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3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3篇 教案的作用是很大的,老师只有备好教案才能够给同学们上一节完备的课程,以下是学习啦我要与大家共享的: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 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一 游褒禅山记 学问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特别、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实力目标 1.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行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看法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
2、理;的写法,指导理清记叙和争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课时支配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研习课文一、二两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日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争论,记游事实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
3、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实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学生读注释了解作者及课文,老师补充。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见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主动推行新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样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王安石还是一位出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
4、能尽兴的巡游,作者深感懊悔和缺憾。照理说,这样的巡游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奇妙宏伟、漂亮壮丽的景色,经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需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事实上是以游山作比方,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雄伟的事业,都必需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需;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研习课文 1.放录音,在轻音
5、乐中,学生跟着阅读课文,留意字词读音。 2.比照注释细读课文1、2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词句。 3.研读课文1、2段 (1)指名朗读、口头翻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老师点拨。 重点驾驭词语;卒;文;道;极;。 (2)驾驭词性活用,学生解答。 ;舍;:;始舍于其址;。;舍;,句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而莫能;名;者,名词活用为动词。;名;是;说清晰;说明白;。 ;穷;:;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这里的;穷;是;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出示投影);……者,…&hellip
6、;也;表示推断的两种形式。 表示单纯的推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推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缘由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探讨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探讨后学生回答) 明确:本文是游记,1、2两段主要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晰(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本段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
7、名称的由来,辨识如;华实;之;华;应为误读。其次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介绍出前洞、后洞的方位,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望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了他们原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详细,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缘由。写前后两洞相互比照,着力突出;窈然;&
8、mdash;—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这两段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提问:第一段为什么要特殊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争论埋下伏笔,作者仔细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究精神,也是后面争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提问:其次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这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明确:略写前洞(19字),较具体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
9、不得极夫游之乐;的后悔相比。作用是为其次部分的争论作铺垫。 点拨: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明显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争论打算材料的。 五、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巡游的三个点是:_→_→_。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为主,课文其次段就先后写了游_、_的状况,其重点又在记游_。 明确:三个点是:慧空禅院,到华山洞又到仆碑。从全文看,记游华山洞为主,课文其次段就先后写了游前洞、后洞的状况,其重点又在记游后洞。 提问:王安石字_,_时_人,闻名
10、的_家和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此文把_和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的体验,说明白处事、治学都要;_;和;_;的道理。 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闻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中,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此文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白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的道理。 六、背诵其次段 七、布置作业 诵读全文,找出;其;字句,体会它在句中的意义。 十、课堂小结 1、2自然段为文章的记游部分,
11、写褒禅山命名的由来,记游山所见,着重记叙了游后洞的经过,记游笔墨虽然简约,但游踪交代的一清二楚,沿途见闻言约而事丰,不仅壮写褒禅山的特别风貌,而且令人想象作者那浓烈的游兴和专往的情态。这就为后文作了铺垫,是争论的基础。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2.研习课文三、四、五段。 教学过程 一、集体背诵全文,留意语感 二、;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快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 其文漫灭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7. 其下平旷 8.问其深 9.则其
12、好游者不能穷也 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11.而其见愈奇 12.然视其左右 13.盖其又深 14.则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9. 其孰能讥之乎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老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莫非;表估计时,译为也许、可能 四、集体齐读第
13、三自然段 1.指名口头翻译 2.找出争论的中心句 明确:中心句(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驾驭下列词句 ;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视察);特别之观;(景象);大王见臣列观;(uàn建筑物的一种) ;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能够);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与公甚相得;王忠肃公翱事(融洽);某得八焉;王忠肃公翱事(得到、获得) ;夷; ;夷以近;(平坦);今操芟夷大难;赤壁之战(铲平、削平);南抚夷越;隆中对(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相; ;无物以相(xiàn)之;(帮助、辅佐);操虽托名汉相
14、;赤壁之战(宰相、丞相);本相(xin)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相互) 4.驾驭虚词;以; ;以;:作介词用,(1)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用来,拿。;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1)表并列,;险以远;。(2)表承接,;由山以上;。 5.驾驭句子转换 ;非有志者不能至;改为确定的说法(强调必需有志) 明确:转换为;有志者事竟成; 五、探讨 1.本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2.这段争论是怎样引出的? 明确:在前文的记叙的基础上,这里用一个;叹;字与前文;悔;字相呼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洞的事,
15、很自然引出争论,语句精辟,富有启发性。 3.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明确:五层意思: (1)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2)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缘由。 (3)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4)阐述雄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失志不渝的决心,但力气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决,力气足够,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假如没有外物相
16、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实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实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六、研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 2.学生口译本段 3.驾驭下列词、句 (1);悲;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感叹、叹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悲伤);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哀怜) (2)
17、;胜; ;何可胜道也哉。;(shn尽);沛公不胜(shn)杯杓;鸿门宴(能担当,禁得起);予观夫马陵胜状;岳阳楼记(美丽的);终不能加胜(shèn)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成功) (3);谬; ;后世之谬其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弄错) (4);传; ;后世之谬其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下来的文字) 4.探讨 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发出来的? 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当;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仔细辨析思索,然后谨慎地实行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
18、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纳;不……不……(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索,谨慎的采纳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看法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状况不行;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需;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争论;深思慎取;的治学看法供应了详细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七、研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并思索这一段与前面的有什么关
19、系? 明确:这一段是补叙,交待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2.提问: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开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3.全体同学齐读3、4、5段。 提问:这篇文章以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请找出几个照应的句子。 明确:(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而人之所罕至焉;,照
20、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4);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结果,;可讥;有悔;和;无讥;无悔;正反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第四段由于;古书之不存;照应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 九、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二三段,力争全文背诵。 十、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争论,记游为发争论做铺垫,而发争论则句句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驾驭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化发表有道理的争论的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
21、有机结合,及辨析词类活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中立意不同凡响,写法独具匠心的一枝奇葩。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予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即事明理,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这篇游记,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迪。 二、指名背诵二、三段 三、集体朗诵课文 1.思索本文的记叙部分和争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连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索) 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运用了过渡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22、,使文章前后连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穿,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异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巡游中发觉;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争论部分埋下伏笔,使争论有依据,争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详细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需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看法。巡游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
23、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决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指名学生汇报完成文后练习四的状况。(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补充订正) (1)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好处 3.看课文,指
24、出加点的字古今词义不同或词类活用状况。 (1)而卒葬之 古:最终;今:士兵,完毕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非常之一,今:数词11 (3)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 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词,很、非常 (4)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所以;是特别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今,特指有特地学问的人。 (5)长乐王回深父 这是一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6)问其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这三个词都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深
25、度、到达的人、险远的地方。也可以把;其至;深远;看作省略,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 (7)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动词。 (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形容词用作动词。 4.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明确: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推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
26、;是语气助词,表示推断。第(1)个句子是一般推断句,第(2)(3)句子是因果推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缘由的作用。 四、探讨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探讨、归纳,学生补充,老师订正 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予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作为比方,引发出争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精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备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争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争
27、论的基础,是争论的事实依据;争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相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到处为争论埋下伏笔;争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楚,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争论中得以宣泄,剧烈的感受在争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供应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终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 五、课堂练习(出示投影) 指出;乃;盖;在句中的意义 1.以其乃华
28、山之阳名之也 表推断,是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然,尽然 3.自古有战,非乃今也 只、仅仅 4.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6.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才 7.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盖 8.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由于 9.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超过 10.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也许 11. 盖云归哉 通;盍;,何不(云、哉:语气词) 六、全文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需;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探讨学问必需;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
29、治学、立业都必需有坚毅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看法;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行能取得胜利的。本文的结构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七、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多义词;道、名、然、其;四个词的义项。 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二 满井游记 课时支配:本文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老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老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
30、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老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季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爽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温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
31、,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最终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如同那胀鼓鼓的弓箭,不堪一击。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假如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到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
32、;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斟酌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也许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肯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
33、以上的文学评论。 教案点评: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殊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整个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二)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专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视察生活和精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纳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34、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见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爽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日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
35、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气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巡游情事。文笔清爽秀丽而有生气,比方簇新、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巡游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日我们就共同来品尝这篇美丽的散文,共同体会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老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探讨。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
36、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其次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予追求。 4.提问 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示意给读者。 5.提问 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 试分析文章的写景依次。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近影 (山水风
37、光→柳梢、麦田) 7.提问 干脆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争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安慰,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
38、板演,共同订正。)(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 2.花朝(zh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6.靧(huì) 7.蹇(jin) 8.呷(xi)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方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有哪几个比方句?(共有3个:若脱笼之鹄。如镜之新开……如倩女之靧面……。;娟然如拭;不是比方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
39、;字,前后并没有详细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看法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主动性。假如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三 野草和朝花夕拾 一、教化目的: 1、 鲁迅散文的特点。 2、 鲁迅散文文体的分类:;闲谈风;和;独语体;的散文。 3、 相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 二、教学目的: 1、 相识现代散文文体确立、发展历程。 2、 散文诗、散文的区分。 3、 闲谈体散文、独语体散文的创作潮流与传统。 4、 中国新文学与中国传统文
40、学、世界文学的差异及缘由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 1、现代散文的概念及其演化。 2、鲁迅散文的比较和特色。 3、五四文学性散文文体的确立过程。 四、教学难点: 1、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概念的差异。 2、文学传统的差异。 3、西方文学创作观念的影响。 五、教学信息点: 1、散文的分类:争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 2、散文的概念演化。 3、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新文学的历史分野。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曾谈到自己对新文学的贡献,主要是以创作成就;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这是的确的:在有了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理论提倡之后,又有了鲁迅这样的作家创建了足以与中国传统文学及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并肩而立的现代文学经典,新文学才有可能在中国真正立足、扎根。鲁迅不仅创建了现代小说的经典呼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更在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也创建了堪称经典的朝花夕拾与野草:这真正显示了鲁迅的创建活力。 2、以学生的探讨进入课堂学习:同学们比较一下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形式出现的野草的区分,你认为有哪些相同和相异的地方? 3、以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探究的爱好。 (二)新课的进行: 1.散文的涵义:散文作为文学形式的概念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学的产生而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