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新课件.ppt

上传人:得****1 文档编号:75250219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新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新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新课件.ppt(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层层论证的方法。学习本文层层论证的方法。2、熟读成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熟读成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 理解课文。理解课文。3、理解、理解“人和人和”的含义。的含义。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子合称“孔孟孔孟”,有,有“亚亚圣圣”之称。他主张之称。他主张仁政、王仁政、王道道,提出,提出“民贵君轻民贵君轻”的民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

2、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时二十多年。孟子孟子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是孟子及其门人所是孟子及其门人所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作,儒家经典之一。作,儒家经典之一。作,儒家经典之一。你知道孟子的有关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吗?故事或语录吗?孟子语录: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孟子故事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孟

3、母断机杼孟母断机杼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了他的治国理想。这篇课文论述了战争中这篇课文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突出,突出“人和人和”在战争胜负中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仁政”思想。思想。主要

4、内容主要内容注音和节奏注音和节奏夫夫 郭郭 粟粟 寡寡 戚戚 畔畔 封疆封疆fgusguqpn1、域民、域民/不以不以/封疆之界,固国封疆之界,固国/不以不以/山溪之山溪之险,威天下险,威天下/不以不以/兵革之利。兵革之利。2、得道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寡助。寡助/之至,之至,亲戚亲戚/畔之;多助畔之;多助/之至,天下之至,天下/顺之。顺之。jing重点字词重点字词1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郭郭古义古义:外城:外城 七里之郭七里之郭今义:姓氏今义:姓氏池池古义古义:护城河: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今义:池塘去去古义古义:离开:离开 委而去之委而去之今义:

5、到今义:到去去亲戚亲戚古义古义:内亲外戚: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或它的成员。委委古义古义:放弃:放弃 委而去之委而去之今义:委任今义:委任域域古义古义:界限,限制: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今义:地域是是古义古义:这: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今义:判断动词2 2通假字。通假字。畔通畔通“叛叛”,背叛。,背叛。亲戚畔之。亲戚畔之。3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之之代词代词 他他 亲戚畔之亲戚畔之助词助词 的的 三里之城三里之城动词动词 到到 寡助之至寡助之至而而表并列

6、表并列 并且并且 泉香而酒冽泉香而酒冽表修饰表修饰 着、地着、地 夫环而攻之夫环而攻之表转折表转折 却、但是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攻之而不胜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利以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锐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凭借以天下之所顺以天下之所顺 用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不以山溪之险:名词作动词用,限制名词作动词用,限制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巩固巩固1 1、文章开头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文章开

7、头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么看法?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人和”这个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2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论据进一步论证。进一步论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战争中需要“人和人和”3 3、孟子在文中提出、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因为因为“人和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

9、胜利自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然在握,失去“人和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那么失败是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那么失败是必然的。必然的。4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得道”),这样才能),这样才能“多助多助”,众,众人才会归顺,而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天下顺之

10、”,“战必胜矣战必胜矣”,国家才能,国家才能治理好。治理好。战争事例战争事例治国道理治国道理类推类推摆出观点摆出观点论证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战争事例治国道理治国道理5 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失利攻方失利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论点论点论证论证结论结论事实事实论据论据守方失利守方失利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战争需战争需要人和要人和域民域民固国固国威天下

11、威天下道理道理论证论证治国需治国需要人和要人和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施行仁政才能人和才能人和顺畔顺攻畔战必胜艺术特色:艺术特色:、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排比排比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对偶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顶真

12、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 1、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A A 孟子认为孟子认为“战必胜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的必要条件是“得道得道”。B B“君子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得道者”。C C 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D D“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多助”的的“道道”在文中指在文中指“施行仁政施行仁政”2 2、选出下面说法、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不正确的一项的一项()()A A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B B 课文第课文第2 2、3 3句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句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天时不如地利利”。C C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得道”的作的作 用。用。D D “域民不以域民不以威天下威天下”这三句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从反面论证了“人人和和”的重要的重要C CB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