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考语文 古诗文复习基本策略与方法复习课件(可编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中考语文 古诗文复习基本策略与方法复习课件(可编辑).ppt(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考语文 古诗文复习基本策略与方法复习课件2022/11/12【可编辑】原点性思考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怎么赋分?中考命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由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中考功能的理解有区别,尤其是语文命题头儿的命题理念、个性、认知、审美等风格会强烈地渗透到试卷中,因而,试题难度、选文,甚至试卷的结构布局,标点符号,都会不一样,因此研究本地区的试卷比研究外地的试卷更有价值。江苏各地区中考古诗文比较分析默写古诗词欣赏文言文阅读课文默写分析及复习策略2南通(5)杜甫望岳中“,”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6)无论处于怎样的成长环境,我们追求洁身美好的高尚情操都不能改变,应
2、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3泰州 古代诗人常常借酒言事抒怀。范仲淹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句中,借写守边将士饮酒来表现他们因远离家乡和功业未立而生发的惆怅之情;陆游在游山西村“,”诗句中,借写农人备酒待客来展现农村丰收的欢悦气象,赞美淳朴的民风与人情。4扬州 为纪念抗日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看到这则新闻,想到那些为正义捐躯的英烈,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考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趋势如何?如何复习?都是名句。(可再生性)部分地区分值可能会增加。一轮复习全面、严格要求。理解默写不需要成为难点和重点,理解难度系数一般不高。考前一周重点、
3、严格要求:重点名句A4纸一页,次重点名句A4纸一页。分层要求。古诗词赏析分析及复习策略地区分数占比来源考点词或词语情感写法描述画面句义文体知识南京58.3%课外苏州57.7%课内无锡47.7%课外常州镇江66.7%课外扬州66%课外泰州65.3%课外望南通65.3%课外送徐州37.1%课内(选择题)淮安35.3%课内登岳阳楼浮连云港66.7%课内迎燕旧帘盐城76.7%课内宿迁56.7%课外合计课内5课外7786551举例淮安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5“乾坤日夜浮
4、”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南通(150)(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6分)天平山中天平山中【明】杨 基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注】楝(li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6.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3分)7.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苏州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
5、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6题目中的“”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7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分)8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分)8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分)A.孤帆远
6、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无锡 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10.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2分)答:(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2分)答:扬州(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9.这首诗前两句在看
7、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2分)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因此试题呈现方式是多样的,但是考点基本不变,不要纠结于试题的呈现方式。(课程标准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考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趋势如何?如何复习?考点:词语的作用情感、态度的理解诗句含义的理解(画面描述:阅卷时其实能把句子翻译就能得分)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及复习
8、策略分析考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趋势如何?如何复习?各地差异很明显词语解释(有的地方考虚词,5家)翻译“文”的考点和现代文基本一样。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特别提醒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姜钢 文中透露了今后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等有望成为重点考查内容。语文可以通过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取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试题材料.语文、政治等科目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在理科试题中,可以以社会关注的问
9、题、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前沿问题为背景和切入点,比如核能的利用及存在的风险、电池技术的改进和瓶颈、转基因的利与弊、化学与食品安全等。“通过设计考查创新能力的试题,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追求真理、积极实践,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思考科学进步如何造福人类。”古诗文复习课教学基本策略与方法上面侧重于“教(复习)什么”,下面侧重于“怎么教(复习)”回答3个问题1.学过的古诗文学生都忘光了,怎么办?2.一篇古诗文,尤其是比较长的文言文可以复习的内容太多,时间又来不及,怎么办?3.讲过的内容,考试中学生还是错了,甚至反复出错,怎么办?1.学过的古诗文学生都忘光了,怎么办?原因:遗忘规律;当初教学
10、记诵课文不够;考试心理。对策:平时教学由记诵译文向记诵课文转化由记诵译文向记诵课文转化,由繁由繁琐串讲分析向口舌生疮般地朗读转化琐串讲分析向口舌生疮般地朗读转化。复习课教学不能没有朗朗书声,不能没有对不能没有朗朗书声,不能没有对非默写内容的适当记诵。非默写内容的适当记诵。“寿镜吾教学法寿镜吾教学法”2.一篇古诗文,尤其是比较长的文言一篇古诗文,尤其是比较长的文言文可以复习的内容太多,可复习时文可以复习的内容太多,可复习时间不够,怎么办?间不够,怎么办?基于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单元整合设计 虚实词复习:放过、抓住、把玩 由散点式教学向结构化转化:联系与比较,左顾 右盼、前后勾连。一词多义等的积累
11、,归类比较;与生活的联系与比较:(水皆缥碧)与同音、近义词的联系与比较:(阴阳割昏晓,隔,各)在训诂中联系与比较:(执策而临之曰,面对)“文”的整合:文言文之间(学过的、考过的)整合;与现代文整合。12从本文看,作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你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用意是相同的?11.文章第段分别从 、角度写出了小港景色 、的特点。(4分)13.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现代文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和作用3.分析和筛选文中的信息4.梳理和分析文本的结构、作者思路5.归纳和概括文本内容6.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7
1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8.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少教多学 巧妙地抽样教学使综合能力的学习更有意义,巧妙地抽样教学意味着不可避免地舍弃许多有价值的部分,但正是这样才有效,这样才能更有意义,更稳健地学习保留下来的东西。3.讲过的内容,考试时学生还是错了,甚至反复出错,怎么办?基本理念:学习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课堂是用来出错的地方,错误是最好的教学资源,课堂上纠错到位了,才能减少试卷上的错误。告诉不是教学。积极主动学习才不容易出错。基本策略一、用好答题错误:不是简单否定,不是直接告诉,而是引导相互点评。二、倾听与表达:一段话表达;基于倾听的表达;要有书面表达。三、简约式教学设计:
13、内容、目标、环节、手段、训练。四、去陌生化:一轮复习由课内而课外,二轮复习由课外而课内。五、两个基本模型:基本思维模型、基本答题模型。6.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3分)参考答案:“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到三点即可)7.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参考答案:“送”字是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1分)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1分)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