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沧州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评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沧州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评估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睥睨(n)稽首(q)伫立(ch)哗众取宠(hu)B忌讳(hu)诡谲(ju)犀利(x)土偶木梗(gn)C行头(xng)幌子(hung)雷霆(tng)雕梁画栋(dio)D囫囵(h)踌躇(ch)侦缉(j)无可奈何(ni)2、阅读下面诗歌节选,对汉字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xn)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w)行摸索;我是干瘪(bi)的稻穗(shu);是失修的路基;是淤(y)摊上的驳船/把纤(qin)绳深深/勒进你的肩博;祖国啊!A字形有两个错误,注音有两个
3、错误。B字形有三个错误,注音有一个错误。C字形有四个错误,注音有三个错误。D字形有一个错误,注音有四个错误。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B红树林深处,简直就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C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更优秀。D每天早晨,他都要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才能走出一条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之路。B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C为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再次发生,在政府的组
4、织领导下,启动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机制。D厉害了,我的国这部记录电影,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绿色中国等角度,宣传了我国的大国风采。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峨眉山月半轮秋,_。(李白峨眉山月歌)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晴川历历汉阳树,_。(崔颢黄鹤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范仲淹岳阳楼记)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次北固山下中,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写出了风的“顺”与“和”的句子是“_”。泊秦淮中,交代了作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的
5、句子是“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
6、。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曹刿论战)【乙】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左右于是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选自韩非子晋文公攻原)【注释】原:原国。卫:卫国。1解释加点的字词。(1)小惠未遍遍:_(2)望其旗靡靡:_(3)罢兵而
7、去去:_(4)吾与士期十日期:_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A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B登轼而望之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人不知而不愠3翻译句子(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4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最后的铁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尔洪 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
8、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 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有些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
9、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手中的镰刀还是一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不论什么情况
10、,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多年。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便一去不回。直到大爷临终前,终于等到了这个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者的认识理解不同,一把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回
11、音,一声比一声响亮、幽远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 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
12、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作者:刘亮程有改动)1结合全文说出第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什么?2读了第段,你从铁匠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3请品析文中第段画线语句的妙处。4联系题目谈一谈如何看待传统手工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对这首小令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小令写于“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题为“怀古”,实则“伤今”。B“峰峦如聚”,写英雄聚集潼关的豪情,“波涛如怒”写灾民揭竿而起的气势。
13、C“西都指秦汉两朝首都,作者遥望故都,怀念故国,因而“踌躇”“伤心”。D“宫阀万间都做了土”,写的是项羽焚毁阿房官,终结一代暴政,大快人心。2写出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理解。六、语言表达(共10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以身许国。有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因为后主刘禅实在不是他效忠的好对象。对此,你怎么看?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有个人想成功,但总是碰壁。父亲是位老船员,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好自己的码头。儿子深思良久。之后,他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终有所成。材料二:任正非表示:多年来深厚的技术积淀和未雨绸缪的战略部署,让我们有了应对虚灼“强风暴”打击的底气;踏踏实实在各方面做好研究,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站住脚。这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清以“做好自己”为话题,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写感情,也可以发表议。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