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意见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意见稿.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意见稿交通运输部科技司2010年7月12日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规划基础. 2一、发展现状 2二、发展形势 5第二章 总体思路. 8一、指导方针 8二、发展目标 8第三章 主要任务. 11一、重大科技研发 11二、成果推广应用 22三、标准化建设 25四、创新能力建设 26第四章 规划实施. 30一、规划实施的组织体系. 30二、科技管理的制度保障. 30三、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 31四、促进创新的协调机制. 31前 言“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必须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行业发展战略
2、,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交通运输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依据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战略和公路水路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我部组织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本规划是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阐明“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交通运输行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第一章 规划基础一
3、、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科技发展面向生产建设主战场,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重大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全行业科技研发投入达X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X,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X项,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X,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不断推进行业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重大科技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方面,围绕制约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难题,在千米级斜拉桥建设、海底隧道建造、离岸深水港建设、长江口深水航
4、道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高速公路、沿海枢纽港口、内河主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西部地区复杂地质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重点攻克了沙漠、冻土等特殊地质筑路、钢管混凝土拱桥建造、高墩大跨弯坡斜桥建造、特殊结构形式隧道设计、特长公路隧道通风、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和内河枢纽通航等技术瓶颈,有力地支撑了西部地区交通大建设大发展。运输组织管理技术方面,针对运输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了内河船型标准化、港口物流、动态交通信息导航系统等一系列应用技术的研发,提高了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交通运输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深化,智能交通由研究试验向集成应用转变,在高速公路联网不停
5、车收费和服务系统、道路运政信息化管理、基于卫星定位(GPS)的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系统、水上船舶交通管制系统(VTS)和自动识别系统(AIS)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提升了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交通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方面,开展了交通安全评价、交通工程安全应用、水上运输安全监管、溢油应急处治、水上救助等技术的研究,有效提升了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路面新材料应用、材料循环利用、港口与车船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增强了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交通决策支持研究方面,针对交通运输发展与改革的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组织开展了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6、交通发展政策及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等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软科学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撑了科学决策,促进了交通运输科学发展。(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10年底,已认定行业重点实验室43个,覆盖了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的主要领域,行业重点实验室布局基本完成,在基础性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中心培育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注重推进科研基地建设,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有力地提升了全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立了平台建设的标准体
7、系,整合形成了科技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共享平台开通运行,促进了交通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各级各地交通部门、科研机构和交通企业依托科研基地建设、重点项目研发和专项培训计划,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优秀交通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梯队逐步形成,人才队伍结构显著改善,交通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三)科技管理创新取得新的成效积极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与科技部建立了部际会商机制,组织实施了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研发等工作;通过实施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行业联合攻关等,推动了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模式,通过专项行动计划、科技示范工程、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大成果推广
8、应用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一步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完善了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制定了交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和企业创新计划,完善了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各级交通科技管理部门从交通科技项目管理的基本程序入手,以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基础,以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为重点,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保障了交通科技重点任务的实施。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交通科技仍不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相对薄弱,基础设施耐久性与安全性、综合运输、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储备相对不足,关键技术领
9、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交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不够健全,在成果评价体系、信息共享平台、转化动力机制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高;交通标准化工作机制还不完善,运输服务、城市客运、交通安全等标准建设滞后,技术标准体系还不健全;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完善,重点科研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产学研用有待进一步深入融合等。二、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科技发展必须紧紧行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
10、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的发展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建设安全、畅通、高效、绿色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需求。“十二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仍处在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必须研究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急需突破的关键性技术瓶颈,强化跨海通道和内河航道建设技术、公路养护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基础设施耐久性和安全性技术的研究等,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新需求。建设综合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任务。必须加强综合运输规划、政策、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强化综合运输枢纽、多式联运、内河航运、智能
11、交通、城市公交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加快建立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运行、优势互补、相互衔接、统筹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需求。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是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和功能的重要方向。必须加强现代运输组织、物联网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交通运输物流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建设以低碳为主要特征交通运输体系的新需求。建设以低碳为主要特征交通运输体系是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必须大力加强节能减排、材料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应用,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建设。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的新需求。加强交通
12、运输安全监管,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是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三个服务”重要体现。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安全监控、危险品运输安全、交通运输防灾减灾与应急保障等技术的系统研究,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部门的新需求。建设服务型政府部门是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必须继续加强交通运输战略规划、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决策支持研究,深化对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性认识,提高交通运输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第二章 总体思路一、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技研发、科技成果推广、标准化建设、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优化交通科技资源配置
13、,创新交通科技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推进创新型交通行业建设,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安全、畅通、高效、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二、发展目标着眼于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求,在重大工程建设与养护、综合运输与现代物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交通安全与应急保障等方面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研发成果,健全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成果快速转化的推广应用体系,完善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耐久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智
14、能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推动交通运输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一)重大科技研发取得新突破着力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在高等级公路、跨江海通道、深水港口、内河航道和通航枢纽等工程建养技术方面达到和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着力解决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在多式联运和现代运输组织技术、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着力解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安全应急保障关键技术问题,在节能减排、材料循环利用、危险品运输安全、交通应急保障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二)成果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加强成果推广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
15、成果快速转化的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和相关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在智能交通、节能减排与材料循环利用、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三)技术标准实施取得新进展加快技术标准制修订力度,健全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技术标准总体水平。建立健全开放及时的标准制修订机制,促进标准化工作与科技研发紧密结合,保持技术标准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完善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提高交通运输行业标准国际化程度。(四)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完善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总体布局,优化方向,强化功能,力争培育23个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1015个行业研
16、发中心和2030个区域研发中心,力争培育12个进入国家研发基地系列;依托重科研实验基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还原创性科研成果。完善行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形成覆盖全国的开放式、网络化的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交通运输行业的重点领域和主干学科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创新团队;依托重点科研实验基地,聚集和培养一批国际化交通运输科技人才。第三章 主要任务“十二五”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重点要按照支撑发展与引领发展相结合、自主创新与集成应用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提高交通运输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交通运输科技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制约现代
17、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前瞻性、关键性重大技术问题,进一步发挥科技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一、重大科技研发(一)重大科技专项以重大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应用为主,重点支持对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提升、支撑引领行业发展效果显著的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形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产品。1. 跨江海通道大型结构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围绕跨越长江口、琼州海峡、渤海湾和珠江口等大型跨海通道工程,针对日趋复杂的建设条件、更加恶劣的施工环境和高品质工程的需求,通过科技攻关,形成跨江海长大桥梁在台风、强震、巨浪和船撞等多灾害耦合作用下的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系统和灾害预警技术系统,
18、形成跨江海超长隧道在强震、火灾、暴雨等多灾害耦合作用下的防灾减灾和灾害预警技术。实现跨海长大桥隧工程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全寿命周期成本降低10%50%。重点攻克:超大跨(L3000m)桥梁设计建造技术跨江海新型长大桥梁结构设计技术跨江海长大桥梁深水基础建设关键技术跨江海超长隧道结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跨江海超长隧道地质与地基保障关键技术跨江海大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关键技术跨江海大型结构工程全寿命设计关键技术跨江海大型结构工程景观设计技术基于可靠性理论的跨江海长大桥隧工程标准规范2. 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技术围绕长江、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提高通过能力,确保航运安全为目标,重点突破通航基础设施建设与
19、养护、运输组织与船型、助导航系统与智能化、安全保障与应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通过科技攻关,提升黄金水道的通过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实现黄金水道通行能力提高20%以上,事故率降低10%以上,应急反应速度提高30%以上,实现内河航道治理技术的国际领先,促进黄金水道航运的畅通、安全、高效、环保,充分发挥内河运输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重点攻克:长江航道急、浅、险滩整治关键技术长江中游航道系统整治技术长江口深水航道上延多汊通航整治技术滩群系统整治及强稳定、生态型整治建筑物设计技术新型航道整治建筑物开发技术内河船型标准化及节能环保新船型技术水上数字交通与智能航运技术内河航运公共服务与综合运输技术内河航运
20、安全保障与环境保护技术3. 快速可靠的公路基础设施维护技术与装备开发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制高点,重点突破路面与桥梁结构状况无损检测、路面养护设计、桥梁安全预警等核心关键技术,通过集成创新,形成节能环保路面养护、材料循环利用、路面快速维修和不中断交通的桥梁、隧道、路基的维修加固等养护支撑战略产业,实现关键技术装备自主供给,延长路面大中修周期30%以上,路面施工能耗降低20%、温室气体减排50%,路面废料利用率95%以上,延长桥梁使用寿命20年,为我国公路养护管理技术整体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基础。重点攻克:路面结构状况无损检测评价技术与装备桥梁隐蔽工程状况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隧道与路基隐蔽工程无损检测评
21、价技术与装备桥梁无线监测与安全预警反馈控制技术材料循环利用产业化技术及装备路面养护设计与预防性养护技术路面快速维修材料与装备半刚性基层路面性能保持与提升关键技术及装备不中断交通的桥梁维修加固技术及装备4. 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抓住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机遇,运用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推进物联网环境下的传感器、云计算等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重点攻克交通基础设施(路、港、桥、隧、航道)状态监测和运输装备身份识别,以及运行状况、客货流等智能化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处理技术与设备研发,为交通运输行业的精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创造条件,提升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水平。重点攻关:交通传感网技术发
22、展框架体系及交通要素编码体系公路行车环境信息感知技术与设备开发桥梁健康和安全检测技术与设备开发港口水工建筑物服役状态检测技术与设备开发营运车辆身份智能化管理、信息精准采集及信息服务平台系统集成关键技术运输装备智能化组织管理关键技术客货流信息的高效采集、传输、处理技术与设备开发5. 水上搜救打捞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针对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水上搜救打捞作业环境日趋复杂等新形势,重点突破恶劣海况下遇险目标移动预测及搜寻、安全有效施救、大深度饱和潜水、大吨位大深度沉船打捞等重大关键技术,实现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准确定位搜寻基点、及时获得遇难目标位置和实时回传搜寻信息,大大提高救助效率,提升沉船打捞综合
23、技术能力,大幅增强快速高效处置海上特大突发事故的能力。重点攻关:恶劣海况下遇险目标快速搜寻技术恶劣海况下遇险目标有效施救技术与装具研发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现代化专题研究救助作业安全防护装备与训练仿真系统开发300米以深大深度饱和潜水成套技术与潜水装具研发万吨级沉船快速打捞技术300米以深沉船打捞技术水上救捞系列船型研究(二)重点研发方向以实用性、前瞻性技术为主,引导各级、各地交通运输部门紧密结合全国性或区域性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力争取得重要突破,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的科技含量。1.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关键技术围绕提高我国公路基础设施耐久性和安全性,从结构
24、、材料、设计、施工、管理技术等方面,重点攻克持久稳定路基、长寿命路面和高耐久性混凝土桥梁的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关键技术问题,为降低工程造价、养护成本和保障运营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基于长期性能的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技术高耐久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技术高耐久路面混合料性能试验与验证技术持久稳定路基设计技术高强复合纤维筋混凝土桥梁设计施工技术高耐久、耐侯桥梁关键结构设计技术高耐久桥梁结构表面防护材料及在役桥梁再涂装技术长寿命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质量检测技术山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关键技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养护期的动态监测与管理技术2. 港口航道建设与维护关键技术围绕提升水运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
25、能力,重点突破复杂自然条件下外海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核心关键技术,整体提升我国海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强化港口码头养护技术研究,为港口码头安全运营和降低全寿命成本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内河航道整治技术研发,在航道整治基础理论、模拟技术、施工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保障内河航道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主要研究:复杂自然条件下深水港建设技术基于全寿命设计的港口工程建设技术港口基础设施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港口码头健康检测评估、修复加固和改造成套技术长河段大型冲积性河流航道整治技术航道整治建筑物新型结构技术特殊河段航道整治技术渠化河段航道整治技术巩固及拓深长江口航道水深技术航道整治及通航
26、安全数值模拟技术3. 内河枢纽通航关键技术围绕提升内河通航枢纽规划建设、运行维护水平,重点突破枢纽通航安全和通航建筑物健康检测等关键技术,提高内河枢纽通航安全保障能力;开展枢纽规划布置、航运组织、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研究,为提高内河通航枢纽规划建设总体水平和保障枢纽通畅运行提供技术支撑。通航枢纽规划建设技术船舶过闸交通组织与枢纽联合调度技术枢纽通航建筑物运行维护技术通航建筑物检测和安全评估技术与设备开发枢纽通航建筑物快速检修技术与装备开发船闸运行与船舶过闸安全状态监测技术三峡、葛洲坝枢纽航运扩能研究枢纽下游河床下切航道整治技术4. 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关键技术围绕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任务,针对优
27、化布局、加强衔接、统一政策标准、搭建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加强综合运输规划、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海公铁多式联运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主要研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与运营技术多模式交通运输无缝联接关键技术公铁水联运关键技术路网运营效率提升关键技术公路客货网络化捷运系统构建技术运输组织管理模式及信息化平台建设技术5. 城市公共交通关键技术适应城市客运需求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日益突出的问题,落实国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重点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缓解拥堵、应急保障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关键技术
28、的研究,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主要研究:城市综合客运规划编制规范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关键技术城市交通动态监控与诱导技术城市交通拥堵缓解关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与应急保障关键技术城市快速公共交通(BRT)规划技术与运营评估方法城市公共交通与城乡客运一体化技术城市群、城市间客运公交化技术6. 现代物流关键技术针对提高运输组织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技术需求,重点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产品开发,提升运输业发展水平,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研究: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服务关键技术基于港口的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和运营技术公路甩挂运输成套技术道路运输厢式货车标准化、
29、轻质化关键技术公路货运网络化、低碳化发展关键技术营运车辆跨区域联网联控关键技术及设备交通物流管理及综合信息系统关键技术集成电路卡和无线射频识别集成应用技术道路重载运输技术及装备交通物流标准化及系统测试技术7.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加强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在交通运营管理、交通运输服务以及信息采集、融合与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广泛集成应用,重点突破智能公路系统、智能航运系统等关键技术,推进数字化行业管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运输服务水平。主要研究:信息化顶层设计与系统整合技术公路交通运行状态数据采集技术及设备开发大范围路网运行状态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交通电子地图公共服务平台关
30、键技术营运车辆智能配载与动态调度关键技术车路通信与协调关键技术基于北斗卫星的导航应用关键技术空间信息发掘与利用技术8. 交通安全与应急保障关键技术针对我国交通安全事故多发、应急保障水平急需提升的重大需求,重点攻克主动预防、安全监管、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实现我国交通安全从高发到遏制到逐步下降的目标,全面提高我国交通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能力。主要研究: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开发与应用技术现有公路设施提高安全性能技术跨江跨海大桥防碰撞安全控制技术危险品运输联网联控与信息服务关键技术高危运输船舶施救与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港口设施与船舶保安技术与装备交通基础设施灾害风险预警与防灾减灾技术交通抗灾抢险与应急指挥
31、系统技术交通运输重要基础设施反恐怖防范技术与装备研究9. 交通运输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关键技术为缓解资源、环境的制约,重点开展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与恢复、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应用基础及实用技术研究,从理论和技术上保障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满足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研究:公路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技术公路废旧材料及地方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公路沿线设施地热资源利用关键技术运输装备清洁燃料、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车辆、船舶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技术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及其修复技术港口航道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水上散装液体危险品污染监测防治和处理技术交通运输能耗统计与检
32、测技术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与监测考核体系研究10. 交通运输科学决策支持研究紧密结合交通运输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研究,为交通运输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的操作方案,促进交通运输科学决策水平迈上新台阶。主要研究: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评价研究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研究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建设研究交通运输技术政策修订研究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政策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政策研究交通运输物联网发展政策研究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政策研究交通运输资产管理研究二、成果推广应用(一)成果推广的体系建设1科技成果推广制度建设。总结成果推广的实践经验与主
33、要问题,建立健全促进科技成果推广的相关规章制度,重点在资金投入、人才保障、激励措施、信息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不断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理顺利益关系,促进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应用于产业化推广。2科技成果推广机构建设。按照“因地制宜、明确职责、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等单位,积极探索推进专业化的科技成果推广机构建设,在交通运输科技管理部门指导下,负责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实施,提供科技成果评价等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3科技成果推广信息服务。以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基础,强化交通行业科技成果推广信息服务功能,面向社会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服务,
34、满足各类科技成果推广及应用主体对交通科技信息的需求。(二)成果推广的组织指导1科技成果推广的工作组织编制发布交通科技成果推广指南,制定交通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加强在综合运输、现代物流、智能交通、交通安全、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和专项行动计划。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交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组织实施本区域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加强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技术产品认证,促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2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向紧密结合行业实际需求,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智能交通、交通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技术方面成熟适用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特大跨
35、径桥梁建设技术;长大隧道建设技术;深水筑港技术,内河航道整治技术;交通基础设施健康诊断技术等。运输组织优化技术。主要包括:甩挂运输组织优化技术;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技术;船货动态集成一体化监控技术;多式联运组织优化技术;城市配送组织优化技术等。智能交通技术。主要包括:联网不停车收费技术;电子证件技术;路网管理与动态交通诱导技术;枢纽通航GPS、VTS监管技术;集装箱信息化管控一体化、集装箱码头集卡全场智能调度系统技术;交通空间信息技术等。安全保障技术。主要包括: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水上危险品运输安全技术等。资源节约技术。主要包括:沥青路面循环再利用技术;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废旧轮胎橡
36、胶粉筑路应用技术;隧道照明与通风技术;港口油改电技术;港口船舶岸电利用技术;船舶清洁燃料替代能源利用技术;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灯;驾驶员节能驾驶技术等。环境保护技术。主要包括:路域生态工程技术;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疏浚土利用技术;散货码头防风除尘体系等。三、标准化建设(一) 完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面向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求,加强现代物流、道路运输、内河船舶、城市客运和交通安全等标准化体系建设,形成基本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提升技术标准规范总体水平。(二) 加强技术标准研究与制修订加强交通运输基础通用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重点开展交通运输组织管理、智能交通、交通运输信
37、息化、交通运输安全、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运输行业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等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修订。加强技术标准的前期研究工作,促进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及时纳入标准。加快技术标准更新,及时淘汰落后标准。鼓励结合地区特点,制定地方标准。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制修订交通运输标准。(三) 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重点领域的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交通运输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水平。积极吸纳国际标准并转化成为国家标准,同时组织推介国家标准,引导我国交通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争取自主创新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广泛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活
38、动,加强国际标准制修订的主动权。支持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更多地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涉及交通运输的技术委员会、分会国际秘书处和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的工作。(四) 加强标准的推广应用和监督实施加强交通运输标准化建设的政策制定与法制建设,夯实标准推广应用和监督实施基础。组织开展标准宣贯、应用培训与经验交流,加强帮助使用标准的工具开发。建立标准检测系统,开展标准使用检测,监督标准的有效实施。加强标准的第三方认证工作,促进我国交通运输标准化建设质量与应用水平的有效提升。四、创新能力建设(一)科研基地建设按照“面向需求、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功能”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交通科研基地建设,完
39、善交通科研基地布局,强化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稳步推进行业研发中心和区域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持续改善科研基础条件,促进交通科技资源合理配置。1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十二五”交通科技研发领域和方向,完善行业重点实验室布局,重点加强交通安全、环保节能、智能交通、决策支持等领域布局,同时优化行业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依托重科研实验基地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进一步发挥行业重点实验室在应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功能。完善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模式与管理制度,强化“开放、交流、合作、竞争”运行机制,促进实验室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到实验
40、室工作,推动实验室间的交流合作,发挥好公用科研平台的作用。对符合“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域和方向、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行业重点实验室,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培育23个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2行业研发中心建设按照“面向发展需求、基于资源条件、力求逐步完善”的原则,确定行业研发中心的总体布局,明确研发中心的建设模式、实施方式及管理机制。稳步推进行业研发中心建设,力争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综合运输与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等领域建设1015个行业研发中心和2030个区域研发中心,使之成为行业技术开发和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平台,成为孵化高新科技企业,提高企业技术素
41、质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示范基地。3交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十二五”期间,部将继续加大对部直属科研单位的投入,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对交通科研机构的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加快建设现代科研院所;支持大型综合试验场建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继续加强工程建养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同时,强化对运输、信息、安全、节能、环保和决策支持技术等研究领域科研条件的支持。注重发挥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性作用,吸引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交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布局。(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以服务于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为目标,以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有效利用为主线,以开展科技管
42、理创新服务、科研开发过程服务、创新成果评价服务、知识与文化学习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1加速整合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加强科技信息采集工作,充实交通运输科技信息数据库内容,丰富数据量,为用户提供权威可靠的交通运输科技信息。2建立和完善行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管理相关制度体系,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3强化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成果推广功能,增强与科技成果推广相关的成果信息、供求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等,为行业科技成果推广做好信息服务。(三)科技创新团队建设1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实施、
43、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国际合作项目开展,推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创新型团队建设,在交通运输行业的重点领域和主干学科培养一批由高层次人才领衔、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创新团队。鼓励并支持重点科研实验基地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聚集和培养一批国际化交通运输科技人才。2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培养和稳定一支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为目标,注重在实践中培育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第四章 规划实施一、规划实施的组织体系本规划由交通运输行业有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交通企业等共同实施
44、,同时调动行业外科技资源为行业发展服务,形成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合力。交通运输部以本规划为指导,以实施“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项目计划”为依托,统筹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企业创新等计划实施,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完善行业联合攻关与部际会商机制,深化立项论证,组织开展重大科技研发。加强国际交通运输科技合作,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鼓励科研机构、交通企业等将技术和产品向境外输出。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完善交通运输科技协作机制,强化区域之间、单位之间在科技资源、重大项目上的共享和合作,组织开展区域性和专业性联合技术攻关,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交通
45、企业等强强联合,形成区域性和专业性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交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适时开展规划评估与调整,逐项抓好规划任务的落实。二、科技管理的制度保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综合利用科技规划、科技政策和监督评估等手段,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科技管理水平。根据实施各类科技计划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科技管理制度,规范和优化科技管理流程,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论证与招投标制,引入科技信用、科技评价、绩效评估等制度,加强科研活动全过程监管,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方式,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质量与科技创新水平。对于装备研发类项目,面向全社会招投标,促进研发成果的产品化与产业化。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跨部门交通
46、运输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交通运输标准化管理水平。适时修订交通运输技术政策,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三、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交通运输科技投入体系,保证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部将继续加大中央投资对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从燃油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交通运输科技发展,支持交通运输科技研发、成果推广、标准化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等。优化交通运输科技资金投入结构,支持重点研发方向关键技术问题的滚动深化研究,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综合运输、现代物流、节能环保、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科技资金投入;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向交通运输科技研发,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强化动力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四、促进创新的协调机制在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跨部门的科技与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在重大项目实施、青年人才培养、优秀人才评选等方面政策的有机衔接,强化项目实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统筹与协调,优化科技资源的整体配置,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在有关部门之间、相关单位之间加强信息沟通与政策协调,支持行业优秀人才参与国内国际合作及学术交流、培训、考察、进修;支持用好技术展览、技术论坛等平台,深化国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