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湖州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自我评估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浙江省湖州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自我评估模拟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驰骋(chng)虐待(n)徘徊(hu)忏悔(chn)B国殇(shng)迸射(bng)罪孽(ni)咆哮(po)C诡谲(ju)睥睨(l)雷霆(tng)收揽(ln)D稽首(q)脚镣(lio)木梗(gn)伫立(zh)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鞠躬污秽敬仰哗众取庞B摇橹阴残播弄大义灭亲C徘徊骚动发泻翻波涌浪D波澜犀利婵娟拖泥带水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B听到老师不点名的批评,小明如坐针毡,感到十分难过。C春游的路上,同学们叽叽喳喳,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D华山以险闻名
3、天下,走在山梁上,就是再大胆的人也难免战战兢兢,产生恐惧感。4、选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A甲骨文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B为了提高准确度,北京第四次全市范围古树名木资源调查首次实现了GPS定位全覆盖。C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就必须了解当地市场,适应和熟知当地法律与文化。D在“足球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孝感市中小学建立了162个校园足球队。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根据提示默写。(1)_?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2)_。列国周齐秦汉楚。(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
4、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
5、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文德后贺太宗【注释】罢朝:下朝。田舍汉:意为乡巴佬。1下列句子加
6、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王之蔽甚矣横柯上蔽B时时而间进其间千二百里C帝惊曰波澜不惊D妾闻主圣臣忠村中闻有此人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达到了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纳谏的效果。B文德后先用“主圣臣忠”的道理迎合太宗心理,再点出“今陛下圣明”,使得劝谏合理巧妙,打消了太宗的怒气。C从邹忌“窥镜而自视”发现自己不如徐公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善听人言,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人。D从文德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这一动作以及与太宗的对话,可以看出文德后聪明机智,见识非凡,善于讽谏。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岂
7、 过 魏 征 每 廷 争 辱 我 使 我 常 不 自 得 。4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5邹忌和文德后都能进谏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甲】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
8、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
9、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节选自高尔基海燕创作于1901年)【乙】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太阳高高地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下面冲击石头忽然,在蛇所待着的那个山谷里,天空中坠下一只胸膛受伤、羽毛上染着血迹的鹰它短促地叫了一声,坠在地上,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怒,胸膛撞在坚硬的石头上蛇吓了一大跳,敏捷地爬开去,但是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它爬到那受伤的鸟跟前,轻声说:“你要死了吗?”“是的,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痛快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英勇地战斗过了!我见过天你是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的!唉,你这可怜虫!”
10、“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而且它想: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鹰施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我要把敌人紧紧压在胸膛的伤口上啊,战斗多么幸福啊!”(节选高尔基的鹰之歌写于1895年)1乙文中“蛇”这个形象就相当于甲文中的哪些形象?“蛇”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目的是什么?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品析其中的妙处。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11、3甲文中的海燕、乙文中的鹰在文章结尾处都竭力“喊叫”,从它们的“叫喊声”中你听出了作者高尔基怎样的内心渴求?4两篇散文诗都是高尔基“战斗的檄文”,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俄国革命赴汤蹈火经典往往是常读常新的,有些富有哲理的经典句子至今读来仍催人奋进,发人省醒。试从两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感触。(80字左右)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
12、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晴朗、秀美的边塞风光。B“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的画面。C下片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成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达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相融汇,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 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2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语言表达(共10分)下面的台词意蕴丰富,请你揣摩其言外之意。(1)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2)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3)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你总是渴望得到同学的肯定,我觉得,你首先得肯定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人肯定能增强信心;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学会肯定别人。”“关键是这种肯定必须是真诚的,因此应留心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这几个同学的谈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