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篇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篇范文.doc(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人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篇范文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详细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详细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预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教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忙教师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识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
2、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沟通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索: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察指导。 3、全班沟通汇报。得出:由于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展测量的学生展现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展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
3、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沟通展现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由于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忙学生熟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
4、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稳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推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沟通。 假如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展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量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
5、在脑子里测量。 假如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展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示学生留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拟精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展实际练习,让学生在详细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日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277852人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稳固。 (二)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同意用题的力量。 (三)通过教学,培育学生仔细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
6、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根底上进展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相互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根底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刚同学们在争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仔细思索,大局部学生能做出正确
7、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转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争论的根底,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舞下,因此许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其次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规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
8、=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假如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其次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拟、推断 题目进展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规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看、思索、比
9、拟。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看、思索、分析、答复。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动身,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终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一样,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看、思索、比拟的根底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
10、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终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敏捷选择算法,详细问题详细分析。 (四)稳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其次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
11、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其次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 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稳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同意用题的力量。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留意引导学生参加,通过回忆争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
12、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构造特点更加清晰,又通过分析、比拟、推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到达提高解同意用题力量的目的。 #277845人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学问点: 1、使学生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熟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力量。 力量点: 培育学生观看、动手操作的力量。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
13、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力量。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教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惊奇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假如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熟悉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觉了什么? 学生观看,汇报。 A、数,按挨次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
14、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觉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熟悉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量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15、 三、拓展运用: 1、推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假如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教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便利,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277858人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进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挨次,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 3. 引导学生把握脱式计算的书写
16、要求,能正确地进展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 培育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欢乐。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挨次,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亲密联系。 2. 引导学生把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展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复习铺垫:(出示题目) 1. 计算: 40+68 70-54 2. 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依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谈天导入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头,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出示教
17、材情景图)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 让学生观看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2.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刚刚我们对花店里的花的状况已经有了肯定的了解,现在你能依据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 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假如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廉价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 4. 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叙述:在一个算式里,假如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重点强调。 5. 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大局部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 准
18、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应矫正落实双基 组织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分男女生竞赛) 4+248 5-84 728-3 36+819 45+84 80-68 指名学生说运算挨次,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其次关:森林医生:书上练一练:3题。 第三关:解决问题:书上练一练:1、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256899人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熟悉,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稳固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力量。 3.经受整理过程,构建表内
19、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学问体系,培育思维力量。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受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稳固计算的方法;在比照中明辨混合运算的挨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力量。 教学重点: 1.娴熟把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稳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稳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挨次,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力量。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学问,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
20、入,提醒课题 (一)嬉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头抢答嬉戏。 ( 课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提醒课题: 今日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学问。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学问,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提醒课题,又调动学生参加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
21、效率。 二、回忆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假如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
22、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沟通,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留意事项。 (3)比拟: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让学生通过比照,明白第一种错误的缘由,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由于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肯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受学问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力量。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
23、08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挨次。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挨次进展分类。 如:第一类: 128-64+36 4886 其次类: 64-408 6+183 第三类: 8(36-29) (3)依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沟通计算方法:先看运算挨次,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挨次,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挨次再分类,既突出运算挨次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白方向,在此根底上,通过有针
24、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力量。 三、稳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根底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稳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稳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的稳固,同时培育仔细审题的力量。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 ),40个图形中有( )个。 2.小晨预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几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洁稳
25、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育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意培育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把握了哪些学问?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277854人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培育学生敏捷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学问解决生活中的简洁实际问题的力量,进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
26、具预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 分析法 引导法 练习法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指名答复 通过复习稳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究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看。 1.查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索的根底上进展小组沟通。沟通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下列问题。 4.让生认真观看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索。 6.进展小组沟通。沟通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下列问题
27、。 引导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安排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安排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消失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安排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依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育学生敏捷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学问解决生活中
28、的简洁实际问题的力量,进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日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学问来解决简洁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索,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安排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安排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留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沟通总结。 安排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展沟通。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稳固 (学习诊断) 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协作问题串鼓舞学生再次经受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
29、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育学生敏捷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学问解决生活中的简洁实际问题的力量,进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沟通。 2.指名汇报。 让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277843人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看、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受的
30、制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教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详细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拟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创造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例如1情境图。)观看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
31、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一步、一庹( tu)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许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展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由于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熟悉长度
32、 (二)整体感知,熟悉厘米 1.观看尺子,熟悉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拟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熟悉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头。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
33、: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觉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由于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的确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熟悉几厘米。 师:刚刚同学们熟悉了1厘米,那现在教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
34、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预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示学生留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假如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稳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
35、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日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熟悉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拟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883394人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熟悉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受看
36、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把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预备:课件、小棒、练习本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答复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慧,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得意的大熊猫,它非常好客,今日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预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
37、来看一下黑板(出例如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当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答复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
38、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根底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阅历。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终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展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分的预备。) 二、学习新知(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熟悉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现,请典型案例同学
39、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展算式表征的再制造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沟通比拟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肯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日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熟悉”(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
40、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 师: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个竹笋,4表示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3表示每个盘子里有3个竹笋)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出示课件上由例题改写的3道题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根本练习 1、读出以下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8除以4等于2;93=3读作:9除以3等于3;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