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素读后感通用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素读后感通用7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道德素读后感通用7篇道德素读后感篇1 今日最终把道德经读了100遍,最终摆脱了被债主催的感觉。让我们尽全力写一篇博客。 但是刚看的时候看多了晕倒了;越读越经文,感觉每天的失落。被古老师逼着写博客让我想起了读研时的趣事。 当时我们戏剧专业一共3个导师,每个导师有12个争论生,一共4个人。所以全部的课都直接去老师家。有时候上课争辩名剧的课文,有时候老师放cd。看碟片当然很欢乐。没想到,老师拿遥控器的时候,愣了一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立即懵了。毕竟看碟的时候,看剧是感性的,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分析和规律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要搜寻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去回忆可用的情节,查找可用的理
2、论框架。再看完碟片,感觉有点抖索。我时不时用眼角看看老师要不要拿遥控器。我看剧的时候也尝试调动一些脑细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停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总是不知所措,不宠爱看。 读道德经写博也很难。读圣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漫不经心。依据照看老师的理论,不需要动脑,总结事情写博确定要动脑。当你在两者之间切换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失落。 我们挤一点“牙膏”: 在人生的初始阶段,由于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条件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精力会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东西上,比如“为了学习”,比如追求名利。在那个阶段,我们满怀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痛斥方遒,信任人定胜天,信
3、任人定胜天,信任“我能行”。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慢慢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时候,大家就会转向内心,也就是“求道”。具体的道虽然多种多样,但可能是儒、道、佛、基督、心理学、瑜伽、其他灵魂的鸡汤,也可能是大法。看到我不行,人的终结就是神的开头,道的开头。 道德素读后感篇2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才智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进展,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宝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峻。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猛
4、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留意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特别渺小,力气特别微弱,人生特别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退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5、。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孤独。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
6、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宝贵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欲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峻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能够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亮透亮,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假如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
7、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糊涂熟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会,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主角,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职责,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确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担忧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
8、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怀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念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谐! 道德素读后感篇3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困与富有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
9、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一般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欲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宁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潜质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伴侣、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
10、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共享受做人的欢快,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欲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好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好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欢快,从赞美中去查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全部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忙,也随时可能相互损害。在人们能
11、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相互帮忙的地方,社会就会富强兴盛、布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齐,仿佛生活在一个温和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慈祥之心。只有道德高尚、心情宁静、布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够经受时刻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欢快,在施爱的行为中体会人生的幸福。但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
12、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猎取自己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定被人们所熟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熬煎和良心的责怪。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仅是社会的一般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正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学问不全的人能够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学问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争辩道德和学问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
13、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学问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孤独,富有爱心,要不断学习,发奋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增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造性,发奋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道德素读后感篇4 ?道德经的名字耳熟能详,它是一部国学经典,然而晦涩难懂,从来没有士
14、气去翻阅。有幸在刘老师的引领下学习了这部经典,感受了它的浅显,它的魅力。老子写的这部道德经不仅是自然经,治国经,做人经,也是哲学经,心理经。寥寥五千字却能够涵盖人世间的各个层面,真是太奇异了!初学略有浅薄的感悟。 “挫其锐,解其纷”,遇到争吵时,去掉锐气,跳出纷争。这句话让我体会到老子是一位心理学家。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方法叫“抽离”,当一个人处中处在某种心情不能自拔时,可以让自己从心情状态里跳出来。用第三人的眼光看着自己的心情,看着自己心情的由来。这时,自己可能就会恍然大悟,而不被心情所左右。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看清心情时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遇到困难、问题、纷争时能够把握冲动
15、站在这件事的外部看待这件事情,内心定是坦然、淡定、冷静的,这样就会离“道”更近了吧。 老子在文章中有些以治国为例,但我想到更多的是家庭教育。如“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也会消逝鸡飞狗跳、水火不容的局面。我们只“以德报怨”用德行影响孩子,只是一方面,还要制定规章。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是“和善而坚决”,对孩子的行为要用和善的态度,而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要一起制定规章,这个规章就如“左契”。孩子在做事时,我们应本着“有德司契”的态度,而不是指责、督促。要用坚决的信任的态度和执行力与孩子相处。这样亲子关系会更和谐吧。 ?道德经还为我解开了一些困惑,
16、我始终不解,为什么我国外交部用的最多的词是“责怪,猛烈责怪、愤慨”等。而不是直接动用武器,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武器装备发一下威也未尝不行。在国际关系中,我国给人的感觉是“唯唯诺诺”的,但学习了道德经我突然明白了,我国是本着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来解决国际问题的。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为了保证我国的稳定进展,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国家韬光养晦,避其锋芒,正所谓“柔弱胜刚毅”! ?道德经每句话都隐蔽着深刻的道理,对我的生活、工作、学习有了很多的启示,有很多内容还要不断地思考和领悟。 道德素读后感篇5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
17、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敬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高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糊涂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才智。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
18、我们应当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育。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进展奉献力气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当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拘束,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珍宝,值得反复学习和争论,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道德素读后感篇6 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吸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由于这种差异性的缘由,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找寻。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养。经伴侣的推
19、举,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解读,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静静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 年诞生于楚国。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宁静,精通修养之术。据说活了200 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全部。假如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
20、(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进展所依靠的力气。 “道”,是应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才智,是自然规律。“道可道,特殊道”,“道是不行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知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其实读书学习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平稳,顺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恒长存。领悟之后,寻求解脱。心浮气躁的我们,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了,
21、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盼,于是记之。 道德素读后感篇7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当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确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熟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见贵柔、守雌,反对坚韧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一般都以为他的思想特别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宽敞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
22、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牵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同学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欢快的事,才能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同学欢快、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敬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日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
23、当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奇异的呢?在高度兴盛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特别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觉“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