离开社会地位而专讲品性的从来没有,倾向于就位以修德。然而,孔子讲到君子的时候,有时候专指社会地位而言,有时候专指品性而言,有时候则兼指社会地位和品性。孔子开始倾向于修德以取位。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尔不周。”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人治思想最明白的陈述体现在中庸第二十章的第一段:“哀公问政。哀公,鲁君,名蒋。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16、,则其政息。方,版也。策,简也。息,犹灭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夫,音扶。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者,天下之达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则又在修身。”(礼记中庸)作业作业1、试述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精义是什么?2、孔子认为达到仁治的措施有哪些?3、“仁治”和“人治”的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