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高分作文这样思辨-年高考高分作文揭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高分作文这样思辨-年高考高分作文揭秘.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08高分作文这样思辨 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有着浓厚的思辨色彩,不少题目都可以看成是从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衍生而来。全国卷是给自己画像;浙江卷是自我定位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江苏卷是人与信息同温层之间彼此塑造的关系;北京卷的题目一个是信息对人的影响,另一个以“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为联想,其实也是关于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海卷的思辨性最强,简直堪比曾经网上流传的充满了哲学意味的法国作文题。高考作文题对应的并不只是考生们的写作水平,自古文史哲不分家,语文学习一直都有很强的综合性。一个考生平常有较宽的知识面,并勤于思考,面对作文题时往往会有较好的发
2、挥。【2020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放送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有温度、有内涵,贴近考生生活,体现了时代精神、育人导向。材料中的两个条件“意想不到时”与“重要的转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励青年学生理性地面对外部世界,真诚地反观自我。 “世上”一词拓展出开阔的眼界,考生看到材料时,自然会联想到生活中的诸多“转折”。因此,对考生而言这不是一个高蹈虚空的题目,他们可以密切联系自身实际,充分注入个人真实体验。这
3、个作文题目并非仅仅指向个体,“事物发展进程”可以是个人生活上的短程,也可以是人类文明中的历程;可以是某个具体问题的局部发展,也可以是社会文明阶段的重大推进。材料既贴近考生的心理,符合他们的心理情境,也鼓励考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将自身与外界关联,将个人体验与群体认知关联,引导考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级思考问题,审视事物的客观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面对“重要的转折”,尤其是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转折,人们会彷徨无措,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能得出“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的结论?这个命题对考生的理性判断能力提出要求,立论要合情合理,结论要有理有据。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的转折”,我们应该
4、怎么办?无论考生的选择是“无能为力”还是“当有所为”,最初的判断可能来自于生活经验激发的感性体验,但在对概念的剖析、对理由的分析过程中,辩证的思考将推动考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从而在自我审视中形成更为成熟而理性的判断。 2020年上海题关键词是“转折”,命题者期待考生思维进一步深化。转折之话题,给考生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空间,引发对大灾难天垂象的反思和觉悟,引导考生思考当下与未来,人心与天地的关系,思考人法天地、道法自然的精神。作文题紧贴时代脉搏,大气正向,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三观,能考出考生的经典文化积淀和逻辑思维品质。题目由“意想不到产生”“转折”“是否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思维逐步深
5、入进去,可以由一个这样的转折而联想到其他方面,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由点到面,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有前后比较,有节点推断,有批判,有扬弃,充分体现了理性思辨。命题材料虽然精短,但充分提供了回溯考生自身体验与认知过程的写作空间,有效实现了学识与见识相融合,实践与知识互为促进和生发的命题思路。上海高考作文题延续了往年的命题风格。题干是一个选择问句,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具有思辨性。考生可能会从三方面立意:一是肯定,选择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是无能为力的。二是否定,认为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是无能为力。三是不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讨论针对的是哪些对象、处在何种时空、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在什么情境中,是
6、无能为力的或者不是无能为力的。在论述时可以联系当下的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例如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突然暴发的洪水等灾难,如何对待突发事件对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在论证观点时不能流于非此即彼的片面、偏激,也不宜落入亦此亦彼的中庸、浅薄,仅仅找一些典型事例、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来证明,而是要思考如何结合多种影响因素,从而将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全面、合乎逻辑。当下的国内外形势变化,真是百年大变局最让人目不暇接、思维百转,启发敏感,眼睛闪亮的时候,若说是无能为力,指螳臂挡车而言,有其道理;若说是因势利导而言,尤合智慧;若说是力挽狂澜,更具智仁勇。古往今来,经验教训不少。即以冠疫肆虐改变世界来说,国与
7、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就有许多可论述;甚至,考生个人改变学习方式,周围环境的应对变化,都可以论述一番了。十八岁的年轻人,在遇到意想不到的转折时,不应该是无能为力的,应该最大程度地激发自己的活力。对于“转折”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层级地阐发思索。如果考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审题,讲透对时代的思考,汲取疫情期间涌现的个体、家庭、集体、城市、国家的积极精神能量,有叙有议,有批有赞,应该就能很好地完成这篇作文参考立意: 1、转折也是成就。2、顺应潮流与人定胜天论3、天有不测风云与福祸相倚4、危机中存转机,困局中开新局5、人虽有限却可以无限6、消极悲观、无能为力、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可取7、
8、人不能放弃对世界发展的每一分向上的努力,每个人应该都做好自己的事情8、直面“转折”,激活自我9、转折我不再认为人类征服了自然10、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佳作欣赏 命运与选择俗话说,“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有时候跟小说中的情节一样,许多转折往往让我们难以预料,但是一切又在情理之中。即使在那些完全不属于我们自身的原因,而发生的变化,如疫情、战争、自然灾害,等等。其实也与我们人类的行为有关。那么即使是发生大的变故,我们人类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起码可以改变自己。机遇是赐予那些有准备的人。当我们面对未来变化的趋势,做出自己必
9、要的准备,储备自己的本领。在机遇到来之际,我们可以抓住它而获得成功。反之,我们怨天尤人,只会白白的丧失机遇。大凡杰出的人们,他们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脊骨”。上苍也会磨砺你,让你在艰难困苦中,去品尝人生的艰难,自己也就变得厚重和大气。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岁月的苦难磨砺了他坚强的意志;在肱骨之臣的辅助下,他登上了春秋霸主的位置。同样的处境,由于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结局可能不一样。在平常的岁月里,英雄豪杰拘束环境的压力,特别那些特殊才能的人难以脱颖而出。乱世出豪杰,动乱岁月给予特殊人物以特殊的机遇。楚汉相争、三国争雄,多少豪杰应运而
10、生。项羽、刘邦、韩信、张良、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他们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尽显风流叱咤风云。即使是人生的不顺,有的人抱恨终身,有的人却把自己的坎坷化为诗意的作品,留下了人世间华美的乐章。杜甫生话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歌记载了大唐帝国百姓的困难,抒发了自己圣洁的情怀。王船山指出:“俗语有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凡举琐屑固然之事而皆言命,且以未死之生,未富贵贫贱统付之命,必尽非人为而以人之致者为莫之致,不亦舛乎?故士之贫贱,天无所夺;人之不死,国之不亡,天无所与,乃当之人力之地,不可归之于天。”坦然面对生活的结局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听命、任命、宿命。不怨天尤人,在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之后,建
11、立起不失主宰之必然,方是我们正确的选择。有时候,对于人世间的灾难,我们无法逃避,但是同样是疫情,我国人民上下协作,和舟共济,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而美国却推诿、摔锅,结果多少人白白的丢掉性命。即使是面临生命的绝境,有的人从容面对,含笑于九泉;有的人拼命发泄,对生命的不舍,也只能是无济于事的挣扎。泰坦里克号中在生命结束的时候,恰恰留下了我心永恒这首爱的绝唱。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坦然面对一切的变化,而作出自己的选择。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转折都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的,这是否就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
12、先,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意想不到的转折背后真的都毫无征兆吗?甲午海战,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意想不到地败给了当时弹丸之地的倭盗之徒,清政府也由此完全转向衰败的境地。但这场让朝野上下都为之惊呼不可能发生的溃败,其实,早已可在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之间瞥见端倪。爱因斯坦所谓:“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由此看来,很多重要转折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一定必然的原因,盛衰得失的转变皆是如此,“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大多数所谓的“意想不到”,可能不过是人们认识不全面的一种误判或者当事者的事后推脱而已。意想不到的背后常有着意料之中的源起,如果
13、人们能够对此做出应有的认知和研判,或许对很多事物的发展就不会只有无能为力的感叹了。那是否说当我们学会防微杜渐,变得睿智真诚,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对事物的发展尽在掌握了呢?这也难免太天真了点。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意外地弑父娶母,成为新的国王,人生由此彻底发生变化。但当初在面对神谕的时候,老国王拉伊俄斯其实早有对此施加力量,阴差阳错之下,不该发生的终究还是发生了。因此,我们并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些我们所无法达到且无能为力的进程。否则又怎会有王安石“尽吾志可以无悔,其孰能讥之乎”的感叹呢?但即使如此,我想,我们依然不会只剩下无能为力的懦弱。就像俄狄浦斯最后用母亲的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行放逐。
14、对于神谕所预言的无能为力,并没有让他哭哭戚戚,失去了双眼之后,让他对命运和自身的价值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在面对一些确实无法预料和改变的进程时,如果进程的方向是你欣然往之的,顺势而为接受它便是,但如果这个进程带给你的是不适和苦痛,我们依然可以凭借着“亡羊补牢”的精神,去审视,去反思,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一如王安石在变法失败,无力回天之时,傲气地说道:凌寒独自开。因此,世上固然有很多重要的转折在意想不到之时发生着,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对事物的进程无能为力,或提前的认知和研判来尽量减少可预防的偶然性,或积极地审视与反思来证明自我价值的意义,又怎会只剩下一片苍白?无为
15、不住,有为难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都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德国悲观主义大师叔本华,曾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写下过这样的论调,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这一饱含着宿命论的观点,依然有布道的市场,俘获了不少年轻的心。如果按照叔本华的说法,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一切的偶然都是命运,一切的偶然都只能佛系,除了放弃努力,听之任之,我们对事物发展进程还真是无能为力,毫无作为。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只要一批驳叔本华式的放弃自我努力的观点,滑向虚无的人,一定会立马跳将出来,拿出“事实胜于雄辩”的架势,摆出“日心说的兴起”“辛亥革命的爆发”“新冠肺
16、炎的全球蔓延”等等看似不容辩驳的,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重要历史事实,来堵塞众人的嘴巴。面对事物发生的偶然性,认为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的看法,其实,犯了两种认识上的错误。放弃努力,无异于束手就擒。有些事物的发生,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但不表示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就毫无作为。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曾写道,人实在太渺小了,但他仍然可以拿起锄头随意改变一棵草的命运。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以后,经过封城等一系列措施之后,新冠病毒不是被我们狠狠地摁下去了嘛。面对疫情的突然爆发,倘若我们也像个别国家无为而治,后果不堪设想。即使面对偶发事件,我们依然可以有所行动。放弃努力是一种束手就擒的错误做法。遁入虚无
17、,无异于作茧自缚。因为事物的发展有其偶然性,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所以有些人滑向虚无的世界,躲在自造的囚笼里,自我哀叹。肩住黑暗闸门的鲁迅曾说:“虚妄之为绝望,正与希望相同。”绝望与希望,偶然与必然,无为与有为,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无需自怨自艾,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穿越时空之旅讲述人类的出现偶然又短暂。然而,我们并没有因为偶然和须臾,而无所作为。地球上的种种文明,足见渺小的人类对事物发展进程巨大的干预作用。但是,我们亦不必自我膨胀,因为我们无法完全掌控事物的发生;同样,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即便是偶发事情,我们还是能有所作为。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其偶然性,我们应怀着敬畏和乐观的心态,
18、坦然处之。在无为与有为无数次交锋中,我们慢慢积累了这样一种认识和思考,无为不住,有为难尽。如何思辨 谈到高考作文的思辨性请看这几道题目: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则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2016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
19、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適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
20、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按照往常的逻辑,这三道题目的关键词我们当然会分别梳理出“作品与人品”“虚拟与现实”“作者与读者”三对核心关系。但我们要注意,这个层面梳理的实际上是题目与作文的内容指向,而不是逻辑指向。换句话说,我们审出了作文题的内容关键词,却还没有审出作文题的逻辑关键词。那这三道题的逻辑关键词是什么? 2015年的作文题,“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一句中有一个“应该”,而“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一句中有一个“可能”,这不就是在直白(但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了)地昭示,“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既非“一致”,亦非“背离”,乃
21、是既“一致”又“背离”,既“背离”又“一致”吗?着“应该”与“可能”二词,实际上就是在紧扣“作品”与“人品”两者关系的客观常识,它们本来就不可能是绝对的“一致”,也不可能是绝对的“背离”。马克斯霍克海默与西奥多阿道尔诺的启蒙辩证法就曾强调:“一元性思维在特定的条件下将导致思想的暴力和专制。当一切思想和观念都必须合乎某个预设的价值规范或合法化根据时,丰富多样的现象必定会被简单化地纳入某种先在的解释模式之中,只剩下一种思想,一种价值,一种标准。”因此,几乎可以说,为文时,只有“思辨性”地写出既“一致”又“背离”的辩证关系,才是正确的审题。 这一年的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在行文中就分别论证了这样两
22、个论点: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例证:杜甫能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主义诗句,其人亦有“情系百姓苦,心为天下碎”的高尚情怀);然而,这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例证: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推崇人性善,莎士比亚其人却在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最后,作者在两个分论点基础上跳出二维局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以此类推,再看2016年的作文题,便可“一目了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
23、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一句,显然也“小心翼翼”地落脚于“适当”一词,以表达既要“拥抱”又要“适当保持距离”的思辨指向。试问,这个汹涌澎湃、无处不在的“虚拟新世界”,你怎么可能全然“置身事外”?你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人,又怎么可能彻彻底底地扎进这个“虚拟新世界”?完全的“拥抱”与完全的“远离”,这两种作文立意本身就有违常识,又如何“自圆其说”?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多元思维主张的是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关系,它超越了二元思维的对立格局,变为更复杂的结构关系。”唯有写出二者的对立统一,文章方有思维含量、思想重量。 这一年的一篇满分作文以现实之心拥抱虚拟世界便写出了这样的对立统一:“真正内心强大之人不
24、畏惧被虚拟的浪花拍打得面目全非”,“同时,我们也应区别现实和虚拟,不自失于虚拟”,故“心有现实,方不为所动。尽享虚拟,方与时俱进”。以这样的思辨逻辑为文,作品读来便有几分成熟味、理性味、辨证味,也更能捕获阅卷教师的心。 同样,2019年的作文题,“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强调的是“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而非“只”装着读者、“只”听读者的呼声,不“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次一句“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也说得极为克制、理性,“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并非“只”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装着读者、不倾听读者的呼声。这些措辞的分寸可谓恰到好处、滴水不漏。 实际上,哪个作家的
25、创作没有或者不应有读者的立场?哪个读者的阅读没有或者不应有作家的立场?文学创作不是闭门造车、空中楼阁,按马克思的话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史铁生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说要“源于现实,实现现实”;读者阅读也讲究“知人论世”“与作家对话”“与作品对话”,断然不可能全是读者一方面的事。 当然,这道题是一个比喻,它最后要我们写的是作为“生活”的“作家”,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生活”的“读者”。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既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人格独立、思想独立,也要有“走自己的路,且听听他人怎么说”的胸襟开放、思想开放。活在这个纷繁芜杂、诱惑众多、外在制约不足的时代,必须要保有足够的清醒与
26、独立,“很多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但活着活着就渐渐成了盗版”的悲剧具有普世性,可见独立之难、独立之可贵,“不忘初心”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人人可活成自己、活出自己的新意與真我的风采的难得境界。独立固然可贵,但海纳百川、兼听则明、合作共赢仍是生存必需的智慧,前辈的提点、同辈的坐标甚至晚辈的善意,都是生命发展壮大的必需营养,同行的合作、跨界的借鉴,更是人生行稳致远、突破创造的绝佳供给,在这个万物紧密联系的世界里,任谁也不能超然物外、绝对“遗世独立”。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李彬认为:“要帮助学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就要让学生掌握化难为易的方法,而其中巧妙运用辩证思维最为关键,行云流水般的行文背后都一
27、定有严密有度的思维逻辑。”今年的“行云流水”般的满分作文就运用了辩证思维,如愿我们一起活出幸福的模样一文,就展示了巧妙的对立统一和严密的思维逻辑,且以一段高思维含量的文字结尾,读来甚有“命运共同体”之感:“这个世界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的幸福,连接着我的未来;我的未来,关乎着你的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与幸福,都与你有关,与他人有关,与远方有关。但愿,我们一起活出幸福的模样。” 这样去看2017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我们便豁然开朗了。实际上,2017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是一种隐性的思辨型题目。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
28、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显然,立意下笔,不能偏于一书,而是要兼顾三书,兼顾三书又不能机械并列,而是要道出三书间的递进关系。有一篇满分作文,作者开篇就说“人生如书,逐级而读”,其行文逻辑是很合理的:“于有字之书中初步领略世界,于无字之书中体悟世间冷暖,最终在心灵之书中沉淀深邃灵魂,循序渐进,方可臻于完满。”另一篇满分作文书生也展示了类似的强大的思维含量:“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于人间。是故世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 总而言之,唯有辩证思考、对立统一,你才能客观地
29、看待、理性地表达、思辨地写作,这样的文章也才更加靠近思辨型题目本然的逻辑指向,更加具有穿透纸背的思维含量。思辨,使立意走向深刻何谓“思辨性”?“思辨”一词在词典上的意思是: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思考辨析。 “思辨性”,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对一些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思考、辩证分析。“思辨”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思考辨析,看问题不人云亦云,不囿于成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思辨能力从其本质上看,其实表征着人的理论素养,凸显的是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思辨,是议论文的生命,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
30、的宽度。思辨如何体现?运用辩证思维,提升立论的高度。观点思想有震撼力,见解独到,卓尔不群。例: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这个题目写什么?是快好,还是慢好。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快好”“慢好”,这涉及对“快、慢”的个性化的理解、独到的体验与感悟。有考生说得很好:“快”有利也有弊,在我们的生活中,该快则快,但该慢时一定要慢。心理学家告诫我们:请把追求的脚步放慢一些,请把对利益的索取放缓一些,去掉三分急切,留住三分閑适,过随遇
31、而安的生活,就能开心许多。我强调慢的智慧,不是要否定“快”,“慢”是相对“快”而言,并非拖拉、散漫、懒惰。“慢”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随意、细致而浪漫的生活方式。这种“慢”并非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 “慢”确实是一种智慧,但不能因此否定“快”的价值。只有在不该快的时候和不该快的地方,“慢”才能体现出价值。“快”是外部世界节奏加快、竞争增强的要求,但也是急功近利的体现。我们要批评的是“一味求快”,因为它是对自然规律的漠视。快是追求效益,快能先拔头筹;慢可明察秋毫,慢能统筹全局。快让我们不拖沓偷懒,不虚度年华;慢让我们不焦躁盲从,不急功近利。我们不只追求速
32、度,更要追求质量;有意义的慢,也不是缓步前进,而是为快储备动力。“快中有慢”和“慢中有快”也是一种智慧。怎样写出优秀的思辨作文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思辨是
33、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
34、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
35、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急湍的细流汇成了湖。”这样的文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这种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来自对事物准确而富有分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无声的厚实”。这种表述个别处虽然没有明显的两相对举的词语出现,但它隐含着相对、相反的因素。再者这种思辨性表达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达中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多元的丰富,在精练的句子中,力求凝缩生活的细节和独特的体悟,引发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情态的联想,同样增加了思辫的厚度。比如“向周围申诉求告
36、的大气”、“哄闹的微笑”,这些都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它和“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庸”“安静的丰富”等抽象的概括更令人回味。再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和一种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思辨作为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能力,它首先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其次能对人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及体察。除此之外还要能对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的目标。比如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归田园”的归隐思想,而不了解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理想,我们便会得出他一向尔尔的结论。其实
37、陶渊明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污浊,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不会被也不可能被社会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异化、屈就的必然选择。狭窄是偏激的温床,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但不少同学会说,我有的材料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动植等等,而我的文章为什么表现不出其思辨性呢?这里我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写作磨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其思辨和精粹表达的意识。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排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现,是生命情感意绪的流动。当你的写作有了一种生命意识后,你才会重视它,你才会追求一种博大精粹性表达,你才会寻求思辨的意蕴。总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丰富生命视阈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文章思辨及精粹表达的意识,并进行不懈的写作磨练,文章的思辨才会逐渐显现。当然思辨是思想的产物,思辨意蕴的浓淡和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深浅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