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美****子 文档编号:77545589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摘 要攻击性行为是儿重身上常见的一种不民社会行为。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多少的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对其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尤其是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内在原因应引导幼儿反思,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果不能有效地预防幼儿的不良倾向,不仅会影响幼儿的交往教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不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应引导幼儿反思,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关键字:攻击性行为 行为特点 矫形措施 幼儿园里的孩子打打闹闹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好多父母认为这是小孩之间的小打小闹,没必要大惊小怪。不久前,某市妇幼保健院对2-5岁

2、幼儿气质、行为进行了评估调查。调查显示:20. 8%的孩子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这调查引起父母以及社会方面的广泛关注。前言攻击性倾向和行为究其本源可认为是一种清绪,行为主义学派创始者华生认为,新生儿的清绪是一种遗传的反应模式,在对儿童进行大量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华生提出了新生儿存在3种类型的基本情绪反应一一一恐惧、愤怒和爱。其中,由恐惧和愤怒所引起的相关情绪成为个体内在的攻击性倾向。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驭环境中取得成功,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等。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

3、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那么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在一些完全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者身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这种“攻击性”的后果。儿童的攻击性(或称侵犯性)是儿童社会哇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指儿童企图损害他人或物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是身体上的进攻(如打、踢、咬等)、言事上的攻击(如大声叫嚷、叫别人的绰号、贬低他人、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等),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财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等)。 一、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来源 (一)来源于挫折对孩子而言,家长或教师态度和行为的不公正是挫折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幼儿有玩具可

4、玩时,没有一个儿童会有挫折感,也就不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但当一部分孩子得到有趣的玩具可以尽情玩耍,而另一部分却无端被遭到禁止,幼儿的挫折感就产生了,他们的不满情绪一卜就表现出来,即使后来再给他们玩具时,他们还是怒气冲冲,同时还会伴有摔打玩具等攻击性行为。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物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来源于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祖辈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

5、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磕桌子上了,老人便赶忙说:“都是桌子不好,把我孙子磕疼了,让爷爷给他拆了。”甚至还敲敲桌子说“都是你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磕疼了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来源于父母 对产生了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父母往往对他们施以行为惩罚,此惩罚方式容易给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树立反面的攻击

6、性行为的学习榜样。在现实生活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那些时常受到家长惩罚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大的攻击性倾向。所以,以惩罚作为抑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往往不奏效。行为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幼儿能抑制攻击性,但对于攻击型的幼儿来说非但不能抑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性行为的养成。 此外,就幼儿心理来说,孩子虽小,但是却渐渐明白事理,家长如果还把自己的许多看法、观点强加给孩子,方式简单粗暴,孩子不易理解。在他看来他做得正确的事,却同样会受到父母的惩罚,他的自信心会被抹煞,他对待事情的态度也会随之而改变,表现在行为上则是对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都用摔、扔、拆等方式来发泄。 (四)来源于模仿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

7、为,挫折不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从社会中习得,如榜样模仿,幼儿群体间的行为学习。如一些内容有暴力的电视节目中的人物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攻击性行为。幼儿接触多了,只会使他们将之作为榜样模仿,并视暴力行动为解决人际冲突的直接有效的方法。幼儿群体是幼儿心理与行为养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幼儿群体中有许多不良思想的存在,如一个班里幼儿之间争当“老大”,争当“拳土”,争比力量,形成团伙互帮的现象。对这些不良思想如果引导不当,将促成幼儿不良心理的养成,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二、特点 年幼儿童攻击行为并不完全相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出现幼儿攻击对象性别比率年龄变化的

8、原因主要在于儿童对其性别角色的认同发展。幼儿攻击同性同伴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小班儿童攻击同性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从中班起,儿童攻击同性别的比例显著多于异性同伴;到幼儿园大班,则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根据某国外学者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5岁以后,儿童性别角色认为达到了“竖立性阶段”,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获得了准确而稳定的认识。伴随着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从这个年龄起,儿童开始以更多的同性伙伴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因此,其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也多为同性别伙伴;而小班儿童由于其性别角色认知还没有达到性别建立性阶段,其交往对象和活动类型不象年长儿童那样分化,所以他们攻击性行为

9、的对象为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比例就不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了。 2.从幼儿攻击行为类型的年龄变化趋势来看,年龄较小的儿童工具性攻击多于敌意性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敌意性攻击所占的比例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究其根源,大班儿童敌意性攻击之所以多于工具性攻击行为的原因在于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尤其是对他人行为的意图知觉和归因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大班儿童来说,一方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规范的内化水平有所提高,在与同伴的消极的社会互动照顾中,当他们认为对方有意给自己造成某种伤害或挫折时,他们也就更倾向与对方做出敌意性的攻击,从而使敌意性攻击在全部攻击性行为的比率增大。 3.透过国外幼儿教育领域的

10、先锋研究告诉我们,儿童攻击行为的起因包括两个方而,一是物品与空间的争夺,二是由挫折而产生的危及自我性质的刺激;,这一点与前述起因一致。除此之外,由于幼儿在受到他人的干扰、伤害或目标受阻后,进行报复还击所发生的攻击行为也占总数的一定比例,这在幼儿攻击行为的起因中占另一半。这一现象可从两方而解释:一是从个体心理发展上看,幼儿自控能力比较差,在受到挫折和伤害之后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攻击冲动毒二是与当前幼儿的某些方而的性格特点有关,由于当前在园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特殊,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往往使儿童形成任性、不能忍受委屈挫折的性格特点,从而使他们在受到干扰挫折或伤害

11、后,很容易对同伴进行报复性攻击。 4.从攻击方式来看,年龄小的儿童比年龄大的儿童更多采用身体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攻击的比例逐渐下降,言语攻击的比例逐步增多。主要原因也是在于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其认知水平不断增加,道德意识水平也不断增长,能够将动作内化为语言,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认知对同伴提出明确的语言要求,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规范的内化水平也相应的有所提高。但由于儿童与同伴进行社会交往时仍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相应的身体攻击少了,但语言攻击却多了。 对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加以矫止,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容易形成后天的攻击性性格,使其在成长过程中而临紧张的人际关系和

12、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三、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一)对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干预教师要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后及时干预和制止,使攻击性幼儿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并且要帮助受害幼儿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对旁观儿童进行预警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是批评、惩罚攻击性行为,绝不姑息迁就和默许。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根据规则给予必要的惩罚,让幼儿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但是批评惩罚一定要做到及时、合理、适度,切忌体罚。体罚是一个反而示范教材,只能让幼儿更加推崇暴力。 二是要表扬奖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积极因素,尤其是攻击性

13、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奖励,使其得到强化。当我们看到一个经常表现攻击行为的孩子跟同伴玩得很融洽,或者正在帮助别人时,不要把它看作一件平常小事,要抓住这个机会大力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因为对其良好行为的正而强化正是对其不良行为的抑制,幼儿正确的待人方式得到教师的肯定,就会慢慢向好的方而进步。 三是沟通。攻击性强的幼儿自我中心倾向比较严重,自我评价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比较低,情绪往往有障碍,因此仅仅进行批评和惩罚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沟通。对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当耐心倾听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从心灵上沟通认识和感情,并作出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掌握社会规范、疏导不良情感。(二) 加

14、强对幼儿交往技能的指导 处理幼儿间的矛盾冲突时,教师应使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的社会技能,并与幼儿社会认知的提高、社会情感的丰富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当幼儿间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首先应让幼儿把注意力从物质争夺上移开,然后向他们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我们要先商量一下怎样才能玩好这个游戏”。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幼儿诉说、倾听彼此的感受和想法,让幼儿在说清楚自己想法的基础上了解他人的想法。而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归纳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引导幼儿思考解决冲突的方法。当幼儿提出一个建议时,教师要请他们发表看法,引导幼儿选择出双方都同意的策略。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懂得:自身愿望要顺利得到满足,就必须要考虑他

15、人的需求。最后一步,教师要协助、监督幼儿将解决方案立即付诸实践。这样可以使协商过程和结果经过实践的强化而巩固下来,以提高幼儿日后独立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不会有什么过于激烈的反应行为了。(三)创设良好的环境,减少环境中易于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首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室内外活动空间。幼儿园要严格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控制好班额,不要为了单纯的经济效益而不断增加班级人数。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将各活动区域进行合理间隔,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空间,防卜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在指导幼儿活动时也可以有意引导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到人数较少的区域去活动,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

16、第二,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宜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幼儿对教师的不满清绪往往会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教师以自己的爱心平等地关注每个幼儿,理解他们的各种需要,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在师生之间、幼儿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幼儿都处于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并注意观察对出现不良情绪反应的幼儿及时加以疏导,使他们能从不良清绪体验中恢复过来,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第三,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幼儿的攻击胜行为很多是因

17、为争夺玩具或材料而引发的。因此,适宜的玩具和材料的投放,对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适宜的材料包括材料数量的适宜和内容的适宜。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为争抢玩具而产生的矛盾,而材料的内容也十分关键,有一些玩具本身就具有攻击性倾向,如小棒、玩具刀枪等,教师在投放时应回避这些材料。(四)帮助幼儿建立自控能力完全依赖外部控制约束幼儿的行为是不可能的,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 首先,要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一是要帮助他们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和社会规范,二是要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那些攻击性强的幼儿大多生活在同伴的回避、成人的指责氛围中,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理解他人。教师对他

18、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帮助他们重建自我认识,增强“我是好孩子”的自信,并按心口中“好孩子”的形象要求和塑造自己。有些敏感幼儿还将别人的友善接触误以为是攻击,教师应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理解和认识别人的行为,以友好的态度与同伴相处。 第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小学生、青少年还是成人在受害者明显表现出痛苦时,都会停止攻击。然而幼儿往往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心理学家认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缺乏同情心,在伤害别人时,他们一点都没有感到羞愧或不安。培养儿童的同情心,能有效地降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培养同情心最关键的就是要让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学会体验受害者的痛苦

19、,心理学家称此为“共感性”,即从他人的角度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的感情、感受的能力。对幼儿共感性的培养,关键在使幼儿知道其他人也会疼痛、痛苦,意识到攻击给他人造成的伤害。也就是教会幼儿把自己对疼痛、不快的感觉扩大到别人身上,让他体会受害者的苦痛,从而抑制自己不再进一步攻击别人。 第三,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的策略。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教给幼儿自我控制的方法。比如注意力转移法,在情绪不良时,指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延迟满足法,当幼儿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烦恼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积极思维: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自己的需要过一会儿也会获得满足;自我意念控制法,鼓励幼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20、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默念“我不发火,我能管住自己”,从而避免冲动行为。结 论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纠正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这还不够,在幼儿教育中,还应让幼儿在攻击别人的时候将疼痛等感觉移植到幼儿的感受中,如当幼儿摔跤时,可以问问他们疼不疼,如果别人被打了,也会疼,你会怎么想。幼儿期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进行预防和制止,不仅有利于幼儿行为的改变,更有利于幼儿世界观、价值又见的形成。 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让他有情感体验,光讲道理,在情感上小能触动幼儿,解决小了问题我们可以让他通过回忆自己的疼痛经历来体验别人的感觉。幼儿攻击

21、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生理的、心理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导致幼儿出现众多的不适应,从而给幼儿心理和行为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这刁一能够铲除幼儿攻击性行为所产生的土壤,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周宗奎,范翠英.儿童社交问题解决与其社交地位关系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3 (5) .2孙晓玲,吴明证,李晓文.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研究当议田.宁 波人学学报,2003 (2) .3佘翠花.幼儿同伴冲突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回.山东:山东师范人学,2007.4工如明.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文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