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3篇.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379560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2年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3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3篇 教案的作用是很大的,老师只有备好教案才能够给同学们上一节完备的课程,以下是学习啦我要与大家共享的: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 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一 游褒禅山记 学问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特别、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实力目标 1.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行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看法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理清记叙和争论

2、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课时支配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研习课文一、二两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日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争论,记游事实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

3、的实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学生读注释了解作者及课文,老师补充。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见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主动推行新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样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王安石还是一位出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巡游,作者深感懊悔和缺憾。照理说,这样的巡游

4、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奇妙宏伟、漂亮壮丽的景色,经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需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事实上是以游山作比方,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雄伟的事业,都必需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需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研习课文 1.放录音,在轻音乐中,学生跟着阅读课文,留意字词读音。 2.比照注释细读课文

5、1、2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词句。 3.研读课文1、2段 (1)指名朗读、口头翻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老师点拨。 重点驾驭词语卒文道极。 (2)驾驭词性活用,学生解答。 舍:始舍于其址。舍,句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而莫能名者,名词活用为动词。名是说清晰说明白。 穷: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这里的穷是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出示投影)者,也表示推断的两种形式。 表示单纯的推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推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缘由的作用

6、,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探讨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探讨后学生回答) 明确:本文是游记,1、2两段主要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晰(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本段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如华实之华应为误读。其次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介绍出前洞、后洞的方位,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望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

7、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了他们原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详细,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缘由。写前后两洞相互比照,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这两段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提问:第一段为什么要特殊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争论埋下伏笔,作者仔细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究精神,也是后面争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提问:其次段略写什么?详写

8、什么?这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明确:略写前洞(19字),较具体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后悔相比。作用是为其次部分的争论作铺垫。 点拨: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明显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争论打算材料的。 五、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巡游的三个点是:_→_→_。从全文看,作者又

9、是以记游_为主,课文其次段就先后写了游_、_的状况,其重点又在记游_。 明确:三个点是:慧空禅院,到华山洞又到仆碑。从全文看,记游华山洞为主,课文其次段就先后写了游前洞、后洞的状况,其重点又在记游后洞。 提问:王安石字_,_时_人,闻名的_家和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此文把_和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的体验,说明白处事、治学都要_和_的道理。 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闻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中,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此文把游

10、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白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的道理。 六、背诵其次段 七、布置作业 诵读全文,找出其字句,体会它在句中的意义。 十、课堂小结 1、2自然段为文章的记游部分,写褒禅山命名的由来,记游山所见,着重记叙了游后洞的经过,记游笔墨虽然简约,但游踪交代的一清二楚,沿途见闻言约而事丰,不仅壮写褒禅山的特别风貌,而且令人想象作者那浓烈的游兴和专往的情态。这就为后文作了铺垫,是争论的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及辨析词类活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中立意不同凡

11、响,写法独具匠心的一枝奇葩。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予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即事明理,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这篇游记,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迪。 二、指名背诵二、三段 三、集体朗诵课文 1.思索本文的记叙部分和争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连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索) 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运用了过渡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连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穿,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

12、,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异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巡游中发觉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争论部分埋下伏笔,使争论有依据,争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详细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需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看法。巡游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决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指名学生汇报

13、完成文后练习四的状况。(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补充订正) (1)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好处 3.看课文,指出加点的字古今词义不同或词类活用状况。 (1)而卒葬之 古:最终;今:士兵,完毕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非常之一,今:数词11 (3)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 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词,很、非常 (4)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所以是特别的指示代词

14、,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今,特指有特地学问的人。 (5)长乐王回深父 这是一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6)问其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这三个词都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深度、到达的人、险远的地方。也可以把其至深远看作省略,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 (7)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动词。 (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形容词用作动词。 4.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

15、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明确: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推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推断。第(1)个句子是一般推断句,第(2)(3)句子是因果推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缘由的作用。 四、探讨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探讨、归纳,学生补充,老师订正 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予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作为比方,引发出争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精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

16、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备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争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争论的基础,是争论的事实依据;争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相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到处为争论埋下伏笔;争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楚,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争论中得以宣泄,剧烈的感受在争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供应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终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

17、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 五、课堂练习(出示投影) 指出乃盖在句中的意义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推断,是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然,尽然 3.自古有战,非乃今也 只、仅仅 4.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6.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才 7.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盖 8.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由于 9.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超过 10.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也许 11. 盖云归哉 通盍,何不(云、哉:语气词) 六、全文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需尽

18、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探讨学问必需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需有坚毅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看法;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行能取得胜利的。本文的结构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七、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多义词道、名、然、其四个词的义项。 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二 满井游记 课时支配:本文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老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老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

19、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老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季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爽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温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

20、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最终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如同那胀鼓鼓的弓箭,不堪一击。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假如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到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

21、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斟酌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也许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肯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教案点

22、评: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殊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整个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二)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专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视察生活和精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纳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

23、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见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爽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日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气勃勃的

24、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巡游情事。文笔清爽秀丽而有生气,比方簇新、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巡游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日我们就共同来品尝这篇美丽的散文,共同体会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老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探讨。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

25、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其次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予追求。 4.提问 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示意给读者。 5.提问 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 试分析文章的写景依次。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近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 干脆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

26、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争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安慰,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

27、) 2.花朝(zh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6.靧(huì) 7.蹇(jin) 8.呷(xi)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方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有哪几个比方句?(共有3个:若脱笼之鹄。如镜之新开如倩女之靧面。娟然如拭不是比方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详细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

28、让学生有自由发表看法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主动性。假如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游记体散文教学设计范文三 野草和朝花夕拾 一、教化目的: 1、 鲁迅散文的特点。 2、 鲁迅散文文体的分类:闲谈风和独语体的散文。 3、 相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 二、教学目的: 1、 相识现代散文文体确立、发展历程。 2、 散文诗、散文的区分。 3、 闲谈体散文、独语体散文的创作潮流与传统。 4、 中国新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世界文学的差异及缘由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 1、现代散文的概念及其演化。 2、鲁迅散文的比较和特色。 3、五四文学性散文文体的确立过程。 四、教学难点:

29、1、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概念的差异。 2、文学传统的差异。 3、西方文学创作观念的影响。 五、教学信息点: 1、散文的分类:争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 2、散文的概念演化。 3、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新文学的历史分野。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曾谈到自己对新文学的贡献,主要是以创作成就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这是的确的:在有了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理论提倡之后,又有了鲁迅这样的作家创建了足以与中国传统文学及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并肩而立的现代文学经典,新文学才有可能在中国真正立足、扎根。鲁迅不仅创建了现代小说的经典呼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更在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也创建

30、了堪称经典的朝花夕拾与野草:这真正显示了鲁迅的创建活力。 2、以学生的探讨进入课堂学习:同学们比较一下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形式出现的野草的区分,你认为有哪些相同和相异的地方? 3、以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探究的爱好。 (二)新课的进行: 1.散文的涵义:散文作为文学形式的概念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人不断地丰富着散文的意义和内涵,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界定或明确的散文概念。 散文和韵文相对而言,指不押韵的文章;散文与骈文相对而言,指句法不整齐的文章; 更宽泛的说法,即中国传统的诗文对称的文就是散文,这样诗以外的一切文章都可以归到散文的名下。 2.散文在以往主要的意义所指是

31、文体形式,没有明确的文学的概念意义。在这样的区分意义上,中国传统的人文主导思想是没有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肃穆地位和价值。中国只有到了近代,才有人竭力鼓吹小说戏剧等叙事文本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教化意义。所以中国传统文学除了诗和文以外,没有明确的散文的文学概念,只有文章形式分类的文体的概念。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写作散文,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写作散文,立德立言立功,注意社会功利价值,而闲情逸致的文学价值处于次要的位置,就是诗歌也要在言志与言情之间徘徊。传统文论中经常把包含肯定文学意义的经世治国之文章误读成文学来理解。 3.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争论散文;记叙散文三大类。现代文学中的散文,不仅是一种白话文体的自

32、由形式,更含有纯文学的意义在里面。所以说现代散文要追寻传统的意义所指是有肯定困难的。一是散文这个概念是借鉴西方文论中的概念,几经演化,才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确立。从1917年5月,刘半农发表于新青年上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中第一次提出文学的散文说法,才有了广义的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散文的意义所指。随后,散文这个概念几经流变,在现代文学中形成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文学分类。二是到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散文包括文艺杂感(杂文)、记叙抒情散文和报告文学,是个多元开放的动态发展的文学概念。广义的散文是除了小说、诗歌、戏剧等之外的一切文学创作。当然不能与一般应用文、科学论文等非文学性创作混同。狭义的散文是把杂文和

33、报告文学独立出去,特指记叙、抒情散文,但人们也经常把一些自传、日记、游记、序跋、书信归到散文里。可以说自五四迄今,文学散文这个概念始终未加以也是无法加以统一的规范和界定。像刘锡庆在当代散文创作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很细致很有见地的指责关照当代散文,把大散文变成小散文,详细来说就是报告文学和史传文学,也就是原来的叙事散文;杂文和随笔,也就是原来的争论散文;以及大量的好用文、应用文,就是一般性的文章,统统从现在的散文中独立或者剥离出去;原来的抒情散文,加上自传、游记、散文诗等作为艺术性散文予以独立。这样的划分好像也有冲突的地方,自传和史传的归属就前后冲突,好像也并不行取。三是现代散文概念的形成受外国

34、文学的影响明显大于对传统的继承。最早提倡美文的周作人在美文中,首先确定、推崇英国的爱迭声、兰姆、欧文、霍桑诸人的美文。再到王统照的1923年的纯散文也提倡西洋文学中一些历史学家、哲学家的好文章,他教条式的散文的分类,就是参照韩亨德文学概论写成的。 4.朝花夕拾与野草相同的地方: 从大的文学文体分类来看,都属于散文,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野草属于散文诗,是散文和诗歌的融合体。 从文学史的影响来看,这两部作品集,是最有味的,当然最有味的也是最具特性化的,最有个人化的野草和朝花夕拾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另一方面,为现代散文的创作供应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 从对读者的影响而

35、言,都产生了剧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陶冶。 5.朝花夕拾与野草相异的地方: 朝花夕拾开创了闲谈风的散文,野草开创了独语体的散文,这些都显示了鲁迅作为文体家的特色。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总题为旧事重提,其实是对童年生活谈天说地的追忆和模拟,这就确定了这类散文的特别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说话者和听话者彼此处于肯定同等的地位,是对布道体、演讲风散文的否定和超越。 闲谈风散文具有同等、开放的品行,充溢着一股真率之气,是作者和读者的精神对话,作者掏出心来,真诚地袒露着自己生活于内心的隐私、真实的快乐、苦痛,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联想、争论与诘难,达到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 闲谈

36、风的另一面是闲任心闲谈,到处显出余裕、从容的风姿。鲁迅曾说,五四时期的散文小品,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经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与雍容;那一代学问分子在精神上充溢惊慌、沉重、严峻、激烈的同时,也还有潇洒、放纵、雍容、闲适的这一面,于魏晋时代学问者及清俊与通脱于一身,却有相近之处。 闲谈也称漫笔,表明白一种笔墨趣味,不仅指题材上的漫无边际,而且行文上结构上兴之所至的随意性。鲁迅思想与艺术的天马行空的自由驰骋,正表现着心灵的开阔和自由。闲谈还体现了一种原生味的语言趣味。 野草作者以自言自语、读者以独语称之。野草是鲁迅从孤独的个体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构成了鲁迅哲学的基本元素

37、。这些基本单位,并不是抽象的逻辑范畴,而是一些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的意象。 抗拒无望的生命哲学,将野草内在地统一为一个整体。鲁迅说过无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和创作朝花夕拾的从容闲适心境相比,他的主观的心态另有一种惊慌和焦灼。 野草表现为散文的诗化、小说化、戏剧化的特点。颓败线的抖动、过客是典型的例证。 从读者的接受来看:朝花夕拾是对读者的接纳,而野草则是对读者的排斥。 从语言特色看:朝花夕拾平易自然的语言、野草则是充溢了奇峻的变异。日常用语的变异、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生活也充溢了变异。文体也充溢了变异。 主题的困难多义性:无归宿感;必死的主题;荒诞的主题;无望与抗争。 (三)课堂小结 1

38、.散文的内涵和概念。 2.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相同之处。 3.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相异之处。 4.鲁迅散文的艺术风格。 七、板书设计: 鲁迅散文比较 野草与朝花夕拾的比较 1.散文的内涵与概念的界定: 2.野草、朝花夕拾相同之处: 从文学文体来分类 从文学史的影响来看 从读者的接受来看 3.野草、朝花夕拾相异之处: 从闲谈风和独语体的开创来看 从读者的接受来看 从语言特色来看、 从主题的困难多义来看 4.鲁迅散文开创的流派和创作潮流。 八、布置作业: 1.鲁迅散文篇目研读。 2.散文写作训练。 九、课堂延长: 1.现代散文名家选读。 2.散文阅读学问扩展。 十、课后小记: 1.学生的疑难问题的解答。 2.课堂气氛的营造。 3.对探究式学习的探究。 第27页 共27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