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基础10第十章教学课件.pptx

上传人:春哥&#****71; 文档编号:7659709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23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基础10第十章教学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学基础10第十章教学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基础10第十章教学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基础10第十章教学课件.ppt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基础10第十章 教学课件第十章 课堂中的表演:课堂情境、印象管理与自我审查第一节 课堂是师生表演的舞台第二节 课堂交往准则与自我审查第三节 课堂中的自我保护与课堂冲突 课堂既是学习的场所,也是师生表演的舞台,在表演中形成课堂准则。课堂准则可能导致师生的自我审查和课堂冲突,师生之间经过磋商产生新的课堂准则。本章的学习目标是:理解师生自我概念、课堂情境定义、印象管理和自我审查等基本概念,能够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表演现象和课堂冲突问题。导学表演表演 前台前台 后台后台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 课堂情境定义课堂情境定义印象管理印象管理 自我审查自我审查核心概念师生的自我概念与课堂情境定义师生的自我概念与课堂情

2、境定义 课堂交往准则的形成课堂交往准则的形成 课堂中的自我审查、冲突与磋商课堂中的自我审查、冲突与磋商研究主题第一节 课堂是师生表演的舞台 戈夫曼认为,每个人都是一定社会情境中的演员,在课堂中也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课堂理解为师生表演的舞台。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基廷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了一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表演,而这场表演与师生的自我概念、课堂情境定义等方面的转变密切相关。一、师生的自我概念和课堂情境定义 师生的自我概念和课堂情境定义共同构成课堂表演的基础。教师和学生对于自我、他人和课堂的认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与课堂表现。师生的课堂行为和课堂表现共同左右着课堂表演的呈现。1.自

3、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经不断地自我反省后形成的关于自己作为生理的、社会的、精神的和存在着的人的观念,由各种态度、信念、价值观、体验以及自我评价组成。20世纪60年代后期,自我概念被引入教学过程研究中,并发展出了教师自我概念和学生自我概念,成为研究师生互动的重要概念。(1)教师自我概念。教师自我概念是教师关于怎样教书育人的一种综合认识,包括对自己角色较稳定的观点、对所传授知识的认识、对学生本性以及他们如何学习的识别等内容。教师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学历、性别、教龄、所教学段等因素都会对其自我概念产生影响,教师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到其教学过程、学生观、职业幸福感以及职业倦怠等方

4、面。(2)学生自我概念。学生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关于学校生活、学习、自尊以及自我发展的一种综合认识。学生自我概念涉及学生如何认识自己,会全面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乃至其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父母养育方式、班主任的互动风格、中小学生的考试态度、教师期望等都与学生自我概念的不同层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2.课堂情境定义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基于其自我概念和对对方的认识,形成各自的课堂情境定义,即师生对其所处的课堂情境的解释。当两者定义一致或接近时,课堂呈现和谐的状态;反之,课堂则呈现冲突的局面。对课堂情境的理解需要动态的、发展

5、的眼光,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双方课堂情境定义不一致,但由于师生采取某些策略,刻意扮演某种角色,而掩盖了其真实的课堂情境定义,也能够实现一种“假和谐”的课堂状态。当师生冲突加剧,“假和谐”局面被打破,此时师生双方需要调整策略,重新界定情境定义。在这个意义上,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便具有了一定的表演性。二、课堂教学中的表演1.课堂表演的前台与后台 戈夫曼的拟剧论为解读教育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表演。表演是指“个体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时所表现的并对那些观察者产生了某些影响的全部行为”,前台和后台是一场表演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在个体表演过程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称

6、为前台。后台“与给定的表演相关联,在这里的表演所促成的印象,故意要制造出与前台表演相反的效果”,对于一场成功的表演来说,具有许多独特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为演员和观众,共同构成“表演剧班”。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会进行备课,这一过程既是课程的“戏剧性呈现”过程,也是为课堂表演做准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是师生展开表演的前台。教师作为演员,把教学内容以及对自身和学生的认识充分内化,以一种戏剧性的形式在学生面前表演出来,并带领学生参与到其所导演的表演活动中来,在互动对话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作为演员,通过对教师表演的认识,以参与者的姿态向教师和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投入、理解和成长,

7、回应教师的表演。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回到办公室或者休息室,可以轻松地聊天、谈笑甚至开玩笑,学生下课后共同游戏、嬉戏玩耍等,表现出一种不同于课堂上的更为轻松的状态。由此观之,课堂教学如同一种戏剧情境。“每一堂课都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演出,每一次演出师生间精神能量的相互转化相互生成,都是在探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2.课堂中的印象管理技巧 拟剧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特定社会情境中的演员,在观众面前尽力呈现出最完美的表演,因此做好印象管理就十分重要。为了避免表演失败,师生都需要一些印象管理方法来塑造完美的前台形象。戈夫曼探讨了一些印象管理方法。教师学生表演的忠诚维持教师剧班内部的高度团结

8、,不在学生面 前指责同事的错误不向老师泄露其他同学的秘密,远 离告密者表演的纪律教师很疲劳想休息,但课堂教学不允许出现“学生放羊”的状态,教师便安排学生写作 业或看视频,并强调这些活动的必要性当老师的目光扫视过来时,忍住做 小动作的冲动表演的谨慎上课之前认真备课,充分考虑上课时可能出 现的各种状况,并做好充分准备;不突然进 入其他教师的课堂小组成员充分讨论,为上课发言做 好周密的准备课堂中几种常见的印象管理方法教师学生第一印象第一次见到学生时,着装正式,言行显得严 肃、博学而不失亲切、幽默,从而树立权威 而又富有人格魅力的第一印象第一次见到老师时,学生表现出乖 巧顺从,好学向上,努力在老师面

9、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理想化保持前台和后台的行为一致;控制后台行 为,如学生在进入办公室之前,教师放下二 郎腿,正襟危坐课间见到老师的时候,马上停止追 逐嬉戏,回到座位上做看书状,并 向老师问好避免和处理无 意姿态新手教师面对自己的“卡壳”,转身板书平 复紧张的情绪避免上课走神,上课打瞌睡被发现 时假装在看书课堂中几种常见的印象管理方法第二节 课堂交往准则与自我审查 如果把课堂理解为一种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表演过程,那么这场表演则是一种带有社会规范的演出。教师和学生在表演、交往和互动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其直接表现便是课堂交往准则。教师角色往往带有一定的权威,学生则更多地表现出服从的行为。但是,如

10、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较多的控制与压抑,则往往出现自我审查的现象。一、课堂交往的规范、权威与服从1.课堂中的规范 课堂生活既是一种教育生活,也是一种社会生活,课堂交往也是社会互动的过程。所以,课堂交往的准则也体现着社会交往的规范,课堂中的规范来源于社会规范,属于微观层面的教育规范,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因而课堂规范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遵守的标准,对于课堂中师生的行为具有协调、维持、控制、约束等作用。课堂中的规范从作用对象上可以分为个体规范和群体规范,从涉及内容上可以分为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等,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显性规范和隐性规范,

11、从制度化程度上可以分为制度性规范和非制度性规范。同时,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则,在戈夫曼看来,这种规则主要表现为一种“不对称性规则”(asymmetrical rules),这种规则意味着互动双方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比如上课开始前学生要全体起立向老师问好,上课过程中要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等等。2.课堂中的权威与服从 学生对于规范的认同和服从与教师的权威密切相关。在课堂中,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具有社会所赋予的对未来社会成员的教育权威,同时,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教师权威的重要来源。韦伯把权威的来源分为三

12、类第一类是传统的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来源于传统与习俗;第二类是人格感召的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来源于神圣化人格或个人魅力;第三类是合理、合法的权威(rationallegal authority),来源于现代科层制中的规章制度。克利夫顿(Clifton)与罗伯茨(Roberts)提出了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传统权威、感召权威、法定权威和专业权威,认为教师权威从整体上取决于这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和对课堂规范的服从构成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两种主要服从行为,一般来说,学生的服从和教师的控制构成了课堂教学中主要的师生互动,和谐的师生

13、互动和健康课堂秩序需要教师高明的控制艺术,否则学生也会出现反控制行为。尽管在课堂中,教师的权威从来没有被完全拒绝,但如前所述,课堂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控制和学生的服从都有可能是一种人为的表演 戈夫曼区分了两种极端形式的表演,即完全出自真诚的表演和人为的表演,前者深信其表演就是真实的,后者既不相信表演的真实性,也不在乎观众是否相信。,掩盖或压抑其真实感受的情况时有发生,由此可能会导致自我审查现象的出现。在课堂中,出于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对课堂规范的遵守、对课堂情境定义的遵从、对学生的控制等社会心理动机,师生也常常表现出自我审查的现象。二、课堂中的自我审查 课堂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如下:

14、一个对教师的讲解有质疑的学生没有在课堂上说出他的困惑,一个对学习内容并不感兴趣的学生在教师面前装作对所学内容充满了兴趣,一个内心非常想发言的学生并没有举手发言,一个火冒三丈的教师掩盖愤怒面带微笑地站在讲台上讲课,一个对没有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很不满意的教师鼓励该学生认真思考 这些现象的共同之处是人们的外在表现都违背了其内心的真实感受。其实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勒(Miller)在社会心理学的邀请一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审查”,即行动者本人对其言行的查禁,主要表现了“人们的言行与其私下的感受相矛盾”这一社会心理现象。审查“指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言行的查禁。自我审查同

15、样涉及对言行的查禁,但查禁的主体不是他人,而是行动者本人”。米勒认为,自我审查过程说明了“人是规范的遵从者”(norm followers)和“人是意义的追寻者”(meaning seekers)两个社会心理学中最核心的主题。社会情境的力量让人遵从情境中的规范,就像师生需要遵守课堂规范一样,课堂情境有力量使师生按照既定的规范表现其言行,即使与他们的真实感受不一致。对于情境的意义(包括情境中规范的意义),却是由行动者所赋予的,自我审查既表现了个体对情境意义的赋予,本身也强烈地影响着个体赋予情境的意义。自我审查现象产生的一个逻辑前提是多个自我的存在。米德把自我分为“主我”和“宾我”两部分,认为自我

16、的发展包含“主我”和“宾我”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交流。还有学者提出,个体实际上拥有多个自我。由此,自我审查可以理解为多个自我之间的竞争过.。从本质上来说,自我审查无所谓好坏,其产生的影响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分析,课堂中的自我审查有时候能够保证健康和谐的课堂秩序,有时候则能表现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教师掩盖其负面情绪上课的例子中,教师就表现出来较高的专业素养;而学生不敢说出其困惑则表现了该生的自我概念和课堂情境定义可能存在一定问题,这可能又与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方式、领导风格等因素有关,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和调整。重要的是,需要防止课堂中自我审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三、多

17、元无知、透明性幻觉与自卑1.自我审查导致多元无知 课堂中自我审查的一个典型例子如:当老师讲完一段,停下来询问学生“是否有没听懂的地方,请举手”的时候,学生的反应往往是一片沉默,即使有一部分同学真的有问题,他们的想法常常是“我确实有不懂的问题,但我不想说出来”,“大家都没有问题,我举手提问会显得很愚蠢”在这个过程中,有问题的同学经历了内心的煎熬,体会到一种与大多数同学不同的感觉。一方面,他们认为其他同学都已经完全听懂了,只有自己没有理解,而事实上可能是全班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完全听懂;另一方面,他们缺乏举手发言解决问题的勇气,试图用沉默掩饰自己的无知。在这一案例中,存在着由自我审查导致的多元无知现象

18、。所谓多元无知即“人们行动上与他人保持一致但却认为他们感觉或想的不一样”的社会心理现象。上述例子中,没听懂的同学和听懂的同学都表现了没有举手的行为,但那些没听懂的同学会认为其他同学实际上已经听懂了,只有自己没听懂。学生中出现的多元无知既让他们失去了获得知识的机会,也使他们更加自卑,因为他们体验的是负面的自我评价认为其他同学都听懂了只有自己不懂。所以,并不想在公开场合显露自己无知的愿望恰恰使他们严重地怀疑自己的智力。2.多元无知的形成与透明性幻觉 一般来说,多元无知的形成包括三个步骤:首先,为了避免尴尬审查自己的感受和言行;其次,认为其他人在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没有意识到他人可能也在审查自我;最

19、后,认为别人并没有像自己这样的想法和感受。那么在第二步中,人们为什么倾向于认为他人的表现是更真实的呢?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人公开的外表必然会显示其真实的内心状态,另一方面人们非常担心自己会比他人显得更为愚蠢或幼稚。在前面的例子中,听不懂的同学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焦虑不安(实际上并非如此),而其他同学则非常镇静,所以会认为其他同学都听懂了。在这里存在着一种“透明性幻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与实际情况相比,人们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明显地表现出了真实情感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可以把透明性幻觉理解为多元无知的起源。3.多元无

20、知与自卑 多元审查以及由此而来的多元无知不仅让人怀疑自己的智力,而且会使人怀疑自己的能力、美德乃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从而产生自卑感。面对老师的提问,有问题的同学自我审查而不举手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经历了内心的焦虑不安,而且由于认为全班只有自己听不懂,所以会对自己的智力产生怀疑,很容易导致自卑心理。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多元无知的表现。比如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新手教师会认为同事们都是“沉稳的”“冷静的”“有经验的”,所以会在同行面前审查自己的负面情绪,避免被认为是“冲动的”“多愁善感的”“懦弱的”而被看轻,然而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恰恰是自己看轻自己。再比如,考试开始之前,很多同学内心明明非

21、常紧张,却故意表现出一副非常镇静或者无所谓的样子,并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有实力,结果会使自己更加紧张。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两方面切入:一方面是勇敢地直面自己的真实感受,减少对自己的审查;另一方面是使人们知道他人想的实际上是与自己一样的,也就是说,让大家懂得多元无知的原理。第三节 课堂中的自我保护与课堂冲突 课堂中的自我审查常常源于自我保护的社会动机,如避免被老师批评、避免被其他同学孤立、维护个人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维护班级的凝聚力等,课堂中的从众现象也是自我保护的表现之一。课堂中自我保护动机的背后交织着师生的自我概念、课堂情境定义和课堂准则等,体现着师生对课堂规范的遵守和对课堂意义的追寻。由于师

22、生之间在这些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所以课堂中也隐含着冲突的可能。一、课堂中的自我保护与从众现象 在社会群体中,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个人并不愿意表现得与他人言行不一致而被孤立起来,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让个体顺从大多数人的行为,并产生了从众意义上的自我审查。一般来说,群体通过施压和提供现实信息来使个体产生从众行为。课堂中也存在着很多从众现象,在面对老师的提问无人举手回应的例子中,那些有疑问的同学也是因为面临着从众的压力才保持沉默而不举手的。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充分说明了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二、为什么课堂冲突经常发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社会行为是控制与服从,教师的控制不仅包括

23、直接的、外显的、专制的方式,也包括了间接的、内隐的、民主的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服从教师的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中,直接的、外显的、专制的控制方式正在向间接的、内隐的、民主的方式转变。前者往往表现在以外在的压力对学生群体进行整齐划一的控制,很容易出现师生的课堂冲突。近年来,关于课堂冲突的报道屡见报端,甚至有多起弑师惨案。课堂冲突多发,原因何在?师生课堂冲突潜藏于教师与学生的一种相对关系之中,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承担着将学生未来社会的成员社会化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相对关系。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足是产生课堂冲

24、突的主要原因。当教师不能有效组织教学,不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特别是对学生有不公正评价和不恰当的赞扬与批评时,或者当教师不能显示出较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致使课堂涣散、沉闷、专制、压抑、低效时,容易导致学生的不满而产生课堂冲突,这种冲突甚至会扩散到课堂之外。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当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学校中的行为方式或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时,学生往往更容易与教师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学生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尊师重教的意识逐渐淡化。同时,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容易接触到大量的反社会行为并受其影响,再加上各种不恰当教养方式的影响,容易引发学生对教师的反抗和冲突

25、。具体来说,作为课堂中的权威,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反抗时,往往采取较为强制的方式处理,这符合戈夫曼对面子情结的分析,也是导致课堂冲突的原因。戈夫曼认为,面子是“在某一特定的人际脉络中,个人由于他人对其作为之肯定,所获取的正面社会价值”。当教师面对学生的反抗时,其面子也受到了挑战,教师往往采用“改正过程”这一面子功夫来挽回,如严厉地要求学生承认错误,向老师道歉,写检讨保证不会再犯等。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暂时起到维护教师权威的作用,但并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正。课堂中的冲突往往是师生自我保护的一种表达。一般来说,课堂规则(或戈夫曼所说的“礼仪规则”)被破坏之后,课堂冲突会更容易出现。但是这一过程实际上往往

26、是“自我审查”的产物,其动机源自师生双方的“自我保护”,课堂中两种最常见的自我保护动机是“维护所在课堂中的凝聚力”和“维护个人在课堂中的地位”。简言之,课堂的维护本质上是师生透过各自的“自我审查”之后,经过相互磋商,达成相对一致的课堂情境定义的结果。三、磋商是化解课堂冲突的有效方式 当课堂冲突出现的时候,处于权威地位的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言行,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化解课堂冲突,达到和谐课堂的状态。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就师生之间的互动而言,课堂冲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师生双方课堂情境定义的不一致。如前所述,当师生的课堂情境定义趋向于一致时,课堂呈现和谐有序的状态;当师生的课堂情景定义趋向于

27、不一致时,课堂呈现冲突状态,此时便需要师生修改各自的策略,通过磋商的过程实现对课堂情境的重新定义,达到和谐有序的状态。所以,磋商就是师生通过互动实现课堂情境定义趋向一致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持续不断的,贯穿在整个课堂生活之中。换言之,课堂生活也就是一个师生不断磋商、修改策略和重新定义课堂情境的动态发展过程。在磋商的过程中,师生双方会使用各种策略以达成各自的目标,如教师会采用控制策略、维持身份策略、教学策略、激发动机策略、期望策略等,学生会采取取悦教师策略、同伴认同策略、“捣蛋策略”、保持自尊策略等。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

28、。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这与“课堂中的表演”并不矛盾。当教师基于拟剧论能够理解课堂教学的表演性时,便能将“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有机地融入课堂情境定义,与课堂教学中的表演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例如,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运用戏剧或剧场技巧进行教育教学的“教育戏剧”便集中展现了在课堂上如何利用戏剧表演的要素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课堂教学可以运用“表演”,但其本质并不是表演,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和形式,更不能在刻意营造的浮华和作秀中迷失本真与自我。教育之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无论

29、表象、外显如何,一定不能忘记“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万不可舍本逐末,有表演而无灵魂,有形式而无内容。时代展望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师生的自我概念、课堂情境定义、印象管理技巧以及课堂规则等因素共同影响着表演活动。在师生的表演互动中,充满了各自的自我审查过程,换言之,课堂互动是师生自我审查的结果,课堂中规范的遵从和意义的追寻构成了自我审查的核心主题,自我审查的动机主要出于自我保护。课堂中的冲突源自课堂规则的破坏,伴随着师生课堂情境定义的冲突,冲突的解决过程是师生共同磋商,进而达成相对一致的情境定义和形成新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生活是师生不断磋商的过程。本章小结1.如

30、何理解课堂教学的表演性?2.试举例说明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自我审查和多元无知现象。复习思考题以下是一个数学教学片段的案例 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相关知识之后,提出问题:“当b24ac0,你还能找到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其他关系吗?”对于这个问题,老师没有要求学生立即解答,而是表示“给同学们一个考老师的机会”,组织各小组积极讨论,派出代表给老师出题,教师迅速应答。在接下来的研讨环节中,教师组织各小组明确分工,有“主持人”的角色,有“记录员”的角色,有“监督员”的角色,还有“报告员”的角色,而且这些角色是处于轮换状态的。从表演的视角来看,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角色表演表现了多样化的

31、特点,如学生转换为教师的角色,教师转换为学生的角色,课堂表演在角色转换中得以深化。同时,教师在以表演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不同角色的表演机会,使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的课堂生活体验。实践研究1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3章.2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11章.3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第2、3、4章.4谭光鼎,王丽云.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8章.5福柯.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三部分第1、2、3章.6米勒.社会心理学的邀请.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3、4、5章.拓展阅读教 育 社 会 学 基 础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