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提升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提升模拟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带挈(qi)侥幸(ro)哭哭啼啼(t)惟惟连声(wi)B盘缠(chan)拙病(zhu)不省人事(xn)狗血喷头(pn)C报帖(ti)心窍(qio)尖嘴猴腮(si)一步一踱(d)D商酌(zhu)星宿(s)喜从天降(jin)万贯家私(u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懒惰锻练折扣不攻自破B盲从迷信流俗辨伪去妄C大儒停滞墨守腐草为莹D步骤修正凶险辩别是非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拥挤的人群中,一个身材挺拔的中年人走过来,郑重其事地将一叠崭新的钞票放进了捐款箱。B当这个衣衫褴褛的老水手出现在他眼前时
3、,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C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飞黄腾达的希望与时俱进。D电子计算机使人们的学习、工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C学校抓不抓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国家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1)安得广厦千万间,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4、)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4)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回答)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
5、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资料链接】材料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材料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西二月十四日也。(袁宏道初至西湖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上下一白一:_(2)及下船及:_(3)从武林门而西 西:_(4)余游西湖始此 始:_2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冷雪
6、后西湖的冷寂。B最后的“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本文写于明亡之后,可是作者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对迷人的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3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茶毕,即棹小舟入湖。4“独钓寒江雪”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5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读点诗词养点气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
7、气、骨气、地气、清气。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既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作为基层干部,我在工作之余,利用车上、夜间,坚持读诗
8、词汲取先人的诗学精华,同时坚持写诗词,一旦有感有悟,即在手机、纸片、笔记本上随时记下。因为工作与时间的关系,诗词短小精巧,既可总结实践,又能抒发情怀。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也悟得点滴体会,感受到了千百年来诗词的深刻意蕴和万千气象。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读诗词养点骨气。
9、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
10、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廉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点气”这一
11、中心?2选文第4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选文4、5、6、7段的顺序能不能打乱?请说说理由。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相关问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思是云梦泽水气蒸腾,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B“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意思是想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
12、愧对太平盛世。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小船沉在岸边之前也曾扬帆竞发,绿树在病死之前也曾盎然迎春。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是赠诗,都表达了希望对方举荐自己当官出仕的愿望。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景有声有色,衬托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C“到乡翻似烂柯人”诗人借用典故表达对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感慨。D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尾联表达了刘禹锡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表现出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六、语言表达(共10分)你所在的小组合作朗诵我爱这土地,品味诗歌情
13、感。对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的朗读设计,小珍和小珠产生了分歧。小珍:我认为应该读得深深沉,语调下抑。小珠:我觉得应该读得激昂一些语调上扬。你更赞同谁的朗读设计,结合诗歌说明理由。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亡。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生命的色彩是丰富的,支撑生命的内涵也是多样的。那么正值花季的你们,觉得生命需要什么呢?请以“生命需要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