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张岱生于浙江绍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现在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一、 说教材在这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笔简练,不足二百字的文章,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本单元所选均为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鉴于以上课文的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2、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我们先来看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意,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即白描手法。 (3)通过重点词句的反复诵读分析来理解作者的心情和对西湖的特殊感情。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首先明确重点: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然后把握难点:通过三读,让学生读出文中的情景,情境以及作者的心情二、 说学情
3、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鉴于课文篇幅较短,因此课文的基本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授课的侧重点放在诵读、鉴赏方面。但是,由于仍有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学法和教法。我们先来看一看本节课的学法。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给学生的学法有以下三种:1、自主学习法: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段中有疑问的语句,以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良好习惯。2、分组讨论法:通
4、过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文,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积极参与。3、质疑探究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发现中积极思考。说完学法让我们来看教法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法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主动意识的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前半节,所以要不断地变换教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法进行本节课教学。1、多媒体演示法:对于一篇枯燥的文言文来讲,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快速进入文本。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以及快速浏览的方式,在读的过程中,感
5、知文章内涵。3、情景问答法: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体悟感知作者的心情。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带领同学们乘一叶扁舟,通过以下五个步骤,去领略雪后西湖的别样景色。(一)激趣导入 初探西湖(二)乘舟仰望 读出情景(三)俯视湖面 读出情境(四)登亭遇痴 读出心情(五)走出西湖 看别样景第一步 激趣导引 初探西湖对于一篇文言文来讲,生动有趣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们对文章的了解和探索欲望。针对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首先,我会向同学们展现几幅关于杭州西湖的美景图片,并设计这样的导语:“西湖文化景观于2011年6月25日被正式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在申遗文本中,西湖被描述为: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
6、。而对于一位三百多年前被周作人誉为“都市文人”的张岱来讲,西湖则更像是他的眷属,他一生写下了大量有关西湖的美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他的湖心亭看雪。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未成曲调先友情的微课堂带来生机。(二)乘舟仰望 读出情景如此旖旎的西湖风光图片欣赏完毕之后,同学们一定亟待想要近距离的感受一下这湖心亭的美丽雪景,让我们这一叶扁舟先驶入湖中,一起抬头仰望在这一环节,我首先将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面感知文本: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扫除阅读的文字障碍。2、放一段朗读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初步感知文章的大致节奏和情感。3、教师指导全班同学参与自读、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极其重要的。 新课标提出:在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我会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各小组通力合作,勾画出文中有异议的词句,再由班内讨论解决。在这里,运用了自主学习和朗读教学的方法完成了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意,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的相关内容。然后我会让学生去重点读文章的前两句,明晰作者看雪的顺序首先是仰望。 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一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否稍显拖沓呢?开头我们说这篇文章惜墨如金,而这里居然一连用了三个“与”,如果把“与”字都去掉可不可以?我会让学生们试着把几个“与”字去掉读几遍,然后与原文比较,通过反复的默读,同学们便可以
8、体会到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合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之间的界限很清楚似的。通过读,学生们也可以读出天,云,山,水四物正是以一种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这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三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正是因为有眼前这样的情景才更能衬托出下文作者所要塑造的情境,作者这种简单勾勒就是白描的写作手法。在本环节中,使学生能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情景交融,简单凝练的写法,并且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把握作者语言风格的相关内容。(三)俯视湖面 读出情境当小舟渐渐驶离岸边,趁着溶溶的月色,作者循着月光,低头俯视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提出这样的问
9、题(手势):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为我们创设看雪的情境?让学生们通过浏览上下文,然后明确上文中的四样实物,作者选择用浩淼的手法来描述,而对于湖上的虚影,作者却用细致的笔墨来实写。在这里作者运用的是虚实相结合的手法。而湖面上的四处景物:长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作者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来写的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样微小的量词的运用,与湖面上倒映的影子又形成了大小之间的强烈对比。这样的情境分析,使得学生一方面能够进入文本,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以这样的感情基调阅读下文,便可以更加容易的让学生读出作者的心情这时作者的小舟终于到达了湖心亭,作者弃船登亭,然则却与憧憬大相径庭
10、,那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四)登亭遇痴 读出心情这里我会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这样的问题,手势):同学们觉得文中的哪个字是最难以翻译的呢?通过默读的方式同学们便可以找出是“痴”这个字。接着我会通过以下问题让学生去理解这个字的意蕴。舟子说,金陵人和作者都是他眼中的“痴”者,作者是这样想的吗?默读第二段,通过“拉”、“强”两个字眼的分析可得出金陵人性格中有豪爽的一面,而作者则是一个纯粹想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孤独者,他是一个坐在整个世界之外的看客,对于整个世界,他是一个热心的讲述者,却是一个漠然的参与者,他自身的意趣把世态炎凉隔绝在千里之外。因此可以看出,他们不是一路人。接下来是难点追踪:作者写作本篇课
11、文的时候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却要用崇祯年号?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案是:先请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质疑探究,并自由发言,再由教师详细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里运用了质疑探究法。在本环节中,通过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明亡后,年近知天命的张岱深怀着对故国的思念,在现实中透不过气,只有置身于他精神寄托的西湖中,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西湖原本只是一泓风景秀丽的湖水,但是到了张岱笔下,却变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借着这样的世界,张岱使得自己的意趣、思绪时隐时现,有如无形的经纬,看似潜于世界之下,其实却贯穿其中。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
12、为他必然的心灵归宿。此环节完成后,学生们就能够真正体会到文章的这种“痴”蕴所在。这个“痴”并非呆傻之意,而是醉心其中,如痴如醉。小舟驶出西湖,我们也随着作者看过了雪后西湖的别样风光,在文学的长河中,同样有许多秀丽的风景让我们一一探寻走出西湖 另寻美景在这里我会首先设置一个课堂大比拼环节: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有很多,同学们能回想起来哪些呢?具体实施:学生分组讨论,选出小组代表,与其它小组比拼,看一看哪一组能找到的更多,通本环节的设置,同学们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并且横向的联系了自己的课外诗文知识,达到了一种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知识迁移。然后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手势)
13、1、背诵全文。2、对比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设计意图:背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重点,故布置作业一;通过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领会不同文本的写作特点。最后来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五、说板书设计一堂优质的说课当然离不开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在本节课中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手势):这个板书设计,首先以一个独特的雪花形状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呼应了本文的内容是看雪。同时也将三次“读”与文章的行文思路结合在一起,而且也具有白描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文章的内涵一目了然。这是我的说课,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