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国 200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A加涅B布鲁纳C施瓦布D奥苏伯尔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C高难度,高速
2、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A课程与教学目标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3、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C滞后论D超越论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游离性评价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
4、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A差别模式B目标达成模式C外貌模式D回应模式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即追求()。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A初级
5、学习B中级学习C高级学习D以上都适合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A教育质量B教育地位C教育公平D受教育权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
6、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赫尔巴特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B查特斯C哈里斯D泰勒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A教不同于学B学不同于教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D实践理性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A洛克B康德C斯宾塞D杜威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A经验B活动C做中学D主动作业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C卢梭出版爱弥儿D夸美
7、纽斯出版大教学论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A卢梭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杜威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B阶段性C整合性D顺序性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A柏拉图B孔子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A“因素课程”说B“泛智课程”说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D功利主义课程论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A斯宾塞B吉鲁C阿普尔D威利斯/P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ASTS 课
8、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轮形课程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 分)38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
9、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2010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
10、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 年出版的()A.怎样编制课程B.课程C。课程编制D。理解课程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A。潜在课程论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C。现代课程论D.实践:课程的语言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A。教师B.学生C。教材D.环境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11、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论D。教育漫话5.“我想不到有任何 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 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A.教学的教育性B。教学的直观性C。教学的循序渐进D。教学的因材施教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A。古德莱德B。艾斯纳C.斯腾豪斯D。奥利瓦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教育经验C.组织教育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A.接受学
12、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结合学习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A。发现式学习B。讲解式教学C。合作学习D.自主式学习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A.一般发展B。特殊发展C.全面发展D。个性发展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
13、心仪的目标是()A。创造性发展B。潜能的发挥C。人格的完善D.自我实现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A.技术理性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D。工具理性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B.显示C。展示D.口述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A。奥苏贝尔B.赞科夫C.布鲁纳D.皮特斯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A.课程要素B。课程组织C.课程结构D。课程
14、目标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A.连续性B。顺序性C。整合性D。螺旋性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A。要素课程B.综合课程C.经验课程D。学科课程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A.直线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A。道尔顿计划B.文纳特卡计划C。先行计划D.凯勒计划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
15、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计划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D。课程采用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A.拒绝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忠实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A。目标本位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D.量的评价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A.课程开发范式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反思范
16、式D.课程发展范式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A。文化性B.国际性C.多元性D。民族性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国家课程D。个人课程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A.理性知识B。结构性知识C.感性知识D.非结构性知识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情境教学B.支架式教学C.灌输教学D。随机访问教学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
17、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C.批判经验课程论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
18、课程方面的现状。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 分)38.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说。“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19、“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叫果肉。”一个同学答。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
20、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全国 2009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A.多尔B.麦克尼尔C。博比特D。阿普尔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
21、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A.示范B。呈示C。展示D.口述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A。活动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D。隐性课程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A。古德莱德B.帕里斯C。斯金纳D.兰德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
22、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D.课程评价范式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9。泰勒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A.经济大萧条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
23、续性B.阶段性C.整合性D.顺序性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A。课外活动B.课堂C.游戏D。提问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D.实验研究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D。回应模式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A.情感领域B。思维领域C.意志领域D。思想领域来源:考试大自考站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
24、主要代表是()A。巴格莱B.狄尔泰C.斯宾塞D.皮特斯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A.轮形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STS 课程20。1893 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
25、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轮形课程B。STS 课程C.经验课程D.选修课程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B.斯太克C.普罗沃斯D。莱斯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小步子原则B。高速度原则C。高难度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A。科技理性B。实践理性C.工具理性D。解放理性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26、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A.圆周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逐步深入课程D.直线式课程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赫尔巴特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C.滞后论D。超越论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
27、评价C.场合驱动评价D。内在评价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A.大教学论B。教育过程C.班级生活D。普通教育学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A。个性原则B。合作原则C.自然原则D.兴趣原则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
28、,共 24 分)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16 分)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 和 H2O 转变为 C6H12O6 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29、贮存在C6H12O6 中的?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 H218O 放出 18O2 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 C6H12O6 中的氧不是来自 H2O 的氧,而是来自 CO2 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