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最新9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5159387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最新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最新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最新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最新9篇.docx(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最新9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

2、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到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

3、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

4、,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二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

5、、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

6、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

7、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

8、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

9、(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10、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

11、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12、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

13、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

14、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

15、,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

16、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

17、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

18、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图略(

19、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

20、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画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

21、(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激发对地理的探索兴趣,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3、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知

22、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 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重点: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期盼心理”。 自主学习 (一)、结合学习目标,科代表带领小组成员独立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并记录下自己学习中的疑问: 1、你知道地球上还有哪些地理之谜? 2、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吗? 3、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产建设的关系吗? 4、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的关系吗?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由科代表或另一成员记录。 组间:以各组科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

23、互相解答。 (二)、俗话说,入乡随俗,入国问禁,你知道美国人、英国人、巴西人、泰国人、日本人、埃及人分别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吗? 畅所欲言: 1、你喜欢学地理吗?你喜欢怎样的老师? 2、地理课你希望自己如何表现? 3、畅谈自己的未来。 考考你 下列比赛适合在海南三亚开展的是( ) A冲浪B滑雪C溜冰D赛马 阿拉法特经常以白色的长袍和头巾出现在荧屏上,其衣着的目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 ) A美观大方B反射阳光C遵守教规D抵挡风沙 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日本人喜欢吃鱼B新疆人爱吃羊肉抓饭 C南方地区房屋屋顶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运动 家具厂接近市区,主要考虑的是( )

24、A市场B能源C原料D交通 牛奶厂的布局首要考虑的条件应该是( ) A消费的人口是否够多B交通是否便利 C草地是否茂盛D电能是否充足 郁金香与风车是下面哪个国家的象征( ) A中国B美国C荷兰D西班牙 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巴西-足球B西班牙-斗牛C波兰-风车D阿拉伯-驼队 公司派你去销售一种保暖性能极强的羊绒大衣,你可能会前往哪个城市( ) A哈尔滨B昆明C广州D海口 蒙牛乳业的总公司可能在哪个省区( ) A黑龙江B新疆C西藏D内蒙古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

25、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知识和能力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5、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在热带、温带、寒带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 2

26、、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是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出现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因此,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对于本段教学内容,要围绕课本P59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读图、讨论、运用旧知,分析归纳,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投影展示课本P60图3.24“两地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师先指图说明其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组合,图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个月,图的左侧是气温刻度,右侧是年降水量刻度。阅读时以“气温曲线图”“降水柱

27、状图”的方法和要领进行分析判读。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讨论分析一地的气温是什么特点?降水是什么特点?组合成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属于何种气候类型?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甲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A地的气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因而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该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位置低,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甲图 3、把教室比成是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学生分成三部分,两边的学生分别位于大陆的东岸和西岸,中间的学生位于大陆内部。各组由于所处的海陆位

28、置不同,分别讨论本组形成了哪些气候类型?并结合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说说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4、各组代表发言、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乙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由于地处同纬度的温带地区,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但是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东西两岸地区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带季

29、风多。 乙图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西岸,形成的是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前者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后者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位于温带的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形成的是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5、让学生观察课本P60图3.25,指出A坡属于(迎风坡),B坡属于(背风坡),降水多的是哪个坡?(A坡)。教师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丙图,加深学生认识和体会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丙图 6、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10活动4,然后让3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和做题思路,大家评判补充。 (1)青藏高原纬度较高,

30、但是气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 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而黑龙江省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较湿润。(海陆位置:二者虽同处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陆内部,距海较远,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陆东岸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板书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这里的教学,通过从学生的自身体验出发,实例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体会不同地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

31、活和生产活动也不一样。 1、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列举一年内的不同季节,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引导评价。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分成学习小组,谈谈这是气候对人类活动哪方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选一个代表概括大家的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如果能选用当地的实例或让学生结合自己家里的变化等,学生的感受会更深。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 3、让学生阅读课本P61“水

32、稻种植与气候”。结合自己对当地气候条件的了解,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看看当地适合不适合种植水稻,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4、用两个学生扮演小强和小明进行对话,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他俩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为什么?通过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不能简单地把甲地区的树、农作物移到乙地区,不能凭主观愿望做事,人类的活动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 5、组织学生阅读活动3,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并结合当地发生过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造成哪些损失或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根据双方辩论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

33、成不了灾害。沙漠地区,荒无人烟,长时间不下雨,对人类来说造不成危害,所以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不同了,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又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一个月不下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造成损失。同理,就是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通过对实例的辩论、分析,使学生自己去体会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 6、投影展示漫画欣赏:“地球出汗了”。地球为什么出汗了? 让学生阅读课本P62“气候变暖”。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地球为什么出汗了?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么做

34、,我们应该怎么做。 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作过多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所以,人类应该理性地控制对气候有负面影响的活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认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方面要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要保护好大气环境,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作为新世纪未来的青年,同学们也要积极投入行动行列。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堂的讨论,以及通过调查、查找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地理小论文。一星期后,组织一次论文

35、交谈评比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

36、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

37、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内容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

38、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

39、年(约为365天)。 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产生的现象: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

40、高出地面15米 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

41、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

42、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

43、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

44、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2、 了解社会课的内容; 3、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目的; 4、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方法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要性、内容、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1、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一旦离开社会,任何人将无法生存。 2、 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 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 学好社会课,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建设家乡,完成历史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课的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 1、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气候、资源、经济、文化、交往。 2、 人类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