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计算(参考教案二)_五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便计算(参考教案二)_五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简便计算(参考教案二)_五年级数学教案 _模板教学目标(一)学会根据算式特点,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难点:根据算式特点,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算,并说说哪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为什么?25 40=2600 100=24 9 24=8 125=2.5 3.6=2.4 0.5 0.5 3.6=1300 100=50 9 2=15.31(0.313.5)=21 100=4 7 25=(16.81.47)0.7=2小结并引出新课我们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性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二)学习新课1学习例41.8 2.581.8 1.42 0.5=(1)观察:上面的算式有什么特点?思考: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2)学生试做。(3)投影打出学生试做的过程,并由学生讲出简算的依据。1.8 2.58 1.8 1.420.5=1.8 (2.58 1.42)0.5(根据乘法分配律)=1.8 40.5=7.20.5=7.7。2试做:1.56 1.70.44 1.70.7=学生试做后,订正,学生讲解。1.56 1.7 0.44 1.70.7
3、=(1.560.44)1.70.7(根据乘法分配律)=2 1.70.7=3.40.7=2.7。3小结: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某一部分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应该怎么办呢?(局部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就要在局部进行简便计算。)教师:我们要认真审题,有时虽然整个数目不能简算,但还应注意某一部分是否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只要有一部分符合,就应该使用简便计算。即:局部能简算的要尽量使计算简便。(三)巩固反馈1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一组(1)11.727.85(1.260.46);(2)13.87.6(4.293.31)8.8。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订正。(1)11.727.85(1.260.46)=11
4、.72 7.851.72=11.72 1.727.85(符合减法性质的特点)=107.85=2.15;(2)13.87.6(4.293.31)8.8=13.8 7.67.6 8.8(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13.88.8)7.6=5 7.6=38。思考:这两道题有哪些相同点?(这两道题从题目本身上看,不符合简算的特点,不能进行简便运算。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某一步符合简便运算的特征,就在这一步进行简便运算。)小结:在计算过程中,哪一步能简算,就要在哪一步进行简便运算。因此,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还要随时观察每一步算式的特点。二组:(0.19 5.42.6 0.19)12.5。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讲
5、解:(0.19 5.42.6 0.19)12.5=0.19 (5.4 2.6)12.5(根据乘法分配律)=0.19 8 12.5(符合乘法结合律)=0.19 (8 12.5)=0.19 100=19。思考:这道题中,可以进行几次简便运算?为什么?(这道题可以进行两次简便运算,因为题目中的括号内符合乘法分配律,而在计算的过程中又出现0.19 8 12.5 符合乘法结合律,所以可以进行两次简便运算。)小结:有些题目,在简算一次之后,还能进行简便运算,称为二次简算。所以,我们在进行一次简便运算之后,还要提高警惕,随时发现可以简便运算的算式。三组:3.2 0.90.32;9.5 8.80.02 959
6、.5;202 99198。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3.2 0.90.32=3.2 0.9 3.2 0.1=3.2 (0.90.1)=3.2 1=3.2 9.5 8.80.02 959.5=9.5 8.8 0.2 9.59.5=9.5 (8.80.2 1)=9.5 10=95 202 99198=101 2 99198=101 198198=(1011)198=100 198=19800 202 99198=202 99 99 2=(2022)99=200 99=19800 思考:这几道题怎样做才能进行简便运算?(通过变形后才能进行简便运算。)小结:有些题目需要通过变形后才能进行简便运算。这就需要我
7、们认真审题、分析。四组:(6.812.572)(1 5.7 5.7)=(6.812.572)(11)=(6.812.572)0=0 这道题中第一个括号中的差为什么没有计算出来?(因为第二个括号中的差为零,不管第一个括号差为多少,相乘的积都为零。)小结:如果最后相乘的因数中有一个为零时,其它的因数不必计算。通过这几组题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我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时,一定要全面审题,时刻提高简算意识,根据题目中数字及符号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计算。)2判断下面各题能否简便运算。能简算的说出简算方法,不能简算的说出运算顺序。(1)6.2537.5 1.25 8;(2)206.753.25;(3)2.5
8、0.4 0.078;(4)9.80.29.80.2;(5)1.24 1.2 4;(6)0.6576 2.4 6.5;(7)25.250.6 4 0.60.09。3思考题:填空:(1)(1.8 0.6)2.5 0.4=3.4;(2)填同一个数。()=10。4课后作业:P40: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利用加法、乘法的五大定律及减法、除法的两个性质,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进行简便运算,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上定律及性质,并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运算。因此在复习中,通过口算对简算的方法进行梳理,学生明确掌握各自的特点及方法,为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灵活运用做好准备。在新授课及练习中,引导学生有层次观察算式的特点,从
9、而确定简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板书设计简便计算例 41.8 2.581.8 1.42 0.5=1.8(2.581.42)0.5=1.8 40.5=7.20.5=7.7 一、情景引入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 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 天。”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2 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 千克。”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根据学生的
10、编的应用题,选出与例2 有似的问题(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3)让学生尝试解答。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 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 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3、做一做(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2)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帮助学困生。(3)集体评讲。三、课堂练习1、新华乡计划25 天修渠道1350 米,实际
11、每天比计划多修21 米,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要求出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必须先算出下面的哪个问题?()怎样算?再求哪个问题?(1)实际要修多少天?(2)实际每天修多少米?(3)提前几天修完?2、有一堆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1.8 吨,20 天完成,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计划多生产0.2吨,实际多少天完成?四、作业:课本第 51 页的 1 5 题板书: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计划每天烧煤多少千克?1000 40=25(千克)改进炉灶后每天烧煤多少千克?25-5=20(千克)这些煤可以烧多少天?1000 20=50(天)列综合算式1000(1000 40-5)=1000(25-5)=1
12、000 20=50(天)答: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1、游戏:换座位首先将全班45 个学生分成6 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
13、次座位。(游戏后学生发现6 人、8 人、10 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 人、7 人、9 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 恰好是双数,都是2 的倍数;而 5、7、9 是单数,不是2 的倍数。(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置,像6、8、10 是 2 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 5、7、9 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现在
14、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 人、6 人、7 人、8 人、9人、10 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汇报成果: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个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个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3、深化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15、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 翻动 10次呢?翻动100 次?105 次?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2、有 3 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 3 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交流:
16、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 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 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 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3、游戏。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 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参加?学生跃跃欲试 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不想参加呢?为什么?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是呀,这是老师在街
17、上看到的一个骗局,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说。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2、那如果是4 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 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 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请同学们课后去尝试探索这个命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育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50 页的内容。教学重点:数的整除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1 75。教学目标:1、使学生巩固数的整除的意义,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概念。2、能正确判断谁是谁的倍数
18、和约数,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初步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3、引导学生探索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4、通过游戏、竞赛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5、“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的第一课时。万事开头难,众所周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上好“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节课将是学好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的首要一关。案例描述:课前我组织学生编号,由于我们班有73 个学生,学号就是173,我也加入学生的行列,我是 74 号。要求学生在课前每人用一张硬纸板做好卡片,并写上自己的编号。学生
19、兴趣很高,总是问我做这个干什么呀,我说我们做游戏用,学生特别高兴。课一开始,我用电脑出示如下算式:23 7=326 5=1.2 3.2 16=0.2 10 3=312.2 1.1=2 18 0.6=30 15 3=5 24 12=2 36 6=6 师:观察这些算式,想一想计算除法会出现哪些情况?请你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学生迅速地动了起来,我仔细地观察着学生的情况,有的分成了两类(有余数的和无余数的),有的分成了与前面不同的两类(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还有的分成了三类(整除的、小数除法、有余数的)。此时我说:“同学们,请把你分得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并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此刻教室里沸腾起
20、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议论起来,有的甚至争论起来。我在一旁倾听着同学们的争论,欣慰地笑了。待争论有所平息之时,我说:“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一组、二组 十二个小组的代表纷纷把他们的结果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有条有理地进行讲述。每种分发都讲明了他们分类的标准、依据。我说:“各组分得都有道理,那么我们选取分三类的这种先来研究好吗?”学生的兴趣高涨:“好”。15 3=5 师:大家能不能给分三类的24 12=2 这一类起个名字?36 6=6 学生们说叫整除。师:那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叫整除?(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生 1:整数除以整数,没有余数叫整除。生 2:整数 a 除以整数b,商是
21、整数而没有余数,叫整除。生 3:整数 a 除以整数b(b0),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叫整除。生 4:整数 a 除以整数b(b0),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 能被 b整除)。生 5:整数 a 除以整数b(b0),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 能被 b 整除),也可以说 b 能整除 a。学生的表述逐渐趋于准确、完善。此时整除这一概念已基本明确建立。师:同学们,如果数a 能被数 b 整除,那么我们想不想给它们各再取一个名字呢?同学们讷闷了,我趁机宣布:数a 叫做数 b 的倍数,数b 叫做数 a 的约数。学生连连点头,并自言自语地说着:数a 叫做数 b 的倍数,数b 叫做数 a 的约数;被除
22、数叫做倍数,除数叫做约数。虽然这种说法欠准确,但它能够反映学生的理解程度。32 8=4 师:同学们看这两个算式: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8 1=8 你发现了什么?生 1:我发现8 既是约数又是倍数。生 2:我发现同一个数既可能是倍数,又可能是约数。生 3:我发现倍数和约数是相对而言的。生 4:我发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师问生 4:你能详细讲讲吗?生 4:比如,我是冯晓宁的同桌,冯晓宁是我的同桌。不能说我是同桌,也不能说冯晓宁是同桌。也就是说如果我不是冯晓宁的同桌,冯晓宁也就不是我的同桌。我和冯晓宁的同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因此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师:从生4 的说法中你们知道了什么?生:我们不
23、能孤立地说某个数是约数,或某个数是倍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此时此刻,学生对倍数和约数的意义已正确地建立起来了。然后,我说:“同学们,大家学得挺累的,想不想做个游戏轻松轻松。”学生大声喊道:“想”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编号卡,做好准备。谁想出来做呢?18 号学生站了起来。我宣布游戏规则:“当听到 18 号喊道:“我的朋友快快来”时,请你根据刚才学习的约数和倍数的知识,想一想你与他们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你就是他的朋友,你就要举着你的编号卡快速跑上来,并向大家介绍你与18 号有什么关系。游戏开始了,18 号同学喊:“我的朋友快快来”只见 2、3、6、9、36、54、72 号学生跑了上来。
24、有些学生说还有1 号,这位学生也明白了,不好意思了冲了上来。上来的学生一一向大家介绍着:我是18 号的约数,我是18 号的倍数,师:请同学们帮18 号同学检查一下他的朋友到齐了没有,再看看上来的这些同学是不是都是 18 号的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生 1:我看这些编号能不能被8 整除,或18 能不能整除这些数。生 2:我看这些数是不是18 的约数,或18 的倍数。生 3:我觉得18 号同学应该把他的朋友按编号从小到大排列,就不容易漏掉了,也容易知道是否到齐了。此时,同学们频频点头,有的伸出大拇指说:“高见,真是高见。此时18 号同学也快速把他的朋友按编号从小到大排列起来。之后,我说:”谁还想找自已的朋友?4 号、13 号 分别找到了自己的朋友。随后我(74 号)也找到了自已的朋友,同学们亲切地围在我的身旁,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游戏在欢快中进行着,偶尔也有找错朋友的学生,可大家很快帮他正确找到了朋友,叮铃铃,急促的铃声打断了同学们的游戏。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可同学们热衷的游戏还在延续lty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